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十三和八十四为什么是人这一辈子的两个坎?有什么讲究和说法?

也谈我对关于“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问题的见解。自古来,由于人们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所限,人的寿命,总体来说活的都较短,是客观存在。其实在哪个年龄段中死亡的人都有,古时能活到七十三、八十四岁这样高龄相对较少,才引发人的关注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已去”这一基本规律。既然是规律,就具有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总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活过七十三,不到八十四岁的有之;活过八十四不到九十二岁的有之;活过九十二以上至百岁之间有之,哪个岁数死的都有。因此我从人体生物节律上阐述一下自已的见解。七十三、八十四岁年龄段,是老年人生物节律发生变化、变更的时段,古时高寿之人比较少,因此才引发社会人的关注,古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说,还有“七十不留食 ,八十不留宿”之说,意为,老年人体虚弱,你请他吃饭,说不定就死在饭桌上。八十不留宿,留八十岁老人在家过夜,说不定就睡死过去....。这都表明人生物节律变更期对老人产生的变化。哪么什么是生物节律?这一点一定要搞清!这一点搞不清,人就白活一生!生物节律,既人从怀孕→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变更的阶段性规律,叫生物节律。人仅从出生开始就进入生长节律,老人常说:“三翻、六坐、七轱辘、八爬....,四五六岁换奶牙.....,十一二三来精(移精)假(月经)....,二十左右长大牙,二十三岁窜一窜(个头高矮发育停止),二十五岁鼓一鼓(生长发育较结实)...三十二岁到巅峰。接下来人体逐渐走向下坡,四十三过眼关,花不花四十七八,五五前后人进坎,六十六不死也得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叫自已去,九十二岁闯天关(西天、鬼门关)...等民间谚语都来自生长规律的总结。仅从“五五前后人进坎”来说,人在54、55、56岁人体节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女性绝经期,即更年期,有些女性绝经期早的在四十五岁就出现,晚至五十五岁左右,此期女性多在精神、情绪、性格和生理上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身体已存隐患的部位在此期间相对多发生疾病乳腺癌、子宫肌瘤、高血压、冠心病、半身不隨....。男性此期间多发脑血栓、脑溢血、半身不隨、脑梗、腔梗、心梗....及其它脏腑之病。此期间多数人正常生活,但一些身体隐患也在慢慢滋生,人群中病一小批人,死一小批人,进入六十六,不死也得掉块肉阶段这一大生物节律期,能活到六十六岁前后,无论男女由于体内脏腑器官自然老化,这一期间有慢性病的人,脏腑器官衰老变化较大,旧病复发率高,死亡律较高,是死亡律最高的阶段,尤其死亡男性多于女性。活下来的健康沒病的少,有慢性病的多,接着进入七十三阎王不叫自已去”的生物节律变更期。人在七十三岁前后发生变更的主要部位是人体大脑,此期间保养好 ,心态好的老年人相安无事,安全度过进入下一阶段生物节律变更期。对心态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大脑老化较明显,脑萎缩导致老年痴呆,老年性精神病,老年忧郁症,情绪极不稳定,想死,不想活,自杀欲望较强,自杀律较高,表现为停止服用治关键病的药或过量服用安眠药,切腕,故意造成车祸,跳楼....等方法不活了,这就是阎王不叫自己去的主要原因。十几年前我认识两位老师,一个是老干部,一个资深高级编辑她俩是好友,又是一个系统工作,而且是同年同月生,只是不同日罢了,她俩都是在七十三岁生日前半个月,一个滚楼梯,一个切腕两人先后自杀,同住哈医大二院住院处抢救。她俩都出现忧郁症导致自杀,这完全是一种病态,说阎王不叫自已去是迷信,说脑萎缩导致的就戴上科学的光环。人能活到七十古来稀之际,在当代已不足为奇,接着进入八十四岁阶段,此阶段的老年人,绝大部分都出现脑不同程度萎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脏器衰微,身体脆弱,跌倒主要原因是脑子指挥失灵,动作滞后不协调,导致控制失灵而摔倒死亡,有八十不留宿之说,老年人从脑到机体脏器老化,随时都有脏腑运作进入停摆停止的可能,常有一觉不醒,睡死过去的事发生。剩下的老年人身体保养好、心态好注意养生的人进入九十二岁生物节律期,此期老年多因机体衰老致死,即老死的较多。关于生物节律时间段的化分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化。以上是我多年业余研究总结,一派谬论,见笑了!


中国的民间口头禅“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是人活到73岁和84岁,是个寿命关口,即这两个年龄是老年人的门槛子,大庆大贺,以免灾避难。过生辰日,穷苦人,无甚讲究,有钱人,大操大办,设大宴,前去祝贺的叫“吃生日”,送厚礼。

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圣人和亚圣孔夫子和孟孟夫子的寿命来看,似乎也很灵验。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551-479,实际周岁,依照中国人加一岁虚的习惯,正好73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372-289活了83岁,很多人认为七十三、八十四是人生两个坎。

有人从甲子纪年与命相学上加以解释:远古黄帝大战蚩尤,接连九败,乃至泰山祈祷,天乃降下六十甲子,用于纪时,又命九天玄女传授奇门兵法,故能擒杀蚩尤于涿鹿。例如某人若出生于甲子年,那么,他的八字头两个字(即年柱)必定为“甲子” 若某人出生于甲子年,那么他的八字为:“甲子 XX XX XX” 命主年柱为“甲子”   等到他七十三岁的时候,即到了“丁丑”年,“丁丑”为太岁,此乃凶神,太岁中“丁”泄年柱中的“甲”,导致命主精神不振,而地支“丑”直克命主年柱中的“子”,导致命主肉体遭受凶克,所以对于甲子年出生的人,“丁丑”年是个凶太岁!即人在七十三岁的时候,八字容易被克。七十三岁是个关口

同理,某人甲子年出生,属老鼠的,到了84岁时,即到了“戊子”年的时候,太岁“戊子”更是不详。“戊”与“甲”抗争,导致“甲”战斗不止,疲于奔命,大伤元气。而地支“子”则与太岁“子”比肩对抗,实乃凶年也!故84岁对一般来人说,也是凶年!

其实,这些都带有牵强和人云亦云的成分,甚至包含迷信的说法。老年人只要注意身体保健,加强营养和锻炼,不比过于在意的所谓那些“坎”。


讨论“七十三八十四……话题”不是闲扯,而是具有较一定的现实意义。1. 民间流传“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那底是谜信说法,还是前人有什么重要玄机?筆者认为都不是,试想春秋战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31岁,到解放前平均年龄还不到60岁。因此,活到七十三八十四的人非常少,当时不可能总结出这二个坎年。而从古人对孔、孟二位圣人的推崇,孔子活73虚岁,孟子治84虚岁,这就可以理解为:常人寿命很短,一个人能活到孔子的73岁或活到孟子84岁,就是说该去阎王殿报到了。另一个意思,暗示人们活到这个年龄该满足了,警示人们应有个思想准备。恐怕这样理解七十三八十四的由耒较合适。2. 纵观古时和现代73岁和84岁两个年龄的人,骑鹤西去的真还不少,这是何道理?其实这就是心理压力的结果,人活到那个年龄本耒已很衰弱了,当接近传说中的年龄坎时,压力肯定很大,忌讳、恐怖让不少人过不了这个坎。3. 放下包袱快快乐乐走向人生终点。以上所述,告诉了大家七十三八十四不是坎,不要有任何心理压力,有研究文献告诉我们,70-79年龄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生理阶段,要讲究科学养生,注意生活习惯、注意运动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据说80岁后健康状况会有改善且较稳定。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既要希望健康长寿,又要不管七十三八十四,任其自然,享受美好的人生。


谢@OriginalBabyBrands1 邀答!我觉得不是单指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岁数,而是指在这两个岁数之间的年龄段。就讲究和说法而言,只是大多数人体机能到这个年龄段都消耗殆尽而已。



谢友邀答。

七十三和八十四是人生的两道“坎”,许多老人是很难道过去的。

传说孔子与老子两位圣人,最后的寿终年龄是。

孔子寿终七十三岁,老子寿终八十四岁。

人们觉得两位圣人才活了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我们平常百姓比不了圣人。


因此人们把七十三和八十四当做人生的两道“坎”难以迈越。

其实,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寿命也延长了。

在农村,老活八九十岁的很多。

百岁老人不是梦。


用现代中西医理论:人的生命是有生物钟,生命是有周期的,九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都有一定的情况出现,也就是人们说的过坎。古时候二九底就要完成婚配。四九底由其北方年轻人悄悄地用红裤带。五九底人开始衰退,疾病缠身。六九底到59岁有多少名人,有钱人沒有过关。七九底出现也是医学上称62一63岁的现象。能活十个生命周期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七十三八十四由来

其实,这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岁为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

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我国也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有病不好熬过去”,导致一些老年人认为七十三、八十四岁是自己迈向长寿的“坎儿”。专家指出,科学证实,老年人因为年龄大,适应能力下降,在生命中的确有一些应该提防的危险期。但七十三、八十四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其实,70~79岁才是影响老年人长寿的危险阶段。专家发现,在70~7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每月平均有两次健康问题。令人惊讶的是,80~8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每月的健康状况却与60~69岁年龄段的人一样稳定。

70至79岁是长寿关键期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升高而线性地减弱的。70~79岁是一个危险期,这段时期各种器官衰退较快,是各种老年病的多发时段,常易出现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而进入80岁以后,这些疾病就会出现下降趋势,精神和机体的健康有可能恢复到60~69岁年龄段那样的水平。因而,70~79岁这一年龄阶段被称为危险年龄段。老年人欲获高寿,70~79岁这10年的保健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提醒,老年人在70~79岁时,更要注意生活规律化,多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不要过于疲劳,戒烟少酒,以食用高蛋白、多维生素、少脂肪为原则,定期测血压、血糖、血脂等。

老中医告诉你5个长寿秘密

1、饮水养肾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2、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3、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4、饮食保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5、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按《易经》逢9之说推断,自从娘肚子出世起,人的一生所谓9年就要遇到一坎儿,逢九之年,阎王爷翻阅生死薄,进行点卯之说,被点到者,你就是不死,也会掉下一张皮,不论这话是真是假,这叫信者有,不信者无之理论。所谓逢九之说,就是说如果你是在1980年出生的人,到1989年你就9岁了?,那是属头9,那二9之年你就18岁了,往后就如此类推了,如:27,36,45,54,63,八九之年你就是72岁了,九九之年你就81岁。只能说,人进入7九之年以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每日俱下,各种人体机能也在加速老化,可以说大多数人,都病魔缠身,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痒。由于古代时候医学不发达,人们家中贫困,有病乱投医,或者是干脆硬挺着不去及时寻医就药,所以,人到了老年,就有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人进入六十岁后,年年都有因病去世之风险,人进入了七十岁,天天有可能会死去之说,至于人进入了八十岁,那可以说不简单了,是前世修养来的福份,可是,人进入八十岁之后,也有可能随时随地,时时刻刻都有被阎王爷,派黑白无常下凡接走之传说,所以73和84岁之年,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道道坎年了,说真心话,虽然说现代物质条件丰富,活着是一种期盼与奢侈之事,人的生命是无比的脆弱,又有谁不想健康长寿呢?来享受人世繁华,儿女子孙之富呢?虽然说现代医学发达,我们的人平均寿命达到了78,4岁了,寿命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们的空气质量,生存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个人饮食习惯不佳,那就不知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健健康康地,活到了80一90上百岁了呢?所谓人生寿坎,既是命坎,又是健康饮食,保养爱惜自己身体的警钟之坎,如果你自己平时好好保养爱护了自己的身体,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你活到百岁不再是梦!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叫自己去”。我留意过很多老人的去世年龄,确实大多数跟这个年龄符合。这个估计是民间总结出来的规律,所以到这个关口还是要多注意!

除了癌症意外等的,你观察身边的老人去世的年龄,多数会是这两个年龄。

确实也是难解之谜…


各地,各民族有自己的说法。西南有男怕3,6,9,女怕1,4,7的说法。这才是所谓的,坎。提问的七十三跟男怕3沾边,八十四跟女怕4沾边。男女性花甲后过生日,只过69岁不兴过70岁。叫过9不过10。有的女的,过68,算70。还有一种说法,年年都过生日或做寿,反会折着自己。傣族则连过生日是什么回事都不知道。人,都是大自然的客,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说白了,什么坎不坎的,其实也没什么讲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因岁数而烦恼
为什么说“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两道坎?
温故知新(3)
“人老两个坎,熬过就长寿”?这“两坎”是哪年?早了解不吃亏
现在的老年人是怎样闯过73、熬过84岁两个坎的呢?看完涨知识了
你听说过“七十三,八十四”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