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季东:谈谈地震云的方向和沙漠少大震的问题 [图片]

谈谈地震云的方向和沙漠少大震的问题

作者:季东

格言:一个自然科学理论的生命力,是它对众多自然现象的解释力和说明力;

只能被实践证明而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是真理。

“地震论坛”里颇有建树的科学探索者,提出了许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地震现象的难题,为人类全面认识地震指引着方向、扫清着道路。正确的解释这些问题,将使地震学及地球科学产生革命性的飞跃。

季东先生的地震学理论:《地震的实质和预报》能够科学的解释这些问题:

(一) 地震云的物理机制问题

地震云是地壳内的增能电场里等离子活动热效应所离子化的水蒸气散布到对应的空间场里,在(转换)磁场的冷却和驻波作用下形成的形态云。所以,地震云与地震的孕育有关。

(二) 地震云的方向问题

地震云的方向与地壳内的增能电场的分布方向及其相对应的空间场分布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地震云的方向反映了地壳内孕育地震的电场分布及其对应的空间场分布。

(三) 为什么北半球地震云多是东北——西南方向分布?而南半球地震云多是西北——东南方向分布?

要想正确解释此类问题,必须认识地球电磁场的量级层次性及其分布规律。

地球电磁场是一个多量级层次的正负叠替的自组织巨系统。其最高量级的电磁场在地壳的中下部;地球的核心场与最外空间场是地球的同一个最低量级基态场的内外分布;其它的高量级、较高量级、较低量级、低量级电磁场层次,都将穿越地壳,在壳外空间形成与壳内场互补对应的空间分布。不同量级的电磁场层次相对于南北极轴的角分布不同。地壳上层的生物圈场是一个多系统的相同量级的负性合成场及调合场,其合成电场纬向分布;合成磁场径向分布。

由于地球南北半球的磁场互异、电场准镜像互补,其电磁牵连力的方向也是相对于赤道准镜像分布的。这就是南北半球的洋流和信风都是相对于赤道准镜像分布的原因。

在地球的现代演化周期中,对地球自然灾害有直接影响的是两个电磁场系统:一是正离子荷主导的较高量级的西南——东北方向的电(磁)场系统(它的弱磁场东南——西北向分布);二是负离子荷主导的较低量级的西北——东南方向的电(磁)场系统(它的强磁场西南——东北向分布)。二者的电磁场变换效应,是影响地球气候和发生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应于太阳电磁场的变换,当北半球的西北——东南向的电(磁)场系统增能而成为优势电(磁)场时,它所牵连的空气场流就是寒流;当北半球西南——东北方向的电(磁)场系统增能而成为优势电(磁)场时,所牵连的空气场流就是暖流。地球电磁场相应于太阳电磁场在不断地周期性变化,所以,暖流与寒流在不断地周期性变换。这就是几天冷几天热的原因。

西南——东北分布的电场量级高,等离子活动强,不同量级层次里被离子化的水、氢、氘、氚,等离子体介质,是放电爆发(聚变)产生地震的重要物质条件。

当太阳电磁场活动强烈,向地球场馈能的电荷增多并逐级向高量级电场层次迁移增益,便形成地壳中不同层次的高能电场。高能电场里的等离子活动热效应使水介质离子气化并逸出到对应的空间场,在电磁场变换中形成地震云。南北半球的地震云方向相对于赤道是准镜像分布的。

各大洲的海岸线、岛弧分布、地震带分布,都反映了地球电磁场的分布规律。

(四) 沙漠大震少的问题

应该从电磁场的特殊分布及介质性质分析认识:

其一,地表的沙质层分布储存和转移了大量的电荷能量,在地下不易形成高密度等离子场。沙漠空间的强电场,阻碍了水蒸气的结晶汇聚,下雨少,地下水少,缺少地震介质。 其二 ,沙漠的地下,曾经是高能电场活动域。其电化反应生成的石油气、石油、煤炭等地质层次,严重阻断了水的下渗及流动,使地下电场里缺少氢、氘、氚、等发震介质。所以,沙漠地区的大震较少。

主震型地震为什么都有前震、主震和余震

联络邮箱: laibailin914@163.com 上传:2010.08.17 访问13

 


评论
姓名:
电邮:
正文:
支持0
赖柏林网站,来源地址:http://sea3000.net/laibailin/20100817144935.php

主震型地震为什么都有前震、主震和余震

要想搞清地震为什么有前震、主震和余震,必须先搞清地震时如何发生的。我发现地震都发生在山脉向平原或盆地的陡降地区。1966年的刑台地震发生在太行山向华北平原的陡降地区;1975年的海城地震发生在长白山向辽河平原的陡降地区;1976年的唐山地震发生在燕山向华北平原的陡降地区;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向四川平原的陡降地区。只要仔细研究地震地区的地势,可以发现所有的地震都发生在山脉的陡降地区。这难道是巧合吗?为什么地震都发生在山脉的陡降地区呢?当然这些地区都有断裂带。当前主流的地震理论是以板块理论为基础,以观测断裂带活动为目标,认为断裂带活动是地震的原因。但这些断裂带是如何产生的,板块理论却说不清楚。而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大量事实证明,地震是造成断裂带错动的原因,断裂带错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为什么地震都发生在山脉的陡降地区呢?,地球膨裂说认为,由于地球的不断膨裂,在板块(亚板块)的边缘(山脉的陡降地区)形成断裂带。板块边缘(山脉的陡降地区)受地壳表面张力的影响,向上弯曲翘起形成山脉,板块边缘(山脉的陡降地区)下面的凸面必然形成很多裂缝。因为下凸面顶部向上弯曲度最大,所以板块边缘到下凸面顶部的裂缝越来越大。因为板块膨裂都发生在地壳的最薄地区(也就是地槽地区),所以板块的边缘最薄,而离板块边缘越远的地区板块越厚(板块边缘的厚度30千米左右,板块内部的厚度300千米左右)。由于板块边缘裂缝较浅,没有裂到地面,当岩浆从板块边缘的裂缝上涌到地壳上部的下面时,由于地壳的上部没有裂缝,岩浆在地壳中汇集起来形成岩浆房,把地壳上部向上拱起形成穹窿。当地壳上部承受不住岩浆的压力时地壳上部便发生断裂,形成地震。因为板块的边缘比较薄,所以形成的地震都是浅源(0-70千米)地震。当岩浆从板块下凸面顶部的裂缝上涌时,由于这里的裂缝最深,接近地表,岩浆能喷出地面形成火山(这就是火山为什么只出现在火山前锋线的向陆一侧,及海沟和火山带之间有100-200千米宽的无火山带的原因)。当岩浆从下凸面后面的裂缝上涌时,虽然这里的裂缝较深,但由于这里的板块厚度较大,裂缝只能达到板块的下部,岩浆只能在板块的下部造成地震,所以这里的地震都是中源(70-300千米)地震。深源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膨裂的热源主要来自地核,所以地核体积会不断增大造成十分坚硬的下地幔发生破裂,造成上地幔上涌,而引发岩石圈破裂形成地震,所以这种地震都是深源(300—700千米)地震。

由于岩浆沿板块裂缝上涌,在地壳中形成岩浆房,使地壳表面窿起,岩石圈逐渐断裂,当地壳承受不住岩浆压力时岩石圈彻底断裂,产生地震。因地球的磁场是岩石圈形成的,地震又是岩石圈断裂形成的,地震地区磁场方向必然发生变化,指南针必然发生偏转。因此用指南针地震预报仪能准确预报地震。

地震为什么有前震、主震和余震呢?当前地震界把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孤立型:几乎没有前震和余震。 地震就像我们用力折断一根木棍一样。如果我们用力不大,只可能使木棍的表面年轮破裂(孤立型地震);如果用力比较大,木棍的外部年轮破裂(震群型地震);如果我们用力很大,木棍中心年轮断裂(主震型地震)。木棍的断裂是有一个过程的,是一层年轮一层年轮断裂的。木棍的年轮层和地壳的沉积层类似,因此地震时地壳的沉积层也是一层一层断裂。因此主震型地震不可能没有前震,这就像木棍中心年轮断裂前外部的年轮必然首先断裂一样,只不过前震和主震之间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因此只要发生大地震必然有前震和余震,我们绝不能把距离主震前时间比较长的地震不看成是前震。因此根本没有主震余震型地震,但主震之后必有余震。

作者:赖柏林

回到总库 回作者专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干旱和地震有什么关系?
“地壳崩溃”
汶川4.8级地震是5·12大地震的余震,时隔13年,这意味着什么?
地震火山成因
一天内陆震34次,最强6.4级!富士山喷火口增6倍,真要喷发了吗?
第五节 地震类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