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 磨 坊

作者:杨江海

节选书籍:感 念 家 乡 的 记 

 

  多少年来,家乡的水磨依旧在我的记忆里转动着。那“哗啦啦”的水槽流水声,“咯吱吱”有节奏的磨轮声,沉重而“轰隆隆”的磨盘声,宛如一首古老哀婉的歌谣,经久地弥漫在我的心灵里。

  水磨,是哪个年代哪位能工巧匠发明,已无人考证,但《千阳水利志》中有过记述。清朝起,民间相继出现了用水力作动力的水磨,直到建国初期,水磨已经成为加工面粉的主要工具。水磨,有平轮、立轮两种形式,一般修建在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势垂直落差较大且又避风向阳的地方。记得,在不通电的时代,水磨是家乡唯一原始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一条数十里不等的水渠把千河水引入水槽而流入磨坊。在进水口的地方,修有退水渠,兼有防洪排水的功能。磨坊有上、下两层,中间用木板相隔,上层可称作“磨坊”,主要安装石磨,存放粮食,供人们歇息使用;下层称作“磨坑”,安装水轮。水轮多以木材制作,呈幅状轮叶形,几米长的木制水槽将靠自然落差形成的水流送入水轮上,水力冲击水轮旋转,水轮轴竿驱使磨盘转动。由上下两块圆形石磨盘组成水磨,上片用绳索吊起固定,下片则固定在安装水磨轮的轴杆上,一片主动,一片从动,通过上下两片磨盘产生的摩擦力,将原粮磨碎。磨碎的麦粒,再经过周而复始的研磨,然后通过另外一个小水轮,带动箩筛,来回晃动,将磨成粉状的原粮筛成面粉。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能磨三、四十斤麦子,如遇隆冬,水流结冰,或水源不足的时候,一个晚上也就只能研磨六、七十斤原粮。在那个瓜菜代、驴拉磨、煤油灯的年代里,水磨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还是省力省时多了。


  那时候还是很小的我,也亲历目睹过水磨坊的酸甜苦辣。年迈的爷爷去磨面的时候,我充当作伴的角色,整夜的昏昏欲睡,不能为老人减轻劳累,反而让老人们操心冷暖,一觉醒来,面磨完了,还要被爷爷或抱或背送回家。在父母去磨面的途中,也只能算多了一名帮手。可怜天下父母心。你想,作为父母,能让幼小的儿子干些什么呢?但我只记得,长夜难明,粉末飞扬,一场面磨下来,老人们浑身上下都成白人了。我也在心里责怪老人,为啥白天不磨面呢?后来,知道原因了。白天,水力往往不足,大人们还要劳动挣工分。只有晚上,才能做到两不误。灰暗的煤油灯,呼啸的西北风,轰隆的水磨声,伴随着淳朴厚道的家乡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夜晚。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切都显得那样原始而无奈。

  在五谷丰登的金秋季节,在家乡人持办红白喜事的日子里,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家乡的水磨坊更是那样的忙碌,那样的尽职,它不厌其烦的将原粮加工成面粉,为纯朴善良的乡民们日夜不停地运转。有时天旱少雨,有时冰雪封冻,有时水轮坏了,或者磨盘老了,水磨就停了。乡亲们只好背起原粮四处寻找磨坊,或者互相倒借,以维持正常的生计。水磨的好坏状况,是家乡人脸上的晴雨表,真是喜也水磨,悲也水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压电通到了家乡,乡村普遍使用起了电动磨粉机,钢磨代替了水磨。现代化面粉厂的兴起,先进的面粉加工设施的出现,人们的生产生活又向前跨进了一步,发生了质的飞跃。那些省时高效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使家乡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水磨也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地位,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但家乡的人们,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仿佛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水磨情结,难舍难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磨悠悠 娄炳成
郭荣:石 磨
水磨坊
800年前的水力机械,很厉害
石碾、石磨说说
精品阅读|陶品贤先生的“西河滩的那盘水磨”, 转走四季,转走光阴,但转不走儿时美好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