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石屏芦子沟
责编 那朵
大图模式
小高田14号古民居
走进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犹如“世外桃源”诗画般的意境,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村内古民居已有百年历史,小高田村、苏家寨村静静的躺在岁月的山坳里,清末民初民居建筑成片,保留完整,与世无争。
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艺术,是流逝岁月里剩存的最直观的里程碑、纪念馆。
大图模式
古民居的木雕
石屏本地著名作家车春玲曾在书中这样描述芦子沟古村落。“慢慢的走、细细地看,昔日的生活气息仍在村中浓浓的弥漫。翘角飞檐的马头墙,曲折幽静的青石巷,寂寞苍老的古水井,牛马漫步的石拱桥,斑驳沧桑的石阶梯和那光滑油亮的鹅卵石路……闲庭信步中,你已经融入了他们延续了上百年的生活。”
大图模式
驷马推车转阁楼
地名的缘由:走过那片芦苇坡
芦子沟地名以长满芦苇而得名。一条沟绕村而过,起源何宝寨,流经建水下坡处。起名为芦子沟河。河两边都是田地。河上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张家寨,一座在苏家沟叫太平桥。
大图模式
小高田的古民居内
苏家寨以苏姓定居而起名。村内的苏氏宗祠坐落在半山上,祠里的桂花年年吐出芳香,昔日的正殿里供奉着祖宗牌位,门上悬挂着“武功源流”、“峨岭行云”两块匾,用红椿木阴刻在柱子上的一幅对联道出了苏家寨的起源。
大图模式
小高田的古民居内
早在明初,苏氏从南京老埂脚迁居到通海,苏氏第三世孙涧又从通海迁居到芦子沟定居。苏氏子孙不甘心以农耕为主的清贫生活,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晚清、民国期间大多去走厂(到个旧、老厂等地矿山去挖矿)和走西头(到思茅、普洱一带经商)。他们背井离乡,丢妻儿弃老小到外面去闯荡,在兴业发达后,回到老家建起一座座风貌古朴、风格鲜明的民居。苏氏家族在此繁衍二十多代近六百年。
百年风雨不改其貌
大图模式
芦子沟古民居沟头滴水--彭家云摄
穿行于芦子沟古建筑群中,目睹历经百年沧桑的明清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它凝聚着苏氏祖先独特的智慧和结晶,浓缩了苏氏宗族历史和人文。也见证了百年风云的巨变。古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建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马推车”、“三间六耳下花厅”等。
大图模式
金碧辉煌的古宅门头
其院内皆为雕梁画栋、屏门花窗、彩绘描金等布满板壁、木柱、房檐、门头,无处不透出山村的儒雅文风。青瓦白墙的院落在秀美青山和葱葱绿树的映衬下,更显淡雅朴素、宁静高深。高高的马头墙既给人有乘风欲飞的动感,又给人有稳如泰山的景象。
大图模式
古民居的窗棂--彭家云摄
在这些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里,中国传统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其雕刻的细腻以及生动程度,定会让当今的雕刻家们扼腕称奇。那些精心设计与打造的碎石通道以及门罩、天井、花窗、房梁、屏风、石缸等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美轮美奂的风采,无不积淀着民俗历史文化丰富厚重的底蕴。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艺术,是流逝岁月里还剩存的最直观的里程碑、纪念馆。
大图模式
流金溢彩的屏门
每一间老屋,可以比一部历史教科书更能让我们领会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和生命的意义。
走进芦子沟,穿过红河历史文化的旅游廊道
大图模式
小高田古民居
石屏芦子沟建筑群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科学艺术研究价值,是历史的见证,是人间史鉴,是实物标本,是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民居建筑群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自身的魅力和独特的风格,记载着石屏芦子沟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
没落的古建筑群在沉寂了百年之后,迎来了全新的姿态,已列为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的芦子沟村,被省级专家一致同意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今后的芦子沟村即将被打造成为红河州历史文化旅游廊道,明珠即将熠熠生辉。
来源:人文红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滇南古镇 梦里边城
(1)国庆云南东南游:十、石屏县坝心镇洄澜阁、泸子沟桥及古民居
云南豪宅孤守老农夫:祖上百年前开矿发大财,建房时贴3.6斤黄金
渔洞沟地名的变迁
《石屏的故事》
河阳古民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