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狼殿(四十一):野望

上期说到,太和四年(369)的四月,五十八岁的桓温发动了声势惊人的第三次北伐,向慕容氏的前燕帝国发起灭国攻击,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垂死挣扎的前燕帝国启用慕容垂,掐断了北伐军的运输通道,于同年九月在枋头击败了撤退中的北伐军,应前燕之邀前来助战的前秦随后又给予北伐军沉重一击。至此,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宣告失败。

徭役歌 来自阅过边界 04:24

歌词:运石南山/千斤在肩/万人垂颈/一人上天

同年十月二十二,一支不足一万人的军队逶迤行进在淮河南岸秋风萧瑟的荒原上。

这是失败归来的北伐军。队伍的气氛很消沉,士兵各个面目黧黑,满面尘土,有的人行尸走肉一般走着,有的人默默哭泣着,有的互相搀扶着,有的人身上打着粗糙而实用的绷带,比起身体上的疲惫和伤痛,更为折磨他们的是心里创伤。近乡情更怯,此次北伐惨败而归,几乎每个人都有父兄子弟葬身北地,他们不知道回家之后该如何面对孤儿寡母的泪水。

在建康北部三百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名为山阳(江苏淮安)的小城。

夕阳西下,克复中原的旗帜残破不堪,在飒飒秋风中痛苦地呻吟着。心力憔悴的桓温跃下马背,不敢回看身后的队伍,快步走进中军大帐,命令队伍暂时驻扎在山阳。

渡江南下之前,就此次北伐失败一事,他必须向朝廷做出书面说明。扪心自问,他知道自己也有过失,然而出于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他在奏文中把北伐失败的责任推到了袁真身上,说袁真未能占据石门是战败的主要原因,请求革除袁真的一切职务,将其贬为平民。

奏文被送到建康之前,朝廷就知道了北伐失败的消息。四万多北伐将士埋骨他乡,帝国颜面扫地,朝廷却窃喜不已,在他们看来,桓温的失败就是自己的成功——他们怕桓温北伐成功之后挟功篡位。然而,由于惧怕桓温在失败之后因为羞愤做出过激行为,他们还是批准了桓温的奏文,假装承认北伐失败是袁真的过失。几天之后,袁真的奏文也送到了建康,激烈抨击桓温的决策失误。朝廷很清楚,袁真确实有过失,但是不应该负全责,可是为了避免刺激桓温,朝廷没有对袁真做出回应。袁真大怒,一气之下以寿春为据点发动叛乱,请前秦和前燕派兵接应。

寿春是东晋帝国的北境门户,前秦和前燕对这里垂涎已久,只是因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他们暂时无暇顾及此地。

当初为了得到前秦帝国的支援,前秦国主慕容暐和首辅慕容评许诺,声称一旦击败桓温,将割让虎牢关以西的土地。等到桓温战败,他们出尔反尔,说没有这回事,都怪求援的使者自作主张,夸下海口,前秦朝廷根本就没有这意思。苻坚闻讯暴怒,和王猛商议消灭慕容氏,只是碍于慕容垂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就在这时候,功高震主的慕容垂变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为了避开慕容暐和慕容评的迫害而逃到前秦,请求给予政治庇护。苻坚大喜,授予王猛军事指挥权,命令他消灭前燕帝国。与此同时,桓温也出兵北上,攻打据守寿春的袁真。

太和四年(369)十一月二十五,司马昱与桓温在涂中(安徽全椒)会面,就外务和内政问题展开商议。关于外务问题,此次会谈似乎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至少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会谈之后,原本属于袁真的豫州,被划拨到了桓温治下却是明确的事实。

至此,长江一线自西向东的巴蜀、荆州、江州、豫州、扬州、徐州全部落到了桓温手里。控制长江一线诸州曾经是琅琊王家的梦想,也是颍川庾家的目标,他们没有做到,桓温却做到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对外战争中一败涂地,在内部纷争中却大获全胜,只是我们不知道桓温在接管豫州这一刻的心情。

年底,桓温率部南撤,把军府迁到了江北的广陵,大兴土木,兴建广陵城,徭役繁重,平民百姓苦不堪言,不久,工地上蔓延开了一场瘟疫,死者过半,怨声载道。如果说三次北伐的失败情有可原,后来的篡位之举也可以理解,如此挥霍民力可就说不过去了,无论如何这都是桓温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究其根源,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炫耀声威,弥补因北伐失败而产生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可何必迁怒于无辜百姓呢?

当时有一个叫孙盛的史官,把枋头之战的经过记载到了《晋阳秋》当中。桓温见书大怒,传来孙盛的儿子,说枋头之战确实败了,可何至于像令尊说的这么不堪呢!这可是关系到你全家老小的事!孙盛的儿子大为惊惧,回到家里跪求删改此书。孙盛嘴上说得强硬,执意不肯修改,实际上还是很害怕的,于是默许儿子做出删改,把修改过的记载呈交给了桓温,原书则被他悄悄送到了前燕国主慕容暐手里。直到十几年之后,晋孝武帝才在鲜卑人手里购买到原版《晋阳秋》。(《晋阳秋》本名《晋春秋》,后来为避简文帝母亲郑阿春的名讳而改名。)

讲述这个小插曲的用意,并不是夸奖孙盛的秉笔直书。

孙盛早年间在桓温军中效力,参与过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因功被任命为长沙太守。此人有才情,但是贪腐成性,有一次桓温派遣特使到地方巡查吏治,特使查出他搜刮民脂民膏,可碍于他的声望不敢上报。孙盛对此颇为得意,给桓温写了一封措辞放肆的书信,阴阳怪气地说你派来的特使不行,即使我贪腐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桓温见信起疑,派人再查,拿到真凭实据之后撤了他的职,两人因此而结下了梁子。

进入宋朝之后,《晋阳秋》逐渐散佚,如今已经无法一窥全貌。关于此书的评价,褒之者有,贬之者也有。孙盛编纂此书的时候,有没有夹带个人偏见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触怒了桓温,从侧面反映了东晋朝廷与桓温之间的紧张关系。

孙盛编纂《晋阳秋》不是秘密,朝廷有许多人知道,唯独桓温大发雷霆,别人却不置一词,说明朝廷当中一些人是支持孙盛的。如果说三次北伐之前,朝廷对桓温的态度是畏惧,那么,随着第三次北伐失败,以及失败之后在内部逞威风的行为,朝廷对桓温的态度就变得有些复杂了,除了原先的畏惧,还有新增的鄙薄。桓温对此很清楚,他迫切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洗刷枋头之耻,而这场战争,就是消灭袁真。

太和五年(370)正月,前秦攻占洛阳,前燕扳回一局,在石门大破秦军。二月,前秦派出远征军,王猛在大军出征前使出了那一招霸道绝伦的金刀计,除掉了慕容垂诸子当中最有才能的慕容令。

二月底,袁真病逝,叛军拥立他的儿子袁瑾为主,继续与桓温周旋。

寿春在前燕帝国的南部,如果前秦拿下寿春,就可以从西、南两个方向夹击前燕;为了摆脱两面受敌的局面,前燕自然不愿意看到寿春落到前秦手里。因此,本年春季,燕、秦两国几乎同时向袁瑾派出了援军。不知道因为什么,秦军似乎中途有变,只有燕军到达了寿春附近。

桓温一面加派人手,猛攻寿春,一面派遣水军北上,击败了燕军。同年六月,王猛亲率秦军出关,向前燕发动总攻。八月,桓温安排亲信驻守石头城,防备东晋朝廷在背后作梗,然后亲率两万人向寿春进军,袁瑾再次向前燕求救。

王猛此次灭燕,统率的兵力为六万,前燕的兵力却多达三十万。慕容暐和慕容评以为敌军兵少,不足为惧,于是给袁瑾派遣了援军。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王猛的作战能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援军还没有抵达寿春,就接到了后方危急的消息,只好仓促撤退。

同年十一月,王猛进入邺城,前燕帝国灭亡。枋头之战过后,元气大伤的桓温为了保存实力,轻易不愿意打硬仗,意图通过围而不攻打战术迫使袁瑾投降,所以此时的他依然屯兵于坚城之下,未能攻占寿春。次年正月,秦军南下,援救袁瑾。桓温出兵夜袭敌军前锋,继而大破秦军主力,然后又回过头来猛攻袁瑾,终于在正月十七攻占了寿春,将袁瑾的党羽全部处死。

此次战争能洗刷枋头之败的耻辱吗?桓温自己也没有答案,于是征询郗超的意见,郗超的回答很直接——不能。

桓温发动第三次北伐的意图,是打算获胜归来之后,堂堂正正地实现那个隐秘的愿望,但枋头之败让他的愿望落空了。如果再年轻二十年,或者十年,他或许还会卷土重来,再发动一次北伐,但他年纪大了,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翁,没有再披坚执锐的精力了,跟朝廷斗了这么多年,他厌倦了,受够了,既然寿春之战不能洗刷耻辱,又没有再次北伐的可能,他就只能硬着头皮走那条他最不愿意走的路,变成他最不愿意成为的人。在这种意念的驱动下,他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就应当遗臭万年。”

一天夜里,郗超在桓温的军府留宿。

夜半时分,猜到了桓温心思的郗超忽然开口,“明公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如同两个心思机敏的人猜哑谜,猜到了郗超心思的桓温反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郗超说,“明公一人,关系社稷安危,却在枋头功败垂成,为今之计,只有建立不世之功,方可堵塞悠悠众口。”

桓温又问,“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郗超举了两个例子,夏朝的权臣伊尹放逐国君太甲,汉朝权臣霍光放逐昌邑王刘贺。

桓温深以为然,披衣坐起,郗超亦坐起。

夏天来了,一道闪电刺破长空,炸雷滚滚,室内的对话低不可闻。

几天之后,建康城里忽然传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当今皇上司马奕有断袖之癖,皇子并非亲生,而是他的男宠秽乱后宫的孽种。消息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是真还是假?这无所谓,对于市井百姓来说,重要的是它有传播的价值,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一剂有趣谈资。

朝廷猜到了传言的源头,也隐隐约约察觉到传言只是弓弦,真正的箭可能随时会射过来,但是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侥幸,希望放箭的人不要那么决绝。

十一月初九,桓温离开广陵,宣布把军府迁回姑孰。来到白石垒之后,他命令全军暂时停下,稍作休整。姑孰在白石垒西部,当全军再次启程的时候,桓温却命令他们向东部的建康挺进。十三日,桓温抵达建康。

出于女性特有的敏感,这一天的褚蒜子心神不宁,正在烧香礼佛,佛堂内青烟袅袅,法号声声,宝相庄严的佛像看着跪在地上的女信徒,一脸悲悯,安静地聆听着她的无声祈祷。

“禀太后,有紧急奏章。”

一刹那,褚蒜子有些心悸,急忙站起来到佛堂门口接过奏章,就地打开,刚看了几行字,她不由泪如雨下,对侍从说,“我本来就怀疑是这样。”哭泣着看完奏章,她取来纸笔,在奏章上写道,“生逢不幸,经历种种灾劫,念及逝者生者,心如刀绞。”

褚蒜子出身于官宦世家,18岁被晋康帝立为皇后,两年后,康帝去世,一岁多的穆帝继位,20岁的孀妇褚蒜子被立为皇太后,临朝听政。穆帝成年之后,33岁褚蒜子还政于穆帝,退居崇德宫。在她37岁那一年,穆帝因病驾崩,继位的哀帝(褚蒜子的侄子)沉迷于方术,梦想长生不老,经常服食丹药,登基一年多之后就染病卧床,38岁的褚蒜子只好再次临朝。两年多之后,哀帝去世,司马奕继位,褚蒜子继续垂帘听政。

虽然贵为太后,但这个女人一生屡经丧亲之痛,先后丧夫、丧子、丧侄,又屡次被各路政治势力摆布,每天活得心惊胆战,说起来也是个可怜人,或许只有在佛堂里,她才能找到一丝心理上的宁静。可是在桓温抵达建康的这一天,佛堂里也不安宁了。

等待在佛堂外的时候,桓温的表现如何呢?并非志得意满,盛气凌人,而是战战兢兢,体若筛糠,在良心和道义的拷打中备受煎熬与折磨。客观地说,司马奕在位期间并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功绩,可他也没有什么过失,所谓断袖之癖,只是诬陷之辞。如果褚蒜子拒绝废帝之议,那么桓温就只能强行废帝,可如此一来,他就失去了法统上的正当性,变成了真正的乱臣贼子。虽然他说过不能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但这只是给自己壮胆,对于身后名,他其实非常在意。因此,接到褚蒜子的回复,他的情绪在瞬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欢喜得不能自已。

十一月十五,桓温在太极殿会见百官,宣布褚蒜子的口谕,下令废黜司马奕,百官惊惧交加,但碍于桓温的威势,谁也不敢出言阻止。等到正式举行废黜仪式的时候,桓温忽然愣住了,因为自司马氏建晋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权臣废黜皇帝的事,他事先没有想过仪式该怎么举行,本朝也没有什么先例可循。其实这个仪式大可以略过,但掩耳盗铃的桓温要面子,非得走古老的正常流程。琅琊王家的王彪之见风使舵,决定及时攀附桓温,命令侍从取来《汉书》,照着霍光放逐昌邑王的旧事,照葫芦画瓢,一步一步地举办了废帝仪式,将司马奕贬为东海王,派遣一百多个武卫将他护送到了王府。

仪式过后,桓温率领百官到司马昱的府邸,迎接他入宫继位。当天,司马昱在太极殿登基,即简文帝,并改元咸安。

按照古老的礼制,新帝登基之后,主持仪式的大臣应该向百官公布更换皇帝的理由。这个过程其实也可以略过,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毛病再一次差点让桓温下不了台。他事先准备了一份发言稿,打算等司马昱登上御座之后宣读,。司马昱从离开府邸开始就一直哭,什么话都不说,登上御座之后还是哭。几十年前,还没有被派到荆州的时候,桓温和司马昱的私交不错,尽管这么多年里政见不合,但彼此在面子上还是过得去的。看着御座上哭哭啼啼的司马昱,桓温尴尬、羞愧又自责,对着发言稿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百官既恐惧又好笑,如同观看惊悚喜剧,尽管其中不乏博通古今之士,也有许多见多识广之人,但这一天的他们不得不承认,把废帝大事搞出几分喜剧色彩的这种事当真是闻所未闻,桓温可谓千古第一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桓温北伐前燕兵败枋头
五胡乱华:桓温的第三次北伐
闲话“儿皇帝”(55)司马奕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骂名千载!——大英雄桓温的抱负与遗恨
帝国的混乱——19大丈夫的奇功伟业恒温北伐
桓温北伐的时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