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周制国家到秦制国家,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周制国家的标签是“分封制”,细化一些,就是“血统贵族”构成整个王朝的统治者主体。

当然,正因为这是一个标签,所以,“分封”就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而当其和五阶段论结合之后,就变成了“奴隶制社会”,并被抢走了名字,在之后,才进入了“封建社会”,而恰恰因为这个“筐”的概念混乱,才出现了所谓“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乃至于“魏晋封建论”等等。

然而,这些争论本质上没有任何卵用。

在真正的历史学研究逐步展开之后,我们会知道,如果以“奴隶规模劳动”作为标准,那么,“根正苗红”的秦朝和西汉、东汉,无不拥有成千上万的徒隶,而如果以“家内奴隶”为标准,那么,强汉盛唐,乃至于日后的明、清,都有奴仆或变相奴仆的存在。

也就是说,原本那个“筐”就是个不符合事实的“破筐”。

同样,对于“分封制”或者说“封建制”,马克思观察的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在不同时代,一样有不同的制度表现,真正完全符合我们一般认识的“封建制”,可能只有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时间罢了。

之后的西欧封建制,在尊重贵族血统继承的基础上,一样不断增加了官僚化的成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制和原生态的秦制,与之的区别并不大。

在周的王畿之内,王廷内部有卿大夫治理,也有天子的近臣,参与所谓的国政;在王廷之外,则实际上采取的仍是“大夫”治民,类似于日后的官僚制,只是这个“大夫”多半是世袭的,比如被周王封为西陲大夫的秦国始祖。

这就是“廷臣—大夫”体制,一种兼具贵族社会特质与官僚组织特征的制度,在中世纪中、晚期的西欧,一样常见。

在王畿之内,“民”的概念,主要是“国人”,也就是周本族政治、军事共同体所辖的“属民”,但是这部分“民”需要承担贵族管理者派出的“军役”;在王畿之外,跟随分封诸侯到新“国”,也就是诸侯都城的,除了诸侯亲族之外,也是“国人”。

而这一切,其实是周王朝“国族”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之外,是承担实物、劳役的“野人”,也就是被征服者的后裔们,他们没有承担“军役”的资格,自然也就没有参与政治的资格。

而能够参与政治的“国人”,严格来说,也并非古希腊、古罗马意义上的“自由民”、“公民”,而是附属于王族各个分支的“属民”,就如“旗人”群体在清朝的地位,既是八旗的“基石”,又是皇族的“奴才”(又不同于奴隶,奴隶另有其人,这个奴才只是一种身份依附关系的表征)。

这一套制度体系的崩解,并不是什么生产关系的冒进,而是单一城邑为中心的“邦国”组织不断被事实突破的结果。

在家天下时代,臣服、朝贡关系是统治技术因素缺失的无奈选择,哪怕是明、清时代,朝鲜、越南照样以这样的角色与中央帝国互动,归根结底,即中央帝国的核心力量无力压倒这些边缘角色,同理,周制诸侯面对敌人,所采取的类似手段,也往往并非高风亮节,而是力所不能及。

如果说,“血统贵族”候选人担任直辖领地的“流官官僚”即代表着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进步,那么,无论是楚国的“县公”,还是齐国的“边鄙大夫”,都已经具备了“流官官僚”的特征,而更早的王畿内部的大夫任命,似乎还能将这个时间上限前移。

现在从文献和考古发现上,我们很难确定这种“流官化”的起始,但是从结果来看,沿着长江、黄河重要支流,伴随着核心聚落由河畔台地向支流冲积扇地区的蔓延,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另当别论,反正也没证据显示存在。

但是,诸侯国的统治技术却伴随着提升了一大截,却是显而易见的,诸侯国直辖领地从都邑到城邑群的扩张,借助江河支流的交通沟通,提供了了统治所需的人力和物流的直接交流的可能性。

在春秋时代,所谓“文质彬彬 ”的争霸战争中,人们往往只记得楚、郑、齐、晋、鲁、宋、卫的进退,却往往忽略了在一次次战争中,曾经密集存在于长江、淮河、黄河之间的诸多支流流域的小邦,正在急剧减少,变成了这些大国治下的一个个城邑。

而我们熟悉的春秋末年的“大改革时代”,本质上是这些“吃干抹净”的酒席食客们要将同桌的“强大同类”们变成新的菜肴的新举措,而并非变化的起始。

换句话说,此时已经进入了扩张的“消化期”。

“消化”的本质在于组织形态的重组,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改革”,“改革”并非进化动力的来源,而是对于进化结果的确认和解释,以及新的征战的开始。

所以,真正由周制国家向秦制国家的转化,根本不在春秋的末期,而是在春秋的前期和中期,正是战争本身,让“国野制”名存实亡。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在周制体制下,分封的诸侯实际上就是“据点”,划拨的国人就是据点的兵源,且是半耕半役的民兵体系,这种组织形态,作为维持统治和进行治安战的“治安军”尚可维持,一旦进入频繁的战争状态,就会因为民兵的破产而难以为继。

当然,诸侯的军役本身也不是为了扩张而存在,而是作为周天子六师和八师的辅助力量,而天子的军队,在西周中后期日渐频繁的战争中,也日渐衰微,甚至周宣王时代就已经开始对村社共享的山泽资源下手,建立更集权的“专利”。

问题在于,这种“专利”会进一步促使着民兵兵源阶层的贫困化,最终造成整个军制的崩解。

因此,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们要解脱出这个循环,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专业化”、“职业化”,也就是让国中的军事组织,更加得“武士化”。

而为了供养这些“武士”,整个诸侯国的财政组织,就绝不会满足于原有的“贡赋”和“军赋”体系,而是需要更大范围的税源、税基,以及更细致的财政搜刮。

春秋后期的霸主,晋国,就是这个进程最典型的样本。

国政组织的完全军事化,四军主将、军佐执政体系的构建替代了旧的卿权执政,邦尉、司马等军事化职务则跃居“大夫”群体的前列,军职成为最优先的政治角色,而世卿世禄则成为一个军职的候选人“池子”。   

当军职卿族的世袭领地逐步扩张,其所任用的“大夫、士”,也完全走向了“职、人”分离,也就是你的贵族身份并不对等于某个职务,而只意味着你具有这个职务的候选资格,同时,这个职位也不再由任何人世袭,而是通过任命、推举而走向彻底的“流官化”。

此时,军事科层组织中的下层,不再由“士”、国人世袭把持,而是代之以“游士”和“官僚”,彷如对国家上层组织的军职化复刻,原本的爵级附着的职能也被专业的军职所替代,由他们负责对不分国人和野人的“庶民”的战争组织。

至此,国野之分,同样不废而废,秦制国家的雏形已经完全具备。

所以,在周制的基础之上,只要战争走向频繁化,最终整个组织的秦制化就不可避免,幻想着中国历史有另外一种发展可能性,毫无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分封制下的采邑与封国有何区别?
门道文化|周朝官制
历史教学|真题解析•李王辉•一题一研|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选择题24题研究心得
利川市第五中学_一_年级__历史_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历史寻迹:浅析春秋战国至秦统一时期郡县制的发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点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