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战争为何我军喜欢补充俘虏兵?陈毅:我们的营长不如人家班长

引言

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华夏大地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国共两党共同对未来的国家事业进行了商讨,历经43天,终于在1945年10月10号与重庆签订了历史性的文件——“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给这片饱受战乱的土地带去了希望和温暖,但蒋介石却以个人的意愿违背了和平建国的需要,在1946年6月底撕毁了双十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

(重庆谈判历史资料图)

在蒋介石的眼中,他对于这场战争胜利志在必得,毕竟当时的国民党不论是从人数还是武器装备上来讲,都有着绝对的优势。

而且由于美国明目张胆的帮扶,我党在国际环境中也处于绝对劣势,就连苏联都曾经向中共表示“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美军帮蒋介石运输士兵)

但谁也没想到,解放军战士竟在鏖战当中连连获胜,逐渐形成了一股完全不输国民党军的武装力量,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我们获胜的一大手段,就是俘虏国军士兵。他们被称之为“解放战士”,是我军很多部队当中的中流砥柱,也在战场上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就连陈毅都曾经表示过“我们的营长不如人家班长。”

(解放军)

为何我军会喜欢补充俘虏兵?而这些曾经的国民党士兵又为何会突然改变自己的思想,为正义而战呢?他们对于整个战局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一、战争初期,悬殊的敌我力量比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刚刚爆发之际,我军与国民党的军队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完全处于被动当中。

(解放战争初期时局图)

单单从人数上来讲,国民党军队在当时拥有着430万人的兵力,旗下编制有整整86个整编师,248个旅(师),空军,海军,特种部队,样样俱全,部队建制相当成熟。

反观我军,部队总人数只有127万人,与敌军的人数差异达到了恐怖的三倍以上,而且我军的队伍大都是野战军,根本没有国民党军队那样大规模的空军和海军。

除了在人数上有着劣势之外,我军的武器装备也并不乐观。

在1945年12月到1946年6月的这段时间里,美国曾经援助给了蒋介石整整13亿美金,并且向国民党低价出售武器或者直接赠送,甚至还转让了整整271艘军舰给国民党。

(美军援蒋的飞机)

在美国的援助之下,国民党的士兵普遍装备优良,大量的美式装备以及从侵华日军处俘获的高级武器被他们运用在了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而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时,所用的武器大都是老式装备以及从日军处缴获的武器,虽然比抗日战争时期使条件稍好一些,但是怎么说也比不上国民党的美式装备。

正因如此,蒋介石才会有十足的信心,确信自己能在短期之内结束战争,国民党的队伍已经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按照常理来说的确是很容易取胜的。

但是,蒋介石低估了解放军,也低估了人民群众,更高估了自己在手下士兵眼中的“形象”。

(蒋介石照)

二、解放军神来之笔的作战策略

由于敌我实力相差实在过大,我军在解放战争早期,其实采用的是战略防御的作战计划,可以概括为敌退我进,尽最大努力避免了与国民党士兵产生正面冲突。

这样一来,蒋介石的拳头就好像打在了棉花上一样,完全使不上劲,国军的士兵们也只能白耗力气,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太大的成就。

而我军却抓住了这个机会,及时扎根到群众当中,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发展军队的力量,解放区的人民对我军十分信赖,战士们没有运粮车,人民群众们就用手推车帮助我军运输粮草弹药,帮助解放军实现进一步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群众“手推车”)

而且,我军也并不完全处于避战状态,在条件契合的时候,解放军战士们也会主动出击,与敌人展开较量。通过这种方式,我军也俘获了很大一批国民党士兵作为俘虏。

虽然战争无情,但我军却一直保有着优待俘虏的优良政策,早在红军时期,毛主席就下令在每次抓获俘虏兵之后,进行一定时间的思想改造,如果对方愿意留下就收为己用,不愿留下的话,我军甚至还会报销路费。

(解放军战士优待俘虏)

可以说,我军对待俘虏的态度,在这个时期也可以被称之为是一项神来之笔的作战策略,这项举措给我军带来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就下达了一篇名为《关于战俘处理方法的指示》的文章,依旧将打骂虐待俘虏的行为列为禁止,但不再允许轻易将俘虏放回。

即便如此,我军对待俘虏的政策依旧可以称得上是十分人道,这些在国民党军中饱受打骂和侮辱的普通士兵成为俘虏之后,竟然过上了有尊严的日子,这也让他们内心中的信仰受到动摇。

在这种感化之下,很多国民党士兵都诚心投诚,站在了人民和正义的一方。而他们在军中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解放战士,并且在解放战争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周总理照)

周恩来总理在1949年4月和1950年6月的两次公开讲话中,曾专门提起过解放战士的相关事宜,周总理曾说:

“我们的战士有很大部分都是俘虏过来的,称作解放战士,在一些部队里,解放战士竟占了80%。”

由此可见,这些解放战士的人数的确众多,为何我军会如此大胆的使用俘虏兵,爱用俘虏兵呢?

三、解放战士不一般

从大环境上来说,重用俘虏兵是一件必然的事,因为战争本身就伴随着人员的折损,如果不及时补充军队力量,无疑会影响整个战局。

(解放战争)

我军在解放战争早期所占的辖区面积狭小,并且主要集中在乡镇和农村,在征兵时又不进行逼迫,所以人员的补充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俘虏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给这种问题带来了改观,这些士兵本就有着基本的军事素养,不用像新兵一样从头学打枪放炮,只要思想教育到位,他们就完全可以胜任士兵的职责。

而且,国民党的士兵虽然不为正义而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士兵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在国民党队伍当中,也有不少从抗日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兵,有这样的人加入队伍,对于解放军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装备先进的国军)

更为重要的是,国民党的队伍当中有着很多特殊兵种,在解放战争当中,炮兵,坦克兵,汽车兵等兵种都是十分稀缺的,而我军由于装备落后,更是很少有人能够胜任这些职责。

然而在国军队伍当中,却有着大批“能人”,国军队伍编制繁杂,军种齐全,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起到填补我军军种空白的作用。

(国军炮兵队伍)

所以,这些解放战士可不一般,也难怪这些俘虏兵会被委以重任。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的个人能力,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有的解放战士还多多少少直接影响过小型的战局本身。

四、“我们的营长不如人家班长”

我国著名将领陈毅,曾经对自己在1947年时指挥的孟良崮战役进行过总结,他在当时担任的是我国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对战局的形式有着充分的认知和了解。

在陈毅的回忆当中,他对于战士们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其实是不太满意的,他曾直言:“我们这一仗打的并不好。”

(陈毅照)

陈毅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在我军队伍当中,其实有很多进攻的破绽和漏洞,很多官兵在面对进攻受阻的情况下就会慌神,下达错误的指令。

陈毅回忆:有一个营长曾经带着整整三个连,致力于攻打由敌军占领的一个村庄,但是这个村庄周边都是平坦的草地,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掩体,贸然冲锋无疑是极为危险。但营长却铁了心要率队冲锋。

在这个营长下达指令之后,他身旁一个曾任职于国民党机枪手的解放战士拦下了营长,并且向营长问讯了“具体该怎么打。打哪里?”这样的简单问题。

(解放战争中的阵地战)

没想到,解放战士这一问居然把营长给难住了,最后解放战士给营长提建议先封锁敌军火力点,随后再让部队掩护冲锋,到最后,营长甚至将布置作战计划的任务,全都交给了这个解放战士。

在解放战士的布置之下,村子被成功拿下。而这位解放战士曾经在国军部队当中就是一位普通的班长,但是小小班长的战略意识却已经超过了我军队伍当中的营长。

陈毅在回忆到这里时,曾有些无奈的说:“我们的营长不如人家的班长,俘虏兵在战场上起到了指挥作用,而我们却在战术上还存在缺陷。”

陈毅将军所描述的这段回忆在解放战争当中其实并不少见,国民党的士兵接受的战略思维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要比我军更好的,所以他们也能在战局当中做出相对更为准确的判断。

(解放战争图)

正因如此,将这些“有本事”的国民党士兵化敌为友,无疑能给我军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但是,这些俘虏兵难道真的不会再次叛逃吗?他们为什么会给曾经俘虏过自己的“敌人”卖命呢?

五、解放战士的诞生

国民党士兵虽然与我军在立场上处于对立,但是如果从出身以及个人历史角度来进行追溯的话,很多国民党士兵其实也算得上是家境清贫,苦难人家了。

正因如此,他们在面对关照穷苦人民,细心于民众生活的解放军队伍时,势必会产生一种亲切和落差。国民党的政治宣传早就已经将解放军战士们妖魔化,当俘虏真正看到和蔼的解放军时,又怎么可能不“发懵”呢?

(被俘虏的国军)

举个例子:在我军714团二营4连曾经出现过一个极为典型的事件,在这支队伍当中有一个名叫路新理的解放战士,他平常行事诡异,对解放军的优待政策似乎完全不感兴趣,就连专门给他发的解放边区票子都被他一手撕掉了。

一天夜里,路新理趁着大家都睡着翻身下床跑到了后山,而指导员在这时也恰巧没睡,就偷偷摸摸跟在他身后,想要看看这路新理到底要干些什么。

(解放战争时期的伙食)

没想到,路新理并没有叛逃,只是找到了一个僻静的山崖,从怀里掏出一个纸牌插在一个土堆上,燃着几根蜡烛之后,便开始跪地磕头,边哭边在口里喊着“娘!”

指导员这时也明白了,路新理这是在心里憋了一肚子委屈,他果断的上前安慰路新理,二人一同抱头痛哭。

路新理对指导员表示,自己是碍于“俘虏兵”的身份,无法向同志们排解苦难,所以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到野外来哭一哭发发牢骚。

指导员也对他表示了理解,并且在第二天于全连范围内召开了诉苦大会,路新理哽咽着说出了自己年幼丧父,年少丧母,在盐场打工之际被国民党拉走抓壮丁的苦难经历,言语真切,让不少战士都顿感伤心。

(解放军队伍中的诉苦大会)

在哭诉之后,路新理也表示:“现在我明白了是谁让我受的苦,明白了该用自己手里的枪去打谁!”

由此可见,国民党士兵也是被命运裹挟的苦命人,他们很多都是没有选择被迫走上这条路的,在国民党军队当中的地位更是不值一提。

(我军同投降人员讲俘虏政策)

而解放军队伍却能给予他们基本的尊重,同时也能让他们明白战斗的意义,在这种信仰的价值之下,大多解放战士都做到了真正的洗心革面,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越到后期,我军军中的俘虏政策优势就越来越明显,在淮海战役中,经过三个月的血战,我军华野队伍总人数却从42万人上升到了46万人,而这些多出来的士兵,则大都是解放战士。

(淮海战役胜利后,人民群众夹道欢迎解放军)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为人民奋战的队伍,势必会得到民心,正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这场解放战争当中,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无疑是真正的得道者。

参考资料:

解放战争胜利的真正原因[OL].光明网,2019-11-09

郑林华.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改造俘虏兵的[N].文萃报,2021(27)

为啥“俘虏兵”也有战斗力——我军诉苦三查运动始末[OL].上海党建网,2011-04-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战争时为何我军喜欢补充俘虏兵?陈毅:咱的营长不如人家班长
解放战争奇特一幕:上午是敌人,中午加入我军,下午成战友
解放军里有多少国军俘虏兵
解放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发明,辽沈战役中的“解放门”
解放军越打越多的秘密:激战三年,士兵从120万暴增至400万
500万解放军一半都是俘虏,毛主席如何对待这些隐患?招数太高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