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王朝1566》中农民为何反对改稻为桑?

《大明王朝1566》一剧中,“改稻为桑”是矛盾的引发点,诸多事由都因此而起。在严世蕃授意下,郑何毁堤淹田之后,高翰文提出了“以改赈灾,两难自解”的方针,试图通过“改稻为桑”的做法,既可以降低天灾人祸的损失,又可以充盈国库。表面看来,这个政策对国家和农民似乎都有极大的好处,国库收入增加,而种桑之后蚕丝的收入又比水稻收入高上不少,而且对于农民还有一部分的优惠政策。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这是为何呢?

这篇文章,首先避开严党和清流的政治交锋,也不谈及“公忠体国”的胡宗宪与高翰文的交谈对其思想的影响,更不讨论海瑞和王用汲为民请命的据理力争,仅仅从农民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百姓以农业为本,农民的一辈子都在与脚下的土地打交道,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解决肚子的需求。在他们眼中,只有自己地里种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更简单一点的来讲,只有能直接作为食用的作物,才是自己最迫切的需求,而不是附加价值更高的蚕桑。在他们的理解里,一旦全部稻田改为桑田,自己今年的温饱虽然可以用卖田的得来的粮食来解决,但之后的问题却得不到保障。所谓“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总不能让自己在明年去学“蚕宝宝”啃桑叶吧?

深一点的角度来说,若是“改稻为桑”得以全部实现,粮食又集中在了少数的大户手中,普通的农民要吃饭,就必须去找大户买。而到了那个时候,又是否还能以现在的粮食价格买到市场上更加稀缺的粮食呢。所谓的价格更高的蚕丝,是否真能换来更多的粮食,农民的心中没有答案。虽说他们受到的教育程度低,可是他们不会是傻乎乎的,与自己生计相关的事情,更不会没有打算。

农民简单的出于以上这两点,就不会支持“改稻为桑”了。可怜书香世家的高翰文高知府,可能如当今以为粮食是在超市里面长出来的那些人一样,颇为自己的计策得意。却不知他的计策所以能得以在朝堂通过,完全是出于严党和嘉靖的一己之私罢了。

或许用个简单的比喻,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你在一家企业工作,每月五千元的工资要交房租、生活费、孩子的买奶粉,而又一次发工资的时候,老板给你一个一万块的名牌包,给你说价值更高,你是否能够接受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村荒田问题严重!人口大国会不会面临“粮荒”?
深度解析大明王朝中改稻为桑的国策为什么注定会失败?
粮食价格上涨就能带动农民收入增加吗?对此你怎么看?
傻眼了,朝鲜干旱情况下粮食增产了
汉朝百姓除了过年,平时吃得起肉吗?
种田有饭吃(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