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看见老玉就往红山靠,看看红山玉器的主要特征

红山玉器云雾状沁

此件玉双首共身环形龙,摘自《祥云轩红山玉龙鉴藏与真伪辨析》一书106图,为本书的封面图。

《山海经》记载的远古神话传说中,双首的人、神、兽就有几处:《大荒南经》中的怪兽踢,左右有两个头;《中山经》中的神,如人有二首,名叫骄虫;《海外西经》中的并封,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在红山玉器中,兽首龙形象相当多。玉双首共身环形龙,应该是双首共身猪龙神进一步演化与龙化的形象。

此器为青黄玉质,表面上的深黄绿色是原玉的质色,淡黄与黄白之色则是沁色。

红山文化玉器中,此种沁状的黄玉玉器,并不多见。傅忠谟的《古玉精英》中有两件黄玉勾形龙,其沁状与此龙的沁状十分相近。

红山玉器上的此种沁状沁色,本人称其为云雾状沁。北京翰海春拍藏品征集。高经理:1 8 o 五 六 o 五 三 尔 三 期。其特征如下:1、黄白色团簇状沁,多为云朵状,一朵朵簇拥为云团状;2、簇状色团未相衔接处,为原玉质受沁较轻的地带,呈深青黄色,其中有微淡的灰白色沁;3、黄白色团簇状的沁团,从玉表层逐渐渗入,非在玉表一个层面上;4、黄白色片状沁,其片为“开片状”,沿玉表的裂状沁纹,向玉器深层中呈倾斜面(非垂直面)沁入;5、斜面沁片之沁色,沁片两侧之色截然分明,往往是一侧有鲜明之沁色,或白或黄,而另一侧则有深青黄色的玉质之色,此种沁片往往是沁色与沁团的分水岭。

团簇云雾状沁,其水白色、鹅黄色、青灰色沁分明可辨。其片状沁团状沁,横向分布,错落有致,过渡自然;纵向渗入,层层深入。足见受沁之自然,受沁时间之悠久。人工染色,不难;人造沁纹,亦容易。但是自然沁色沁纹的状态,却难以仿造,尤其是团簇云雾状沁,至今尚未见到能人工仿制其状。

此玉双首共身环形龙玉,表上的沁纹沁斑,多处沁为沁沟,多处泌有沁浆,多处沁有土咬坑,多处原始石器的刮磨痕迹沁为沁坑,或沁为麻密点状沁坑。此器受沁的状态,与当代红山仿品上的色状有天壤之别。红山玉器真品与仿品,只要仔细观察与研究,并不难区分。

红山玉器金属沁

此器质地为黄玉,其色均为沁后之色状。器物以兽首龙为主,其背下部背一只小似不成比例的鸮。应为龙凤佩的一种特殊组合的样式。此器特征突出:1、龙双耳直立,耳根内侧琢深槽。2、双目圆凸。3、龙头尖小,龙身圆硕。4、合体龙凤,一大一小,一高一矮。5、孔缘边棱规矩陡利。龙的主要特征在于圆目与硕体之浑圆。鸮的主要特征在于胸、翼、尾上的线棱,或平行,或放射状。构图运用夸张、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段,龙凤结合,一实一虚,一近一疏,可亲可威,达到艺术与神念的极为神秘而玄奥的极致境界。

此器最典型的受沁特征,就是金属沁。

1、玉表上从上至下的黑色条纹,均是金属黑色颗粒或分子侵蚀入玉表之内而形成的黑色。2、桔黄色处应是水锈之沁色。

3、此器上的沁孔较多,尤其弥集在黑色条纹带上或附近。

4、沁孔状态,为自然沁状,非人为人工喷射所为。有如下诸种微妙的特点:

孔内除氧化的黑色青铜颗粒外,尚有多种其他物质。

孔内有自然腐蚀而形成参差状的玉质纤维体,人工喷射的孔内光滑空阔,除单纯的喷射物,再无他物。

孔内为空洞的大肚状,这是自然腐蚀的水溶之状,人为喷射无此状。

孔内均有茸状的古玉分泌物,或浆体,有的浆体已弥于孔口,成为壳状,或白色点状。人为此状,只能涂粘着物,而浆体晶莹透明的滋生状态,效仿无能为力。

5、钻孔的壁面上,龙耳的内凹处与鸮尾的凹窝处均有自然之沁孔。

6、尤其在玦口之内1 3厘米处布有多处自然沁孔,而且沁孔均为垂直洞入的状态。沁孔如此深入到玦口之内,说明侵蚀物侵蚀之深重,侵蚀之自然与真实可靠。如果是人为钻孔,其孔大多应有机械钻的圆状,而玦口内之沁孔大小不一,形状不同,自然而然。如果是人工喷射所为,喷射工具应从玦口外侧边缘向玦口的内壁上斜射,其孔口均应是斜向冲外的,而此玦口内的沁孔却是垂直腐蚀洞入,足见沁孔形成之自然而然,时间悠久。

研究观察玉器上沁孔的分布与特征,是辨别其真伪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或环节。玉器上在不同位置或多个侧面出现自然沁孔,足以证明其为远高古玉器真品。

红山玉器钙化古沁的特征

此玉兽首龙玦,为青玉质,玉表钙化层(氧化、风化)较厚。

红山玉器全部钙化(白化)的玉器为数不少,从出土的红山玉器文物中可以发现其受沁状态的一般规律 1、钙化层包浆,一般有亮润的光泽(不包浆者多为灰粉状)。2、钙化层上有沁色、沁点、沁斑、沁纹,其色渗入玉层深处,呈现为纤细微妙的自然而然的滋伸浸润状态。3、玉表有沁凹,沁坑、沁孔、沁沟,其状均为自然侵蚀之状,有自然侵蚀的典型特征。下面解剖一下本文的配图,此件玉兽首龙玦具有十分鲜明的古沁特征。

钙化的红山玉器不只是一层白色的皮壳,而是有极丰富的沁象。

1、沁色。其棕黄色应是钙化层形成较早时期受沁之色。因为此处包浆厚,其内部的干裂沁纹明显少于其他部位,显然是由于厚包浆,防止并延缓了更多受沁裂纹的出现。2、沁纹。沁纹纤细碎小,绒毛状,最细处仅0.01 0.02毫米,只是头发直径的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那样细小。这足以说明,只有在自然包浆细腻的玉表上才能形成如此细小的沁纹,说明侵蚀过程极为微妙,侵蚀时间极为缓慢。这与人为仿造的宽深巨大的裂纹或色纹,简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沁坑。颇似细小的沙粒压出来的形状(亦有非圆状),沁坑的边缘有一圈灰黄色的沁色,色圈之内受蚀而下凹为坑。最小的沁点与沁坑,小于头发的直径。这种状态怎么想象可以人为。4、沁孔。沁孔麻密,大

小不一,完全呈现并符合自然沁孔“圆、深、阔、茸、物、隔、重”的特征。所谓圆,是自然天然之圆,非人为凿琢钻磨或盘磨之圆;所谓深,有足够的自然洞穿的深度,而且深浅不一;所谓阔,即孔内空阔,孔口小,孔肚大,绝对天然造就;所谓茸,孔内多有似耳残的茸状自生浆体分泌物;所谓物,孔中有丰富的各种自然侵蚀物质,非单一的人为喷射物或涂抹物;所谓隔,就是在细小的沁孔中往往有隔墙,分为各个单间,即蜂巢状,与人为的酸蚀大窟窿不同;所谓重,即大孔中有小孔,重叠之孔只能天为,不能人为。

此玉兽首龙玦的小系孔中亦有细小的沁孔,为砂眼状,与人为的酸蚀坑状也不是一回事。

红山玉器甘黄色沁的特征

甘黄色沁,大多出现在黄绿色、青绿色与碧绿色的远高古玉器上,是融土黄色、棕褐色、松香色、蜜蜡色为一体,深浅浓淡不尽相同的一种黄色,浓重、深沉、浑厚、高贵。甘黄色沁古玉,比黄色玉质的古玉少之更少。出土红山玉器资料中,尚未见有甘黄色沁。1987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碧玉璜,沁有红黄之色,但远未侵蚀发展为甘黄色。而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甘黄色沁却并不少见。

该件玉器为红山文化青碧玉勾形龙,细身,尖尾,短首,厚鳍,翘唇,肥颌,口线宽,鼻孔深,穿孔小,应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玉品。玉龙右侧的上部大部分沁为浓淡深浅不一的甘黄色。下部有两处甘黄色沁斑,其余大部分呈现青碧色玉质。玉龙的左侧只在龙鳍处沁有浅淡的甘黄色,黄中泛绿。包浆为沼泽状、流水流雾状,与人为甘黄色迥然不同。

仔细研究此玉勾形龙右侧上部的甘黄色沁,其自然沁的特征如下:

1.沁色深浅不同。浅色细腻,泛白泛灰;深色粗糙,泛青泛红。

2.浅色处低平,深色处高凸。

3.浅色处,甘黄色较纯一;深色处,有黑色金属沁点与条状黑色金属沁带。

4.深色处多有沁沟、沁疤与沁孔,浅色处有极细小极麻密的沁坑。

5.沁孔、沁沟底部未包足浆处,沁有锈红色砂土微粒。

6.在50倍放大镜下,所有的沁沟、沁裂纹与沁孔

的边缘,均泌有晶莹泛白的凝结状浆体。

浓淡深浅高低不一的甘黄色沁状形成的原因之一为甘黄色包浆之内部(即浆壳之下)原初受侵蚀严重,形成破裂状,而出现坑洞、疤痕、裂隙。这是玉表沁后高低不平的主要原因。原因之二是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侵蚀在坑孔沟隙中的黄沙锈土,以及沁入与玉质自身的受沁便呈现黄色的金属颗粒,是甘黄色沁形成的物质基础。

红山玉器黑皮古沁的特征

高仿黑皮红山玉器有几种类型:1、桔皮纹状,即平疤状,疤为当代器具凿琢后加磨。2、凸棱状酸蚀仿品,棱角扎手,盘磨后棱角变缓平,并有似浆状膜。3、黑色表皮平滑,而且仿有土点沁状的高仿品,人为作孔。这些仿品的疤面或棱面,疤底部或棱底部,均有当代特征的磨痕。不管盘得如何光润亮泽,都掩饰不了当代器具的磨痕。仿黑皮沁红山玉器之质料有两种:一种为墨玉质与煤精品仿制,另一种为人工染色,染色品盘后,棱凸处或局部会很快恢复原玉质色。

红山文化黑皮沁玉器真品,跟所有红山玉器一样,具备受沁的共同特征:1、玉表受沁程度有轻有重,如果受沁程度完全一样,要防其作伪。2、有明显而典型的自然风化现象。3、风化形式在同一件

玉器上,亦有几种或多种表现。表现形式完全化一者,也要警惕其作伪。4、必有原始石器刮磨所留的痕迹。

本文插图名叫玉勾形龙,在左侧唇线之下有一窄条处,被砂纸磨过,青白玉。有黑皮古沁,为不可人为之状态:其一,整体黑色器面上,较浅淡处大片泛黄白色的区域,为原始钙化层,隐约可见原初白色钙化层的痕迹。在50倍放大镜下,原钙化层所受沁之状态:遍布沟状、点状沁凹,凹处为深暗青灰色、黑色的沁点,其余处为黄白、棕褐、浅淡青灰色沁。钙化层包浆,浆内可见受沁后的簇状毛刺状的玉质纤维。其二,钙化层崩落后的斑驳处,似桔皮纹状,皮极薄。其三,脱壳之处,风化或异化物似沙面状,为原玉质受沁氧化后形成的盐碱类物质。其凹处有剥落的层次感,深浅大小不一,完全自然形成的状态。有的剥落层,有多个层次,恰似古铜器剥落的状态,而且每个层次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其四,严重崩落较厚的皮壳处,棱凹呈高低不平的粗糙状态,麻麻喇喇。人为酸蚀或人为凿琢的棱凸,就是模仿此状。其五,在黑皮古沁的器表上,可随处见到钙化层形成前后,以及黑皮沁形成前后,二次或多次受沁而形成的沁坑与沁孔。有的崩落面上明显有后沁的天然沁坑;有的沁孔周围的黑色沁,明显是在白色钙化层形成之后所沁。其六,此器玉表上有淡黄色、灰白色、黑色金属沁的颗粒,最小沁点为0.05毫米。其黑色应是金属沁之色。其色其状,与当代人为高仿黑皮玉器上喷射的新鲜金属颗粒,无相同之处。其七,红山玉器黑皮古沁受侵的状态有多种层次,沁色有异同,同色有深浅,沁凹有高低,侵蚀有轻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料】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的特征
如何收藏红山文化玉器——王建泉
红山玉器金属沁
红山玉器人工酸蚀仿品的特征
关于西周玉器你不能不知道这些!
春秋卷云纹长玉勒子鉴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