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瓷自然老化特征及解析

编者注:在此章节我将图文并茂的例举和解析陶瓷自然老化特征,承望热爱古陶瓷鉴赏和对陶瓷“老化”鉴定理论感兴趣的朋友,耐心、完整、系统的读完本章节,至此,您一定对陶瓷“老化”鉴定学说用于实战的可操作性有个全面认识。叙述争取深入简出,力求使用通俗语言,尽量摒弃专业术语,非但不可,定加注解。  

    物质分子学研究推算,陶瓷自然老化至完全降解需要约200万年时间,也就说天然硅酸盐类无机矿物质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质——陶瓷,再还原降解为分子形式存在于地球物质中的时间十分漫长。硅酸盐类物质在高温下熔融进行化学反应组成新的分子结构玻璃态物质,釉子结构处于无序的亚稳定状态,它的内部结构会逐渐由亚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转变,其分子也由不饱和状逐渐转化为饱和状,这一过程称之为陶瓷的降解,俗称陶瓷自然“老化”。陶瓷内部分子结构降解,表面玻璃质逐渐失透,这一现象陶瓷学称之为“脱玻化”过程。例如:我们日常所见的透明玻璃,经过千年后便成为似磨砂玻璃的半透状,再经数千年将完全失透,200万年后将消失殆尽,重新转化为矿物质。
     虽然陶瓷的自然老化降解是漫长的,但陶瓷自诞生起最初的500年时间内变化却是快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趋缓慢。依据釉子“老化”学说,通过对元代前不同时代窑口大量古陶瓷标本的分析研究,发现古陶瓷不同窑口同一时代有着相同的老化物理特征和相似的分子降解显微结构,结合对明清瓷标本的系统老化研究成果,印证了釉子的“老化”开始阶段发展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趋缓慢,其内在分子变化和表面老化特征相一致,降解所需时间存在一定规律,由而为古陶瓷诞生时间和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陶瓷“老化”鉴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这里我们主要阐述的是陶瓷中“瓷”的老化降解,故有必要对“瓷”的诞生时间及发展脉络做一介绍。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温度1250-1340℃);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再烧1250--1340℃为釉中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烤花炉烘烧(600-800℃)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清代景德镇出产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经过研究人员多年对原始瓷、高古瓷、明清及近代陶瓷标本自然“老化”分析研究得出,陶瓷自然“老化”物理性能与降解速度成正比,烧结瓷化程度与降解所需时间成反比。然而,研究分析表明釉子由无序亚稳定状态向有序稳定状态,过渡所需时间受陶瓷烧结瓷化程度影响不大,瓷化程度主要由窑炉所烧温度决定,也就是说无论烧制温度较低的原始瓷,还是烧制温度较高、瓷化程度较好的明清及近现代瓷,釉子“老化”有着共同规律,与物质降解速度不存在必然联系。这一研究发现为釉子“老化”鉴定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鉴别古陶瓷真赝,识别新仿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应用优势。

    标本学最大的意义莫过于为科学研究提供原始信息和物证支撑,多年的研究、观察、分析发现,古瓷具备以下新仿工艺无法复制或非自然降解因素所能实现的“老化”特征。换言之,这些特征即是鉴别古瓷与新仿的直接依据或手段。下面我们就结合中国古陶瓷瓷器诞生的发展阶段,以实物标本解析古瓷自然“老化”特征,以及釉子降解“老化”显微结构示图。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古瓷鉴定口诀大全8
素三彩瓷:淡抹浓妆皆相宜
瓷器鉴赏知识
中国古瓷器鉴定要诀,赶紧默记
官窑珐琅彩清代珐琅彩瓷器 乾隆珐琅彩粉彩特征与仿品特点
别让瓷器中的蛤蜊光,蒙蔽了你收藏路上的双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