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帝国的西北角:沙州归义军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由于以往的历史记录常常是聚焦在朝廷上的帝王将相,甚至公主们无聊的生活都要花费不少笔墨,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盖世英雄却被时光所掩盖。河西沙州人张义潮和他的归义军就是这样的大英雄大忠大勇,承载着大唐的最后荣光。

随着回鹘和吐蕃在9世纪中叶的双双实力削弱以及覆灭,大唐帝国西北边境形势竟然出人意料地好转起来,无论如何这对于已经苦苦坚持了近百年的中土王朝来说实在是个让人振奋的消息,毕竟那辉煌的西北记忆已如旧梦一般遥远了。

会昌三年(843年),武宗就提出应该向黠戛斯方面谈判让他们归还安西(今新疆南疆地区大部)和北庭(今新疆北疆地区大部),但是李德裕还是理性的,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保守的。

他说“安西去京师七千余里,北庭五千余里”,就算是都回到祖国怀抱,那也得在那里再设立都护府特别行政区,每个都护府还得派驻部队驻守,“不知此兵于何处追发,馈运从何道得通”兵源从哪来粮草如何运输,“此乃用实费以易虚名,非计也”,武宗最终还是被李德裕说服,打消了自己去获取光复西域这样千古虚名的念头。

然而好消息还是接踵而至,大中五年(851年)正月,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护送之下,一支由河西沙州僧人悟真率领的信使团进入长安,使团带来了一条让全大唐都为之振奋不已的消息:大中二年(848年)在沙州当地豪强张义潮将军的组织之下,沙州人民成功起义一举驱逐吐蕃占领军,沙州光复。

为了将这一消息带至长安中央,沙州方面一共派出了十支信使团从不同方向向长安出发,最终只有悟真和尚这一支,历经千辛万苦绕道遥远的天德军(今内蒙呼和浩特一带),终于成功抵达长安,而其他九支队伍不是落入敌军之手就是消失在茫茫戈壁。

沦陷六十多年的河西沙州再次有了音信,侵略者竟然为我大唐的地方义士和人民所驱赶,长安城万民空巷来迎接悟真,唐宣宗也无限感慨“关西出将,其虚也哉”。

安史之乱是大唐命运的分水岭,更是西域、河西历史走向的分水岭,在天宝年间,这里驻扎的是赫赫有名的老将军哥舒翰的河西节度使部队,玄宗南逃肃宗灵武即位,一声令下十余万西北军队离开国防最前线挥师东向,一时西部边疆完全空虚吐蕃趁势而入,大唐苦心经营了百余年的西北防线全线后撤。

宝应二年(763年),唐政府设置了一个“河已西副元帅”的职务负责整合河西、安西和北庭的残余唐军进行抵抗,这就类似于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去了留下一些残余红军在南方打游击,打到哪算哪、打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这个“河已西副元帅”相当于唐军留在河西地区的游击队队长。首任河已西副元帅杨志烈于永泰元年(765年)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兵败被沙陀人所杀,大历元年(766年),吐蕃军队攻陷河西重镇甘州、肃州,再第二年接任的河已西副元帅杨休明只能带领着残部退至沙州(今甘肃敦煌),从此这支河西游击队就彻底与长安中央方面失去联系,各自为战。

从大历五年(770年)开始,吐蕃就大军围困沙州,时任河西观察使的周鼎本打算焚沙州城率领当地士民杀出一条血路,回归东土,但是这个计划被沙州人民拒绝了,大家一腔爱国热忱,认为一旦放弃沙州的话,河西将“永不为唐土”,宁可与沙州城共存亡也不愿意后退半步,在安西都知兵马使阎朝的指挥之下,大家先“镒杀周鼎”,然后开始了极为悲壮的保卫沙州战役。

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沙州军民苦苦守卫了十一年之久,建中二年(781年)弹尽粮绝,在万般无奈之下,阎朝与吐蕃大将绮心儿郑重约定:沙州向吐蕃投降,但必须保留沙州人民不能外迁。这座光荣的城市,以及光荣的将军和大唐子民们就最终落入了外敌之手。

在沦陷的日子里,孤岛沙州的汉人们在外来入侵者的统治之下不得不过上了悲惨的被殖民的生活,“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

和所有殖民统治者一样,吐蕃人为了切断沙州人民与祖国大唐的感情纽带,还强制施行文化殖民政策,所有汉人一律辫发左衽(因为以右为贵,所以汉服均为右衽,即衣服左领压右领,而左衽则是所谓“夷狄”的服饰风格),只有在每年元旦这一天的时候,沙州人民才被允许着右衽的汉服祭拜祖先,这一天沙州人民往往是痛哭流涕泪流满面。

但任凭殖民者如何灌输皇民教育,一代代的河西汉人始终牢牢树立着以大唐为自己的母亲之国的信念。长庆二年(822年),大理卿刘元鼎出使吐蕃路过龙支城(今青海乐都),有上千汉民沿路跪拜,自称都是当年在河西被俘的唐军,问当今天子安否,“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否?兵何日来?”,我们从来未敢忘记祖国,祖国还记得我们吗,王师何时才能来解救我们,毕竟已经过去了一代人的光阴了。

这是8、9世纪间何等悲壮的一群汉人群体。不管朝廷是否还记得这些边疆的忠勇兵民,即使是还记得也只能说那个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苦苦等待之中,河西人民并没有盼来王师大军,但是他们的坚持和执着还是等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支将被历史永远铭记的义军在河西人民之间自发诞生。

会昌年间(841-846年),吐蕃内部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大规模饥荒饿殍遍地,而这样的自然危机又引发了吐蕃上层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危机,严重的内乱导致曾经强盛的吐蕃实力一落千丈。

先是吐蕃赞普郎达玛在会昌二年(842年)遇刺,死时无子,内臣拥立了郎达玛的妃子綝氏的一个内侄为新的赞普,这一严重破坏传统的权力交接,立刻引起吐蕃各方的纷争内乱,从此吐蕃陷入内战。

起初在内战中,大将尚恐热(又名论恐热)取得了暂时的优势,在击败主要对手之后,尚恐热自封为吐蕃宰相,率兵大掠河西,试图扩张自己的地盘,但是残酷的扩张进一步引起了河西人民的反抗,而河西汉人也已经认清了吐蕃军队已至穷途末路的现实。沙州人张义潮率领沙州人民揭竿而起举行起义,轰轰烈烈的归义军反抗殖民的战斗正式打响。

生于贞元十五年(799年)前后的张义潮,是沙州敦煌县神沙乡人,在张义潮出生的年代,河西已经沦陷近三十年,这位成长在吐蕃铁蹄之下的新一代河西汉人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唐子民这一光荣身份。

张氏在河西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极有威信,张义潮的父亲张谦逸曾在朝为官,官至工部尚书。张义潮一代有史料记载的张氏兄妹共三人,长兄张义谭,相对低调的一个宽厚长者,一直自愿隐身于张义潮身后;姐姐张媚媚,出家为尼,法号了空;老三就是张义潮。

据史料记载,张义潮最崇拜的人是高仙芝部下的第一大将封常清,立志以封常清为榜样,曾一笔一画地抄写封常清在安史之乱中被诬陷处死前所作的《封常清谢死表闻》。耳闻目睹当地汉人被压迫的悲惨生活,张义潮对吐蕃统治下的沙州现状极为不满。但是由于吐蕃之前的高压统治,一直隐忍到五十岁。

大中二年(848年),沙州起义爆发。张义潮带领沙州人民成功地将统治了沙州近七十年的吐蕃军队驱逐出沙州。沙州光复成功之后,邻近的河西地区瞬时掀起了一股起义风潮,汉民起义此起彼伏,各地先后都与张义潮取得联系并陆续归附。

起义之初,张义潮就明确确定了“归国”的政治方针,因而一旦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起义军立刻就组织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十支信使团,努力与中央朝廷取得联系和请求支援。最终在历经九死一生之后,悟真和尚完成了这样的艰巨任务。

由于路途的艰险,悟真到达长安的时候,张义潮起义已经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张义潮并未被动等待使者的消息,他十分清楚人力和物质对战争的作用,马上整顿沙州的生产,走“缮甲兵, 耕且战”的藏兵于民路线,并四处出击,与各地起义的其他汉民一起扩大战果。

大中三年(849年),张义潮收复甘州、肃州;大中四年,再收复伊州,吐蕃在河西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率领义军发动了对吐蕃的全面攻势,不到一年的时间,除凉州之外的河西之地全部收复,饱经内乱之苦的吐蕃军统治再也不复一百年前的威势,瞬间土崩瓦解,一触即溃的吐蕃军队也只得逃往最后的据点凉州。

东进路线已经被打通,张义潮意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和承认。张义潮和作为义军重要领袖的兄长张义谭两人经过商议,做出了关于权力交接的重要决定--派遣张义谭入朝为人质,张义潮主持河西军政大局;张义潮之后,由张义谭之子张淮深继任。

大中五年(851)八月,张义潮向长安派出规模宏大的信使队伍,这支信使队一行二十九人,首领为张义潭,还有沙州本地的豪族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人,携带着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 的图籍,入长安向皇帝告捷表功。

在时隔不到两年后再次收到振奋人心的消息,唐宣宗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他下达诏书,表彰张义潮和义军的忠勇,诏书写张义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

十一月,朝廷于沙州正式建立归义军,授张义潮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拜李明达为河西节度衙兼监察御史;拜李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授吴安正为武卫有差;而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张义潭则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

对于一心把自己当作“小太宗”的唐宣宗来说,河西沙州的主动回归的确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又是写诗又是封官,但是中央的援助也就只能停留在名誉方面了,真正的实质性援助无从谈起,归义军成为一支孤悬在河西地区的天朝义军。

但即使如此,忠贞的信念和无穷的勇气以及智慧,让这支地方义军一直在河西顽强地生存了下去,历经数代人物,直至景佑四年(1037年)归义军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个时候中原的朝廷都已经从李唐变成了赵宋了。

在西夏党项人入侵之前,沙州人将许多珍贵的有关归义军的历史记录封存在了敦煌郊外鸣沙山,千年以后当这些地方史料出土的时候,后人才能够记忆起这支伟大的汉人军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复河西的大唐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
被历史遗忘的民族英雄,大唐在西域最后的辉煌
敦煌遗书揭开归义军衰亡隐情:张议潮大唐孤岛盛行中亚胡俗文化
安史之乱(12)
张义潮是晚唐神话,凭一己之力解救百万汉人,为何难逃悲惨下场?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421 张义潮收复河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