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狼殿(三十六):暗算

上期说到,由于种种原因,桓温被迫撤退,第一次北伐失败。经过一年多的沉寂,桓温屡次奏请迁都洛阳,回归故土,朝廷烦不胜烦,只好让步,同意他主持第二次北伐。永和十二年三月,朝廷准奏,七月,桓温率军自江陵启程。此次北伐的目的,是消灭姚襄,收复故都洛阳。

北伐 来自阅过边界 03:11

姚襄曾经坑过殷浩一次,之后,他在淮河流域休整了一段时间,投靠了前燕帝国。所谓的投靠,实际上只是通过书信完成了一个表面上的形式,他本人和他的军队并没有进入前燕帝国的领地,仍然驻扎在淮河流域。桓温第一次北伐期间,江北的一部分流民军哗变,向姚襄投降,东晋朝廷闻讯大惊,唯恐姚襄南下,进攻建康。

事实上,建康朝廷的担心是多余的,姚襄不但不敢渡江南下,反而害怕东晋朝廷来找他麻烦。当初他坑过殷浩一次,朝廷知道殷浩被算计了,但不愿意节外生枝,这事就这么一笔带过了——只要你不渡江南下来祸害江东,你想在江北咋搞就咋搞吧。姚襄不甘心寄人篱下,真正的目的是打拼自己的基业。如果能占据江东,那当然是好事一桩,但以实力而言,他根本不是东晋帝国的对手,吸收了哗变的流民军之后,他知道这一次惹到朝廷了,害怕朝廷新仇旧恨一起算,迅速挥师北上,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洛阳。

姚襄是羌人,打仗往往是输多赢少,到处乱窜,屡败屡战;同时,他深得人心,走到哪里都有人争先恐后地前来依附,有时候谣传他战死了,还有人哭得如丧考妣。简单地说,这个人很像三国时代的刘备。

此时驻军洛阳的是周成。周成原先是冉魏将领,在冉魏灭亡前夕投靠了东晋,后来见东晋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能力很弱,于是再次脱离东晋,自己占据了洛阳。姚襄攻打这里的目的,无非是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再缓图创业大计。

永和十二年八月,桓温率领北伐军主力来到了洛阳南部的伊水(黄河支流)。这时候,姚襄还没有打下洛阳,依然在城外望着城头叹气。

听闻桓温前来,姚襄故技重施,如同当初给殷浩设套那样,把精兵埋伏在桓温的必经之路上,派人来献降表,表示愿意投降,为王师效力,请桓温速速进军,参加受降仪式。

同样的把戏用两次?桓温真是要被姚襄的伎俩逗笑了。他没有揭穿姚襄的把戏,而是顺水推舟,对姚襄的使者说,我是来收复故都的,不关姚襄的事,他要投降的话就赶快来当面谈,不要再派人来了。

姚襄一听这话,知道甩出去的鱼钩放空了,只好把埋伏起来的精兵重新调出来,在伊水北岸结阵,准备凭借地理优势击退北伐军。发生激战的这一天,桓温亲自上阵,披甲督战,硬是指挥北伐军强渡成功,一举击溃了敌军。姚襄惨败,落荒而逃。周成一看北伐军太猛,干脆放弃了抵抗的念头,献城投降。

桓温这一年四十五岁,收复了沦陷四十五年的洛阳,仿佛一个意味深长的纪念。

洛阳皇宫南门外有两个一丈高的铜驼,它们所在的这条街道叫铜驼街,在西晋帝国的全盛时代,铜驼街曾是繁华的商业区。八王之乱前夕,一个官员预料到天下即将大乱,有一次对着铜驼感伤地说道,你们以后必定会淹没在荆棘之中。(这就是成语荆棘铜驼的来历。)果不其然,不久,八王之乱开始,愈演愈烈,继而爆发天崩地裂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和一连串战火的洗劫,这条大街已经残破不堪。

宫门外荒烟蔓草,苔痕斑斑的铜驼默默地蹲伏在草丛中,似乎在诉说着四十五年里的血泪过往。回想起以王衍为首的那些空谈误国致使神州陆沉的清谈名士,桓温感慨万千。

铜驼俯视桓温,桓温仰望铜驼,彼此有千言万语,却悄然无声。

你来了?

我来了!

我们以为不会再有人来。

还有我。

进入宫城之后,桓温率领北伐军来到了太极殿。晋武帝当年在这里驾崩,杨骏在这里篡改遗诏,贾南风在这里剪除政敌,司马伦在这里篡位......太极殿里阴气森森,一个个命丧于此的幽魂似乎在看不见的地方徘徊着。他们曾经权倾天下,翻云覆雨,最终却在狂暴的风雨中被权力吞噬。权力,多么令人向往又使人畏惧,那么多人对它趋之若鹜,那么多人为了它粉身碎骨,可是得到它是为了什么呢?司马炎、杨骏、贾南风、司马伦,他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结果却是天下大乱,难道这就是他们得到权力的目的吗?

阴气森森的太极殿里,桓温想了很多,关于那些幽魂,关于自己。

在太极殿略作盘桓,桓温来到了洛阳西北部的金镛城。这里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贾南风在这里被迫饮毒酒自尽,功败垂成的司马乂在这里被带到火场烤死。

八月的金镛城上空云气翻腾,一幕幕血腥的往事在云海中若隐若现。虽然贾南风权欲熏心,打击政敌的手段很残酷,但她主政的那几年里,西晋帝国也曾有过四海晏然的局面,如果真让白痴皇帝司马衷主政,他能比贾南风做得好吗?八王当中,以长沙王司马乂的下场最为令人惋惜,这个可怜的年轻人对王室很忠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一心捍卫的那个王室真的值得捍卫吗?世事悠悠,白云苍狗,千载之下,后人将会如何看待他们呢?

走出金镛城,在随从的陪同下,桓温又凭吊了西晋诸皇的陵墓。为了撺掇曹魏的天下,司马氏机关算尽,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穷尽一生之力,终于把司马炎送到了皇位上,可是皇位只传承了一代,就发生了神州陆沉的大祸。司马炎在位期间,曾经让一个星象师占卜国运,得出的结果是帝位一世而终,后来也确实如此。这到底是天命难违还是人为所致呢?桓温喜欢历史,醉心于与僚佐探讨古今兴废,对于这个问题,他却难以做出解答,漫步在破败皇陵的松柏长草当中,仰望深渊一般的苍天,他不由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感与无力感。

故都收复了,王室列祖列宗的陵墓被桓温修缮了,那些清谈名士终于能到老家看一看了,可是当桓温收复故都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朝廷却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当初派桓温发动二次北伐只是虚与委蛇,省得他那么烦人,谁能料到他这么快就收复故都了呢?

朝廷不开心,很不开心,因为拿下洛阳之后,桓温旧事重提,再次提议迁都。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反感桓温,至少王羲之不是。

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当中,痛责王羲之“性最怯软”,理由是王羲之反对北伐,苟且偷生。我们不知道吕思勉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王羲之并不是“怯软”之人。他的确反对过殷浩北伐,但他反对的并非北伐本身,而是由殷浩主持的北伐,事实上,如果北伐的主导者有合适的人选,他对北伐的态度是积极支持的。

桓温出兵进攻成汉帝国之前,曾经向朝廷上奏,朝堂里的绝大多数人对此持悲观态度,反对桓温北伐,王羲之却闻讯大喜,在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中兴高采烈地说,赶快给我送战袍来,我也要去跟着桓温打一仗。成汉帝国灭亡之后,喜不自胜的王羲之又给桓温的僚佐写信,推荐巴蜀一带的名人贤士,让他们为桓温效力。桓温一次北伐期间,王羲之致信桓温,积极献计献策,并请桓温注意粮草匮乏的问题。那么,桓温二次北伐期间,王羲之做了什么呢?

四百多年之后,中国发生了安史之乱,著名诗人杜甫在流亡途中听闻王师收复了洛阳,喜极而泣,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其实,这句诗也可以作为王羲之听闻桓温收复故都之后的心情写照。此时的王羲之虽然已经称病辞官,但他对桓温北伐极为关注,接到故都收复的消息,他兴奋至极,心情大好,写下了著名的《破羌帖》,并且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再三提及此事,甚至将桓温比作东晋的周公,同时也表达了对北伐军粮草不继的忧虑。

桓温二次北伐,动用的是他自己的兵力,从王羲之书信中一些言辞简略的记载来看,粮草是由朝廷供应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粮草供应不继的问题呢?联系到朝廷不愿意迁都的事实,我们很难说王羲之所说的“运迟可忧”,不是朝廷阻挠迁都的一种手段。

事情做到这个份上,不得不说东晋朝廷真是让人无语。北方是他们的老家,朝堂上衮衮诸君的先人在摇晃着棺材板呼唤他们回去,他们却连祖先都不要了。传统的史学观认为桓温图谋篡位是个很大的污点,在我们看来,这个位该篡,为什么不篡呢?就这么一个半死不活的朝廷,为什么要死抱着愚忠的观念给它陪葬?为什么天下就必须是司马家的呢?

于是,收复故都之后,眼看朝廷百般推脱,就是不愿意迁回老家,桓温上了一道奏文,请求调动豫州长官谢尚北上,镇守故都。

桓温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控制朝廷。

据《晋书》记载,桓温消灭成汉帝国之后就把持了内外大权,这个记载是错误的,准确地说,是这句话说早了。因为当时的桓温只是控制了上游诸州,中下游的江州、豫州、徐州还不是桓温能说了算的。如果当时的桓温真控制了内外大权,那他主持北伐的时候何至于遭到这么多阻挠呢?

如果谢尚北上,豫州长官的位置就出现了空缺,桓温就会因此得到掌握豫州的机会。不知道是看穿了桓温的用意,还是年纪老迈,谢尚以疾病为由,拒绝北上洛阳。桓温无奈,只好留下少量守军驻守洛阳,然后率领主力军班师南归。

皇宫南门外,夕阳山外山,铜驼怅然,桓温亦然。

你走了?

桓温无言。

还回来吗?

桓温沉默,铜驼叹息。

不久,故都洛阳得而复失,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被慕容鲜卑国吞并,东晋帝国的北部疆界退缩到淮河流域。因为权力倾轧和勾心斗角,桓温二次北伐的成果沦为权力斗争的祭品。

说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祖逖北伐吧。当年,祖逖北伐的时候,朝廷没有拨付一兵一卒,只是提供了一些少得可怜的物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流击楫的祖逖渡过长江,率领自行招募的几百人(宗族和江洋大盗)推锋北上,像滚雪球一样把战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用几百个人起步,就能一路打到黄河流域,说这是奇迹并不为过,如果可以给祖逖加一个封号,那么这个封号就是——神。祖逖是一个英雄,一个具有神性的英雄,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他主导的北伐也是在神的高度,因为他不计个人成败得失,支持他北伐的动力是光复河山的信念,而在他之后的屡次北伐,都多多少少变成了权力游戏的点缀。

二次北伐结束之后,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桓温产生了启用殷浩的念头。

殷浩本人的历史作用微乎其微,本来不值得多说,但是作为东晋风流名士的代表,我们不妨在这里谈谈这个人。

殷浩的特点,是矫情做作,其人并没有济世之才,只是依靠隐居这一终南捷径而欺世盗名,被誉为江左管仲、诸葛亮,进而得以入居中枢,执掌政权,浪费了北伐的最佳时机。桓温曾经问他,你我相比谁更高一筹?殷浩说,我与你周旋这么多年,我还是宁愿做我自己。由于这句话,殷浩看起来似乎还有那么几分骨气,被废黜之后,他一副安居世外的样子,自家人也看不出他因为被废黜而有丝毫悲伤,只是整天用手指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然而,这一切只是伪装,事实上,他还是盼望着能复出,有一次他送一个官员到京城上任,念及当年门前车水马龙而今门可罗雀的凄惨,当场潸然泪下。接到桓温的书信后,得知自己即将再次进入仕途,他喜出望外,甚至欢喜得乱了分寸,为了给桓温回信,他把信写了改、改了写,反反复复几十次,最后忙中出错,居然寄给了桓温一张大白纸。桓温见信颇为不快,以为他还是端着名士怪诞狂傲的架子,于是与他绝交。几个月之后,殷浩去世。

殷浩,就是那个时代风流名士的缩影,了解了殷浩,我们也就基本上了解了风流名士。

平时谈玄论道,仙风道骨,出尘脱俗,实际上都挖空心思想做官,做了官又没有什么能耐,轻则尸位素餐,重则祸国殃民,明明自己就是吃白食的大仙,还鄙视干活出力的。就是这样一帮蛀虫,一千多年后居然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艺术与美学的化身,并且赢得了无数拥趸,而真正维护了政权稳定和文明传承的功臣,却变成了奸臣乱贼,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没有胼手砥足、栉风沐雨的“乱臣贼子”,艺术个屁,美学个六?早就被胡人的铁蹄踩踏得连渣都没了。

话说回来,我们也不用太看不起殷浩。殷浩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他至少还有北伐的意愿和建功立业的想法,他主持北伐的时候,朝廷内部的反对声也挺大的,但他还是坚定地发动了北伐,至于其他人,对北伐根本没有什么兴趣。作为清谈名士的代表,殷浩的实务水平尚且如此,其他人的能力低到哪一步是可想而知的。

经过二次北伐,桓温明白了,他的敌人在江北,更在江东,江东的敌人比江北的敌人更难对付,不消灭江东之敌,荡灭江北敌寇就无从谈起。对付江北的敌人,可以用刀剑,但是在江东不能这样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次北伐屡败,却逐渐把军政大权揽手中,篡位才是桓温真正目的?
激荡四百年修订版(104)名士误国(附音频)
“东晋第一人”殷浩,一介书生出将入相终失败,自我认知多重要!
他是第一个说“钱财不是好东西”的名士,后来…
(2)白话著名历史人物——东晋枭雄桓温(之六)
东晋十六国(二)东晋权臣之“王与马共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