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格言联璧》中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只观察每件事肯吃亏的人就是;我不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只观察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人就是。”
   (《格言联璧·接物类》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注释】取:拿。与:给予。贵:重要。分:分明,清楚。晓:知道,明白。分晓:清楚 ,明白。宜:应 当,应该。

   【解读】凡拿东西和给东西,重要的是心里一定要明白:给的应当多,拿的应当少。

   这四句话简单说就是:凡涉及财物,应给多拿少,要大方,不抠门。大方不抠门能显示一个人的人品,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一个同学就说得很好:“挣到的钱要花,把钱花出去是为了维护朋友。”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当你将财紧紧抱在怀里时、人也就离你而去了;当你将财适当散给别人,人也就聚拢在你身边了。这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落钱不落人,落人不落钱。”一个人过于看重钱时,周围的人会越走越远:不是你为少花钱、不花钱而疏远了别人;别人也会因你的吝啬、贪财而疏远了你!所以说,钱重人情薄,跟钱太亲,人就不亲了。有的人由于过分看重钱财,一毛不拔,连亲戚都断绝来往了。——因为走亲戚很多是需要礼品的,特别是逢年过年、红白喜事时。

   “给的应当多,拿的应当少”也是教育我们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吃亏。其实,吃亏只是吃的眼前亏,从长远看并不亏,而且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吃了小亏却占了大便宜”,要不然怎么说“吃亏是福”呢。

   那种反其道而行之,“给的少,拿的多”的人,一般只看重眼前,而且这种人比较自私自利,好斤斤计较,凡事只为自己打算盘,喜欢占人便宜又自认为聪明过人。仔细观察,这种人没几个是人缘好的,他们虽不吃亏,却也很孤独!

   大方的人,一般宁亏自己不亏别人,这样的人,人们愿意与之打交道,因为心里明白,对方是不会让自己吃亏的;小气的人,一般宁亏别人不亏自己,这样的人,人们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因为心里明白,吃亏的总是自己。

   都知道“抠门”是“吝啬”“小气”的代名词,殊不知“抠门”一词的来源据说是:古时候有一个财主,爱财如命,有一次去寺庙里烧香,看见庙门上刷的金粉,他要抠了带走,所以就有了“抠门”这个词语。“抠门”是连佛祖的便宜都想占啊!而且从财主抠门上看,抠门的人并不一定穷。想起了一个朋友,她有一个特点,在面馆里吃碗面条,吃完必须把餐桌上公用的餐巾纸从盒子里全部掏出带走。可她确实不差钱,而且相当有钱啊!这可真是“越有钱越抠门”啊!


    《礼记》中说:“分配财物时不要贪求多得。”

    (《礼记·曲礼上》 分毋求多。)

   有一次,路上遇一熟人,手里拎着一大摞东西,看见我,高兴地指着手里的东西说,单位里分东西,一人十个,他和另外两人去得早,趁人不注意,一人拿了二十个。后来领导见东西不够分了,只得对后来的人说,就剩这么些东西了,你们看着拿吧!看他说这些话时那洋洋得意,很有成就感的丰富表情,仿佛自己是个大智慧的人!

   常见有的人在分发东西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亢奋啊,眼睛亮闪闪的;一到给东西时就变成缩头乌龟了!

   还有的人,在单位分发财物时,立马变成了理论家,一条一条论述自己应该多分的合理性、合法性。平常不见他多会说话多会发表见解,这会儿说得有条不紊,头头是道;而且还能合理合法指出别人做的贡献少犯的错误多,逐一论证别人应该少拿的道理。真是不服都不行啊,关键时刻人家敢说话、会说话。不论谬论与歪理,人家就是会说理。

   不管怎么说,“理论家”能“有理有据”委婉指出别人应该少拿、自己应该多拿的道理,最起码顾忌了别人的面子。见过最尖端的:某项任务完成后,几位相关人员商讨奖金分配方案,其中一位用手指着另一位年长同事,直截了当说:“你什么都没干,你不能分钱!”都是知识分子,应该是很维护个人尊严的,最起码表面上是淡泊名利的,此话一出,真是令在场之人瞠目结舌啊。都知道此人爱财,视财如命,没想到人家为财也是敢爱敢拼啊。说起话来是如此的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即使不是分发财物,属于按需自领,也要注意个人修养。曾见有人在网上说,在一机场VIP室,一高管模样人居然在一盘免费小吃盘前来回四次。每次都是张开大手抓一大把小吃放进口袋,之后找个座位将小吃腾进旅行袋,然后卷土重来。如此来来回回,一盘小吃见底了!一盘小吃值不了几个钱,高管肯定不缺一盘小吃钱,但如此坚决奉行“不要钱的东西不要白不要”,要了就“一个也不能少”也真是令人鄙视啊!

   以上是涉及财物不要贪心占便宜,应“拿的少”的问题,还有就是给人财物时不要小气抠门,应“给的多”的问题。

   有的人真是服了,真个是有进无出的吝啬鬼!东西一旦进了他家门,就甭想从他家门出来,放坏了都舍不得送人一丁半点儿;钱一旦进了他腰包,就甭想从他腰包出来,除非花在他自己和家人身上!那个小气啊,快成了有嘴没屁眼,只进不出的貔貅了!其实有的人并不是因为穷、因为“缺”才小气的,而是因为占有欲强,实在“舍不得”才小气的。

   有一次听一位朋友说婆婆的“坏话”。她婆婆可是开厂子住别墅的有钱人。她说婆婆是个“假贵族”,别说收到值钱的礼物了,就是收到牛奶一类的礼品都是赶紧放到二楼去藏起来,儿子、孙子都不让喝;一旦拿出来让他们喝,那肯定是保质期只剩一个星期了,马上要过期了。真的吗,真有人抠门到连自己的儿子、孙子都舍不得的地步了吗?抑或是染上了“恋钱癖”?“恋钱癖”是一种病态的爱钱:嗜钱如命的同时,一毛不拔!

   有人说,老天爷是公平的:一个人如果爱钱过度,他舍不得花的钱,早晚有人替他花,而且是大把大把地花;他小推车推进来的钱,有人替他开火车拉出去。真的是这样的吗,有人负责攒钱,有人负责替他花钱?好像也有些道理。听一位朋友讲,一位退休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一分钱都不舍得花。退休工资从来不花,都是捡破烂卖钱花。捡着吃,垃圾桶里扒出来的衣服穿。而且对于捡破烂非常入迷,白天晚上出去捡,大年初一也出去捡。捡来的破烂家里堆不下,又堆到家外面公共区域,家里家外气味难闻。儿女们制止不住,气得不登家门。邻居们看她一大把年纪了,是忍了又忍。可是,后来她病了,去世前,在医院里那花钱可是天天成千上万的。邻居们说,她一辈子舍不得花的钱,医院替她花了。

     

   “取宜少”的“瘦羊博士”
   东汉时期,在洛阳的太学里有一位名叫甄宇的太学博士。当时每到年终,皇上都会下诏赏赐给每位博士一头羊,羊大小肥瘦不等。分羊时博士之长和大家商议把羊杀掉,论秤平分羊肉,甄宇说:“不能这样做。”又有人提议抓阄分羊,甄宇同样认为这种抓阄分羊的方式非常可耻。于是他走到羊群中,首先挑出一头最瘦小的羊,牵着就走了。那些博士们一看,都不好意思再争什么了,纷纷不论肥瘦,各自牵羊走人。

   这件事很快传播开来。后来,光武帝视察太学,想召见甄宇,直接问“瘦羊博士”在哪里。自此,京城洛阳的人们就以“瘦羊博士”来称呼甄宇了。

   (《东观汉记》甄宇,字长文,北海人。建武中,自青州从事征拜博士。每腊,诏书赐博士羊,人一头,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称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钩,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后召会,问“瘦羊博士”所在,京师因以号之。)(腊:年终。祭酒:官名,系部门之长。博士祭酒:博士之长。)

   这也是成语“瘦羊博士”的出处,它是指在利益分配上甘于吃亏、克己让人的人。真是“吃亏是福”啊。这位叫甄宇的太学博士因为分羊时主动牵了一头瘦一些的小羊就美名流传了两千年,要不然他早像那些怕吃亏要杀羊分肉,抓阄分羊的太学博士们一样成了“无名之辈”了。

   分东西最容易生事端,闹矛盾了。一说分东西,谁都翘首以盼能多分点,最起码不能吃亏,不能比别人少,所以分东西采取方法的多为:一平均,二抓阄。一旦不是平均分配或抓阄凭运气分配,事就出来了:谁应该多?谁应该少?他凭什么多?我为什么少?

   能把所有东西拿出来平均或抓阄分配还是好的呢,见过主管分配的领导把东西先藏起来一部分,然后对大家高风亮节说:“这一段时间大家辛苦了,这些东西你们一人一份,我们当领导的就不要了。”主管分蛋糕的人先切下一大块自留,然后还要冒充好人!嘻嘻!


   “与宜少”的姐夫
   晋朝时,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和峤是个吝啬鬼,他家种有上好的李树,(他的妻弟)王武子管他要李子吃,和峤只给了他几十个。王武子很生气,趁他上朝值班时,率领一些能吃的小伙子,手持斧头进了果园,大吃大嚼饱餐一顿之后,抡起斧头把树砍了,砍完之后还装了一车李树枝送给和峤,并且王武子还问和峤:“比起你送我的李子来,我送你的李子如何?”和峤收下这车李树枝,唯有苦笑而已。

    (《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上直:官员上朝值班。“直”通“值”。)

   这真是:受姐夫“滴水之恩”,小舅子“涌泉相报”啊!和峤本是晋朝一代名臣,为政清简,也甚得百姓欢心。可惜他一生吝啬异常,爱钱如命,被当时的人认为有钱癖,又因为给小舅子的李子太少,太小气,在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世说新语》中记下了一笔,这一下,亏大了!

   比起和峤的小气来,现在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网上有大学生吐槽所遇到的奇葩小气鬼,说室友是个一毛不拔的,有一次突然买了一包瓜子,破天荒地说请大家尝尝,然后是,她给室友们一人发了一粒瓜子。



   “自求多福”的部门经理
   有一个单位,他们长期供货的一家超市破产了,欠款要不回来,超市只好用货抵债。抵债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经理发愁了,总不能组织员工上街卖东西吧。经过讨论,单位决定用这些抵债的货给大家搞搞福利。但这些货价值差别很大,没法分,于是决定抓阄碰运气,谁抓着啥算啥,无论价值大小。

   有个年轻职员出差回来,东西只剩下两样:一个电饭锅、一把衣服撑子。没分东西的只剩他和部门经理两个人了。部门经理说:“小伙子,你是个单身还没成家,要电饭锅没用,干脆咱俩也别抓阄了,电饭锅归我,衣服撑子归你。”小伙子说:“那会行?你是经理,应该高风亮节,衣服撑子归你,电饭锅归我。电饭锅我拿回去孝敬我妈。”部门经理一听,说:“那咱俩还是抓阄吧!”

   于是,部门经理在两片纸上分别写上“电饭锅”和“衣服撑子”,折叠起来,分别握在两个拳头里。很可笑地,他一只拳头紧握在自己胸前,一只拳头伸到小伙子脸前,瞪圆了眼睛问小伙子:“你要哪个?你要哪个?”小伙子一看,实在不好意思要那个紧握在经理胸前的纸条,只能要伸在他脸前的纸条,说:“我要这个吧。”经理舒了一口气,把伸到小伙子脸前的纸条递给他,小伙子展开纸条一看,“衣服撑子”,这时,一旁的部门经理喜笑颜开道:“看看,还是我有福,电饭锅!” 

   真是“自求多福”啊!怎样才能“自求多福”?那就是把“幸福”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还是经理呢,为了个电饭锅干点那没意思的事,让人提起来不齿,有个鸭子福!

    还是《围炉夜话》说得好:“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呵呵,这位经理人品之不高,总为一“电饭锅”看不破啊! 


   有的为人父母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有占便宜,怕吃亏的思想,这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影响也很大,比如他们常常训斥子女:“憨子,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要拿不多拿点?!”“憨子,东西给人家这么多干啥?!”“憨子,咋把好的给人家了?!”久而久之,就给子女脑子里灌输了一种意识:“拿的多,给的少”是“精”,“拿的少,给的多”是“憨”。这种意识一旦被认定,他们与人交往时也就一脉相承父母的行为。要命的是他们与外人交往时很“精”,与自己家人交往时同样也很“精”;尤其是长大各自成家后,与兄弟姐妹们交往也很“精”,从不愿吃亏,能多占就多占点。时间久了,这些一个比一个“精”的亲兄弟姐妹们,矛盾就出来了,就开始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斗争了;更可悲的是,父母最终也成了要“多拿少给”的对象,也成了为维护自己“权益”而斗争的对象!而且这些兄弟姐妹们往往以经济上谁吃亏了,谁占便宜了来衡量自己是否应该赡养父母,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哪管丢人不丢人,哪管现眼不现眼!钱第一,父母第二!钱的事不解决清楚,管你父母不父母!电视里曾看过,一对老人四个儿子,但四个儿子都拒绝赡养老人。记者前去采访,其中两兄弟当街对吵,二人说起不愿赡养老人的理由,一个比一个生气,一个比一个有理:弟弟说父母家里刨了一棵树,竟然全给哥哥了,他什么都没落着;哥哥说,弟弟结婚盖的新房竟然比他当哥的还多了三层砖,太不应该了,弟弟的房子怎么能比哥哥的高呢,这全是老的错!

   一棵树、几层砖,竟然也成了兄弟不和的理由,竟然也成了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的理由,很可悲的!人常说“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很多事怨不得别人,都是自己一步一步造成的。父母为什么不在子女幼年时就教育他们凡事要谦让、要不争呢?再者,父母有没有对他们言传身教凡事要谦让、要不争呢?今天你跟别人争,有没有想到将来有朝一日孩子们会跟你争,孩子们之间会争?孩子们耳濡目染了上辈的“争”,“争”所带来的暂时好处,很容易传承下来的!

   有时我们指责一个人时,熟悉他家庭的人会说“完全仿他爸(妈),他爸(妈)就这样!有其父(母)必有其子!”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其思想言行对子女起着良或不良的示范作用,也就是说,子女很容易把父母的思想言行复制到自己身上。所以,一个人年轻时是怎么对待别人的,将来子女也可能如此对待你;又所以,一个人老年时生活幸福与否与自己年轻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息息相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见过不少子女孝顺,兄弟姊妹和睦的家庭,他们从来就不争什么。兄弟姊妹们互相给东西时只嫌给的少,拿了又拿,抓了又抓,对方一个劲地说:“不要了,不要了!”“少给点,尝尝就行!”可是那方还在一个劲地拿:“不,不,你多拿些,我这还有!”“你全拿走,我离得近,再去买!”这样子谁也不在乎东西的多少,反而越走越亲近,越来越和睦;更可贵的是,他们对待父母亦如此,给父母的东西只嫌不够,只嫌给的少,从无索取之心,因此父母子女间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这些不争相让之心大都得益于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受到的潜移默化,他们的父母对外人就是这样的,他们也习惯于这样了。

   所以一个人的一生受父母影响太大了,大到也可以影响到若干年后他们也以同样的行为对待了父母,大到也影响了父母日后的幸福!

   不说别的,单是从家庭来看,吃亏真是福啊:吃亏享受了兄弟和睦,其乐融融的福;吃亏享受了老了时子女孝顺的福!


   如果《弟子规》中“凡取与,贵分晓:与易多,取宜少”这四句是在告诫人要学会吃亏的话,那么其后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则在告诫人不要与人结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反哺”之类
人老了,无论有多少钱这3样东西需要扔掉,不拖累子女不难为自己
退休之后,有两样东西要藏起来,不能让子女发现
人到中年才明白: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过多的钱和营养品!
老了,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给儿女留下三样东西,这才是有远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