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溯源》自序

《国学溯源》夏海著 中华书局出版

自 序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提出著名的“轴心时代”概念,认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文明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精神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张力,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开始以理智方式和道德规范来面对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正好与轴心时代重合,奏响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乐章。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璀璨,其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是孔子,孔子是道德大师;最耀眼的一颗星是老子,老子是智慧大师;还有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墨家的墨子。他们的思想滋养哺育了中华民族,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对于这些伟大的精神导师,我们只能顶礼膜拜。

仰望先秦的天空,尽管不同的星宿有着不同的光芒,甚至互相冲淡。墨子要《非儒》,道家要绝仁弃义,孟子要“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孟子·滕文公下》)。然而,先秦诸子的思想文化渊源却是同一的。他们都仰慕同样的先圣,这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孔子赞誉唐尧不吝溢美之词,代表了先秦社会的共识,“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他们都引用同样的典籍,这就是“六经”。一般认为“六经”为儒家经典,实则不然,“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于国史”(章学诚《校雠通义》)。他们都使用同样的概念,这就是道、德、仁、义、圣人和君子。先秦诸子都喜欢道的范畴,老子把道看作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孔子认为道是至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墨子常论“圣王之道”,孟子喜谈“圣人之道”,韩非著有《主道》。荀子则认为:“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荀子·正名》)中华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先秦诸子生活在同样的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继承同样的文化传统,汲取同样的文化养分。

秦汉之后,中华文明的天空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再也没有重现先秦时期的灿烂辉煌;中华文明的天空清静了许多,不同的星宿遭遇了不同的命运。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统一了传统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儒家之星更加明亮光大,历史地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道家之星悬而不坠,依然闪烁不已,与儒家形成了阴阳互补的文化结构。老子阴柔,称颂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孔子阳刚,要求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寄情自然界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法家之星隐而不显,似无实有,与儒家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政治结构。汉宣帝指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真实地道出了儒家与法家的本质关系,绵延传统社会二千多年,“自汉以来,学者虽鄙申、韩不取,然世主心悦其言而阴用之;小人之欲得君者,必私习其说,或诵言称举之,故其学至于今犹行也”(苏轼《东坡书传》)。儒道法或阴或阳,或内或外,互补协同,和谐相生,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只有墨家之星突然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消失的神秘而离奇。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儒道法墨之所以相继闪耀在先秦的天空,就在于他们提出的伟大思想。儒家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真理。道家是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理性地叩问了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法家是法,“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冷峻地提供了政治治理的有效模式。墨家是兼,“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中》),深情地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平等诉求。儒道法墨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文明的思想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值得人们去探寻和挖掘,从而为现代社会和现实人生贡献智慧与力量。

这本《国学溯源》就是在探寻和挖掘先秦思想文化资源。全书十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概述先秦诸子百家,认为百家争鸣实为儒、道、法、墨四家,而真正对传统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只有儒家和道家。儒、道两家的思想精华集聚在《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本经典,内敛于道、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十个概念。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阐述儒家思想,归纳为孔子之仁、孟子之义和荀子之礼,指出儒家以仁为核心,仁、义、礼相辅相成,从而构筑起宏伟的思想大厦。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八章,阐述道家思想,升华为老子之道和庄子之游,认为道家以道为逻辑预设,建构起本体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第四部分即第九章,阐述法家思想,概括为韩非之法,指出法家以法为前提,法、术、势三位一体,致力于筑牢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第五部分即第十章,阐述墨家思想,概括为墨子之兼,认为墨家以兼爱为主旨,兼与别相对立,爱与利相结合,搭建反映平民百姓诉求的思想体系。墨家思想放在最后阐述,主要是因为墨家在秦汉之际已经中绝,于传统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如果按照先秦的显学,墨家思想是应该放在儒家之后阐述的,相信读者能够给予理解。

《国学溯源》是笔者长期坚持和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又一成果。在解读儒道法墨思想的过程中,笔者秉持一以贯之的原则,即注重思想的系统性要求,努力把散见在诸子经典中的各种观点和资料梳理清楚,归纳提炼,集中成章,使诸子的思想构成体系。在建构诸子思想体系时,坚持以经注经,绝不自由发挥,也不随意附会。注重解读的现实性,努力观照社会问题,但不一定是当下社会的问题。所观照的都是社会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只不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进而追求学术研究更长久的生命力。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努力做到雅俗共赏,用人们看得懂的文字和熟悉的思维方式解读经典和诸子思想,在学术与普及之间尽量保持平衡,避免进入象牙之塔,让人望而却步。

雅斯贝斯高度评价轴心时代,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对于个体也是如此,“个体自然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是啊!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在回顾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之后,冲决中世纪神学的罗网,使欧洲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追踪先秦时期,呈以“托古改制”面目。托古改制不仅是为改革提供依据,更是为改革寻找思想指导和智慧启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局之中,人类社会是否需要再一次回到轴心时代,向先贤圣哲们请益,请先贤圣哲们赐教。《国学溯源》不是为了回顾而溯源,而是为了重燃而溯源。但愿重读儒道法墨经典,能够探求解决人类面临问题的良方,寻觅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动力;能够提升个体生存质量,照亮人生的前行之路。

作者谨记于己亥年冬月

目 录

自 序

第一章 源头活水

一、 春秋战国

二、 百家争鸣

三、 儒道互补

四、 五本经典

五、 十个概念

第二章 先秦儒家

一、 儒家源流

二、 孔子贵仁

三、 孟子承继

四、 荀子发挥

五、 孟子与荀子

第三章 孔子之仁

一、 孔子其人

二、 仁者爱人

三、 为政以德

四、 文质彬彬

五、 有教无类

第四章 孟子之义

一、 孟子其人

二、 人性之善

三、 发政施仁

四、 勇猛精进

五、 教者以正

第五章 荀子之礼

一、 荀子其人

二、 天人相分

三、 化性起伪

四、 隆礼重法

五、 学以致圣

第六章 先秦道家

一、 道家源流

二、 老子贵柔

三、 庄子跟进

四、 老子与孔子

五、 道家与道教

第七章 老子之道

一、 老子其人

二、 道法自然

三、 无为而治

四、 见素抱朴

第八章 庄子之游

一、 庄子其人

二、 东郭问道

三、 濠梁观鱼

四、 曳尾涂中

五、 庄周梦蝶

第九章 韩非之法

一、 韩非其人

二、 好利恶害

三、 法莫如显

四、 术不欲见

五、 势以胜众

第十章 墨子之兼

一、 墨子其人

二、 尊天事鬼

三、 兼以易别

四、 尚同尚贤

五、 辩明是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异同
三教九流
诸子百家都是谁?
历史百家争鸣-- 法家,道家,儒家.
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
何謂「九流」、「十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