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个战国时代只有一次灭掉强秦的机会,全掌握在这位军事天才手里

酷烈的先秦(21)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一步深入胡服骑射改革,将大批贵族私藏的、不在国家户籍的奴隶迁往遥远的赵国边境——九原郡(注1),在这片农牧交错区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同时收集牧草、畜牧养马、修补骑具、洗衣煮饭,为新军的骑兵老爷们服务。这是解放奴隶、促进生产经济的一项先进举措,也是提高骑士待遇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巩固边疆的殖民措施,另外还可以削减贵族的势力,提升王权,收一举五得之效。

但这样一来,以公子成为首的大贵族们平白少了一大堆伺候他们的奴隶,自然也对赵武灵王更加怨恨了。另外,赵国骑兵高层新贵大多是平民士人或胡人,而旧贵族们由于不擅长骑射,在新式赵军中地位下降,这更让他们难以忍受。好在赵武灵王乃一国之君,贵族们无法像楚国人对付吴起一样去对付他,再怎么怨恨也只能发几句牢骚,造反却是万万不敢。

赵武灵王见一切进展顺利,遂一改从前的鼓励推广政策,对国内尚不听从国家号召胡服的,采取强制性措施。我们如果穿越时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的赵国,我们会发现邯郸城内四处可见百姓穿着胡服、骑着胡马、贩卖胡货的景象,这里哪里像是一个中原大国的都城啊,简直就是一个国际化商业大都市嘛!

公子成这些老古董们痛心疾首: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整个赵国的百姓一夕之间竟全化作了胡人,这成何体统成何体统!于是,国内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开始日益升级,只要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就足以将大家炸得粉身碎骨。

赵武灵王在玩火,这把火太大,在足以烧毁一切沉疴的同时,也将他自己置身于最危险的火海之中。现在,赵武灵王最需要的是冷静,然而生性热血无畏的他,最缺少的就是这个。

英雄的悲剧开始缓缓拉开序幕。




公元前300年,稳定了后方的赵武灵王开始继续往北开疆拓土,很快夺取了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接的大片土地,将中山完全裹在赵国境内,并对其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当时,齐国正与秦、韩、魏合纵攻楚,短时间内无暇顾及北方,这正是赵国加紧北拓的最好机会。

中山王、林胡王与楼烦王,也都感觉到了赵武灵王的杀气,于是他们第一次联起手来,攻打代郡,却偷鸡不成蚀把米,遭到了赵军迎头痛击,损失惨重。赵武灵王趁机率领骑兵兵团一路北征,将林胡与楼烦人赶出了大同盆地与河套草原,并在此建立了雁门郡、云中郡、和九原郡。

至此,赵国的领土在赵武灵王的手里翻了一倍有余。而且,大同盆地拥有丰富的铁矿,河套草原则号称塞上江南,赵国拥有这些军事与经济资源之后,国力也为之大增。




图:赵武灵新拓地

紧接着,赵武灵王派人修建了两道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到狼山高阙(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北石兰计山口)一带,这段长城不长,但非常险要。《水经注·河水》云:“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节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赵武灵王所筑的云中城就是这第二道长城的核心,郦道元《水经注》引《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即于其处筑城,古云中城是也。其城址就在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这也是呼和浩特地区的第一座有行政建置的城市。1961年翦伯赞访赵长城遗址因而有诗作云: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现在,我们在包头、呼和浩特一带还能看到这些赵国古长城遗址,不过大多破坏不堪,已非其原貌,其残存墙体,多以土石混筑为主,底宽3-5米,残高0.5-3米,但专家推考当时的高度应在8米以上。其烽燧则至今残存135座,亦是土石混筑,多呈圆柱形、房柱形。




赵武灵王建的这两道长城就是中国最早的外长城,比秦长城与燕长城都要早,可以说它就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源点与雏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看来,不要等到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其两百年前的赵武灵王,早就让胡人望着长城痛哭流涕了。晚晴梁启超先生也认为,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游牧民族世世为中国患,而华夏与其战,胜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足为历史之光者,只有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还有宋武帝刘裕四人而已。而四人之中,最给咱子孙长脸的,就是赵武灵王。毕竟,赵武灵王只用了天下七分之一的力量就做到了暴打北方胡人,这也太牛逼了。




紧接着,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这次中山国遭到了致命的重创。“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中山的国都灵寿沦陷,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最后死在了那里。

然而在齐国的压力下,赵武灵王不得不在中山另扶植了一个傀儡国王尚,但此时的中山国已名存实亡,成为了赵国的附庸。现在只要齐国肯松松口,赵武灵王伸伸手就能灭了它。

这接二连三的胜利让赵国迅速崛起为仅次于秦与齐的超级大国,也让赵武灵王的热血冲天狂燃,他那永远躁动的身体片刻无法停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要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情,他的雄心永无止境,他的终极目标,乃是全天下。

没错,有了长城这道坚固的防线,赵武灵王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谋夺六国了,那么先对付哪个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按道理,柿子应该先找软的捏,燕、魏、韩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是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偏不,他第一个想吞掉的,竟然是天下第一强的,秦国。

啊,我们没听错吧?赵武灵王吃错药了还是咋地,竟想一口气吞掉强秦,他不怕撑着么?

没有,当然没有,赵武灵王的这个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从收服了三胡之后,赵国的军事力量已俨然有与秦国并驾齐驱的意思,如果选对战略,吞并秦国也不是不可能。

我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史称其实山东之国,强莫如赵。七国之间能统一天下的,除了秦国,那就是赵国了。当然,历史最后选择了秦国,这里面有很多其他原因,但是至少在赵武灵王时期,赵国与秦国是同等机会。

基于此,赵武灵王决定花时间好好谋划一下,怎么实现这个伟大的想法,只要吞掉秦国,那么一统天下,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儿了。

于是,一个惊人无比的计划开始在赵武灵王的脑中慢慢成形。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武灵王突然从席上兴奋的飞跃而起,纵歌狂笑:“秦可灭矣,秦可灭矣!哈哈哈哈……”

此计为何?

简单,四个字,出其不意。

准确来讲,就是在最出人意料的时间,从最出人意料的地方给秦国以致命的一击。

秦国之强,除了国富兵强,还有一点就是它地缘极佳。特别是秦惠文王时张仪率领秦军在向东取得魏之曲沃(此曲沃非临汾之曲沃,而是黄河以南、函谷关东侧的曲沃)、陕城、焦邑(今三门峡一带,即春秋时的虞国、虢国一带)之后,秦便独得崤函之险,彻底打通了豫西通道,从此进可攻,退可守;它只要锁住崤山险道、函谷雄关以及崤函峡谷上的这些黄河渡口,东方各国就没有别的适合的道路可以攻入秦国(注2),即使合纵成功,也最多只能做到使“秦甲不敢出于函谷”,于秦国何损?所以赵武灵王对这种合纵模式一直相当不满,但又别无他法,只能望秦兴叹。




不过现如今不一样了,经过这几年的开拓,赵武灵王在秦国北方的九原、云中、雁门乃至河西的榆中一带已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兵团,他完全可以利用秦与魏楚等国交战的时机,率领轻骑兵从呼和浩特的原阳与陕北的榆中、肤施出发,绕过秦国重兵防守的陕北上郡,由西南方向可直达义渠的北境固原(今宁夏固原市)。固原就是后来被称为关中四塞之一的萧关所在,此处峡谷险要,雄关漫道,如果赵武灵王是三十年后执行此计划,那无疑是送死;然而此时,萧关乃至整个战国秦长城都还未修建,史书明载,这段长城修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也就是27年后的公元前272年(注3)。所以此时,赵武灵王这一路都是一马平川,毫无阻碍(其实基本就是沿着后来的战国秦长城路线突进),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提前联系一下这里的义渠人,而义渠当时乃是秦国的长期劲敌(注4),他们只会对赵武灵王提供帮助,乃至跟着赵国的部队一起南下“发财”。

而到达固原之后,然后赵武灵王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道路就是向南沿着平坦的的乌水(今清水河)河谷与更加平坦宽敞的泾河河谷迅速推进,可以毫无阻碍的直接南袭秦都咸阳;这条道路也就是日后的萧关道。

第二条道路就是绕过萧关,而从宁夏平原的腹地(今吴忠市一带)沿着狭长的马连河谷到达义渠国都(今甘肃北部庆阳市宁县),然后从北向南进入泾河上游,一样可以直捣咸阳;今宁夏吴忠市一带在古代(西汉至清)被称作灵州,故这条道后被称作灵州道。




无论萧关道还是灵州道,虽然路途遥远,绕行近两千里,但一路都是一马平川,赵军骑兵十日便可杀至,完全可以打秦国一个措手不及。咸阳在关中腹地,秦人并没有为其建城墙(注5),只要突破至此,相信可以一举而下;而只要拿下咸阳,秦国必乱,到时候联合联合各国,瓜分秦地,到时候天下第一就是大赵啦!

好一个疯狂的计划!好一个拥有超前军事思维的计划!自从赵国发展出了成建制的大规模骑兵军团,具备了深入迂回与远程奔袭的能力,其作战规模和空间就得到了成倍增大,百里之遥近如咫尺,这便让赵武灵王这个疯狂的赌博计划有了可行性。万一赵武灵王真的成功了,那么天下的局势将全部掌握在赵国手里,到时大一统的是谁,可就很难说了。

而且,这个计划未必一定是赌博,其可行性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大。首先,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兵团,但这在秦赵传统对抗的太行山区作用不大,只有转换路线,从秦国北方的“高速公路”突入,发挥骑兵打击的突然性与机动性,才能更好的发挥赵国的优势。事实上,这个计划赵国虽没有机会实施,但一百多年后的匈奴人为它实践了一把,公元前166年,十四万匈奴骑兵从河套草原一路南下,就是沿着赵武灵王预想的路线(萧关道)杀入关中,其前锋部队甚至突进到了汉朝行宫甘泉宫附近,距离首都长安,只有短短四十公里!逼得汉文帝差点御驾亲征。好在匈奴人对汉朝并没有领土需求,劫掠一番也就退走了。另外,唐代的吐蕃与北宋的西夏,也常常通过灵州道进犯关中。总之,面对赵国的这种灌顶攻击,秦国必定防不胜防。




其次,当时秦昭襄王初即位,秦国主少国疑,人才青黄不接,名将樗里疾已死,名相甘茂已投齐,战神白起则刚出道,尚待成长;丞相楼缓则是赵武灵王的亲信,是被派去巩固秦赵邦交并协调两国利益的(注6)。更重要的是,此时秦国后方尚未完全稳定,北方义渠胡人部落与南方巴蜀之地常常发生叛乱,甚至逼得秦太后用身体贿赂义渠王,用减免赋税徭役来收买巴蜀蛮夷。总之,当时正是灭秦的最好机会,过了这个时间节点,秦国就一路扬帆,再也无法阻遏了。

第三点,就算赵武灵王袭秦不成,赵国日后若能坚持他的北方战略不动摇,长期对秦国北方保持压力,摆出随时能够出动骑兵南袭咸阳的架势,让秦国难以随心所欲的东出,那么战国时代的均势恐怕还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而这样一来,赵国也就有了更多赶超秦国的机会。

当然,越是充满诱惑力的计划,就拥有越多不可预知的变数与危险。所以,这一次关乎赵国命运的军事行动,赵武灵王决定亲自来指挥,其它任何人,他都不放心。

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个问题,赵武灵王要亲自去以身犯险,万一失败,被杀或被擒,赵国没了主事之人,那可是大大不妙!别忘了,列强们对赵国这块肥肉可是一直虎视眈眈着呢!

于是赵武灵王一拍脑袋,又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惊世骇俗的决定——将王位内禅给十岁不到的太子赵何,以使自己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退居二线,专心谋划秦国的事儿。

于是,在公元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大朝会,将王位传给太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并任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共同辅佐幼主处理政务。他自己则称“主父”,意思就是君主的父亲,从此专主军事,国家的政务那是一概不管了。




这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一出,天下人又一次跌破了眼镜,这个赵雍还真是世间最古怪的君主啊,先是搞什么“胡服骑射”令,让全国人跟他一起穿些奇装异服;现在又在四十多岁春秋正盛之时把王位让给小儿子;他的神经一定有问题。

不过与上次不同,这次朝内的南方派们居然无一人表示反对,答案很简单,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了幼主赵何的身上,甚至赵武灵王内禅一事,可能本就是他们所推动的。

唉,赵武灵王,哦,不,我们现在该叫他赵主父。赵主父的本意是不错,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再送上一程,这样既可以防止自己突然遭遇不测而造成改革破产与国内政局动荡,又可以让自己专注于军事,还希望通过这种让步来换取南方派更多的支持。可惜他错了,他错就错在太过相信自己的政权权威了,竟认为自己即便退位仍可以遥控朝局,这便是他稍嫌天真的地方。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妥协可以换取更广泛的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政治同时也是原则的坚守,过分的妥协只能让对方得寸进尺,最终让自己遭受灭顶之灾(注7)。

这个时候,赵主父自然不会猜到自己的悲惨结局,他雄心勃勃,带着大批爱将,跑到赵国西北胡地勘查地形,寻找南袭秦国的最佳路径。

他看了看,又看了看,不过瘾,觉得自己应该亲自跑秦国一趟,一来可以窥审秦国领导层的能力,探听虚实;二来可以侦察秦国关隘山川形势,认真研究如何袭秦的战略。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是赵主父的行事风格,喜欢亲身犯险了解敌情,从前对付胡人与中山国是如此,如今对付秦国也是如此。

于是,他派特使赵招持国书来秦告赵立新君之事,却自己冒充赵招,而让赵招作他助理。身边只带了几个帮忙画地形的测量师,以随员名义,随他前往秦王国首都咸阳一探虎穴。

这次冒险比“直南袭秦”的计划更加疯狂,万一被秦人识破,赵主父极有可能被秦国扣留,甚至有生命危险,就算秦人好心把他放回来,面子上也挂不住啊,而且秦人很可能会借此敲赵国竹杠,海削一笔。事实上,就在赵主父窥秦前后时间,齐国孟尝君与楚国楚怀王都在访问秦国期间被扣押了,孟尝君凭着鸡鸣狗盗的手段才逃离秦国,可怜楚怀王则被扣押了好几年,最终孤独的悲惨的死在了秦国(注8)。




还是那句话,赵主父的胆子大啊,这世上没人胆子比他更大了,汉朝时霍去病单枪匹马河西受降,也不过如此。

顺便说一下,这个时候在秦国的国君正是赵主父从前所拥立的秦昭襄王,丞相是赵主父先前派去结好秦国的楼缓,真正掌权的则是秦宣太后(注9)与她的异父弟穰侯魏冉,而魏冉手下有一名心腹爱将,名字叫白起。

这一段危机四伏的路程在孤胆英雄赵主父看来,也不过就是一次特殊的旅游罢了,他和赵招一路游山玩水,一路观察秦地的山川形势与风土人情,探索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的秘密,这叫做工作休闲两不误。

赵主父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关中第一大都会,秦都咸阳。

他看了看,又看了看,发现这里竟相当寒酸,老百姓也穿着朴素,民情淳厚,一点儿没有邯郸那种极尽浮华的气息。但赵主父明白,这就是秦国强大的秘密,大道至朴,至强至韧,秦人,可怕呀!

赵的使团受到了秦国的热烈欢迎,当时赵秦关系处于大战之前的蜜月期,双方来使不断,这两个天下最强的国家似乎有一种默契,君子决斗,当堂堂正正,尊敬与欣赏自己的对手,才是英雄所为。

赵主父顶着赵招的名字开始在咸阳城里四处拜会秦国的重要人物,由于长期在外征战,近十几年来已无外国使臣见过赵主父,谁也不知道,在他们面前这位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竟然就是天下闻名的赵主父!

该来的终于来了,秦王设宴正式召见赵国使臣的日子,如期而至。

这两个主宰天下命运的传奇人物,就在这极其微妙的情境下极其微妙的会面了。

席间两人相谈甚欢,赵主父见识广博、气质独特,年轻的秦昭襄王对他十分欣赏,他心里甚至想着,要是秦国也有这么一位大臣辅佐我,那该是很不错。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秦昭襄王终于忍不住,提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许久的疑问:“寡人有一疑问,请教先生。贵主年齿尚壮,何以传位于子?”

赵主父回道:“寡君年少即位,面对国事危难,深知其中苦处,故思传位于太子,言传身教,使其先娴习政事,以免重蹈寡君旧辙。”

“贵主果然是深谋远虑,令寡人叹服。不过……他正在壮年,不主政事,一旦变生不测,只怕悔之晚矣!”

“所以寡君自称主父,重大国事,未尝不主裁也。”

昭襄王突然脸色一变,语出机锋道:“例如对秦开地?”

赵主父以机锋回之:“赵国只求与秦永结盟好,互不相犯。”

昭襄王一声冷哼,又道:“当今天下诸侯,莫不畏秦如虎,不知汝国怕不怕秦?”

赵主父哈哈一笑:“也怕,也不怕!”

“怕什么?”

“怕与大秦失和,一旦开战,血流成河,万民涂炭,两败俱伤。”

“为何又不怕呢?”

“万不得已之时,两国交兵,我赵国自胡服骑射之后,拓地千里,驰马控弦之士十倍昔年,秦国虽强,能奈我何?”




昭襄王心中一凛,好一个赵使者,如此应对,可是一个寻常人说得出的!嗯,区区一个使臣,就如此厉害,看来赵人才鼎盛,寡人不可不防。

赵主父见秦王面色几变,心知不可再留,遂躬身行礼,告辞洒然而出。

秦襄昭王下班回到寝宫,左思右想不对劲,这个赵使气度非凡,待人接物,处处非人臣之度,隐隐然有王者之风。莫非,莫非……

他趴在床上越想越不对劲,一到早上,赶紧派人宣赵使来见。

“赵使”推托自己昨天吃坏了肚子,来不了啦。

昭襄王不甘心,过了一天又派人催,“赵使”又说自己水土不服,得了重感冒,今天实在还是来不了,还请大王原谅则个。

昭襄王这下子急了,糟糕,事情一定有古怪!

他赶紧派人冲进使馆,抬也要把赵使给抬来。

赵使终于来了,不过不是抬来的,他好神在在,身体健康的很。

不过这个赵使怪了,几天不见,身高竟矮了一大截。

昭襄王怒道:“汝何人也?”

赵使道:“赵国使臣赵招,拜见大王!”

昭襄王气疯了,顾不得再说古文,脏话脱口而出:“放屁,我前天才刚见过赵招,你就在这里给寡人胡说八道!说,你到底是谁?”

赵招笑道:“哈哈哈,我才是真正的赵招呀,货真价实,如假包换。前天大王见的,其实是……”

“其实是谁?”

“不好意思,那一位其实就是主父。主父欲观大王威容,故诈称使者而来,今已出咸阳三日矣。特命臣待罪于此。”

昭襄王惊起,捶胸顿足:“哎呀,孤为主父所欺也!”

现在才醒悟,已经晚了,昭襄王忙派白起骑马星夜去追。白起一路狂奔,追到函谷关也没有见到赵主父。守关之人告诉他,赵国使者,于三日前已出关矣。

白起日后名扬天下,此时却刚刚出道,年纪方轻,资历尚浅,想来赵主父的过人胆识应该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个皮肤赤黑高大伟岸的背影,最终成为了他一生所仰望的传奇。




赵主父冒使窥秦之事,让秦国上下大感震惊。这家伙真是一个可敬而可怕的对手啊,其以一国之君金玉之躯,居然敢独闯大秦,倏忽而来,倏忽而逝,如入无人之境,其胆略超群,何其壮哉!有他在一日,秦恐无宁日矣。据说秦昭襄王经过此事儿后,对赵主父非常之忌惮,一连数日,心跳不宁,害怕个不行。

事到如今,秦昭襄王也不得不心服口服了:“此人一代雄主,吾不如也!传寡人之令,赵主父不死,秦不得伐赵!”

注1:载于《水经·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九原郡即今内蒙古包头一带。

注2:赵国倒是还可以从太原盆地西渡黄河攻入秦国的上郡,但上郡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不利于赵国骑兵机动作战;且上郡有黄河长城之险(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筑上郡塞”),沿途城池又有重兵把守,赵肃侯时赵将赵疵试了一次结果惨败,此后,赵国便再无计划从这个方向攻入秦国。另外楚国倒也可以从武关攻入秦国,但秦国在武关之后,还有蓝田、大昌等重要关卡,狭长的山谷谷地也不利于楚军大部队推进,故楚怀王时蓝田一战惨败,楚国就再无意从此攻击秦国了。

注3:《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据考证,秦昭王长城西起临洮,经萧关、陇东、陕北,至秦赵边境的肤施而止。其中固原、萧关乃是这段长城御敌的重点,据景爱实地考察所见,固原秦长城有两点值得特别重视。其一是在固原县城之北,有内外两道长城;其二是在长城以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堡,大者周长在600米左右,小者周长200米左右,而且排列密集,例如从吴庄到乔洼15公里为间,竟有大小城堡七八处(此时赵武灵王的计划就断断不可行了)。参阅景爱:《中国长城史(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24页。

注4:义渠戎乃西戎之中最强大且坚持最久的部族,他们在春秋末年建国称王,并“筑城数十”,成为秦国的长期劲敌。公元前318年的合纵攻秦之战,义渠戎人也有参加,各国虽不胜而归,义渠仍偷袭了秦的李帛,并取得大胜。




注5:现在考古发掘虽已对咸阳遗址多费功力,但迄今仍未发现咸阳城墙。对此,考古学者许宏有著作《大都无城》专论此事,该书提出诸多详细的考古学证据,认为中国在东周以前的都邑大多是“大都无城”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王都(王城族邑)居于天下中心,周围有层层族邑与诸侯、方国的屏藩,实际已无须再建筑高大的城垣;即便是承担着重要防御任务的边境方国,也大多是因地制宜,不求方正,多挖环壕,少筑城墙。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由于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原大地掀起了一阵筑城高潮,纷纷高城深池以为固;但秦人由于地处偏远,且关中四塞皆险固,所以并没有加入到这股建城潮之中。王学理就指出,秦虽屡屡迁都,但其都城往往有范围而无轴心,有宫城而无大郭城,城堑河濒,在布局上呈散点分布的交错状态(氏著《帝都咸阳记》);梁云更论证秦咸阳的这种布局,除了战时“无暇作长治久安式的全景规划”,还应与统治者心中的“天下”“宇内”思想的成熟有关(氏著《“汉承秦制”的考古学观察》)。

注6:秦国丞相本是齐国公子孟尝君薛文,代表着齐秦连横的达成,但齐秦连横对赵不利,故赵武灵王此前派使者金受入秦,一番运作将孟尝君免相,而由楼缓取而代之。见《秦本纪》:“薛文以金受免,楼缓为丞相。”

注7:此后,法家总结赵武灵王的经验教训,对君主权力一元化更加重视了。比如法家宗师慎到就在书中表示:“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慎子·佚文》)强调政治权力一定要集中,避免多元政治导致动乱;正所谓“两则争,杂则相伤”(《慎子·德立》),慎到本就是赵人,他对赵国的悲剧应该感触最深。

注8:据说楚怀王客死他乡,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屈原亦哀而作《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楚怀王虽是个昏君,但他颇有骨气,且也算是暖男仁君,“雪中送炭”的典故便是出自他对百姓的关心。因此,楚怀王日后成了楚人抗秦的一面旗帜。

注9:即秦昭襄王母亲楚女芈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太后”之人。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

全文完,感谢将粉们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公众号主笔简介:

朱晖,文史作家,笔名闲乐生,中国古代名将狂热爱好者与研究者,王者荣耀专家团顾问,“凯叔讲故事”之《凯叔三国演义》及《三国博物学》历史与文学顾问,专注中国古代战争史领域十余年,出版历史作品近两百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4 侦察
㊙赵武灵王戏秦王:到你眼皮底下走一遭又如何?
胡服骑射——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是如何规划南下灭秦国的?
赵武灵王假扮使者探访秦国,这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样震撼人心!
战国时期,赵国两次“废长立幼”,最终走向了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