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亲仁》章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注释】类:类别。齐:相等,相同。流俗:俗人,世俗之人。仁者: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希:稀少。后作“稀”。

    【解读】同样是人,却分属不同类别。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只有极少数人是品德高尚之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鸟也分益鸟害鸟;大千世界,什么人都有,人也分好人坏人!一样米养百样人,一样的月光,月光下什么人都有!我们常说:“他咋是这种人呢?”“只有他这种人才能办出这种事!”“咱们跟他不是一类人,说不到一块去。”说明人与人之间虽然人格是平等的,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却是分着不同类的。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说:“人初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是相近的,但习性却相去甚远。如果不教育的话,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

      这也就是说,人刚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没有坏孩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住人刚生下来的那种善良;因为,如果不教育的话,这种善良就会被“拐跑”。这也就是人长着长着就“类不齐”的原因——善良的本性被拐跑了——“苟不教,性乃迁”!

      人小的时候都是可爱的小宝宝,懵懵懂懂,咿呀学语,煞是招人喜爱,谁都想抱一抱亲一亲,但三四岁懂事后却开始逐渐分化了,有的小孩依旧招人爱,有的就不那么招人爱了,这是因为孩子受到了不同教育使然。《红楼梦》中同是赵姨娘庶出的探春和贾环亲姐弟俩就是明显的例子:探春自小受的是祖母贾母的调教,知书达理,精明能干,是贾府人见人敬的大家闺秀;而贾环却自小受母亲赵姨娘的调唆,奸邪猥琐,败事有余,是贾府人见人厌的不成体统之人。一样的种子两样的苗,贾环并非生下来就讨人厌,他原也跟探春一样“性本善”,是母亲赵姨娘把他调唆得“性乃迁”的。可见教育的最大功劳是把一个个相同的人分化成了不同的人。成人后分化得更是厉害,仅从人品好坏来说,就分化成了好人、坏人、不好不好的人、有时好有时坏的人、前半截好后半截坏或前半截坏后半截好的人。

    “流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含贬义:平庸粗俗之人,低俗之人;一种不含贬义,普通人,一般人。
      含贬义的“流俗”,如《孟子·尽心下》中“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注释“流俗”说:“流俗者,风俗颓靡,如水之下流,众莫不然也。”意思是说:“流俗是不好的社会风气,如水往下流,众人皆如此。”例如当今社会农村结婚女方家庭索要彩礼严重,相互攀比,已经远远超出了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人们内心对这种抽筋扒皮般索要彩礼的风俗是持否定态度的,是痛恨的。这种坏,坏就坏在众人皆如此——如泥潭一样,让人很难从中挣扎出来。更贬的贬义词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的“同流合污”即出于此。
       不含贬义的“流俗”,如《礼记·射义》中“不从流俗”,意思是“不同于世俗普通人”。“流俗”一词意为“世俗普通人”,大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凡夫俗子”。

   “流俗”或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把“流”当“下流”,“流俗”就含贬义;如果你把“流”当“平流”,“流俗”就不含贬义。

     “流俗”既可以含贬义,也可以不含贬义,如同“俗”既可以含贬义,也可以不含贬义。如俗不可耐,庸俗不堪,低俗下流等词中“俗”就含贬义;而伤风败俗,约定俗成,雅俗共赏,惊世骇俗等词中“俗”就不含贬义。
      流俗含贬义也好,不含贬义也好,但绝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跟着潮流走的俗人”。跟着潮流走怎么就是俗人了呢?不是说人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吗?不是还有号召让高端一些的人物去引领时代潮流吗?
       孔子把人按人品,才智分为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这五类人从俗到雅到圣一种比一种完美,人数越往上越少,如同一个金字塔形。见识浅陋,随波逐流,没啥本事,整天稀里糊涂瞎胡忙瞎胡混的人是庸人,在塔的最下一层;心里明镜似的,不随波逐流,有些学识有些本事的人是士人,在塔的下数第二层;道德品行达到一定程度,自强不息的人是君子,在塔的下数第三层;道德品行极高,其思想行为可以去指导他人的人是贤人,在塔的上数第二层;德合天地,天地间一切了然于心,如天上的神灵一般尽悉人间一切,如天上的太阳月亮一般普照大地,这种人是圣人,高高在上成为塔尖。据说自古至今中国只有两个人被尊称为圣人——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羽。
      假如《弟子规》中的“流俗”含贬义,那么“流俗”应该是金字塔最下面的那层人——庸人。
      但在《弟子规》中,“流俗”一词应该是作为“世俗普通人,一般人”来讲的中性词,是不含贬义的。因为从它后面紧跟着“众多”的“众”字来说,作为儿童启蒙教材的《弟子规》只会说“普通人很多”,而不会棍打一大片,说“庸俗人很多”,把大部分人都划归到含有歧视字眼的庸俗人之类,去贬损、鄙视、轻视大部分人。想起了曾经去过一个儿童画室,老师说班里有一个孩子很奇怪,在画室里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从不跟别人说话,别人也不跟他说话,画好的画也用手捂着不让别人看,只让老师一个人看。后来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不让别的小朋友看他的画,孩子竟然说,他妈妈说:“他们都是傻子,不要理他们。”原来孩子的父亲是本市一著名科研研究院的高管,母亲是研究院的高知,父亲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一直是母亲在管孩子。母亲自认为他们夫妇是高管加高知,都是精英,属于高智商、高人一等的人,别人都算不得什么,都是一群不屑为伍的俗人。孩子也不该跟这些俗人的孩子打交道。鳖样,好像自己是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菜,别人都是烂菜叶子似的。

      哼哼,有些人自以为超凡脱俗,别人都是低俗之人;自以为是高端之人,连生下来的娃都是高端之娃。哼哼,你的娃高端不高端,过个三十年四十年再说:老母猪下猪娃,一窝不如一窝的多了!

     如果流俗作为“普通人、一般人”来讲,那么把人分分类:人就像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纺锤体,人数众多的“流俗”在中间居大头,少数品德高尚的“仁者”和坏事做尽的“小人”在两头。也就是说,人大部分是普通人,极好的人和极坏的人只占少数。这也正是《红楼梦》第二回所言:“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也就是说:人世间,除了大仁大恶两种人,其余众人则大差不差。而且按照《红楼梦》的说法:仁者是秉持了天地之正气,恶人是中了天地之邪气。

 

       呵呵,如果把人按内心的好坏与表面上显示出来的好坏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四类:

      1.人面人心型:表面上像个好人,实际上就是个好人。比如这种人嘴上说“我给你个糖吃吧”,你接过来,真不含糊,果真是糖。

  2.人面鬼心型:表面上是个好人,实际上心眼很坏,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种人表面上忠厚老实,以人的面目出场,但说人话做鬼事,做起坏事来脸上、嘴上都不带给你打招呼的,这种戴着面具面慈心恶的人最难防。比如这种人嘴上说“我给你个糖吃吧”,你高高兴兴接过来,原来是他给你下的药,还是毒药。

  3.鬼面人心型:表面上是个坏人,实际上是个好人。这种人说话不一定好听,脸色不一定好看,但不会害人,关键时刻还能帮助人。比如这种人嘴上说“我给你下药吃吧”,你愁眉苦脸接过来,却原来是糖。

  4.鬼面鬼心型:表面上是个坏人,实际上就是个坏人。这种人以鬼的面目出场,说鬼话做鬼事,做起坏事来脸上、嘴上都能给你打个招呼,这种面恶心恶的人注意点倒是好防。比如这种人嘴上说“我给你下药吃吧”,你小心翼翼接过来,果真是药。

      真乃:同是人,类不齐!


     “仁者”何以变“流俗”?
      曾经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走在过街天桥上,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地上,面前放一搪瓷缸,缸里少许零钱,一看就是乞讨者。从老太太面前走过的人们,大部分连瞅都不瞅她一眼,就过去了。我从她身旁经过时,只是侧脸瞅了她一下,眼角余光扫了一下地上的搪瓷缸,也视而不见地匆匆而过——因为经常见媒体上说现在假乞讨者太多了,很多乞讨者以乞讨为业,靠乞讨发财。受这些灌输,再见到乞讨者我不仅没有同情心,反而还有一种厌恶心,觉得他们不过是装可怜骗钱而已。可我走过去一段后,没见朋友跟过来,扭脸一看,朋友正站在老太太前翻钱包,见我回头,忙招手让我回来,问我有零钱没。我说有,朋友说:“你的零钱借我用用,捐几块钱给老太太。”我小声提醒道:“现在很多人都是靠行乞骗钱的。”朋友说:“不管那。大冷的天,这么大岁数的人坐在这寒风里乞讨,我看着很不忍心,这是和我们父母一样年纪的人。”听了这话,原本自觉心地善良的我顿时矮了半截!朋友能有恻隐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竟然对寒风里坐在地上,只为了索求过路人发发善心给她一点零钱的老人如此冷漠。想当年小时候经常有要饭的上门要饭,那时我家开门一看是要饭的,从不会像有些人家一样一看是要饭的上门立刻把门关上。父母总是紧着招呼我们拿出家里的馍,锅里没吃完的米饭盛给人家,还对我们说“这么大年纪了出来要饭,看着心里很不好受”。还不许我们称呼人家“要饭子”,说“要饭子”太难听了,谁都会遇到难处,谁都会遇到一时过不去的难关,不到万不得已,人家是不会离乡背井出来要饭的。在父母曾经的教育下,我过去走在街上一见有人乞讨,咋着也会慷小慨解小囊掏些小钱递到人家手上,乞讨缸里。在对待乞讨者问题上,我虽不是扶困济贫大慈大悲品德高尚的“仁者”,但怎么着也是个有小小仁爱之心的“仁者”吧?如今我的善心哪去了,怎么会看到媒体上说有假乞讨者就举一反三,不,是举一反百推定所有乞讨者都是假的?从没想到这个世界上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走投无路,依靠乞讨权且活下去的人。不加区别,不分老少对他们一概否定。过去在乞讨者面前能停下来的脚步,现在也像众多从乞讨者身边经过的人一样,不再驻足。或许这些人原本和我一样有善心,只不过被媒体扇乎没了,一个个都变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了。
      想起了如今屡屡被媒体报道的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媒体上报道的多了,很多人见到摔倒老人都不敢扶了: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围观也不扶。过去很正常的见到摔倒老人扶起来,现在倒变成三思而后行的大事了。其实,一百个老人摔倒被扶起来,九十九个老人都会对扶起他的人感激的,不会发生什么事的,也不会有媒体去报道——因为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媒体嘛,狗咬人是常事,不是什么新闻;而人咬狗是非同寻常的事,是新闻。所以媒体就爱报道些人咬狗的事。报道的多了,好像大部分人都会咬狗似的!人嘛,正常人是不会咬狗的,不正常人才咬狗,这个世界上是正常人多还是不正常人多?老人嘛,摔倒后被扶起来感激人家是正常的,反咬一口讹人家是不正常的,这个世界上是正常老人多还是不正常老人多?何必人人自危,都不敢去扶了呢?谁家都有老人,这要是见到摔倒老人都不扶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孟子眼中的“流俗”的话,这才要人人自危呢。

      这个世界上乞讨者人数众多,有真有假,不能见了都捐,也不能见了都不捐;但对于摔倒老人却一定要扶一把,不能一人被蛇咬,人人怕井绳,很正常的事复杂化,把原本人类的善心,仁爱之心给丢了。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仁者,爱人。毛主席说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大概也就是“爱人之心——仁爱之心”吧?我们老百姓不管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一颗爱人之心,仁爱之心,大概就做到了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这五种人不也就是“仁者”吗?一个脱离了“流俗”的“仁者”吗?

   

      另:看到很多《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的解释都是“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生存环境不同,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我觉得结合前面“人之初”而言,人的习性相差甚远不是在后天,也是在刚生下来的“人之初”。——很多孩子从娘胎里落地就不一样,或活泼好动,或安静乖顺,要不然很多带孩子的家长会互相交流说:“我的孩子好带,不哭也不闹,饿了给他点吃的就行。”有的家长却说:“我的孩子带着累死了,一会儿这一会儿那,没个消停时候。”再结合后面的“苟不教,性乃迁”,而非“习乃迁”,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各有不同,捣蛋也好,老实也好,这都无关紧要,教育不是要把老实的变成调皮的,调皮的变成老实的,而是不管调皮的还是老实的,都不能变坏,都要把刚生来的善良本性保持住。

      至于《论语·阳货》中:“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解释为:“孔子说:‘人各有不同,但善良的本性是相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成语辨析301例
惯性.行为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中国的圣贤文化
声誉是件遮羞布 | 张晞哲
人生感悟(四):圣人、常人、坏人
刘雨虹:好人和坏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