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开想象力的枷锁

 日前,根据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畅销书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第7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全球公映,在票房持续飙升的同时,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神奇世界。骑着飞天扫帚打球、穿着隐形衣来去自由的魔法世界在漫长的寒冬让人眼前一亮,也获得了《纽约时报》“堪比《绿野仙踪》、《魔戒》一般引人入胜”的盛赞。

  然而,电影《哈利·波特》系列虽然要结束了,但它带来的“魔法”启示,刚刚开始。著名评论家谭飞表示,与国外电影相比,中国人的想象力受到了太多限制。的确,放眼世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随处可见,而“creation in China”(中国创造)却如凤毛麟角。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人认为中国人的创造力退步了。另一项关于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特征的调查也显示,仅有7.3%的中国孩子同时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兴趣与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意志力和进取精神”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引以为傲,而现在,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已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创造力,让中国陷入“制造大国与发明小国”的尴尬?首先,教学方法僵化。“填鸭式”应试教育,使学生总是按常规思维解决问题,标准答案更是扼杀了孩子问“为什么”的权利。据说有道题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一个小朋友回答“像香蕉”,结果被老师毫不留情地打了“红叉”,因为“弯弯的小船”才是标准答案。正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的,“孩子们入学时像‘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其次,知识运用不足。如今,家庭、社会和学校都片面看重分数,而忽略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愈演愈烈,导致知识学得多用得少,失去应有的活力。再次,认知态度偏差。在大部分人眼里,只有创立日心说、发现抗生素、创立进化论,这种非凡的成就才是创造,这是一种“特殊能力”,普通人难以企及。殊不知,真正的创造力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处,就像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所说的,“日常生活中的创新表现是创造力的最大表现。”

  要说中国人天生创造力不足,恐怕无人相信。要想培养创造力,第一,保持好奇心。换一种眼光看平常事,把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起来。比如像爱迪生那样,找一找杯子的100种用途。第二,激发想象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表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特点之一。通俗地讲,就是要“异想天开”,任凭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第三,发出质疑声。问一问“真的还是假的?”尝试打破条条框框,像“司马光砸缸”那样,与众不同地思考,拓展思路,寻求新的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教授李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部玄幻电影带来的……
谁家有女初长成:小萝莉电影8部
不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循规蹈矩的现实主义者,就多读读想象文学吧
适合孩子看的英文电影
61部电影告诉你,什么是色彩的艺术
重看《哈利·波特》系列20200927给未来的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