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体生理卫生常识通俗讲座
作者  忻志鹏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消化系统
第一讲  消化系统生理(1)
第二讲  消化系统生理卫生(2)
第三讲  保护消化系统的具体措施
一、保护肠胃的机械蠕动和分泌
二、稳定植物神经功能
三、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状态
第四讲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原因(1)
第四讲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和病因(2)
一、消化不良
二、单纯性腹泻
三、单纯性呕吐
四、急、慢性胃炎
五、溃疡病
六、肠道易激综合症
七、便秘与习惯性便秘;
八、胃肠焦虑症
九、肝脏生理与疾病
附录:一、胃肠病药物常识介绍
二、什么是植物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
第二部分    循环系统
第一讲  循环系统器官及其功能
第二讲  循环系统生理功能
第三讲  循环系统常见生理功能紊乱及其症状
第四讲  心功能代偿与失代偿
第五讲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其原因
第六讲  高血压及高血压病
第七讲  冠心病及隐性冠心病
第八讲  心肌梗死
第九讲  心律失常与早博
第十讲  心性猝死
第十一讲  心脏焦虑症
前言
现代的器质性疾病的特点
所谓器质性疾病指的是人体的组织、器官发生了器质性的损坏,例如炎症。溃疡。坏死等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者,仅一时性功能紊乱而已,而无结构的破坏。所以它的预后比前者要轻得多、好得多。但这是相对的,两者互有密切联系。
现代的器质性疾病,其病因大多由心因性因素所引起;而生物性因素已大为减少,即使发生也能在现代高科技手段下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因而生物性因素的危害已大为减少。心因性因素则因高科技时代的特征,脑力劳动已成为人们参加社会实践和谋生的主要手段,从而使脑力活动经常处在高度紧张和高度负荷之下、很容易失控和疲劳紊乱,这就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和致病的重要因素。早期的生理功能紊乱,问题不大,容易恢复,但长期持续,进一步就会导致器质性的损害,例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脂质代谢紊乱、高脂质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由此而起、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以及肿瘤的滋长………。
所以有心理问题必须及早解脱和预防,切莫等闲视之!
人生病后的一系列症状,其实质就是因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紊乱所致;因此懂得些正常的人体生理功能,对理解疾病的性质和如何预防以及改善症状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前的社会是高科技社会,需要的是脑力,也就是需要紧张的是心理活动。所以现代的疾病由于脑力过度、心理紧张而引发生理功能失调和紊乱就成为主要病种。然而由于医疗卫生体系改革还未能及时跟上社会的这一变化,加上医疗保障体制还不够理想的时候,看病就成为一大难题。由此人们更需要懂得些生理常识以保护自我健康。
本文以通俗的语言分期、分日连载讲述人体生理卫生常识。
第一部分  消化系统
第一讲  消化系统生理(1)
消化系统包括器官:口腔、食道、胃肠、肛门、肝、胆、胰等脏器;肠又分小肠(12指肠、空肠、廻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消化系统功能:主要就是消化进食的食物,先将它们切割、碾磨、粉碎、制成食糜,然后再进行化学分解成分子,最后予以吸收,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修补的材料以及能量供应的原料。
消化系统工作的方式:基本工作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蠕动和分泌(口腔的运动方式众所周知,不再赘述)。肠胃的运动方式就是蠕动,所谓蠕动就是像蚯蚓样的运动,是一段接一段的运动,这种运动又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上到下的蠕动,一是由下而上的蠕动,后者蠕动称为逆蠕动。口腔的运动主要是切割;胃的运动是一种蠕动,这种蠕动可以比作一种石磨的运动,是一种碾磨运动,将食物彻底粉碎,制成食糜,然后送入小肠,在小肠则是反复正向和逆向蠕动进行最后一道的加工、彻底将食糜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然后予以吸收。小肠蠕动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将大量的水分吸收。被吸收了水分的食糜当进入大肠时基本上已接近成为成形的粪便,再通过大肠的蠕动,慢慢地推向直肠贮存。最后由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将它排出体外。
分泌功能从口腔开始,小肠是最重要的分泌场所。口腔的分泌是看得见的,口水就是口腔腺体分泌的消化液,胃肠腺体的分泌液就看不见了,其实它们的分泌量大得惊人,一昼夜可以分泌2、3千西西。消化液中主要是消化酶,消化醣的是淀粉酶,消化蛋白质的是蛋白酶…等等,就是这些酶的化学作用将营养物质彻底消化,然后才能被小肠吸收。
如果消化系统这两种功能失常和紊乱,那么人体的消化系统肠胃器官就会产生症状引起人体的违和不适成病。
食物消化具体举例:
当人们进餐以后,例如肉食,它在体内消化系统的过程大致如下。
在口腔内主要是咬碎切割咀嚼磨烂,然后下咽。肉类是蛋白质,在口腔中主要是以机械运动的方式加工消化,因此所化的时间较多,咀嚼肌的作用为主。
在食道仅仅是一个过道的作用,无消化功能。
进入胃内后,重点是研磨和腐蚀,这时机械运动和化学分解都同步进行,所以肉类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是比较长的,可以长到3小时左右,如果伴有过多的脂肪,则可达到4~5个小时,肉食的耐饥不容易饿的原因就在于此。胃的机械运动就是收缩与蠕动,胃中的化学消化是分泌,一是分泌盐酸,一是分泌胃蛋白酶;胃中的盐酸就是胃酸,是个强酸,有极强的腐蚀作用,因此肉类很快就会腐烂。肉类食物就是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被彻底腐蚀消化成流体状的食糜。但正常的胃壁本身由于有极其粘稠和厚实的粘液层保护因而不会受到伤害(胃溃疡病就例外了)。胃蛋白酶则能将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最后再在小肠内被分解成更小分子的氨基酸吸收入血液。
当食物逐渐被得到充分消化变成液糊状食糜后,就逐渐由胃的蠕动推向小肠。
小肠内的消化工作主要是化学工程工作,小肠内有大量的多种的消化酶,它们来自肠腺、胰腺和胆囊,分泌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胆汁;脂肪主要在小肠内消化吸收。所以小肠是消化系统消化任务极其繁重的一个场所。
成人的小肠有数米长,分为12指肠、空肠和回肠。在12指肠内有总胆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胰液和胆汁就是从此开口进入小肠。如果此开口被胆结石或某种原因阻塞,胆汁不能流入和反流到胰腺,那时就会发生黄胆和胰腺炎。
由于小肠长,所以食糜就有充分的时间在小肠内来回上下正逆蠕动将营养物质全部消化吸收。因而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最长,长到十余小时。
经过小肠内营养物质充分消化吸收后,大量的水分也逐渐被吸收,留下来的残渣就成为粪便,逐渐移行到大肠最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食物通过小肠的有节律的来回蠕动,反复将食糜(已被彻底消化了的食物)挤压、扩张混合,将营养物质彻底吸收。这段时间大约要经过十五、六个小时,最后将食物残渣输送到大肠。
大肠基本上起到过道作用,在这里已无消化酶,因此基本不再有消化。大肠仅分泌粘液。这时进入大肠的流体食糜大量水分已逐渐被吸收,而开始与大肠分泌的粘液相混和,使之成为不硬不烂、成形的大便。粘液的作用是,一方面保护肠壁本身免受损伤,同时也保持粪便滑润便于推进排出。但大肠也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大肠杆菌的作用。大肠中存在有大量的细菌,其中主要是大肠杆菌,其次是葡萄球菌等。排出的大便中据估计其中死的和活的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
大肠中的细菌称为“共生菌”(或”肠道常居菌群“)。肠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对细菌极其有利,因此细菌在肠道内繁殖极其迅速。这些共生菌利用食物残渣可以合成人体必须的维生素B族:B1、B2、叶酸;以及维生素K。因此这方面对人体就成为必须菌。在常人抵抗力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不仅无害,而且有益;但一旦抵抗力下降或机体处于衰竭情况下时,这些细菌就会通过肠壁入侵血液而危害机体。
被机体充分消化吸收利用后残余下来的食物残渣,通过大肠后,最后积存在直肠壶腹部(在肛门上段十几公分处),当达到一定数量后,人就有膨胀感,(这就是便意)而大便。这时,离从进食开始,大概已是24个小时。
肉类食物消化工程量大,消化道做功比较多,米饭类,主要是淀粉,最后分解为醣,消化相对容易,消化时间较短,做功较少;流体比固体消化容易,通过消化道的时间快速。纤维素类食物,虽缺少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但它能刺激肠道的运动,有利于排便的通畅,减少粪便中毒素在肠道的刺激和致癌作用,因而有利于防癌。
胆囊也是消化系统中的器官,它主要是贮存和输送胆汁。胆囊是个梨形器官扩大后能够贮存50西西胆汁;胆囊口上有肝胆管与肝脏相接,下有总胆管与12指肠相通。胆汁是乳化脂肪帮助脂肪消化吸收以及维生素D的吸收重要物质。
胰腺是消化系统重要器官,更是制造和分泌胰岛素的重要器官。肠道中的消化酶来自胰腺的分泌,胰腺通过胰管至12指肠处与胆管共同进入12指肠。胰腺分泌胰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就从此进入肠道参与食物的消化。
肝脏也是消化系统的器官,但它有更多的和更重要的不仅仅是消化的功能。(以后在肝脏生理中叙述)
第二讲  消化系统生理卫生(2)
通过第一讲已基本上了解了一些消化系统的有关内容。消化系统的器官有食道、胃、肠、胰胆和肛门;其工作方式主要有蠕动和分泌,也即机械运动和化学加工。因此,疾病的损害就有:一是器官组织结构的破坏(器质性损害),一是工作机能的损害(功能性损害)。内部结构的破坏是看不见的,机能损害立即能反应出来,这就是症状。
例如蠕动功能的紊乱和损害,即蠕动迟缓和麻痹,或蠕动亢进和痉挛。前者表现胃胀、腹胀、鼓气、便秘,腹部极其不适和难受,肠麻痹者有更严重的后果;后者表现为腹部疼痛、肠鸣音亢进、腹泻或伴呕吐。严重时腹部剧烈绞痛。
分泌功能的紊乱和损害:分泌不足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无味、厌食、营养障碍;胃酸分泌亢进会诱发导致胃与12指肠溃疡。胃酸过低,也会导致细菌滋生以及胃炎的发生。
控制和管理支配消化功能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迷走的亢进会导致肠胃的蠕动增加以及胃酸过多。
植物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延脑,最终的活动仍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心理活动是大脑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情绪是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所以人的情绪,人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影响着植物神经中枢的功能活动,影响着消化系统的功能,影响着肠胃的蠕动和分泌,影响着消化吸收,影响着食欲和通便。
所以从心理医学的角度上来说,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变化的器官。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人的条件反射就是从胃(狗的胃)开始的。
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心理活动和情绪对肠胃功能的影响,例如:闻到和看到佳肴美食就会食欲大开,肠胃开始分泌和蠕动。“望梅止渴”更是明显的条件反射。三国的曹操是“懂得心理学”的,当他的83万人马下江南,烈日炎炎,没有水喝,士兵口焦舌枯疲惫不堪的时候,他就下令传言:前面有大批梅树林,这就引起了士兵大量口水的分泌,得到了解渴。
由此可见,心理情绪对消化系统的重大影响。
正性良好的心理情绪活动可以促进肠胃功能和食欲,负性恶劣的心理情绪活动则会诱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和损害。
所以消化系统的生理卫生必须从两方面着手:1,直接从保护肠胃着手,保护肠胃的机械蠕动和分泌;2,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促进正性的条件反射。
第三讲  保护消化系统的具体措施
一、保护肠胃的机械蠕动和分泌
肠胃的机械运动和分泌的规律可以有两种因素决定,一是生物自身的规律,也可以说由生物钟控制的规律,即自行有周期性的运动规律,例如白天的三餐进食之前都会自动开始蠕动和分泌,以迎接进食的到来;这是最符合生理规律的,最能保护和维护肠胃功能经久不衰。一是在任何时间,一旦有食物进入时就立即会引起肠胃的蠕动与分泌,蠕动的强度与分泌的质和量由所进的食物性质决定。例如暴饮暴食,会引起肠胃的超负荷工作量、超负荷的蠕动与分泌,进而对肠胃的损伤;反之,在正常进食时间,如果不输入食物,以致使肠胃空转,既消耗浪费了肠胃的能量,而且空载运转同样会损伤肠胃的结构,例如蠕动这一机械收缩,在饱腹状态时主要研磨的是食物,而空腹则是研磨胃壁本身,同时还会产生强烈的胃壁痉挛性收缩,以致产生胃部隐隐作痛(这种痛也可称之为饥饿痛)。又如分泌,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在饱食状态时主要与食糜混合,消化肉类食物;而在空腹时,就会对自身胃壁发生自身消化作用而损害胃壁。
为此,暴饮暴食是不好的,经常饥饿也不好。
对肠胃的保护不但要定时进食,饥饱适度,而且,食物的质量也要有一定的规格。其一,过粗不好,过细也不宜,粗了一方面过多增加胃的负荷,其次也容易擦伤胃壁;太细,胃会“偷懒”,长此以往,胃肠会减退工作效力;其二,冷热均匀,太烫、太冷同样对肠胃有损伤;最后,过分辛辣的食品也会对胃壁产生刺激而引起损伤。对食物的要求除了质量、数量之外,还要求营养,营养不仅是蛋白质、脂肪、糖和维生素之外,还要有纤维素,纤维素的重要性是由于它能刺激肠壁的蠕动,从而能保持大便的通畅,进而能预防肠癌。
二、稳定植物神经功能
胃肠的功能(蠕动与分泌)基本是在植物神经(主要神经)调配之下进行的。最早的溃疡病发病机理学说,就是把植物神经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溃疡病(胃溃疡和12指肠溃疡)曾经被称为“消化性溃疡”或“自身消化性溃疡”,也就是说,溃疡之所以发生、形成,是由于被自身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所消化所致。这又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胃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的失常和紊乱所致。这个学说,虽太简单,但也确是重要的一个机理。
肠胃道受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迷走神经兴奋使胃肠运动增强、张力增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运动减弱,(肛门括约肌则收缩),分泌粘稠的唾液。
植物神经中枢位于延脑、并上升到桥脑,在这里与情绪中枢的中脑网状结构都有结构上的联系,这就是情绪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肠胃功能的重要途径。
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保证了正常的功能;植物神经功能的紊流必然连累到消化系统的正常消化功能,进而促使疾病的发生。这也就是临床上一些常被医生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其主诉症状之一,常常有食欲不振,腹胀、纳呆、消化不良的原因。
所以 要有良好的消化功能,必须要有稳定的植物神经功能。
三、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状态
由于支配消化系统的植物神经中枢在中脑与情绪中枢的网状系统有密切联系,因此“肠胃道是最能表现情绪变化的一种器官”(引自《实用临床心理医学》P.143)的推断,完全有了物质基础。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通过动物的消化系统实验获得充分的资料证据后建立的。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巴甫洛夫实验(概况):
实验步骤:
一、建立实验胃
用一条实验狗,在它的腹部胃囊用手术方法建立另一个胃(两者的神经支配完全相连),并在这一实验胃壁上开一个口,缝上一根管子接通到体外的一个消毒玻璃并内,使狗实验胃分泌的胃液滴入并内。
二、无条件刺激。即让狗正常进食,收集进食前后胃液的分泌状况和分泌量。
三、有条件刺激。即在狗进食的同时摇铃,同样收集胃液的分泌量。反复多次重复这一步。达到使狗在一听到铃声时就开始分泌胃液。
四、光摇铃不给食物。同样收集胃液的分泌量。
结果分析:本来胃液的分泌量与进食有密切关联,最初的光有铃声是没有胃液分泌的;但经过多次进食与铃声的结合,铃声也引起了胃液的分泌;最后狗一听到铃声,即使没有食物同样引起了胃液的分泌。
这一实验就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和条件反射学说的来源和依据。
铃声就是条件。此后“条件”的概念继续发展,听是听觉的条件;用光线、色彩、视觉形象同样可以作为条件,形成条件反射。引申到人,用文字、语言,同样可以成为条件。(并称之为第二信号-第二信号系统)
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发射学说,就可以理解“望梅”何以能“止渴”了。进一步就可以看到情绪、心情、和语言、文字、各种信息对消化系统功能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而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态对保护和恢复消化系统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工作节奏和强度以及紧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具有同样的道理和机理。
第四讲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原因(1)
一、 网上问诊病例统计
自2000年9月15-10月15日,一个月内共问诊病例108例,其中肠胃疾病65例,占60%强,男40例,女25例,男女比=1.5:1;<20岁7例,21~30岁37例,31~40岁11例,>40岁10例,4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发病数中的84.6%,也即绝对多数发病者为中青年人;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上网人群中大多也是青年人之故。
二、 分析
从本人网上病例来看,肠胃病人较心血管病人的发生要多得多,而且大多发生在年青人中。从疾病的性质来看,主要为功能紊乱者又较器质损害者多得多。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疾病,而只不过是轻度不适而已,但由于心理紧张,和对疾病的无知,却背上了思想包袱。后者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到医院或诊所去看病,而借助于网上的方便,乘机一问而已。但这些人,日久必然会真正的发病。有一些病人就是从这一步发展而来。
从发病原因来看,肠胃病者不外乎三种原因综合在一起所致;一是生活方式,二是进食方式和食物结构,三是精神紧张强度和压力。很多发病者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某些问题,或没有严格的作息和进餐时间或夜间睡眠较晚,或嗜好烟酒,或进餐不规律、饥饱不均、匆匆忙忙,或食物过冷过热、过于辛辣,这无疑都会扰乱肠胃的正常功能和节律。
〖例1 XX 女 20岁 网上问诊:(自述)我今年20岁,但口臭已经有6,7年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不久前作了一次胃镜,结果是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本人还有小三阳,月经极不正常,现在在吃中药,泛酸、嗳气已有改善,但口气依旧很重,小时候经常暴饮暴食,生活很没规律,晚上睡觉也不太安宁,冬天四肢冰凉,胃痛、牙龈肿痛已有数年,经常复发。请问我的病到底能治好吗?怎么治?谢谢。〗(注:从患者作过很多检查和她的:“我的病到底能治好吗?”的提问来看,可见她已在医疗单位诊治过多次了)
此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心理精神负荷和压力,如果心理紧张强度过大,心理平衡失常,进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那么肠胃的功能必然首当其冲地会受到损害(肠胃是最能表现情绪反应的器官)。
大多数的问诊者是网虫,是知识阶层,有大学生、文秘、职员、营销员、经理、电脑员…,他(她)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比较紧张,竞争的压力肯定较大。有这些因素就成为发病率高的重要因素。而这也将是今后人群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当前社会环境下,在一些年青人的网民中,有消化系统的病患者不在少数。因此,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宣传教育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如何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和预防消化系统的疾病、以及如何将预防的知识和常识普及到社会人群,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种、病谱,已与以往大不一样;过去是以细菌感染、组织炎症损害为主,现在则以功能紊乱为主〔尤其是在发病的早期〕;当然功能紊乱久久不恢复,也会累及组织引致器质损害、炎症以及伴发感染。
其所以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其主要原因有三:
1,饮食质量和所饮食结构的原因;
2,生活、工作节奏变化、加快和紧张造成肠胃功能紊乱是其二;
3,高科技社会、高脑力劳动、高度的心理紧张和压力引起情绪心态波动和不稳定、累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致使肠胃功能紊乱是其三。
现就以上几点作进一步论述。
1,肠胃的主要方式是蠕动与分泌,其蠕动的节律与强度、分泌的量与质都与食物的质与量以及持续时间与周期有关;过粗、过硬、过细、过软、过冷、过烫、过辛、过辣、过饱、过饿、变质的食物、感染不洁的食品…都将影响肠胃的蠕动与分泌,这一影响超过一定范围就必将引起紊乱和障碍,从而进入病态而致病。
当然人有巨大的适应能力去应付各种变化和波动,而不使变动为害。但过大、过久的变动会使人的适应能力下降,如果再有第二、第三个因素参与,那就难免疾病的发生了。
2,一般常人都有自己长期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以及饮食的方式和内容;从而也使自己的肠胃适应于自己的这种规律。相互默契,相互适应,运行轻松。如果一旦这种常规发生了变化,肠胃的运行也必将需要从新安排,如果变化剧烈,势将使肠胃一时难以适应,从而引致功能紊乱:蠕动的乏力和减慢,就会腹胀,过快则会绞痛和腹泻,分泌的不足,将会引起消化不良…长期发生这种改变,会使肠胃结构受伤而发生器质性变化以及伴发感染。
生活、工作节奏的剧烈波动变化,体内的生物钟周期节律也发生波动甚至紊乱,从而也引起肠胃的工作节奏变动、工作方式紊乱而诱致疾病发生。
3,心理紧张和压力是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和失调、紊乱的重要原因,肠胃的的蠕动与分泌是在植物神经直接指挥下运行的,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必然会使肠胃功能紊乱而发病。
人每天都得进食,而且要进行三次,其频度可谓大矣;人每天都得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人的情绪心态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波动之中;尤其是当前的社会特征:高科技、高脑力、高度竞争、高度的生活工作节奏,都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工作和负荷,如果人们不懂得这一规律,和如何保护自己,那么肠胃病的发生就难以避免。
第三条原因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原因。此外,体质较差者则更可能发病。
当前消化系统常见的和比较主要的病种有以下几种:
1,单纯消化不良、腹胀、纳呆、便秘;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食后饱胀、上腹不适、疼痛(P.1764)
2,功能性腹泻;
3,功能性呕吐;
4,急、慢性胃炎;
5,急、慢性肠炎;
6,“肠道易激综合症”;
7,习惯性便秘;
8,溃疡病;
9,胃肠焦虑症
以下将逐一予以介绍
第四讲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和病因(2)
一、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结果是粪便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它的主要症状表现是:饱胀、嗳气,腹部不适,胀气,食无味。
消化不良的肠胃功能紊乱主要是消化液分泌不足,因而食物未能得到充分的消化而排出。食物消化的粗加工是切割、研磨、粉碎,此时仍可见食物的原形残影,精加工是化学分解,当完全彻底分解后,所有原来的食物外形就全部消失,各种食品全部混和在一起变成食糜,最后在营养成分被吸收后就成为成形的粪便,完成消化任务。
消化液分泌不足是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蠕动紊乱也会造成消化不良,例如胃蠕动无力,食物得不到彻底粉碎,消化液中的消化酶未能深入渗透到食物分子的内部而失去作用,而造成消化不良。
食物不同成分也会造成消化不良。过粗、过辛辣、过量、过油腻会造成胃肠工作负荷过重。进而影响到它的消化能力,就造成消化不良。
消化液分泌不足是分泌功能的紊乱的表现之一,其根本原因是植物神经的功能问题。因此根本解决的办法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但不舒服的症状也必须解除。
治疗的方法是用制成药物的消化剂替代消化液中的消化酶。例如:多酶片、酵母片(食母生)、胃蛋白酶合剂等就是替代品。但药品仅能解决一时,不能解决根本。有时,一时性的混乱,稍为调整,或饮食管理,就自行恢复了,这时就不一定要服药。严重者则治本在于调整和恢复植物神经功能。
二、 单纯性腹泻
很多腹泻是由于肠道炎症引起的,但也有肠道并没有炎症(或极轻度的炎症)而腹泻者,这种腹泻就将它称之为单纯性(或功能性腹泻)。从“消化系统生理卫生常识”中已经知道,食物从口进入到变成粪便排出,都是有规律的,它的动力基本靠的是肠子有节律的蠕动,既不快也不慢;因此排出的大便也就既不硬也不烂,更不是稀。如果肠道蠕动功能发生紊乱,蠕动过快,那么粪便中的水分还来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体外,这就是腹泻。
肠道的蠕动功能紊乱可以有多种原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腹部受寒刺激,食物中含有刺激性成分等都可引起肠道蠕动亢进而发生腹泻。
由于肠子的蠕动亢进,肠道内的水分过多,加上食物的消化不完全,和有气体产生,这时水和气混在一起,人就会感到腹腔内有咕咕的声音,这就叫肠鸣音亢进。激烈的肠蠕动亢进就会产生腹痛,轻则一阵阵隐痛,重则甚至绞痛。
与功能性腹泻相对应的是器质性腹泻,肠炎、痢疾、食物中毒等疾病的腹泻就是器质性的腹泻,因为肠道内有了炎症性器质性的病变存在。有炎症常会有发热和白血球升高,因炎症刺激的腹痛,就会更持续和更激烈,因为有炎症,腹部也就会有压痛。这就可以把两者区别开来。
功能性腹泻的处理比较简单。或稍事休息、或服用些碳片,或暂时停止1~2餐的进食过进食些无油腻的软食,基本就能中止腹泻。(肠道易激综合症例外)
三、 单纯性呕吐
呕吐的机制要比腹泻复杂。呕吐不单是机械运动,呕吐是有神经反射机制参与;肠胃有问题、炎症刺激可以呕吐(这是病理性呕吐),肠胃没有问题,而单刺激咽喉也可引起呕吐,这就是反射性呕吐。情绪性呕吐也是反射性呕吐,这些呕吐称之为功能性呕吐或单纯性呕吐,以区别于疾病的呕吐(颅脑疾患引起的中枢性呕吐不在此例)。所以呕吐时人极其难受,胃内先是“翻江倒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头晕眼花。这都说明神经机制参与在内。
呕吐是膈肌、腹肌强烈收缩所引起。呕吐之前常先是恶心,随之即引起呕吐。呕吐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喷出,严重呕吐时胆汁从12指肠反流而一起喷出。呕吐发生时,如果是空腹,胃中无内容物,那就是干呕,就是恶心欲呕的干呕。有些人晨起刷牙,因夜来咽喉有粘稠的痰液或分泌物积聚粘着在咽喉壁上,急于想用力把它吐出,结果,咽喉受到刺激,就会引起反射性干恶,其不适程度几乎同呕吐相似。
有些食物中含有某些少量化学刺激性较强的物质,进入胃中刺激胃壁也可引起呕吐,呕出这些物质后就“平安无事”,这可以名之为保护性呕吐。
神经性呕吐的机制也是神经反射机制引起,肠胃并无病变和炎症。(以后在神经性呕吐中论述)
第三讲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原因(3)
四、急、慢性胃炎
胃炎是一种极其普通的疾病,其病因除了与饮食有关外,还与生活节律、饮食方式有关,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有关(心理学把胃称作为情绪器官)。
由于胃病是极其常见,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的病,所以重点是防,治疗并不复杂,但要靠药来根治而不注意防,那是很难的。
人胃与猪羊动物内脏肚子同一个模样,由三层组成:内膜、肌肉、和外膜。内膜-即胃粘膜直接与外界交通,与从口腔中进入的物质相接触,所以人常说:“病从口入”。胃炎主要发生在内膜面。
胃与食道相连的一端称贲门,与12指肠相接的一端叫幽门,靠幽门的一段称胃窦部,在这部分发生炎症就是胃窦炎;其余部分就是胃体部。胃粘膜层含有大量胃腺,胃腺细胞分泌消化液和粘液。消化液包括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和胃酸,对进入的食物进行消化,胃酸除消化分解肉类食物外,还包括消灭细菌;粘稠的粘液主要用来保护胃壁本身不被消化液消化。
当胃内膜面受到物理的、化学的、细菌的侵袭和损伤时,就会发生炎症,这就是胃炎。急性快速发生的,症状比较剧烈,就是急性胃炎;症状缓慢或隐蔽慢慢起病的就是慢性胃炎。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表现在两方面: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蠕动是粗加工把食物碾碎然后由消化液进行化学分解,最后变成营养物质由肠子吸收。这两个功能都受到植物神经调节控制,神经功能失调胃功能也会发生紊乱,从而促使胃炎的发生;饮食的粗糙和不洁、过冷或过热(物理性损伤)或含有化学刺激物以及过量的烈性的烟酒(化学性损伤)、以及有毒有细菌的感染或暴饮暴食、或无节律都会损害正常的胃肠功能和粘膜而致病发炎,在胃窦部就叫胃窦炎,在十二指肠就叫十二指肠炎,幽门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受损害后或原来就伴有细菌侵害,或更容易受到细菌侵害(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旋杆菌),因此治疗既要保护胃,止痛止呕,同时要抗菌。但不论如何,平时的保养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所以“肠胃靠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养,就是要注意饮食的质和量,要粗细得当、冷热均匀、清洁卫生、进食定时定量;起居有节、生活有度;情绪稳定;忌烟酒;适当锻炼以提高和改善体质,才能使肠胃健全、功能有力。
胃病的主要症状机理就是蠕动和分泌的紊乱:蠕动的亢进表现为强力的痉挛性收缩,蠕动的迟钝表现为饱胀、充气,消化液过度分泌可发生胃酸和胃蛋白酶过多而致胃壁自身被消化、受损而形成溃疡和胃粘膜糜烂,分泌不足,则会发生消化不良。所以胃病的症状就是: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一旦发生了胃炎,治疗必须综合处理。
一、 药物方面:1,可用氢氧化铝或硫糖铝(任何一种含有这种成分的药都可以,例如舒可捷等,两者选一)一类药物以保护胃壁和(对溃疡病者能中和酸);2,止痛可用胃疡平;3,乳酸菌素片可以消胀、杀菌和助消化;4,如伴有细菌感染,还必须增加消炎杀菌药;当然药有很多,但基本原则大致是这一些。(可参阅“健康FAQ”中 “胃肠病药物常识介绍”)
二、饮食管理:温软食、忌粗硬辛辣和甜食,数量少些,餐数多些,忌烟酒;
三、适当休息,参加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保持心境安宁。
五、溃疡病
溃疡病是种重要的常见胃病,有时容易与胃炎混在一起,其症状也是一种通常胃病的表现:上腹痛、烧灼感、恶心、呕吐、流涎、“心口嘈”等等表现。但两者在发病机理和胃痛的规律性上有所区别,治疗也不完全一样。
溃疡病的特征是痛的规律性和“得食则安”。溃疡病的痛常常是空腹痛,因而在食后能缓解,所以称“得食则安”;胃溃疡痛,多在食后半小时痛发,历1~2个小时后渐止;12指肠溃疡痛在食后2小时开始,一直持续到进餐方结束。睡前痛和半夜痛醒是12指肠溃疡的又一个特点。
溃疡病的发病机理相对于胃炎要复杂多一些,但作为常识和一般的治疗和预防的要求,基本可以同胃炎一样对待。溃疡病的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国内经典内科学病因中就提到:…饮食、情绪、吸烟…等是重要的一部分致病原因。据研究溃疡病的发病还与人的个性性格类型有关,与植物神经功能关系尤为密切。溃疡病又称为“消化性溃疡”,因为它是被胃自身的壁细胞分泌的盐酸腐蚀消化而形成溃疡的,也是由于胃本身的防护机制紊乱、降低,而被过度分泌的胃酸腐蚀而致病。这种胃酸的过度分泌和防御机制的减退,基本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饮食的不当:饥饱不均、冷热过度、暴饮暴食、狼吞虎咽、食物粗糙、浓茶咖啡、烟酒辛辣无度,无疑都会刺激胃壁,引起损伤,降低胃壁的自身防御机制而促使溃疡的发生。                   如再有情绪精神因素的存在,心态失衡、心理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那么溃疡病就必然乘虚而入。
因此溃疡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针对这些环节,同步综合治疗,方能奏效。
一旦溃疡病发生,溃疡形成,其愈合的速度是相对比较馒的,缓解可能比较容易,而断根则不易。溃疡病的长期反复发作,则使病变更甚复杂,愈合更难。溃疡病教之胃炎问题更多的是有更严重的并发症: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是溃疡病的三大并发症。还有极少一部分晚期反复发作大溃疡的患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恶变。
溃疡病的预防和治疗切不可等闲视之!
溃疡病治疗和预防要点:
1,制酸和抗酸:西咪替叮能抑制H+离子的分泌而制酸,碱性药物(含有铝、铋、镁、钙、钠的制剂)能中和胃酸而抗酸;
2,止痛:胃疡平、普鲁本辛、颠茄片、阿托品,均能对抗迷走神经而解痉止痛;
3,保护胃粘膜:铝、镁制剂(如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不仅能抗酸,而且因为能与胃液混和后形成不被吸收的凝胶覆盖在溃疡表面,而起到保护作用;
4,饮食治疗:少量多餐、易消化,忌烟酒辛辣;
5,生活、工作节奏合理安排、调节
6,心理、心态调整
7,其它……
六、肠道易激综合症
本病过去的名称很多,有: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结肠功能紊乱、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等。目前的名称基本已取得一致公认。顾名思义,该病是一种与体质因素有关的、过敏状态的、功能性的结肠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
这种病的主要表现就是经常发作性的腹痛、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发作。频频发作和交替发作的腹痛、腹泻、便秘是本病的三大特征。
腹痛大多发生在下腹部,或左下腹,或脐周;发作常在食后发生,尤其是在饮食不当或受寒、或冷饮后开始和加重,性质大多为紧缩痛,在排便排气后或热敷按摩后能有所缓解。
腹泻的特征是大便次数多,或水样或糊状、或量不多伴有粘液,或最后甚至全粘液。
便秘多是由于结肠痉挛、蠕动紊乱、腹胀充气,而致排便不畅所致。粪便常可呈羊粪状、栗子状,质干硬而且排不畅。
三者相互联系、交替发生,原因一个,就是结肠功能紊乱。
它是种功能性的发作,肠胃既没有坏,也不是细菌感染。这种病一是与体质(过敏体质)有关,二与心理情绪有关(不稳定和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免疫功能紊乱),三与进食不当,肠胃受损有关。正常人的正常肠胃功能是很协调的,有正常的消化液分泌和正常的蠕动。正常人的规律是;食物从口腔进入开始,快速通过食道进入胃部进行粗加工,一般在胃部停留大约4小时左右,(流质通过快,固体通过慢,肉类更慢)然后进入小肠,通过小肠有节律的来回蠕动,反复将食糜(已被彻底消化了的食物)推上推下,将营养物质彻底吸收,这段时间大约要十五、六个小时,最后将食物残渣输送到大肠,在大肠(主要是结肠)将多余的水分(包括消化液)吸收,祗保留少量的水分使之成为不硬不烂的成形的大便,然后再逐渐往下输送到直肠壶腹部(在肛门上段十几公分处),此时人就有膨胀感,这就是便意,而大便。这时离从进食开始,大概是24个小时以后-48小时以内。
如果这一规律紊乱,肠子蠕动过快,水分吸收不足,排出大便,这就是腹泻,肠子蠕动过快还会有腹痛;如果蠕动过慢,水分吸收过多,大便就会硬结和便秘。
肠胃的蠕动和分泌都要受到植物神经的调节控制,而植物神经又与人的心理情绪状态有关。进食不当(此常为导火线,是诱因),体质欠佳,虚弱,情绪不稳、敏感、焦虑…都会影响植物神经的功能和免疫功能,进而促使肠胃功能紊乱和体质过敏,这就会使原本是一般性的腹泻或一般性的肠炎演变成肠道易激综合症的由来。所以要治愈这种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适量药物(发作时吃一点,平时不需要)着手调理。更重要的,还要注意心理情绪的调整。
治疗必须综合措施,最重要的首先必须安定紧张焦虑的情绪,对本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具体的治疗分方案如下:
1,精神放松、生活工作节奏适当进行调整、避免紧张和压力。(以上是一般方案,各人情况不同,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2,饮食管理:软食,易消化,少粗糙,少油腻,忌烟酒辛辣;
3,药物:根据不同的症状用不同的药物(见“健康FAQ”“胃肠病常用药物介绍“)
七、便秘与习惯性便秘;
正常的大便是在进食后24-48小时内排出(详见“消化系统生理卫生”通俗讲座),它依靠正常的肠子蠕动和便意反射。如果肠子的蠕动功能受到减弱或抑制、或缺乏便意反射,那么排便就会发生困难,从而发生便秘。便秘业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本无大便,大便在结肠内尚未下来;一种是大便已在直肠内、或几乎已到肛门口而解不下来。
正常人大便习以为常,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大便有复杂的机制。大便时有四组肌肉参与:膈肌、腹肌、提肛门肌及肠平滑肌。躯体虚弱的人膈肌、腹肌无力,大便就会有困难;正常的大便还必须要有正常的神经反射,尤其是后两组肌肉如果缺少神经反射也会发生便秘。正常的大便,首先要使大便能被结肠输送到直肠,然后粪便刺激直肠壁引起神经反射从而产生便意、提肛门扩约肌收缩才能使大便通畅排出。任何一个环节有误,都会使大便发生困难。
大多数便秘的原因,一是由于肠子的蠕动功能不好和大便的便意反射被抑制;二是与不同的食物的量和质,使肠子缺少刺激,影响蠕动有关。缺少运动,例如长期坐着工作,也是原因之一。
饮食结构的变化,例如,食物中缺少纤维素,肠子缺少刺激,会使排便困难,食物中过多的糖分和豆类食品容易在肠胃发酵,产生腹胀,也会影响肠子的蠕动。而使粪便不能及时向下输送。大便残渣在肠道潴留过久以及如果伴有产气杆菌等细菌感染作用,大量气体产生,就会引起腹胀。
不良的大便习惯是习惯性便秘的重要原因。例如,大便时“三心两意”, “一心两用”,或看报看书,或急急匆匆;这样就会导致便意反射的被抑制,久之,就会引不起便意反射,以致即使直肠内已有大便因无便意而不能大便。最终产生了“习惯性便秘”、
一般性便秘没有更多的症状,但严重便秘会使人痛苦不堪。进而会发生食欲减退、口苦、气胀、嗳气、多屁、头痛、头昏、疲乏无力…。
便秘的治疗,吃药可以解决一时,但不能解决根本。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
1, 培养良好的“定时通便,便务必尽”的良好排便卫生习惯,多参加些活动,在工作中,每隔一段时间起来作些广播操以及加强平时的运动锻炼;
2, 要注意饮食食物结构,多食用些纤维素类食物(据说日本人每天要食半斤蔬菜),它可刺激肠子蠕动。
3,保持心态宁静、轻松,以使植物神经处于最佳平衡状态(参阅“健康FAQ”)。
4,药物:刺激肠子蠕动和增加肠收缩功能促使大便排出的药,如酚酞等;
使大便和肠道滑润的,如蓖麻油、甘油(开塞露)等;
大量增加肠腔水分的,如硫酸镁。
(根据当地药源情况选择类似作用的药)
八、肠胃焦虑症
何谓肠胃焦虑症?
肠胃焦虑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即从表现看似乎是肠胃疾病,然而真正的肠胃并没有器质性的损害,而只是功能稍有紊乱而已,而功能的紊乱又与情绪心态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个病是由于心理状态引起的;当心绪安宁时,症状消失和缓解,当情绪心情紧张或情绪焦虑恶化时症状加重。
在医学内科学中,有种病叫“肠胃神经官能症”,基本上就是本病,但它的命名有不足之处,而“肠胃焦虑症”更能说明其实质。
起病原因
本病的起因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是先有轻度的肠胃功能失调,但因未及时处理,而迁移时日略为长了一些,同时病人的心态比较敏感或者因他事正处在焦虑状态,加上这一躯体的不适,进而对疾病起了疑心,以为得了严重肠胃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症状日复一日,不但不能消除,而且变本加厉更甚成病。
另一是由于心理状态变化,诸如苦恼、烦闷、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等,以致使心理功能紊乱,心理一紊乱,继发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此又促使肠胃功能紊乱而发病,但这病的真正根子在心态而不是肠胃,当心态回复时,肠胃的症状也就随之缓解。
发病机理
从肠胃生理中已经知道肠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因为支配调控肠胃活动的植物神经中枢在中脑与情绪中枢的联系密切,情绪稍有变动立即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相应变化,进而影响到肠胃的活动与功能。例如良好的情绪会促进食欲,恶劣的心态使使食无味,这是因为良好的情绪时,神经系统处于正性的适度的兴奋状态,植物神经同样如此,因此肠胃的蠕动和分泌最健全完整有力、最能接纳食物和消化食物;而恶劣时则适得其反,一切都倒转过来,肠胃的功能紊乱:蠕动或无力或过度,分泌或不足或过量,蠕动无力会腹胀、会便秘,亢进会腹泻、会腹痛,分泌不足会食无味、会消化不良。但这些都是一过性的,当情绪回复常态时,肠胃功能也随之正常;但如果久久不能回复或变动过度激烈那也能进一步变成真正的器质性肠胃病。
主要表现和特征
本病起病缓慢,不能确定确切发病时间,症状呈波浪形,时好时坏,持续时间较长,长者可经年累月。
在胃的表现主要是:饱胀、反酸、嗳气、食无味、恶心甚者还可以呕吐、上腹不适、打嗝、大量嗳气…
在肠的表现主要有:腹胀、便秘、或肠鸣充进、放屁;或大便稀烂、食不消化。甚者也可有“情绪性腹泻”…
全身表现:虚弱、疲乏、头晕、失眠、心悸、胸闷、精神不振、焦虑、抑郁、疑虑等等…。
虽有那么多的问题,找过很多医院和医生,可检查都无明确疾病的证据,也得不出确切的诊断,也就说症状表现很多很重,可就是查不出病的证据。这就是肠胃焦虑症的重要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当有时心情好转和缓解时,症状会被“遗忘”;而情绪重起波动时,症状又被“记起”而出现。
治疗
肠胃焦虑症是心身双重功能紊乱,根子虽在“心理”,但确有生理功能的紊乱,某些时候,生理紊乱症状不适成为主要的焦虑烦恼。如果不能解除生理上的紊乱,那么任何解释都软弱无力。而予以解除生理上的紊乱后,患者感到躯体上的舒适,就会大大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而自行消除焦虑。因此切莫以为它是功能性疾病而等闲视之,而要认真用药解除调整生理功能、消除躯体上的症状。
接着应该做的是心理疏导,心理上的症结:焦虑、疑虑、恐惧、紧张、心事压力重重…不予消除,那么生理上的缓解也只能起一时之效,生理缓解之后,心理问题重又上升,当药效作用消失后,接着生理紊乱重现,症状随之复发,治疗前功尽弃。这也就是容易反复发作之由。彻底的治疗应该是双管齐下,心身同步。心理与生理同步。
九、肝脏生理与疾病
(一)肝脏的生理
肝炎患者用药须知
肝脏是人体的大化工厂,是人体代谢中心。几乎所有药物都通过肝脏代谢,同时很多药物又可以引起肝脏损害。磺胺类、抗生素、激素、对氨基水杨酸、非那西丁、含碘造影均经肝脏代谢,并有可能引起胆红素代谢失调,引起黄疸与转氨酶升高;抗结核治疗时常以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会引起转氨酶升高与胆汁淤积,所以肝病患者合并结核病时,用药要注意。红霉素、丙酸脂也会引起黄疸;氯丙嗪、普马嗪、三氟拉嗪都可以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静脉滴注四环素以及吲哚美辛都可能引起肝坏死;治疗糖尿病的甲苯磺丁脲(又称D860)、氨甲磺环已脲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及某些中草药制剂都易引起肝损害,故应用上述药物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需及时停药或到医院就诊。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实质脏器,重达1公斤多。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人体的化工厂,是人体的防疫站,是人体的消毒所。
人体的所有新陈代谢,几乎都在肝脏进行,人体的营养物质全在肝内合成和分解,人体几乎所有的体内和体外来源的毒性物质也全在肝内处理分解和排除。
肝脏是一个实质脏器,其本身除了一些结缔组织外全部都是肝细胞。
肝脏的血液供应特点:肝脏有两套血液供应,一是肝动脉,一是肠系膜静脉(肠系膜静脉共有三支:即肠系膜上、中、下静脉)。
前者同其他脏器一样是供应肝本身的血氧来源。
后者是从肠胃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精华后来到肝脏工厂加工的原材料。这些原料到达肝脏后立即通过肝细胞中的各种酶进行化学加工和转换,变成机体本身需要的各种蛋白质元、脂质和醣元,然后输送到全身组织供应各个组织的生长、发育、修补和作为动力来源的能量供应源之用。这是肝脏最重要的功能;此外,机体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外界进入的异物、毒物也在肝脏中进行分解、中和和结合后解毒,变成无毒无害的物质,这是肝重要功能之二;肝脏还有制造胆计功能,这是肠道中消化脂肪乳化脂肪运转吸收的重要物质。最后,肝脏还是机体内最大的免疫功能工厂,是制造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场所。
胆囊就在肝门口,通过肝胆管与肝相连。肝细胞制造的胆计就通过肝胆管流入胆囊储存备用。胆囊的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胆计,其次是通过胆囊的收缩调节胆计的排出。
(二)肝脏的疾病
肝脏的主要疾病有二:一是肝炎,一是肝硬化。其他的有肝脓疡、肝寄生虫病、肝癌……。
肝炎是现代最重要的、传染流行最广的、数量最大的一种传染病;肝硬化是迁移性、慢性肝炎后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1,  传染性肝炎-乙型肝炎
肝炎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后发病的,这种病毒通过消化道、通过血液有很强的传染性,因之被命名为传染性肝炎。肝炎病毒的种类已知的有:甲型、乙型(或A型、B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庚型…,由于病毒也在不断变异,以后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型发现也难以预料。
目前以乙型肝炎(由于其传染途径广、病毒抵抗力强、人群发病率高。容易慢性化)最受医界和人群的关注。
乙肝广泛流行于全世界,迄今为止,全世界42亿人口中有2.16亿人为HBsAg携带者,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约60%,即全国有7亿多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据资料介绍目前每年还有900万新发病人,依此类推,再过6年,全国的每个老老少少,人人都感染过了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约10%,即全国有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占全世界HBsAg携带人口的50%以上。乙肝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传染途径:饮食、饮水、血液、精液、唾液、母乳、阴道分泌液…;传染方式:街头小吃、理发(不消毒的理发器具)注射、接吻、不洁性交…都是肝炎传染的途径和来源。
症状:感染后潜伏期较长,平均可达两个月方发病,症状隐袭,起病较慢,常无发热,只是会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等消化道症状,因此容易疏忽,一不小心,会转为慢性。而绝大部分感染者,症状可以极其轻微,一发即过,因此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患过“乙肝”者也大有人在。
诊断:急性黄胆型肝炎(主要为甲肝,乙肝少见)容易识别;一般类型的乙肝主要依靠酶学检查:血清转氨酶中ALT最为灵敏,最有诊断价值。因此主要依靠检查ALT来确定诊断。
两对半检查,即“大三阳”“小三阳”检查作为辅助判断。
治疗:至目前为止,还缺乏特异的能杀灭肝炎病毒的药物。因此治疗主要是休息和适当合理的营养,以及中药辩证施治。“保肝药”“转阴药”均为广告用语,不实之词。适当用些可以,但切不可有过高的期望值,更不能指望它能“保肝”和“转阴”。
关于“大三阳”和“小三阳”知识
大三阳和小三阳都是患肝炎时血清免疫学免疫球蛋白检查的指标:共有5项,俗称两对半:第一对:1,HbsAg(乙肝表面抗原)  2,抗-HBs(乙肝表面抗体)
第二对:3,HbeAg(乙肝e抗原)    4,-抗-Hbe(乙肝e抗体)
半对:5,抗-HBc(核心抗体)
第1、3、5项阳性者称为“大三阳”。第1、4、5项阳性者称为“小三阳”。
HbeAg(第三项)会随着乙肝病情好转迅速下降而逐渐消失;如果不消失,则预示乙肝的慢性化和可能导致变化的可能;并提示病毒在复制、繁殖,这种人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HbeAg是乙肝预后估计和判断有否传染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所以一般说“大三阳”病人体内乙肝病毒复制十分活跃,且其血液、唾液、精液、乳汁、宫颈分泌液、甚至尿液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必须重视治疗、隔离、休息。但也有一种情况,有些大三阳者经过半年观察,从没有出现过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也完全正常,医学上就称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因此,光凭“大三阳”阳性也是难以作出诊断和判断。至于其他的表面抗原、表面抗体的阳性基本已无多大价值。要确诊有活动性肝炎,必须要有酶学检查(ALT>80)的证据方可定论。
肝炎的预后
绝大多数肝炎病人的预后是良好的,这当然与很多因素有关。
根据我国肝炎调查结果,估计我国乙肝病人约有2700万人,每年新发病人约有900万。乙肝的感染率据统计为60%,也就是说,全国有7亿多人已感染过乙肝,因此,几乎可以说,它比伤风感冒的人还要多,目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人口在一亿以上,也就是说,人口中10个人几乎有一个是阳性者。依此类推计算,再有6年左右(每年发病900万×6=5.4亿),我国感染过肝炎的人将达12.4亿,也就是说,到那时,全国老老少少,人人都已感染过肝炎。这个比例比患伤风感冒还要多。这既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但由此也使人群的免疫力大大提高,加上肝炎疫苗的接种,有人估计若干年后肝炎有可能被得到彻底有效的控制。人群只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肝炎并不可怕。
当然有极少数的肝炎如果不加重视,走两个极端:一方面不注意适当休息,生活无度,烟酒不断、另方面则恐惧紧张、焦虑,药石乱投,倒反有可能转变为慢活肝,甚至肝硬化、甚至癌变。这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2,肝硬化(待续)
附录
一、胃肠病药物常识介绍
日常生活中胃肠疾患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在这方面的问诊也很多。本人在回复这些问诊时,当想提供用药的品种和药名时,却出现了一些难题。
肠胃病的治疗药物机理是明确的,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分类大致也就是那么几种。可是当具体选定药名时,却发现并不那么容易。问题是当前国内的药品市场确实是太混乱了,何况还有大量的进口药以及国内合资的“进口药”,各霸一方,地方保护主义,垄断市场,厂商牟利、药名巧立,广告宣传,神乎其神,眼花凌乱,云里雾里,如果不仔细察看其说明书,根本就无法判断其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甲地的药,乙地不一定买得到;乙地有的,甲地也不一定就有。
为此,作为病家懂得些药品识别的基本常识是有用的。
第一, 对商品药,不是看其说对某某病的良效、特效、神效,而要看其药物的作用机理和针对的能解决的症状。
第二, 药品的用法和剂量,以及其副作用和毒性。
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症状大致有那么一些:疼痛(包括胃痛和腹痛),饱胀(指胃)、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
胃肠道疾病症状发生的主要机理和性质也主要不外乎两种,在机理上:一是蠕动异常,一是分泌异常;在本质上:一是功能性,一是器质性,前者器官组织是好的,没有坏;后者则有损伤,或发炎或有溃疡,甚或有新生物。前者容易调治,但与情绪紧张有关,越是紧张症越难治,越是放松,注意保养、慢慢调理,不治也会愈;后者必须认真治疗,严格按照规律治疗。(可以结合阅读“消化系统生理卫生常识”加以理解)
药物挑选
1,针对疼痛的药物,其机理主要是对抗胃肠蠕动亢进,是抗迷走神经兴奋药,有胃疡平、普鲁本辛、阿托品、颠茄片(复方颠茄片)。凡各种新药含有能对抗迷走神经亢进的药(无特殊副作用)都能解痉(痛是因蠕动、发生痉挛所致,凡能解痉就能止痛)止痛。
2,针对反酸、胃酸过高的止酸药。止酸有两种药,一是用碱性药物对抗酸,一是用拮抗酸产生的药物。
碱性药物的基药主要有: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钙。商品药中含有铝、镁、钙的药都是碱性的抗酸药,铝还有在胃壁形成一层保护膜的功能而保护胃;但铝、钙有便秘副作用,碳酸有产气作用,镁有致泻副作用,因而各厂商都有自己的配方组合“绝招”,生产出形形色色品名各异的胃病药。学会懂得挑选这类药是最主要的常识。
拮抗酸的药主要有:西咪替丁、雷咪替丁、泰胃美。(主要是西咪替丁)
3,针对胃肠蠕动功能抑制而引起饱胀、腹胀、嗳气的促进胃肠蠕动的“动力药”:吗丁啉、胃复安(止恶心、呕吐);吸收气体药:药用碳片、矽碳银片、硅碳银片;促进消化药;食母生(对淀粉)、多酶片;乳酸菌素片有综合作用功能。
4,治便秘药(或导泻药):一种刺激肠子蠕动的,增加肠收缩功能促使大便排出,如酚酞;一种是使大便和肠道滑润的,如蓖麻油、甘油(开塞露),一种是大量增加肠腔水分的,如硫酸镁。
5,止泻药,一种是抑制肠子蠕动,如易蒙停;一种是吸收水分药,如碳片。
6,消炎杀菌药:治疗原则是以抗生素为主,辅加抑酸剂(铋剂),常用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氟哌酸、链霉素等。
此外,关于很多进口药以及作用机理比较复杂的药物和中药不在本文介绍之列。
本文只是简略概要作些常识介绍,同时希望胃肠病的求诊者在问诊的同时能告诉一下在当地已经服用过那一类药,以及当地还有那几种药的材料,以便本人能向大家推荐用何种能在当地买到和配得到的药。
二、什么是植物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
神经是由千万亿个神经细胞发出来的千万根细丝纤维集束而成,名之为神经。
大脑是神经细胞集居之地,名之为神经中枢。从中枢发出千万亿根神经分布到全身所有的组织、和器官。到头部的组织器官者的神经称为脑神经,共有12对,如到眼睛的为视神经,到耳朵的为听神经…。到全身躯体的则称为体神经。体神经根据其功能又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到内脏指挥调控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的神经,则称之为植物神经。所谓自主,意思就是它可以独立自主进行活动,而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例如人的心跳、肠胃的的蠕动和分泌,都是独立进行的,而不受意识的干扰。但后来发现并不绝对是那么会事,因而现在已经很少使用自主神经这一名称。
植物神经是专门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它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这一对神经所组成,它有独立的中枢,名为植物神经中枢;这一中枢位于延脑,是三级中枢,受中脑二级中枢的制约;最终都由大脑最高级中枢控制。这一对神经的功能既对立又协调统一;对立表现在交感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肠胃弛缓,迷走使心跳变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肠胃痉挛;但日常它们是极其协调的,因为有上一级中枢的控制和指挥。所以正常的人,心跳、血压既不快、不高,也不低、不慢,而一旦需要时,例如强体力活动时或遇到紧张意外时,心功能需要加强,血流需要加大,交感的活动就会上升到主要地位,以应付事件的到来作好充分的准备。当事件结束后,交感的张力下降,迷走活动上升,从而恢复平衡。因此在心理活动正常的人,植物神经的功能是非常协调统一的;但如果心理平衡失调,植物神经的功能也就会发生紊乱,而产生一对神经不平衡的各种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是功能性的、一时性的,因为它没有器质性的损害;当心理恢复常态时,植物神经的功能也就随之自然恢复。
当我们初看人的心跳、肠胃的蠕动和分泌时,似乎它们都是自主的,与人的心理活动无关,其实它们内在的关系极其密切,植物神经不仅在组织系统上与大脑密切联系,受大脑的指挥,而且在功能上与情绪、意识、意志更其息息相关。
情绪是大脑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情绪与机体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能促进食欲(因为它能促进肠胃蠕动和分泌功能)、改善睡眠,能使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呼吸循环有力,血压平稳。恶劣的情绪会使人食不甘味(因为它使肠胃功能发生紊乱)、眠不安宁,或垂头丧气,或爆跳如雷。从而头昏胸闷、呼吸不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这种症状又被称之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此,情绪成为是心理与生理间的桥梁。
正常有序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宁静、稳重、和谐的心境,这种心境能保持强有力的生功能。此时机体处在最稳定状态:内分泌活动良好,免疫力强大,植物神经平衡,机体代谢旺盛。
心理与生理通过下丘脑相联系。下丘脑有三条主线;免疫、内分泌和植物神经。所有的情绪活动都会引起下丘脑三条主线的生理反应。爆怒会交感神经高度紧张兴奋,结果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色苍白、血压上升。悲伤焦虑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减退,吸收不良,躯体消瘦。长期严重的抑郁还会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癌细胞滋生。
威胁现代人健康和寿命的、已从细菌、病毒、理化、生物等外在因子转向紧张、焦虑、急躁等内在的情志失常和心理冲突,以及一切引起这些情绪变化的心理、社会因素。情绪的激烈变化将导致植物神功能紊乱、内分泌活动失调以及免疫力下降,从而发生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心电生理紊乱心律失常、冠心病、中风及至癌肿的形成。
修心养性,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是医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重要手段,也将越来越成为养生的重要手段。除了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及挫折,还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脱挫折,战胜挫折,块速恢复一时失常的心理平衡。如能常战常胜,定能健康长寿。
第二部分 循环系统生理
目录
1,循环系统器官及其功能
7,冠心病及隐性冠心病
2,循环系统生理功能
8,心肌梗死
3,循环系统常见生理功能紊乱及其症状
9,心律失常与早博
4,心功能代偿与失代偿
10,心性猝死
5,,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其原因
11,心脏焦虑症
6,高血压及高血压病
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是生命系统。人体生命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心跳。心跳停止,生命终结。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是生命的象征。心脏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能推动血液的流动。而血液是生命之能源,无血液生命就将枯竭。血管是血液之河床,是血球、养料输送之交通命脉。命脉畅通,血氧就能源源不断输向大脑、输向全身组织器官,生命就有活力。
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比较复杂,不像消化系统那样简单明了。因此,它的功能紊乱常不像消化系统那样容易理解;循环系统的疾病症状机理同样是复杂“深奥”,一般人常难以理解;它的表现也不像其它疾病那样显而易见;即使有较严重心血管疾患的人,如果在缓解期,常常外表看起来似乎很正常,然而一旦发作,常可危及生命。对于循环系统的保养,也必须要有较多的知识。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常常是隐袭的,潜伏的,其危害常在多年后,方显露出来,到那时才开始预防,总使人感到有些遗憾和可惜。为此学习一些循环系统的生理卫生常识和常见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知识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循环系统器官及其功能
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组成。血管又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人体的血液,大约占人体重的1/12,平均总量在5000西西左右,心脏的容量约数在100西西左右,因此绝大部分的血液是在血管中。
心脏是一个中间有四个腔室的肌肉团,肌肉坚强有力,富有弹性和韧性。心脏中间有一个隔膜,把心脏一分为二,右侧的称右心,左侧为左心。每侧各有二个腔室,上面的叫心房,下面叫心室。房与室交通,中间有一道瓣膜门相连。左右心之间,因有隔膜相隔而互不连通。右心房容纳静脉回流来的全身血液,然后通过瓣膜门流入右心室,右心室再把这些血液输送到肺脏;左心房接受肺部来的血液,同样通过瓣膜门排入左心室,左心室则把它重新送入动脉再次循环全身。因此还可把血液循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路程较短,是从右心室开始通过肺脏后回入左心,这个循环叫小循环或肺循环;另一个是从左心室开始流入全身,然后再从静脉系统回流右心,这个循环叫大循环。
动脉:动脉可粗分为主动脉、大动脉、小动脉。动脉富有弹性,有光滑的内膜和能收缩舒张的肌肉或弹力纤维的中层。动脉不仅仅是作为血液流通的通道,它还有收缩舒张功能,从而调节血压的高与低、供应器官组织的血量多与少。
静脉:静脉管腔较相邻的动脉粗、但壁较薄,缺少弹性,因此不能主动收缩;但较大的静脉腔内有活瓣,只允许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因此静脉的主要功能是将全身组织使用过的血液收集回流心脏以便使心脏再次发挥循环的作用。
毛细血管是很细的血管,布满全身,体表任何一点用针刺一下,都会有血流出,这血就来自毛细血管;因此其总容积数量却相当大,因此它调节着血管中流动的血量。血液的全部功用是在毛细血管中完成的。毛细血管中若无血液流动,这一区域的组织器官就丧失功能和逐渐坏死。
二、循环系统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流通血液,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其次是是主动调节和分配各个组织器官的血压和血量。
1,心脏是血液流通的动力源,心脏的作用犹如泵浦(pump):一头从静脉中把血液吸回来,一头就把血液打出去;所以心脏就是一具强有力的生物泵。
生命的活力在于新陈代谢,代谢中止,生命结束。代谢需要氧气和养料,它来自富含氧气和养料的动脉血液。养料来自肝脏的制造,氧气来自肺脏的呼吸。如果心脏不能跳动,血管中的血氧就到不了组织器官,组织器官很快就会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和坏死,人就会死亡。血管如果丧失舒缩功能和阻塞结果就如同心跳停止一样会使组织、器官丧失功能和坏死;其与心跳停止的区别只是范围不同和严重度不同而已,前者是整体的,后者是局部的;前者将立即死亡,后者是局部坏死。
心脏的生理功能
心脏要完成泵血功能就必须能够收缩和舒张,有收缩才能把血液喷出去,有舒张才能使心腔内贮存有血液,没有血液的心脏收缩是无效收缩。因此收缩和舒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收一张就是一个心动周期,就是一次心跳。一个正常人的心跳平均是每分钟70次,因此每次心跳的周期是0.8秒,收缩是快速完成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处在舒张期。
2,正常心脏的生理功能指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脏喷出去的血量:这是最重要的指标;血量指标是以每分钟计算的,称为心博指数(具体计算略)。举例说,心每跳一次,以喷出70西西血量计,每分钟的心跳是70次,那么每分钟的心博量大约接近五千西西。
心跳的次数(心率)和节律(心律):因为心博量与心跳次数有关,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心跳次数与心博量呈相对的正比;但过快的心率,会使心脏舒张期缩短,从而使回心血量减少,因此反而会减少心博量;不规则的心律其理同样如此,也会影响正常心脏的喷血功能。
心肌收缩的力量:血液流动的动力主要依靠心脏心肌的收缩的力量,心肌虽然是一块强有力的肌肉团,但它面对阻力极大越来越细布满全身的血管网,还要把血液泵到高高在上的脑部,因此它必须要有强大的收缩力。
因此,正常心脏的生理功能必须要有正常的心律、心率、和收缩力。
3,血管的生理功能
血管的生理功能不仅仅是流通血液,更重要的是能主动调节血压和血流量。所以,动脉血管就具有良好光滑的内膜和富有弹性的既能快速收缩、又能及时舒张的中层,这些装置保证了组织器官能够及时得到充分的血氧供应,这尤其是对于心脑实质脏器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保证。正常人体的脏器组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工作状态,所要求的血流量供应是不同的:安静休息时和夜晚睡眠中,所要求的血流量最少;白天工作时要求就较多;肠胃在空腹时,要求的血流量较少,一进食消化时、尤其是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时要求血流量就多;要求血流量最多、最严格的是大脑,其次是心脏。
决定血流量的因子有两个:一个是血压,一个是血管的内径。血压高低的因素,主要是心肌的收缩力,其次是血管的弹性收缩和舒张;血管的内径则决定于血管的舒缩状态。例如:供应心脏本身的动脉称为冠状动脉,当人在体力或脑力活动紧张繁重时要求的血流量最多,因此心脏本身要求供应的血流量也最大,这时冠状动脉就必须及时快速的舒张,以使大量的血液流入心脏;如果动脉硬化,弹性减退扩张发生困难,从而使血流量跟不上心肌工作的需要,这时心肌就会缺血。
又如:人如果长时间下蹬在地上时,血液就会积聚在下肢,当他突然起立时,头部大脑的位置就迅速上升,这时由于地心引力,血液一时无法流到头部,大脑就会发生一时性的短暂缺血,人也就会短暂的眩晕和眼黑;为了保证血液能迅速恢复流向头部,这时血管就马上收缩,从而使血压上身,这也就克服和代偿了地心引力带来的影响作用。
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心脏和血管的功能,表现在心律、心率、血压的指标上。由此可以间接推断心肌的收缩力,血管的缩张状态。
三、循环系统常见生理功能紊乱及其症状
(一)生理功能指标:
可见指标:心律、心率、血压;不可见指标:心肌收缩力、心室舒张功能、肺动脉压力、心博量(每次心跳的博血量,约60~70毫升)、心排量(每分钟的心博血量,约5000毫升)、血氧含量。最重要的生命指标:心博血量与血氧含量。
(二)生理功能紊乱:
直接可见的表现是: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波动;但更重要的是不可见的:心肌收缩力的下降和心室舒张压的升高导致心博出量减少。
(三)生理功能紊乱后果:
由于心博出量的下降,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供血不足的同时也就伴随着缺氧。一旦实质脏器:心、脑、肾的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其后果和危害更为重要。
心肌的缺血缺氧会导致心绞痛直至心肌梗塞,进而又促使心肌收缩无力的恶性循环;脑缺血缺氧时会发生眼发黑和眩晕、直至晕厥、昏迷;肾缺血缺氧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肌肉的缺血缺氧则导致全身软弱无力;肠道的缺血缺氧则使消化功能减退、食欲无味。呼吸系统的缺血缺氧引起呼吸困难和乏力,进而更导致缺氧的恶性循环;血液中的缺氧,使血红素饱和氧含量不足,使毛细血管中大都成为静脉血,从而使皮肤发生紫绀,尤以表皮菲薄的嘴唇和指甲下更为显著。
(四)循环系统的常见临床表现症状:
心悸(心慌、心跳),气急(气喘),呼吸困难,眩晕,晕厥,虚弱无力。
1,心悸:心悸是由于心脏每博量下降难以满足全身组织供血量的需要,因而加快心跳次数以提高每分钟的排血量来弥补每博量的不足。此外心跳过快,心律也可能不齐,因而名之为心悸。心悸必须与心理情绪变化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心跳相区别,前者伴有其它缺血缺氧的症状表现,后者只有单纯的心跳,而无其它缺血缺氧表现。
2,气急:由于心排量的不足,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积聚,从而引起反射性呼吸频率增加,其表现为气急、气喘。重度心功能不全时表现为呼吸困难。
3,眩晕是脑缺血缺氧的表现,严重缺血缺氧就会发生晕厥和昏迷。
四、心功能代偿与失代偿
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都有强大的代偿功能。所谓代偿,就是由于组织器官因某种原因发生了损害,从而影响到它的正常功能的发挥而降低了效力时,组织器官内的潜能开始发挥出其潜力,使之下降的功能重新恢复达到或接近正常的能力,即谓之为代偿功能。
心脏损害发生疾病时,心功能开始下降的瞬哪,代偿立即开始运转。因此好多已有心脏疾患的人,看起来几乎同常人完全一样。并无症状和不适的表现。这就是代偿功能在起作用。但代偿是有一定限度的。随着疾病的发展和恶化以及代偿功能的逐渐丧失,代偿功能不全时,症状也就随之增加和加剧;直至完全失去代偿。
临床上,根据心脏病病人的代偿功能表现,把病人的心功能分为5级,以判断心脏病人的病情轻重缓急,和决定治疗方针。
心功能分级指标:
级别
心功能状况
临床表现
1级
心功能完全代偿
外表一如常人,能适应正常生活和上班工作
2级
心功能轻度下降
仍能适应正常生活,但工作量必须减轻,或需要半休。
3级
心功能明显下降
生活虽尚能自理,工作已无法胜任,需要全休。
4级
心功能重度下降
即使全休也频现症状,需依靠药物治疗才能有所缓解。
5级
心功能极度衰竭
完全丧失代偿力,即使绝对卧床,而仍心悸气喘。
因此,心脏病病人不能只看其外表的症状如何,而麻痹大意,而必须因早治早防。
五、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其原因
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及高血压病;冠心病及隐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与早博;心性猝死;心脏焦虑症等等。这些病也称为“心身疾病”,因为其病因基本上是由于心因性因素诱发。这也可以说是内在因素起重要作用,而外来的因子是第二位的作用;如果内在因素稳定、强大,外来因子就起不了作用。
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这两者相辅相成,高血压会促使、促进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会使血压升高。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循环系统所有疾病的元凶。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和对高血压病进行有效的治疗、预防、控制,也就会有效地控制了循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
高血压指的是一时性血压升高的生理现象,升高后很快能自行下降恢复常态。基本对人体没有造成损害。高血压病是一种病态,是生理性开始向病理性的转变,血压升高已呈持续稳定状态,不治疗不能下降,对机体组织、器官逐渐开始发生损害。最早的损害大多是隐袭的,更不易察觉,但确确实实是在潜移默化地在开始损害。
血压是测定动脉血管中的压力。动脉血管是一根富有弹性的肌性器官,弹性越好,舒张自如,管腔越光滑,血流的阻力越小,血压就能保持正常。此外,还有极其灵敏的-植物神经-反馈调控机制,进行调节。如果一旦管腔僵硬,管壁粗糙,调控失灵,血流阻力就会上升,血压随之升高。
高血压病人的血管日夜不停地遭受高压的冲击,日久管壁必然受到伤害,受损的首先是血管内膜,不仅会变得粗糙,同时血流中溶解的胆固醇会渗透、浸入血管壁而沉积。如果一个人的血脂,尤其是胆固醇,很高,那么就会有大量的胆固醇通过受损害的动脉内膜沉积到血管内膜下的中层,从而破坏了动脉中层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血管的弹性就此下降、甚至丧失,僵硬。这就是动脉硬化。
硬化僵硬的血管难以舒张,进一步使血流阻力增大,舒张期的血压难以得到缓冲,舒张压就进一步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受损的发生在心脑肾实质脏器内的动脉硬化,就是冠心病、中风的主要“罪魁祸首”。
动脉硬化后的血压升高主要表现在舒张压。收缩压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小动脉的持久收缩/或小动脉痉挛。这与植物神经功能密切相关,与体内的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肾上腺皮质的分泌活动密切有关。这些变化与情绪密切相连。这有下面的两组资料为证:
(一)情绪变化时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
有人做过以下的实验,对被试者在观看不同内容的电影时,测定其尿液中儿茶酚胺(会促使小动脉收缩)浓度变化:
影片性质
儿茶酚胺浓度变化
风光片
EP 与 NE 均较低
攻击性片或戏剧片
EP 增加,NE 不变
恐怖片
EP 与 NE 均上升
EP=尿中肾上腺素 NE=尿中去甲肾上腺素
实验还发现,当人愉快时,EP排出量最高;安静时最低;不愉快时NE的变化与EP相似;情绪激动时儿茶酚胺排出量均上升;情绪压抑时血与尿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量持续相当高,EP、NE及醛固酮也有类似变化。
正常人的血压波动与与思想情绪有关。当思想紧张时,血压就会升高;如果有“我的血压可能很高”的想法,那么,血压测出来真的就会很高;这些都与以上实验发现的资料不同的情绪活动就有不同的EP和NE的波动变化有关。
以上资料都证明心理-社会因素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其机理则是通过内分泌轴和植物神经张力变化所引起。
(二)紧张应激致高血压的动物实验资料
有人用狒狒王做实验:将狒狒王关在笼子里,使它眼看着笼子外的“臣民”们在笼外自由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它先是暴跳如雷,继之血压升高,久之,渐渐造成顽固性高血压并伴发神经症,于一年后死亡。
有人将不同群体的大白鼠拥挤地关在一起,且给少许食物,使之经常撕杀欧斗,结果许多大白鼠血压升高,而且不久都死于心血管病。
有人用一窝生的两只羊,一只正常放养,一只栓在关狼的笼子边。结果,前者健康地生长,后者不到一个月就死亡。分析是死于高血压、心脏病。
以上几例实验资料说明,恶劣的环境,强烈的紧张、刺激是导致高血压和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
六、高血压及高血压病
单纯的高血压问题不大,问题在于高血压的远期危害会引发冠心病和中风,因此高血压必须早防早治而且要懂得一些高血压的常识。
一、正常血压与异常血压的标准
㈠血压标准
人体的血压标准,目前一般都采用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正常血压为 90~140 / 60~90 mmHg;≥160 / 95 mmHg为高血压;在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血压称之为临界高血压。
由此可见,一个正常人一天24小时内的血压高低波动的范围相差可以达到50mmHg。也就是说90 / 60是正常的,140 / 90也是正常的。
㈡维持正常血压的机理
血压的动力来自三个因素:1,心肌收缩的力量;2,动脉血管的口径;3,血管内流动的血量。血压的高低与1、3的因素成正比;与2成反比。高血压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第二个。日常调节血压高低的机制反应最快的也是第二个。血管的直径主要由植物神经控制调节:缩血管神经(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直径变小,从而使血压上升;舒血管神经使血管扩张直径变大从而使血压下降。因此心理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兴奋激动是血压波动升高的最主要诱因。交感神经兴奋还会使心跳加快有力,也是增高血压的又一个因素。平时饮食过咸,会使喝水过量,血容量扩张,又进一步促使血压上升。
㈢机体内外环境与血压的关系
人体血压范围所以比较大,是与人体处在不同的内外环境有关。例如晚间睡眠、休息,人体的消耗少、作功少,血压就可能相对较低,反之,白天就可能较高;运动和情绪激动、脑力负担较重时就可能较高。天冷与天热、气压的高低、晴天与雨天血压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变化波动,这都是正常范围的波动。
㈣心理社会因素与血压
当今的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度提高,心理压力加大,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变故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更容易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导致血压的升高,是现社会高血压病发病率上升的最重要因素。
二、高血压的发病机理
有很多其它疾病,例如肾炎、肾动脉狭窄、甲亢、更年期综合征等等也可使血压升高,这种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没有其它疾病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本文主要论述原发性高血压。
㈠发病原因
高血压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基因与发病也有重要关系,但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则不一定会发病。
㈡紧张应激致高血压的动物实验资料
有人用狒狒王做实验:将狒狒王关在笼子里,使它眼看着笼子外的“臣民”们在笼外自由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它先是暴跳如雷,继之血压升高,久之,渐渐造成顽固性高血压并伴发神经症,于一年后死亡。
有人将不同群体的大白鼠拥挤地关在一起,且给少许食物,使之经常撕杀欧斗,结果许多大白鼠血压升高,而且不久都死于心血管病。
有人用一窝生的两只羊,一只正常放养,一只栓在关狼的笼子边。结果,前者健康地生长,后者不到一个月就死亡。分析是死于高血压、心脏病。
以上几例实验资料说明,恶劣的环境,强烈的紧张、刺激是导致高血压和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
㈢情绪变化时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
有人做过以下的实验,对被试者在观看不同内容的电影时,测定其尿液中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
影片性质
儿茶酚胺浓度变化
风光片
EP 与 NE 均较低
攻击性片或戏剧片
EP 增加,NE 不变
恐怖片
EP 与 NE 均上升
EP=尿中肾上腺素 NE=尿中去甲肾上腺素
实验还发现,当人愉快时,EP排出量最高;安静时最低;不愉快时NE的变化与EP相似;情绪激动时儿茶酚胺排出量均上升;情绪压抑时血与尿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量持续相当高,EP、NE及醛固酮也有类似变化。
正常人的血压波动与与思想情绪有关。当思想紧张时,血压就会升高;如果有“我的血压可能很高”的想法,那么,血压测出来真的就会很高;这些都与以上实验发现的资料:不同的情绪活动就有不同的EP和NE的波动变化有关。
上述的所有资料都证明心理-社会因素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其机理则是通过内分泌轴和植物神经张力变化所引起。
三、心态与临床表现及病程演变
(一)一般症状特征
单单的高血压本身并不会使人产生感觉,除非突然升得非常高的高血压,才会使人有头胀痛、头晕、眼花、耳鸣的感觉,继而也可同时有短暂的烦闷、乏力、心悸等不适,但这些症状如果不去看医生常很快可以适应。因此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患上了高血压。
一旦得知自己有高血压后,症状常会随之增多,诸如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胸闷、乏力、心悸等不适就会持久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心理因素参与起了作用。
大多数高血压病,起病隐匿、缓慢、病程漫长、血压渐升,因而机体完全可以适应,所以很多病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患上了高血压病,而老病人基本也并不感觉有任何不适,
由此可见,高血压病的症状与心态有密切关系。
有些高血压病人的症状是由于心理情绪变化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而中后期的高血压病症状主要是由于心脑功能受到损害所引起(这些在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叙述)。
(二)心态与病程演变
高血压病是慢性病,病程漫长(可以历数十年直至古稀耋耄之年),变化多端。因而医学把高血压病分为三期6级,即早、中、晚(或Ⅰ、Ⅱ、Ⅲ)三期,每期又分2级。实际上,从Ⅰ期1级的高血压病到Ⅲ期6级的高血压病,两者的轻重缓急相去甚远,绝大多数高血压的病人的结局是可以乐观的,只有少数病人才比较麻烦,而且还多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高血压的三期6级的发展不是一个必然的规律,而初起阶段的BH(临界高血压),其恢复的的可能性将近1/2(41.8 %)。因此,高血压和高血压病人的心态问题是极其重要的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高血压病防治
㈠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原则
①过高的、持久的高血压必须设法将它降下来,否则将会造成心、脑、肾实质脏器的损害;②降压必须渐次进行,不可一次速降。快速过大的降压,轻则头晕,重则可以昏倒甚至可使冠脉血流减少而发生心肌梗死; ③一般情况下不用强烈的降压药,强烈的降压药,是一种针对性极强,活性大、降压快速而大的药物;尤其对初用者更为强烈;使用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故需要谨慎; ④药物选择:降压药种类繁多,能用一般药的达到降压效果的就不用活性强的药,能用一种药有效的就不用数种药联合应用,能用其它非降压药而能达到降压效果的就不用降压药,能用小剂量达到降压的就不用大剂量,能用中药制剂有效的必须予以首选。
2,自我疗法(或自助疗法)
自我疗法是一种通过医生的帮助、指导和自我学习逐渐掌握的疗-防结合的综合方法。
由于高血压病慢性、长期的特点,缓解、复发性很大,血压的高低又受到生活、工作情绪、环境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位医生不可能终生陪伴(我国还很少家庭医生)因而不可能掌握全部情况,光看门诊,医生反复更换,观点不一,治法各异,因而不仅疗效不定,有时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因此,高血压的自我疗法,是一极其重要的手段。医生的指导和知识的传授要比一张药方重要得多。
自我疗法的方法和内容:
⑴学习 学习高血压病常识和一般降压药知识
⑵掌握若干降药的种类、名称、剂量、用法、作用机理、副作用等知识;
⑶自备血压计及学会一般血压测量的方法,服降压药期间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血压状况调整用药;
⑷心理状态调整,学会自我控制情绪,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如吸烟、酗酒等),合理安排工作,适当增加休息和文娱。
⑸体质、心身锻炼,学会和掌握一种或多种适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的健身锻炼方法,锻炼以松静结合为宜,例如:气功、太极拳等等,避免强烈和刺激性的大运动。
㈡预防要点:
1, 正常人预防血压升高的基本措施: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饮食低盐,适当锻练。
2, 高血压病人主要预防心脑器质性损害。
3, 人群预防,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高血压的知识。
附录:
附录:高血压分期:
分 期  分级       血压范围         心、脑、血管器质状态   心功能状态
Ⅰ(早)期   1      偶然升高,不稳定              正常                            正常
2      轻度升高,治疗后可以正常      正常                            正常
Ⅱ(中)期   1      中高度升高,治疗后可以下降    开始出现轻度损害                正常
2      血压甚高,治疗后可得到控制    心脏增大,眼、脑血管硬化        功能尚能代偿
Ⅲ(晚)期   1      同              上            心脏扩大,眼底Ⅲ级脑动脉硬化    功能失代偿
2      ①同上;②有些人血压反而不高  并发心力衰竭、中风              功能严重失代偿
一、高血压分期:
分 期
分级
血压范围
心、脑、血管器质状态
心功能状态
Ⅰ(早)
1
偶然升高,不稳定
正常
正常
2
轻度升高,治疗后可以正常
正常
正常
Ⅱ(中)
1
中高度升高,治疗后可以下降
开始出现轻度损害
正常
2
血压甚高,治疗后可得到控制
心脏增大,眼、脑血管硬化
功能尚能代偿
Ⅲ(晚)
1
同 上
心脏扩大,眼底Ⅲ级脑动脉硬化
功能失代偿
2
①同上②有些人血压反而不高
并发心力衰竭、中风
功能严重失代偿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1,作用较强烈的药物:倍他乐克、尼莫地平、波依定、寿比山、络丁新、开博通等等,(这类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品种越来越多,枚不胜举。其实作用大多类似)
2,一般降压药:心痛定(硝苯地平)复降片、降压灵、复方罗布麻片等;
3,其它药物:安定剂(安定),利尿剂(双克)等;
4,中药制剂:珍菊降压片,复方丹参片、降压宁、罗布麻片
七、冠心病及隐性冠心病
一、什么叫冠心病
冠心病原来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现在研究发现,可以改称为:"冠状动脉供血障碍性心脏病"。
根据全称可以了解本病包含三层内容:①冠状动脉;②冠状动脉供血状况;③心脏状况。
心脏病有很多病因, 例如:风湿性,梅毒性、类风湿性,肺源性,病毒性……等等;冠心病的病因则是冠状动脉出问题。
现根据三层内容分别予以介绍:
1,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本身血液来源的血管。人缺血液,生命就要停止;心脏缺血液,心脏就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冠状动脉是心脏的生命线。
心脏有三大冠脉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左支的两大分支),右支。前降支供应左心前壁的血液,回旋支供应后壁,右支供应右心。
正常的冠脉不仅要求结构完整,而且要求弹性良好,舒缩自如。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心脏任何时候的任何血液供应的需求。冠脉的舒缩由舒血管神经和缩血管神经所支配。
冠脉的结构有三层:光滑的内膜层,弹性良好的肌肉或弹力纤维的中层,外膜层。前两层最为重要。
2,冠状动脉供血状况
心脏的功能主要是保证机体重要脏器(心、脑、肾)在各种不同状况下的不同的血液需要量的供应。例如白天工作时血液的流转、更新速度就快、就多,晚上睡眠中就慢、就少;强体力劳动时,肌肉需要大量的血液分配,强脑力负荷时,大脑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
心脏能够供血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心肌收缩力量,而心肌的力量则又与冠脉供血量密切相关。冠脉的血流量与冠脉的管径呈正相关。管径不仅决定于管腔的结构状态,更重要的还与支配血管舒缩的神经张力有关。
情绪上的巨大波动,会波及血管舒缩神经的功能张力,从而会导致缩血管神经高度紧张,进而引起冠状血管痉挛,最严重时直至闭塞。
冠脉内膜层损伤,胆固醇就会钻入血管壁沉积,久之中层的弹力层就会破坏,舒缩功能严重障碍,管腔变小,直至阻塞。
3,冠心病心脏
早期冠心病的心脏结构并没有损坏,只是心肌的供血状况受累,而受累也只是在某些情况下发生。例如在心理负荷和体力负荷突然增剧、要求心脏提供大量泵血时,由于冠脉管径的缩小,致使心脏心肌本身供血量跟不上,从而发生心肌缺血的改变。这时反映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就是心肌缺血--ST段压低。缺血严重时也只不过表现为心绞痛,而心脏本身结构依然完整。缺血过去,血供恢复,心电图也就恢复正常。因而这种冠心病,什么也看不出来,什么也查不出异常。
因此没有心绞痛发作的/或心绞痛发作过去后缓解期的冠心病人,同常人并无二致,一般仪器查不出任何证据。一切生活工作照常。
二、冠心病的诊断依据:
最可靠的诊断检查是核素、同位素、造影剂的冠脉血管检查,但一来价格昂贵,二来属创伤性检查,承担一定风险,也有一定误差,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并不可取。
因此除非有典型的心绞痛表现和心电图证据以及发生心肌梗死的确切证据,否则冠心病的诊断靠的是临床综合分析判断。曾经提出过的积分法仍是临床医生常用的诊病手段。所谓积分法就是根据危险因子的多少相加的积分。
下列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高血糖、肥胖、高年龄(现在正在向低龄化过度,男40岁以上就属于发病年龄)、脑力劳动者、以及吸烟、家属史,均为冠心病的好发因子或称危险因子,一个人这些因子的项目越多,其发病的危险性越大。当这个人出现某些类似或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胸闷、胸痛的症状时,首先考虑的诊断就是冠心病。如果能找到心电图ST的变化,那就可以予以确诊。然而,心电图的变化持续时间极短,症状一过,图形立即恢复正常,这就对确诊带来极大的困惑。
三、冠心病的病因
导致冠心病的原因主要是相应冠状动脉分枝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痉挛。 因此,与其说是冠心病的病因,倒不如说是冠状动脉病变(包括硬化与痉挛)的病因来得更好、更确切、更能使人理解。
先说冠状动脉硬化的病因:高血压、高血脂(主要是高胆固醇)是最主要"罪魁祸首"。血管内层是一层极其光滑的内膜,如果患上了数年数十年的高血压,那么这一层内膜长期在强大压力冲击下,就会受损,变得粗糙,甚至破裂,这样一来,浓度过高的胆固醇就会在此沉积下来,钻入血管壁,使管壁变厚、僵硬、弹力减退,舒张受累;使内膜粗糙,进而血流缓慢,血小板沉积,血栓形成、凝血块发生,管腔缩小及至阻塞。
再说冠脉痉挛的原因:激烈的心态情绪波动和吸烟是两大主要因素。
情绪波动紧张,或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心理负荷下,可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血中儿茶酚胺浓度上升,从而导致血管收缩,严重时发生持续的痉挛甚至闭塞。
香烟中的尼古丁一类化合物有确切证据证明可以引起血管壁内膜损伤和管壁痉挛。人是社会生物,人的心理情绪与社会活动息息相连,所以可以说:不良的生活方式:嗜烟、高脂饮食、少运动、睡眠节律紊乱……等等社会因素为冠心病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冠心病的表现
心绞痛为最主要、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典型的心绞痛特点:①症状突发(或由于激烈情绪爆发、或强体力负荷诱发,或无任何诱因);②疼痛剧烈、异样(伴恐惧感或濒死感)固定;③体位凝固(如雕塑)不敢移动;④历时短暂(不超过5分钟)自行恢复,或口含硝酸甘油后迅速恢复。
伴有的症状是:惊恐、心慌、气短促、冷汗……。
胸前东痛西痛的痛,游走的痛,持续几十分钟的痛,都不大可能是心绞痛。
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有上述众多危险因子,诊断冠心病不难。
但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冠心病者,多缺乏那些典型的条件,或条件不全,或不典型。这也是冠心病诊治、防治中一个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问题,处理不慎,不仅无益,甚至有害。害就在于把不是冠心病者当成冠心病,把轻者当成重病,从而造成心理上的损害、负担,甚至形成医源性的病患;反之,把真正隐伏的、有潜在危险的冠心病者漏诊、忽视、熟视无睹,则会带来难以弥补的祸害。
有症状的冠心病,可以名之为"显性"冠心病,没有症状的(但有足够证据)就称之为隐性冠心病。
由于心绞痛的表现相当复杂,因而很多研究者就列出了种种类型,按其名称有: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等等等,而典型者甚少,不典型者大量存在。这也说明确诊的难度所在。
根据心绞痛的表现,相应的,冠心病也列出了不同的类型:有:心绞痛型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亦称无症状冠心病)、心肌梗塞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原发性心脏骤停。(这些都不在本题内论述)
四、冠心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
冠心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也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治疗。"治疗"只是治标,预防才是治本。例如西药中治心绞痛的一只很重要的扩张冠脉的西药:硝酸甘油,它只能一时性、短暂地扩张冠脉血管,缓解一下心绞痛,而不能彻底改变冠心病的根本。药性一过,"依然故我"。其他诸如此类等等西药,其理基本如此。另一类西药如肠溶阿斯匹林,它是预防药,预防血液高凝,预防冠脉梗塞,因而也不能算作"治疗"。
防治的要点是:①防动脉硬化;②防冠脉痉挛;③防血流缓慢凝结;防高血脂;④改善心功能;⑤发掘心脏潜力,增加代偿机能.
心脏康复要点:①提高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分别叙述如下:
1,防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除老年自然老化外,主要原因有二:㈠长期高血压,内膜受冲击破损,从而使胆固醇浸入冠脉;㈡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粘度增高,冠脉内膜下胆固醇堆积,从而发生动脉硬化。因此预防长期持续的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预防动脉硬化的主要手段,但高胆固醇是否能在动脉内沉积下来还与胆固醇的动态转运速度有关,内蒙牧民体内胆固醇是很高的,可是相对动脉硬化发病率却并不高,可见还与牧民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有关;此外还与胆固醇的类型、与磷脂的比例有关。
2,防冠脉痉挛
戒烟是相当重要的措施,因为嗜烟是冠心病一大危险因子。
其次是改善人的性格类型。A型性格者好发冠心病,因为A型者的个性特征是好胜好强、急性子、容易冲动(详心理常识栏"性格与疾病":A型(AIAI=Agravation-发火, Irrition-激动, Anger怒, Impatience急躁) 特征:个性强,好胜;有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急躁,好冲动,说话嗓门大,行动匆匆忙忙;不服输,以击败对方为乐而自傲。A型者易患冠心病)。这种性格的人,交感神经常处在高张力状态,稍一不慎,冠脉血管容易痉挛收缩。所以改善个性,放松心理张力,使心情、心境经常处在轻松欢快状态,是防冠脉痉挛的重要一环。
3,防血流缓慢凝集
降低血粘度是防血流缓慢和凝结的手段之一,其措施是:调整、改善饮食结构的,减肥;常服肠溶阿司匹林。
其次仍是戒烟。
但这些还不是最积极的办法。
积极的办法应该是活动和运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是因为它在动、它在运动。久坐不动的人容易发生静脉栓塞,就是这个道理。阿司匹林可以促使血凝溶解,但没有促使血流加速的动力。
4,改善提高心功能
冠心病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1,缩短人生寿命--致死;2,缩短工作寿命--致"残"。心脏失去了功能就是死亡;心脏降低了功能就是致残。所以防治不仅要保持心脏功能,而且要提高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冠心病者一是心脏遭受了结构损害,功能必然下降,一是心肌的血供氧供受到了阻碍,从而心脏的能源不足,"马力"下降而功能不全。心功能的高低决定了机体工作效能的高低。
心脏功能主要表现在心肌收缩力上,收缩强劲有力,就能满足全身供血的需要,人就能生龙活虎地工作与休闲。收缩无力,供血就必然降低下降,人就无精打采,虚弱疲惫,凡事力不从心,如同致残。
改善心功能是康复的重要标志和手段。
人体有巨大的潜能,心脏有足够的贮备代偿功能。如何发掘心脏的代偿贮备功能,不仅是采取正当合理的措施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认识、观念问题。心理精神的巨大物质力量就在与此。(人在紧急环境下,如果意志坚强,其体力可以比平常环境下高出数十倍,甚至可以作出令人目瞪口呆的壮举。)意志坚强,行动积极,人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自我有效的手段来改善心脏提高心脏的功能,意志消沉,消极被动等待,就会体力日衰,心脏不仅不能充分发掘其贮备力,反而会彻底丧尽耗竭贮备力。
意志坚强,行动积极的同时,还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具体措施问题,坚强不等于蛮干,积极不等于鲁莽。提高心功能还有一个战略战术策略思想问题,辩证问题。学习毛泽东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把它看成纸老虎,战术上要看成真老虎"的辩证思想,同样在对待处理疾病上是至理名言。
5,心脏康复的要点、知识:①提高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②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㈠提高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
心脏既要有心肌强大的收缩力,还要有收缩整体的协调性,节律性和柔顺性,收缩时快速、一致、有力,心腔足够地缩小,将心腔内的血液强有力地喷射出去;接着又快速松弛,使心腔立即扩张,使静脉血液迅速回流,进入已经接近排空的的心腔,为下一轮收缩喷血做好准备。心脏的一次收缩与扩张,就是一个心动周期,就是一次心跳。正常的这一周期历时0.8+秒,收缩期仅0.1秒多一点,舒张期占据80%以上的时间。如果心肌的扩张性不好,也就是顺应性差,那么收缩既不彻底,扩张也不完全,虽然心脏的跳动正常,然而泵血量不足,这种心功能显然严重不全。
改善提高心肌的收缩力和顺应性,必需要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例如ATP、辅酶10 20 A、多种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等等)供应,要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压力;降低前方(动脉)的血压,减轻后方的(静脉)容量负荷(饮食过咸,体内水分潴留,会加重心脏的后负荷)。要采取种种有益于提高心肌的收缩功能和改善顺应性的措施。
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侧支指的是正常冠脉路径以外的血管通道。"搭桥"就是人工建立的血管通路,就是"侧支"。心肌由于正常的冠脉分支病变、痉挛,管腔闭塞,血流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之为心肌梗死),为了避免更多的心肌坏死,抢救将近坏死的心肌不再坏死或使之恢复,建立侧支循环是一条重要的措施。
正常状态下,心脏本身也具有自行建立侧支循环的本能。这就是心脏代偿功能表现之一。然而这一过程是缓慢的,需要足够的时间。在一般小范围的心肌灶性梗死,心脏这就是用这种代偿方法来恢复心脏的功能;但大范围的心肌梗死,急性快速的心肌梗死这种方法建立侧支就无能为力。搭桥就成为重要的救治手段。
自行建立的侧支循环是天然的最好机制,无任何后遗症,建立后天衣无缝,自然浑成一体。有好多无疾而终、或因其他疾病而故去的老人,在死后的遗体解剖中可以发现心肌中曾经有过的局灶性心肌梗死和侧支循环就是这个机理
搭桥虽有重大的贡献,然而其遗留的问题依然众多。
因此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不是致命性的、范围较小的心肌梗死,让机体自行建立侧支循环是值得考虑思索的问题。适当的锻炼,同时也是心脏心肌力量的锻炼,对侧支的建立、建立的速度和完善同样有一定的帮助。
㈢心脏的康复
心脏有足够强大的潜力。即使是一经遭受器质性损害的心脏,通过上述两点的机理得到修复,那么已经扩大的心脏回复到正常状态也就不足为奇了。洪昭光教授"怎样活到100岁"一文中有一个患者很大的心脏,在学了有用的知识后,惊奇地缩小,得到恢复,大概就是这个机理。
2003、6、16初稿
八、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主要一种表现,但并不是所有心肌梗死都是冠心病。有篇文章说“已证实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虽然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就是冠状动脉痉挛,也归属于冠心病,所以两者绝对区分很难。但如果仅仅是偶然的突发短暂的冠状动脉痉挛,这是很难就诊断为冠心病的。
心肌梗死的主要机理是心肌持续、超过半小时的完全缺血,短暂的部分的缺血,只发生心绞痛,不发生心肌梗死。
一、心肌梗死的类型:
Q波性心肌梗死(透壁性心肌梗死),常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狭窄的供血区域内,绝大部分合并有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坏死累及到心室壁的全层。
非Q波性心肌梗死(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常发生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当有促发因素时,尤其当心肌氧供需不均衡时,由于心肌存在普遍的低血流灌注而导致非透壁性心肌梗死。与Q波心肌梗死相比,冠状动脉完全性血栓性闭塞的发生率较少;由于该类患者易建立一定数量的侧支循环和存在早期自发性溶栓倾向,可阻止透壁性梗死的进一步发展。
二、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是否引起透壁性、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不发生心肌梗死与血栓闭塞部位、形成的速度和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等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闭塞最常累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如血栓闭塞发生于对角支开口之下的部位,可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前间隔和前外乳头肌梗死;如前降支发育过长,绕过心尖供应左室下壁的1/3以上时,则上述部位前降支闭塞,可引起左室下壁局限性心肌梗死;部分前降支向1/3以上右心室前壁供血,故前壁梗死也可合并右心室梗死;如血栓闭塞发生于对角支开口之上、邻近左主干的前降支近端处,可引起左室前壁、前侧壁广泛梗死,常并发泵功能衰竭。
左回旋支闭塞可引起左心室侧壁、左心房梗死;若冠状动脉解剖为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则左回旋支闭塞可引起左室下壁、正后壁及室间隔后1/3梗死。
我国患者绝大多数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右冠状动脉闭塞可引起左室下壁、正后壁及室间隔后1/3梗梗死;如闭塞发生于第一右室分支前的右冠状动脉近端,则引起右心室梗死及后内乳头肌梗死。
窦房结动脉约55%由右冠状动脉、45%由左回旋支的起始部发出的双重供血;房室结动脉供血房室结与房室束,其血液供应取决于哪个冠状动脉占优势,由于80%一90%人群为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故约9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0%起源于左回旋支动脉。窦房结动脉供血受阻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房室结动脉供血受阻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等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前驱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30%一60%于心肌梗死前一周内具有前驱症,少则不到24小时,多则达四周左右,其表现如下:
(1)为最常见的先驱症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等。疼痛性质与一般心绞痛相同,但发作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2)其他前驱症状包括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明显心动过缓;老年人突发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昏厥或原有高血压而血压突然下降;心电图示S丁段短暂性上升或降低,T波倒置或高耸,或出现心律失常。
临床症状:
(1)胸痛:大多数病人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持续时间超出30分钟,多为数小时,甚至数日,休息和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可为束缚的、压榨的、阻塞的、钳紧样的,亦可为刀割、针刺和烧灼样,常位于胸骨后、心前区或前胸部两侧、向左肩或左前臂尺骨端放射,在左手腕部甚至手指亦可产生刺痛感或麻木感,亦可放射至食管、上腹部、颈部、上腭及肩胛区或左肩胛骨等部位。某些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可无胸痛而表现为惫性左心衰竭,胸部紧缩感或极度虚弱等症状。
(2)其他系统的症状:半数以上的透壁性心肌梗死和有严重胸痛的病人出现恶心和呕吐,偶尔有腹泻,尤其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者。其他尚有大汗淋漓、虚弱无力、眩晕、心悸等症状。脑栓塞或其他部位的栓塞可作为心肌梗死首发症状,但属罕见。
(3)无痛性心肌梗死约占20%,尤其多见于糖尿病、老年人或服β受体阻剂者,也可发生于手术后,大多数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并可引起猝死。不典型者约占10%,疼痛可被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恐惧和精神紧张、躁狂、晕厥、极度虚弱、急性消化不良和周围动脉栓塞等症状所掩盖。还有疼痛部位不明确,疼痛性质和程度较既往的心绞痛无明显改变。
临床体征:
(1)一般情况:多数病人有焦虑、压抑、精神萎靡不振、极度虚弱、表情痛苦、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有窒息或濒死感等表现。休克时伴发低血压、皮肤湿冷和常伴烦躁不安。潮式呼吸是不祥之兆。呼吸急促见于左心室衰竭和肺水肿。
(2)心血管系统:脉率可增快或减慢、节律可规则或不规则,多数最初表现为快而不规则,疼痛或烦躁不安缓解时,脉率可恢复正常。除急性心肌梗死最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血压降低。起病前有高血压者,60%血压可降至正常,20%低于正常,约20%低于原高血压水平,但仍高于正常。起病前无高血压者,约50%患者血压可降至正常以下,但不一定出现休克症状与体征。大面积心肌梗死的病人,则因左心衰竭而使动脉血压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
轻型患者可无异常心脏体征,即便心肌有广泛性损害或症状较为严重,心脏体征亦可不明显。心浊音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左心室顺应性降低时,心前区可触及收缩前博动。左心室功能不全时则可于舒张早期触及左心室外向搏动。第一心音低钝甚或难以闻及,随着病情的恢复亦将渐力增强。第四心音奔马律,提示左心室顺应性减低,表现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和左心房收缩为增强所致左心舒张功能减退。左心衰竭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或梗塞后心绞痛的病人,可有第二心音反常分裂。乳头肌功能不全或乳头肌部分断裂、室间隔破裂时,可听到心尖部全收缩期杂音,强度易变,可短暂或呈持续性,沿胸骨左缘或右缘传导,常伴有全收缩期震颤。可出现心包摩擦音,提示透壁性心肌坏死达心外膜后引起的纤维素心包炎,多在第二天至第三天出现。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症状和体征
约2/3的病人在发病前数天至数周有先兆症状;包括不稳定性或恶化型心绞痛,气短或疲乏.急性心肌梗死的初发症状常是深部,胸骨下内脏痛,描述为隐痛或压迫感,通常放射至背,下颌或左臂.疼痛与心绞痛不适相似,但常更严重,持续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几乎不缓解,或仅暂时缓解.然而,不舒适也可很轻微,可能20%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痛或未被病人认为是疾病.女性可有不典型的胸部不适,老年人更多地诉述呼吸困难而不是缺血型胸痛.严重发作时,病人忧虑,可有濒死感.也可出现恶心,呕吐,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lv衰竭,肺水肿,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的症状也可很明显。
体检时,病人常处于严重疼痛,不安,忧虑状态,伴皮肤苍白,湿冷.可有明显的周围或中央性发绀,脉纤细,血压多变,如不发生心源性休克,许多病人开始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心音常有些遥远,第四心音普遍存在,心尖区可闻及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反映了乳头肌功能不全),开始就听到摩擦音或更响亮的杂音提示先前就有心脏病或提示其他诊断,心肌梗死症状出现后几小时内听到摩擦音少见,如有则表明可能是急性心包炎而不是心肌梗死.摩擦音常短暂存在,多见于q波性心肌梗死后2~3天。
并发症
心律失常见于90%以上的心肌梗死病人(参见第205节).心动过缓或室性异位搏动(veb)见于心肌梗死的早期,传导障碍表明损及窦房结,房室结和特殊的传导组织.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最初72小时的主要死亡原因,包括起源于任何部位的心动过速,心率足够快以致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莫氏Ⅱ型或Ⅱ度,Ⅲ度心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宽qrs波的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心房激动不能到达心室,室率慢)不常见,常提示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窄qrs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提示下壁或后壁梗死.心搏停止少见,除非作为进行性左室衰竭和休克的终末表现。
窦房结功能障碍受下列因素影响:窦房结动脉的起源(即左或右冠状动脉),闭塞的部位,先前存在窦房结病变的可能性,尤其是老年人.除非心率慢于50次/分,一般窦性心动过缓无临床意义.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常是不祥预兆,反映了左室衰竭和低心排血量,还应寻找其他原因(如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异位搏动(aeb),心房颤动和心房朴动(比心房颤动少见),见于约10%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反映了左室衰竭或右房梗死.阵发性房速不常见,这些病人先前多曾有房速发作。
最初24小时内出现的心房颤动常是短暂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0岁,心衰,以前心肌梗死病史,大范围前壁梗死,心房梗死,心包炎,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慢性肺部疾病和低氧血症.溶栓治疗减少了发生率,反复的阵发性房颤是一个不良的预后征象,他增加了系统栓塞的危险。
房室传导阻滞中,房室传导的可逆性改变---伴p-r延长的莫氏Ⅰ型传导异常或文氏现象相对常见,尤其是下壁---隔面梗死累及到左室后壁的血供时,该部有支配房室结的分支.这些紊乱常呈自限性.对阻滞类型的心电图诊断很重要,进展成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少见.伴心搏脱落的真性莫氏Ⅱ型或qrs波群宽而慢的房室传导阻滞常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不祥的并发症。
室性心律失常常见,veb见于大多数心肌梗死病人,但并不能成为治疗依据.原发性vf出现在心肌梗死后最初几小时内,迟发性vf可能伴有持续的或后期的心肌缺血,如伴有血流动力学恶化则是预后差的标志.室性心律失常反映了缺氧,电解质紊乱或交感神经活性过高。
心衰见于2/3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人,通常左室功能不全占优势,表现为呼吸困难,肺底湿啰音,低氧血症.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面积的大小,左室充盈压的升高,以及心排血量减少的程度.左室衰竭时, PaO2【注】在应用速效利尿剂(如呋噻米40mg静注)前后的反应有助于确定诊断:lv衰竭的PaO2 降低在利尿后应升高.死亡率直接随左室衰竭的严重性而变化。
右室梗死的表现包括右室充盈压升高,颈静脉怒张,肺野清晰和低血压.右胸前导联(v4r)st段抬高1mm高度提示右室梗死右室梗死并发左室梗死则死亡率增加。
低氧血症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常继发于伴有肺通气/灌注关系改变的左房压升高,肺间质水肿,肺泡塌陷及生理性分流的增加.50~70岁的病人,卧床休息时的正常PaO2 大约为82±5mmhg。
急性心肌梗死的低血压是由于心室充盈减少或继发于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收缩力丧失所致.lv充盈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是静脉回流减少,后者继发于低血容量,尤其是接受强力袢利尿剂者,但也可能提示rv梗死.确定低血压的原因有时需要经皮插入球囊飘浮导管测定心内压力.如果系统性低血压者左房压低,给予晶体的液体负荷(0.9%或0.45%nacl溶液)是合适的,在监测系统动脉压和左房压的同时,30分钟内给予200~400ml上述液体,如血压上升,而左房压仅轻微增加,提示低血容量的诊断.另一个指标(如不能测心内压力)是:血压升高,临床改善而没有肺充血也提示为低血容量。
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65%,特征是低血压,心动过速,尿量减少,意识障碍,大汗及肢端发冷,最常见于广泛前壁梗死和lv功能性心肌丧失>50%者。
心肌梗死后可再缺血.心肌梗死的胸痛一般在12~24小时内消退,任何残存的或后来的胸痛都可能代表心包炎,肺栓塞或其他并发症(如肺炎,胃症状,再缺血),再缺血通常伴有心电图上st-t的可逆性改变,血压可升高.1/3没有复发胸痛的病人存在有无痛性缺血(心电图改变而无疼痛),连续的梗死后缺血的证据提示更多的心肌有梗死的危险。
在家中遇到心肌梗死病人咋办
急性心肌梗死的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一种常见病。一般在发病前1~2周内,病人心绞痛的次数增加,每次疼痛持续的时间延长,疼痛的程度加重,用药后不起作用,而且症状在加剧。
一般心肌梗死时并无剧烈的疼痛,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一般无痛,病人突然出现胸闷发憋,心律失常,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1、应立即打电话通知“120”或附近医疗单位,请其来人前来急救。
2、要让病人就地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不要乱加搬动。病人若十分烦躁,过分紧张,则可给其口服安定药以镇静,减少心脏负担,并立即给其口含硝酸甘油1片,如无效,还可口服1片。
3、病人一旦发生猝死,呼吸心跳骤停,就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挽救生命。
注意: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左心室,梗死面积大,现场如乱动,易发生合并症,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这是导致病人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注】PaO2=(动脉)血氧分压
PaO2前面的Pa是物理中压力表示方法(单位是帕),后面02是化学中氧气的表示方法。
九、心律失常与早博
1,什么叫心律失常
正常人的心跳频率和节律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离开了这个规律,就称之为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分两大类:一为传导阻滞,一为早博(逸博略)。
所谓早博,就是在正常心跳搏动之前发生了一次搏动。也就是说,是一次早于正常心脏搏动的搏动,因而名为早博。 早博又分为房性早博、结性 早博和室性早博。早博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剧烈,脑力劳动强度增大,心理负荷的弦绷得极其紧张,因而极其容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再加上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血管发病率的上升,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就必然同步增长。
2,正常心律与失常心律的发生形成机制
在心脏心肌中有一粒很小的组织结构,名为窦房结,就是这一小小的结构,控制着心脏心跳的规律,因此正常的心律名之为窦性心律。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窦房结对心脏的心律失去了控制,这就是心律失常。
正常心律由许多综合性因素所控制,包括:电解质浓度、酸碱度、钠钾ATP酶和ATP的能量供应,以及激素、递质的含量。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心理活动和激烈的情绪波动时,这两者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心律的变化除病理性及体因性因素外,相当一部分的因素是与日常的活动、与环境、气候、生活节律,尤其是心理情绪变化等等诸多因素有关。甚至还可能与生物钟因素有关。当然更与人的年龄与细胞的老化有关。
3,人群对心律失常的心态
人群的心态对心律失常问题非常重要。对心律失常问题的人群心态有以下几种:
①对心律失常略有认识,但知之甚少
如前所述,由于当前医学常识的普及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确有上升,因而对于心律失常尤其是“早博”这一医学术语,人们早已相当熟悉;但人们所知只是名词而已,而对心律失常的知识却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知道早博是心脏的问题,因而产生恐惧、一发现早博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的人多,而不知道还有生理功能性的早博和病理器质性的早博的区分人少;更不知道心理情绪上的激烈波动和吸烟、浓茶、浓咖啡等过度兴奋也可诱发早博。也有的对心律失常的知识或常识一无所知,因而对于严重的、恶性的心律失常发生时常被耽误、延迟了可以处置的时间。
②对心律失常忽视者多,引起重视者少
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相对来说仍是少数。曾经偶发早博,但并不知道此即为心律失常者则大有人在。因此,在广大的人群中,有相当心律失常的知识和对心律失常重视的人并不多。有些人感到了早博的发生,但仍不以为然者也时有可见。这些人与对早博产生恐惧者形成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③患心律失常者的恐惧心态
例 某大学生 男 即将毕业,在紧张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生了早博,同时产生恐惧心理;但他不敢在校内诊治,因怕病“泄露”出去,影响毕业分配(当时为80年代),因此在校外四处求医。因医治方法未针对病因,疗效不显,早博仍发,更是恐惧不已,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负担,既怕影响分配,又怕是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结果不但药物无效,反而使早博发作更为频繁。其实这完全是功能性的,是由于紧张、疲劳引起的生理性的早博;经体检资料和分析完全不存在心脏性器质性的病变和损害。后经疏导解除心理上的压力和适当的休息辅以安定剂的服用,早博逐渐得到控制和消失。
此类恐惧心态,在各种原因和诱因诱发下的心律失常者中,较为普遍地存在。
④心律失常者在治疗时的心态
有很多阵发性和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去医院诊治时的短短几分钟内,当医生检查时刚好处在窦性心律期,而常很难被医生所发现;靠十几秒钟的心电图就更无法捕捉到早博。因而使这部分人的诊断带来困难,既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使这类人和这类病的医治带来很多的困难。
4,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因性的病因及其发病机理
心律失常的病因同其他疾病病因一样,也可分为心因性、体因性,或生理性、病理性两大类;
(一)心因性病因
所谓心因主要指的是心理情绪的异常而引发疾病的病因,或大脑皮层心理功能上紊乱通过中介机理作用于皮层下中枢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而发病。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可通过这些途径和环节而发生,这种心律失常是功能性的失常,而无器质性的损害,这种病因是心因而不是体因。
人处于社会环境的“万花筒”中,心理情绪无时无刻无地、无不受到它的影响,所以心理情绪也随之无时无刻无不在变动之中;当变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到生理上的变异,反应到心律就引起心律失常。但这种变动和变异是在一般生理变化极限容许范围之内,而不会引起病理器质性的损害,所以这种变化名之为生理功能性的变化,这种心律失常名之为生理功能性的心律失常,这种病因即为心因性病因。
生理性心律失常的心理因素与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发生与心理情绪波动明显有关,心理情绪恢复时,心律失常也随之消失;②与疲劳或运动有关;③与生活方式行为有关,例如:烟、酒、浓茶、咖啡等诱发;④发作呈一过性;⑤无器质性和病理性疾患和损害的证据;⑥常在下列环境和场合下诱发: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体检时,决定前途的各种考试时,毕业前夕及其他各种极其兴奋的环境中。
(二)体因性病因
主要指心脏组织结构有病变(从略)。
5,心态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㈠一般的临床表现
偶发、稀少、一过即逝的心律失常,常可以毫无症状;或可以有极短暂的似乘老式电梯在突然启动时的失重感觉,或在胸口或喉头有一种短暂的梗咽感觉。由于这种症状历时极短,故多数人发生后都很难详细描述,留下的印象也不太深,也不会予以介意。
常发、频繁、持续较久的和复杂的心律失常,除以上含糊不清的感觉外,主要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慌及心跳突然有失跳或紊乱感;如果发作时间持续较久和心律失常类型较严重的病例,也可以发生短暂的心功能变化,表现有头晕胸闷的主诉。主诉的种类多少和程度的轻重与每个个体的感受性、敏感性以及文化知识程度有关;敏感性强的人主诉多而重,反之则少而轻;文化知识程度高者描述得详细、形象、具体,反之则说不清或含糊不清。
㈡医源性成分的参与
不懂什么叫心律失常和早博者,最初的主诉少而简单;后来经过诊治、经过医生的讲解以及无意中的讲解不当,过分渲染心律失常的严重性后,患者的主诉就会变得多与复杂起来,而且开始夹杂着恐惧、不安和疑虑心态,甚至还会掺杂有“心绞痛”以及某种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主诉;如果医生的介绍、讲解,适当合理并注意了医疗保护(保护性医疗)与正确的指导,患者的主诉就会相应地减少,症状会得到缓解。
例 男性 47岁 教师 患器质性心律失常已十几年,因无法根治,故常在门诊随访服用一般性药物治疗,症状基本得到控制,能正常地参加日常工作,也无更多主诉。但有次作常规体检时,一医生发现该例的心电图表现,引起重视,立即要求患者住院;这次,由于医生的语言和体语(医生的语态、表情),使患者产生了新的恐惧和焦虑,产生了很多心因性的症状,病反而“变重”。后经过对其病情病变的适当合理讲解,解除了患者的惊恐情绪,使情绪重新得到稳定,自我感觉又开始良好,从而使工作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6,诊断与防治
心律失常的诊断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说它不难,因为只要心电图“捉到”,诊断就比较容易明确。说它不易,因为一般早博常很难“捉到”,即使捉到,要细细分辨,也很不易。
一般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心律失常的性质;②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③心律失常的原因。满足了这几点的诊断要求后,才能考虑是否需要治疗和怎样治疗以及如何预防。
心律失常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针对心律失常治疗;一是间接和对因治疗。
直接针对心律失常的药物称为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有很强的特异性、和很强的疗效,同时也有很多副作用。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7,症状和病因治疗。
无论何种类型和何种原因的心律失常,心态问题的处理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心态本身就可以引起心律失常。有很多一过性的心律失常是心理情绪因素引起来的,心理一安定,早博就消失了,根本用不着吃药。 但慎重还是必要的,为此,
其一般的治疗原则是:
1,安定情绪,心理疏导,安定口服;
2,合理安排和调整工作环境、生活节奏,适当休息;
3,初发心律失常和不稳定心律失常,必须进行定期随访。
4,器质性的心律失常必须针对器质进行治疗。
5,人群心律失常知识的宣传教育。
参考资料表            朗氏室早分类表
级别
室早频率及形态
1
A
B
<1 次/min,<30次/h
>1 次/min,<30次/h
2
>30次/h
3
多形型室早
4
A B
配对出现
连续3个以上室早(短阵室速)
5
R on T
十一、心脏焦虑症
1, 何谓心脏焦虑症?
心脏焦虑症是一种功能性的疾病,即心脏本身并无疾病 ,而只是心理上恐惧不安,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而产生类似心脏病的一系列症状而已。所以这种病不是器质性疾病,而是心理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这种病过去的医学称之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但这种称呼含义欠妥,故更名之。
心脏焦虑症的实质是心理认知上的障碍。特征是:有一系列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诉表现,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阳性体征和任何相关的证据;是一种无器质性心脏损害而有类似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表现的心理障碍。这种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心脏病的恐惧和焦虑;由于恐惧、焦虑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症状和主诉。因之将其名为“心脏焦虑症”。
本病虽不是心脏病,但常常混淆在心血管内科疾患中,因而容易引起诊断上的紊乱、治疗上的耽误,致使病人病程的延长和痛苦。可是一旦诊断明确,有些医生常又不以为然而予以轻视、应付处理了事。这又使有这种病的病人增加新的心理负担。而病人则常常又不信医生的否定诊断,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心脏病。从而又产生了医患的分歧。更使病程迁移久治不愈。
心脏神经官能症(也就是现在的的心脏焦虑症)有很长的历史;几乎有内科学就有心脏神经官能症。但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却从未把它提到应有的层次上来加以考虑和研究;更未将它从心理医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和研究。习常的做法,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病人的“思想”想法错误,因此治疗也只是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实际上要医生做思想工作是有难度的。由于没有能从学术理论上作深一步的剖解,所以历来此病虽一直存在,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和进展。
2,心脏焦虑症临床表现和特点征
㈠表象
临床表现完全是心脏病的主诉症状,如: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心悸乏力等等。但客观检查无任何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资料。初看似乎完全是臆想出来的症状,是“思想”问题;实则是心理、生理功能存在问题,是心理、生理功能紊乱的表现。
㈡实质
①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和情绪上的恐惧心理。
②是一种心理功能的紊乱、由此而来产生生理尤其是循环生理发生了功能上的紊乱甚或发生了障碍。
③原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心功能代偿良好)合并心脏焦虑症。因此,心脏焦虑症也包括功能处于代偿期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㈢主诉症状表现,主要由心理紧张和恐惧、焦虑所引起;当心态经过疏导恢复正常时,症状也随之消失。当恐惧加重时症状也随之增多和加重。
3,心脏焦虑症发病机理和治疗
不能将心脏焦虑症看作为思想认识问题。心脏焦虑症是心理症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理同样是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后所引起。例如,最初可以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刺激,心情不畅、心态失常,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发生了循环生理功能的异常,感觉到心悸乏力、胸闷,进而怀疑到心脏有了病变。如果因此去医院诊治而医生对此未能作很好的解释,就会导致进一步的恶性循环,疑病心理骤生,焦虑、恐惧一起袭来,心理症就此发生。再如个性生性敏感、懦弱、多虑,无病常疑有病,一旦旁听途说心脏病的可怕,而对其又一知半解,如果医者解释不当,这时,心脏焦虑症就会很快侵袭上来。所以不能将心脏焦虑症看成是个简单的思想认识问题,而应看到它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的机理及其发病的复杂过程。
一旦心脏焦虑症形成后,如果长期反复、经久不愈,最后还可以由心身紊乱转变为真正的心身疾病;此时,早期生理功能性的循环扰乱就会变成器质性的损害。所以决不能轻轻视,认为它只是功能性的疾病。另一种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人,由于心脏功能尚处在代偿期所以并无临床症状,但如因此患上了心脏焦虑症,其后果就能很快促使循环功能恶化,而加剧心脏的器质损害。这就是心脏焦虑症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发生机理。
心脏焦虑症发生后,与一般的心理症的区别是,患者确实有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紊乱存在。这一循环系统的症状主要是生理功能性的,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对此,医生必须作心身同步治疗。不作心理疏导治疗,不能解决基本根子;但不治疗生理功能的紊乱,不解除由此而来的病人躯体上的症状不适,也不可能使病人的心理平稳下来。这种情况下的心理疏导就会软弱无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心身同步治疗就显得极其重要。解除了心理上的焦虑,生理功就会得到逐步恢复和加强;而暂时用药物提高一下生理功能或改善一下其紊乱状态,也会使病人从生理扰乱的苦恼中解脱出来,这时再予以心理疏导,就更有效得多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十、心性猝死
危害最大的猝死是青年人的猝死,是心性猝死。这才是真正的猝死
1,猝死的严重性
㈠猝死严重威胁人的生命
人的生老病死有自然规律,老了最终就是死亡。某些严重、晚期的疾病,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足为奇;但有些人既不老、也无疾病、看来还很“健康”,突然出人意料地、连死因还来不及查找就发生了死亡,则是出人意料 。这种死亡名之为“猝死”。猝死是一种极其不幸和极其悲痛的突发事件;其后果不仅是死者“莫名其妙”地丧失了生命,更甚的是使其家属、亲朋好友,造成心理上的沉重打击和留下伤害极深的阴影。猝死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命。
㈡猝死来得突然,猝不及防
猝死的定义为:一种自然突发、出乎意料、毫无准备、不明原因的快速死亡。
大多数的死亡都有医学原因可查;意外的死亡也有意外事故的因,例如:天灾、人祸车祸、工伤……等等。因此,这一类的死亡是可以采取某些措施来加以预防的。而猝死则是猝不及防。猝死是所有死亡中最难预防的死亡。
由此可见猝死的严重性已不言而喻。
猝死的难以预防也是相对而言。当人们对某些事件一无所知时,确实觉得那种事件的古怪和措手无策;但当对事件的性质、规律有所掌握时,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对猝死的认识已有了长足进展,近代的猝死研究已发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对突发死亡创造出一套心脏复苏的技术。因此,积极地进行猝死知识的宣传和猝死抢救措施的健全,就有可能逐渐降低猝死的严重性和对人类生命的威胁。
2,猝死的危险因素
近代医学研究已发现某些与心性猝死有关的因素:
㈠部分人群潜伏有猝死的危险因素
①统计学资料:1979年国外有一篇报道称,美国每年有70万人死于冠心病,其中65%是猝死;国内80年一篇冠心病急死的文章称,冠心病急死表现者占60%。由此可见,冠心病是猝死的最危险潜伏因素。其次,据某些资料统计,猝死发生前有很大一部分人有若干诱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餐、酒后。这确有其事,如在竞争激烈的足球场上,铁杆球迷当见到一粒关键性的精彩入球时,因过度兴奋而突然猝死的事例,已屡见不鲜。这些资料提供了一个线索,如果一个冠心病患者、以及有多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在某种有高度应激的场合就潜伏有猝死的危险性,或是猝死的易感者。
②恶性心律失常:心性猝死的直接死因主要是恶性心律失常:室颤、室速(尖端扭转型)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脏停博。发生这一类心律失常的人,其心电生理存在有心电的不稳定性。有这种电生理不稳定性的人,通过电生理学方法进行检查可以发现。这也提供了猝死危险因素的蛛丝马迹。
③个性类型:1988年张明等调查了46人性格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他们发现A型性格者较B型者其室早的发率要高出一倍多(72%:33.3%),而复杂性的室早则全部发生在A型性格者(发生率为24%)。
㈡朗氏5级室早及病态窦房综合症(SSS)
一般的心律失常在人群中已极常见。绝大多数人是生理功能性的,但也不能由此说它们绝对无害。其中有一部分仍潜伏着危险性。区别一般的和潜伏有危险性极其重要。朗氏的室早分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表3-1)
朗氏室早分类表
级别
室早频率及形态
1
A
B
<1 次/min,<30次/h
>1 次/min,<30次/h
2
>30次/h
3
多形型室早
4
A B
配对出现
连续3个以上室早(短阵室速)
5
R on T
表的分类原则是根据室早出现的频率及形态来决定,频率越高,形态越复杂,级别越大。级别与危险性成正比。小级别者(1-2级)可能是生理功能性的,或是良性的;3级左右有病理性可能;4-5级大多是病理性,5级极具其危险性;如果连续3次出现R on T,就有发生室速、室颤的可能。这是一种致死性的恶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直接原因。
除高级别的室早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由于其可以发生完全性的、和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而使心脏停博,因而同样是猝死的高危因素。
㈢器质性心脏病
心脏的器质性损害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但并不是所有心脏器质性损害都一定会发生心律失常;只有那些累及心肌起博细胞(P细胞)及心肌传导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才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真正来源;一些心肌病患者和心肌出现缺血缺氧-影响到心电生理时也是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来源。
㈣过度激烈的情绪突变和强烈的应激事件。强烈的应激事件会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心电生理一系列的全身性的剧烈链式反应,这也是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
3,猝死的易感性问题
每年发生猝死的绝对数是很惊人的,不容忽视。但就整个人群而言,猝死发生率仍在少数。也就是说,只有少数人容易发生猝死,多数人的猝死概率很小。
㈠猝死有相对易感性的人群
绝大多数人群不会发生猝死,某些人则有可能发生。这某些人就是猝死易感性人群。所以研究和发现猝死的易感性人群,对预防和保护这些人避免猝死有重要意义。猝死“易感性”的概念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只有认识和掌握易感性的规律和易感性的人群,预防猝死和保护易感性人群的措施才有可能制订和实施。
㈡统计和汇集猝死病例的资料,以及建立、调查易感性人群的档案。
由于猝死发生的突然性,所以绝大多数的猝死都无医学记录,致使猝死的统计资料不全。今后必须规定,所有的医学卫生机构对猝死病例必须作详尽的记录,并像报告传染病制度化一样,逐级上报。这样才有可能对猝死作回顾性的研究。从猝死的调查中作前瞻性追访分析以及分组配对进行研究,易感性的个体就有可能得以发现。易感性的因子得以确立。
据现有若干资料,存在有以下某些猝死危险因素的人可以作为易感性的个体标志:
①患有冠心病或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②有心脏病和心肌疾患的患者;③有朗氏三级以上的心律失常者;④常有不明原因发作短暂眼黑眩晕者;⑤有不明原因短暂发作上胸部,喉咙口异样感者(可能是一种短暂的心律失常;⑥典型的A型性格者。
4,猝死的先兆
猝死有没有先兆,也象猝死的易感性一样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严格说来,猝死是有原因的。心性猝死,其大多数的原因主要是心电的不稳定性。这一不稳定性在某些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诱发了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猝死既有原因又有诱发因素,因此其发生就会有规律可寻;也必然有先兆的端倪。
猝死的先兆表现就是恶性心律失常的表现,它们就是无心博出量的、或博出量极度下降的室颤、室速,以及促使心脏停博的窦性静止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这些恶性的心律失常都会出现临床的“阿斯氏综合征”,即心跳骤停后引起的急性脑缺血缺氧综合怔。综合征的严重度则根据脑缺氧持续时间长短而不同。持续数秒钟只发生短暂眼黑、眩晕和心慌;长于十秒钟则会发生昏厥、昏迷和抽搐。如果恶性心律失常,常有间歇性发生,而发作的持续时间都很短促,那么发作时短暂的眩晕、黑朦和心慌,就是最终将会发生猝死的先兆。一旦这种发作变成持续时,就必然是猝死。
5,猝死的抢救
一旦认识了猝死发生的机理及其发作的特点和规律后,很多猝死就有可能获得抢救。
㈠猝死抢救的可能性及抢救的机会
猝死有可能获得抢救,但必须做抓住机会。如能抓住、抓紧机会,则可以说抢救毫不费力,且不留任何后遗症。恶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性猝死,其猝死发生的机理是由于心脏的无博出或等于无博出,从而引起急性的脑缺氧综合征而致死。几秒钟内的脑缺氧,只引起一时性的脑功能障碍;十几秒钟的缺氧,则使大脑意识功能丧失和全身抽搐;几分钟的缺氧,大脑的损害会扩散到皮层下和脑干,从而会损害生命中枢——呼吸和循环中枢——致心跳呼吸骤停,发生临床死亡;大于4~6分钟的缺氧,脑组织立即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性损害。因此,猝死抢救的机会在于猝死刚发生的数十秒钟之内。当然几分钟甚或十几数十分钟内坚持抢救,仍有成功的希望,不过抢救只能恢复心跳和呼吸,而神智和意识的恢复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多数患者心脏的组织结构并无病变,因此如果抢救及时,心跳、心律很快恢复,心博出依然如常,那么心跳复苏后的的病人,其机体几乎毫无受到损害,任何后遗症都不会发生。正确的心脏复苏抢救和抗心律失常措施,可以使猝死逆转,起死回生。
㈡猝死抢救的关键和措施
抢救的关键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抢救速度;②恢复心跳;③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抢救猝死与复苏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完全一样。复苏是处理所有的循环骤停,而不一定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复苏不一定存在抗心律失常。而抢救猝死,90%以上存在抗心律失常问题,抗心律失常是抢救猝死的关键。如果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过长,那么其后的抢救就是复苏抢救。(复苏术详其它专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猝死——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贫富
老年猝死型冠心病
浅谈排便与心源性猝死
2018/07/23【心脏】护好身体“电路网”
心肌梗死的家庭急救
女性更年期要小心心血管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