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清“七街三十六巷”去过几个?福清古街巷的“前世今生”了解一下……

一条老街或老巷  

一段历史

几代人的记忆

时光冲刷下的福清古街巷

不仅承载着许多故事

也记载下了福清人前进的脚步

“七街三十六巷”的由来

福州“三坊七巷”闻名遐迩,但你可听说过咱福清的“七街三十六巷”?福清自唐圣历二年(699年)置县以来,县城一直设在今天的“融城”。对于县城的街巷布局,相传有“七街三十六巷”,但七街为哪七街,三十六巷是哪些巷,一直未有定论。那为什么称为“七街三十六巷”呢?有学者揣测,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以“七街三十六巷”表示县城之广大,二是受宋时福清县域内曾划分为“七乡三十六里”之影响。


关于融城街巷名称来历,有些尚有据可查,多数只是传说,而且有的还有多种说法。如今由于旧城改造和城市发展,一些街巷已经消失,一些也改头换面,己无原来风貌。

“七街三十六巷”

相传福清县城有七街三十六巷

七街:后埔街、小桥街、产塘街、渔市街、西门街、大北街、横街。

三十六巷: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道人巷、后巷、十五落、楼锦霞、假山巷、官驿巷、桧亭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学前、学后、官塘墩、西塘、金井园、参府前、福塘墘、较场埔墘、五德堂。

(注:三十六巷不是指有三十六个巷子,而是一个虚指的数字。)

福清的这些古街巷

你听说过多少条?

走过了多少条?

有哪些是你心中怀念的?

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

福清古街巷的由来

  后埔街

后埔街,是福清最古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位于古邑堂右后侧。因这里以前多为浅海滩,只有邑堂右后侧有一个小山坡高于海面,福清方言称较平坦的山坡为“埔”,故名后埔,街道形成后即以“后埔街”命名。在民国期间曾经有段时间改名为“锦云街”,因为当时戴祥慈先生侨居印尼,经过多年奋斗打拼,成为当时福清侨乡界翘楚。民国期间为了抗战,福清城墙拆掉,堆积了很多不用的石头和砖块,戴祥慈先生就出钱请工人将这些福清古城墙拆下的石块铺在后埔街,后埔街原先是土街,铺完后变成石头街。戴祥慈先生字锦云,所以当时人们为了赞扬他,就在后埔街口立了块碑记载这件事情,并且将这条街改名为“锦云街”。

  小桥街

小桥街,在县邑堂正南。古时有一条小水圳经何厝巷注入龙首河,称“蓝水圳”,可能是因为其上游有当时福清最大的染坊,染料靛蓝入圳,令流水成蓝色故名。在蓝水圳流过的一条街道上方有小石桥一座,故借以小桥为街名。民国期间人们为了纪念叶向高先生,叶向高先生号台山,故曾改名“台山路”。

 产塘街


产塘街,从宦街尾北折至西门街东口。其名称有两种传说,一说因此街很短,不过二三十米,故原名“三丈街”,后附雅称“产塘街”。一说古时此处原有一水塘,面积小于东塘、西塘,人称“三塘”,后淤土成陆建街,故取名“三塘街”,后附雅称为“产塘街”。

  渔市街


渔市街,在今一拂路中段,即从县坪崎至官塘墘。据清乾隆版《福清县志》载:“渔市街原在南门,近移此地。市人将鱼货排在店前,侵占街道,上用板蓬遮盖。”因一拂路古时乃半边街,北边有铺肆,南边是海墘。华侨影剧院奠基时,曾挖掘出多块古代木帆船板即为证明。故渔船靠岸后,先是在门外摆摊售卖,后为方便顾客移至此街,形成渔市,先称渔街市,后来才有“渔市街”之名,古籍多称之为渔街市。

  西门街

西门街,又称西大街,水陆街。在产塘街北口至西关,是古融城西门——双旌门之所在,因而为名。又因西关外古有水码头,此街相接水陆于两端,故又名“水陆街”。


大北街,又称大北崎,在旧福清医院急诊部西侧,通向阳下。此处是古福清五城门中的凤仪门所在,凤仪门俗称“大北门”,故称此街为大北街。曾经这里也很繁荣,商铺很多,以光饼、打铁为主。

横街,在今一拂路西段,从官塘墘至湖滨霞,又称横街尾,因东西走向而得名。横街又名“宦街”,据传过去官宦从西门官道入城,必经宦街尾而达官驿巷驻驿,故名宦街。因福清方言“横”与“宏”谐音,故又称宏街。


福清巷道名称的由来

柴坊顶,在参府前通向后埔街处。柴坊顶的坊是柴建造的,因为在东口古时立有明正统壬戌进士按察察使夏裕的进士坊。夏裕,字孔裕,正统壬戌进士。官授南京贵州道监察御史,除云南道,巡按河南,风节凛然,官至按察使,贵州臬司。夏裕为官清廉,朝庭诏其立坊旌表,但无力建造石坊,仅建木质柴坊一座,清末已废,今留巷名。

官驿巷,在今一拂路北侧,上通假山巷。埔驿是古代专门接待公务人员的房舍,福清县邑原设有县前埔、南门埔。清季中叶均废,改在叶向高故居“双蝴蝶”西侧建官驿一座,驿站所在的巷衕,故名官驿巷。清末至民国年间,此巷集中县邑许多商铺,乃当时县城最为繁华商业街。


桧亭巷,在今一拂街北侧,官驿巷西。桧为柏树一种,木质坚硬有香气,不容易腐烂, 很多人用桧建房建凉亭。古时巷口建有桧木凉亭一座,故名。相传叶向高年老归隐后,皇帝常派使臣探望老臣,老相国常在此亭接旨后迎至官驿,故又名接旨亭,但文献无考。

河后,也叫河后巷,在县衙东侧,现还存有一口宋朝的井,名为河后井,直通至城隍巷东口,因处学宫之后,故名“学后”,福清方言“学”和“河”音近,故取此名。


假山巷,在今豆区园东侧,南接官驿巷,北通十五落,东达大中前,原为官驿巷之北段,后因巷中建有豆区园,福清人俗称豆区园为“假山底”,故取此名。

十五落,在今后埔街西侧,东西走向,东连楼锦霞,西至后巷口。今新华书店对面走进去为楼锦霞,再进去为十五落。古时福清县邑三大姓吴陈郑,吴氏建有三座五落透后的大厝,共十五落,由于福清话“进”叫做“落”,故取此名。

原十五落石板巷道老照片↑

道院巷,也称道人巷,在今向高街南侧,可通官塘墘。古时巷中有道院一处,故名。此巷西近郑侠故居——西塘,郑氏历代出过多位进士,故也有人称之为“多贤巷”。 



参府前,在旧福清医院对面一条小巷。据清乾隆版《福清县志》载,清“顺治十四年设主长福营,至康熙元年始定为福清营”。设“游击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雍正八年奉文改参将”。长福营参将府邸即在今旧福清医院中医大楼前,因该巷在“参将府”之前,故取名参府前。

官塘墘,在今一拂路北侧,桧亭巷西。此地原为一处浅海湾,后淤为池塘,原称西塘。邑人为建房宅,多占塘填土为陆,使池塘日益缩小。明代时为制止此种行为,由县府出资在塘四周砌筑石岸,作为放生池,故称“官塘”。后邑商多在此周边设市售卖,形成一处市场,故称“官塘墘”。传说叶向高曾在此接待官员,在送客时,官员出于对叶公崇敬,多边退边走,有不慎跌入池中,故取此名“官丈(掉)池”,实为讹传。


古夏巷,在后埔街西侧,柴坊顶南。古时为县邑一望族夏家故宅,故名。

河头巷,又名市头巷,在今一拂路南,湖滨霞与何厝巷之间。古时是龙江码头之一,称“澳头“,后谐音为河头巷。

湖滨霞,在今一拂路南侧,北通产塘街,古时在西塘边上,称“湖边下”,后附雅称“湖滨霞”。

东巷,在产塘街东侧,可通官塘墘。因在产塘街东,故名。

后巷,在今向高街南侧,可通官塘墘,因在豆区园后门,故名。

城隍巷,在后埔街东侧,现拓为城隍街。古时乃福清城隍庙所在,故

名。

较场埔墘,在今福清一中校门口南北向街道。古时一中操场所在地方是训练、检阅兵丁的校场(也称较场),故其边上的巷道称其名为较场埔墘,现改名为较场路。

嘉代巷,又名脚带巷,在小桥街东侧,市邮电局大楼南侧。因其又窄又短,犹如古代小脚女人的缠脚带而得名。

西塘,原在十五落西。古时此处为福清县邑“三塘”之一。据传北宋前即逐渐被填埋成陆,盖上民宅,地名仍存。郑侠故居即在此,又称“郑公坊”,现仅存几座房屋。




来源:壹福清综合整理自福清文化学者严家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头条】福清7街36巷与6街33巷指的是?
舌尖上的福清美食
常熟城西老街巷(1)
福清旧时的记意
走遍临海 穿越千年…千年古城这38条古街巷!你穿越了几条?
在成都老西门上有一条面街开街了。这条面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