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庆中秋假期景点攻略——铜官山篇


国庆、中秋节8天PLUS长假将至

    是不是在烦恼去哪儿

不如来铜官山

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一篇铜官山游记

其中有许多有趣的典故

边学边游

铜官山游记

庚子金秋,我与几位好友相约一起游览了铜官山。山位于海虞镇七峰村东境,海拔43米,是常熟境内第二高山。此山本名“铜观山”,之后“观”改为“官”,这与一则神话传说有关。

铜官山的典故

很古的时候,安徽铜陵有位姓常的富翁靠开采铜矿发了大财,但他富有同情心,将赚得的钱尽数分与矿工和周边的穷人,人们都很感激他。后来朝廷在此设立铜官署,任命常矿主为铜官署长,掌管开采铜矿,铸造铜器等事务。人们出于对他的尊敬,以官职代名,称他为“常铜官”。

常铜官恪尽职守,为开矿和铸造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殁后为神。财神爷赵公明慕他有轻财重义之德,招为护宝财神。嘱他铸造十八顶铜轿用于运宝。轿成,赵公明于每顶铜轿内藏放十八只金元宝,每只重十八斤,又令常铜官率35位财神守护前后。

一日,赵公明指挥众神将铜轿抬上大船,欲运往东海仙山藏宝。大船顺江而下,到了福山,水面开阔,举目南望,七峰逶迤,中间铜观山高耸挺拔,祥云缭绕。赵公明以为仙山已到、便即停船,令众神抬轿上山,两人分抬一顶,抬至山腰,有一巨崖,赵公明举起银鞭在石壁上一点,石门洞开,令众神将财宝抬入山腹之中藏放。又令常铜官率诸神在此看护,不得有失!自此,铜观山顶瑞气腾腾,宝气冲天,有时山巅出现金黄色的云霞,老人们说,这是铜官财神穿着黄金铠甲在巡山护宝。得山腹藏宝之灵气,这里的庄稼年年丰熟,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为了感谢常铜官给人们带来的好运,就以常铜官之名改为山名,称“铜官山”了。

     上山主要有东道和南道,我们从东道上山。东道口有一片宽阔的坡地,坡上有一段古城残垣,这是南沙古城遗迹。据史书记载,东汉时福山地方属吴县南沙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以南沙乡之地建南沙县,择址于铜官山下筑南沙城,为县治所在地。梁大同六年(540年),因南沙县境内“土壤膏沃”“岁得常稔”而更名为“常熟县”,县治仍在南沙城,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迁至海虞城(昔虞山镇)。南沙城设作县治长达283年。

唐天宝六年(747年),铜官山依县治之名改称为“常熟山”了。过了古城遗址,有一条上山路,此路古称“上山巷”。明嘉靖年间,为抗倭御敌,福山筑总兵城,明清两代置把总、总兵官率兵镇守。于铜官山、殿山之巅设哨所,常年驻兵监察江面倭船动静。哨兵及当地樵夫上山大多经此道,夹道高树如屏,道似小巷、故名“上山巷”。之后,山下村落依巷而名,也称“上山巷”了。



山路两旁绿草如茵,菊花、茶花、芙蓉、秋海棠、桂花,木槿姹紫嫣红,朋友们不住的赞叹,边走边拍照,也许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故地,他们觉得任何一个角度都是入画的美景。

路上行人如织,红男绿女,扶老携幼。也有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他们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地嚷着:“verygood!beautiful!”(好极了!美极了!



顺山路拾级而上,行约300米,半山腰上有一座凉亭,名“接官亭”,重檐八角,飞檐斗拱。16根枣红大柱擎着亭顶,高大轩敞。亭角外伸上翘,如大鹏展金翅,气势恢宏,古色古香。亭内四周设石凳,供游客观景、休憩。



接官亭原位于铜官山顶。建于南朝梁后期。其时福山地方为常熟县治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梁武帝萧衍对常熟县这片丰熟之地尤为重视,视为粮仓。常派朝廷官员到常熟城巡视考察。当时梁建都于建康(南京),京畿与福山相距很近,乘船走水路顺江而下即日可到。再进江边“官路泾”可直达城下。官员巡视后还要到铜官山巅观看城周围的繁华景象。山顶有亭,专供巡视官员歇息,民间称此亭为“接官亭”。此亭在以后的战火中坍圮。

2019年,七峰村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中,为保存历史古迹,重建此亭。

我们在亭中小憩片刻继续登山,道旁怪石嶙峋,岩间虬松偃仰,古木参天。到了山顶,一堵巨石边立着一块碑,上书“摩崖石刻”4个朱红大字。据我所知,摩崖石刻在下边的石船里,朋友们饶有兴趣要去看看,我们随着游人扶岩而下,到了东南坡。山崖上有一只石船,此船并非人工雕琢,而是由两块隆起的巨石组合而成,长约5米,宽约2米,深米许。两端较窄,中间船舱宽敞,船底平坦,舱壁光滑,船首微微上翘,向着东北方的茫茫大江。因其形如船而得名。

石船的舱壁上刻着一首七律诗:

闻道岩阿有石船,登临始信不虚传。

帆凭老树风前挂,缆藉闲藤雨后牵。

亘古未经江面浪,至今犹宿岭头烟。

如何不泛桃花渡,停泊山谿几百年。

落款是“戊辰孟春洞庭汪题”。

这是明代戊辰(1568年)初春,一位姓汪的吴县洞庭(现称“东山”)游客到此游览后,以石船为题材写的一首诗。到了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常熟大书法家严澍挥毫写下了这首石船诗。楷体、雄浑端庄,请名匠勒石与舱壁,为铜官山摩崖石刻。400多年过去了,因年久风化,部分字迹已磨泐不清,1982年,该石刻公布为“常熟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船的舱壁上还有一个小坑,传说这是孟姜女过铜官山时留下的“指印”。

当年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来到铜官山下,这铜官山虽不甚高,但也很陡,坡上荆棘丛生,然而她全然不顾,沿着崎岖的山路奋力攀登,爬到半山腰,已是气喘吁吁,想歇息一会儿再走。猛抬头,见前面石岗中有一艘石船,深感惊异,便连登几步跨进了石船坐下休息。她抚摸着舱壁想:此船倘是真船能渡我过长江该多好呀,但石船是不能下水的呀,要不我就做个记号,待我找到世良郎后,回家路过此地一起来看看这艘奇特的石船吧。她伸出手指在船舱上按了一下,可纤纤手指怎能在坚硬的石壁上点出坑儿呢?此时正好护宝财神常铜官路过,他被孟姜女万里寻夫的诚心所感动,决心助她一臂之力,护她过山,于是使出神力,在孟姜女的手背上轻轻一按,那石壁上就出现了一个又圆又滑的小坑,后人称之为“仙人指印”,因为这是财神所按,民间传说摸了此指印便能发财得福,吉祥安康。

孟姜女在石船里吃了点干粮又继续登山。中午时分终于爬到了山顶,但已累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很想喝口水再下山,但这山顶上哪来一滴水呢?她遥望着北方,心想如此赶路何时才能找到亲人,想到心酸处不禁黯然泪下。常铜官见此情景深感同情,便举起龙头宝拐在巨石上捣了两下,石上顿时显出两个小坑,里面贮满了清水,晶莹明亮。孟姜女哭过一阵抬起泪眼,忽见面前有两汪清泉,深感诧异,便俯身捧水品尝,但觉清暖甘甜。她猛喝了几口,精神为之一振,双腿也轻松多了,就开始下山,继续往北寻夫去了。山顶的那两汪清泉,乡人称其为“财神泉”。

我们走出石船攀岩而上,回到了山顶。这里有观景台,台上挤满了人。登台远眺,北边,长江茫茫,对江的狼山、马鞍山,军山隐约可见;东边是福山古镇,林立的楼群伸向远方;南边西边沃野千里,稻海无垠,这是七峰村万亩农场,所产的“虞盛大米”晶莹香糯,荣登“江苏好大米”品牌榜,享誉全国。



过了观景台,西行百余米、我们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左道往南,与山下的南入口相连,右道往西北,可到烽火台。我们站在左道的石阶上往下望,铜官山的南麓是大片的茶园、果园,碧树丛中一幢幢楼房掩映其间,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东侧的一排原铜山中学校舍,该校的前身是“夏家村小学”,建于民国三十九年。夏姓村民是晋代名士,大孝子夏统的后人,在此办学别具深意。后因增班,校舍异地重建,小学设在绿山大队,中学建于铜官山南坡。村民们以为此地乃古县城遗址,且山腹藏宝主富贵,孩子们在此读书定能成才。果然,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后来经过深造,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6年,该校合并到了福山中学。

铜山中学的右侧有海虞茶叶有限公司、七峰红木厂、七峰台板厂。海虞茶叶公司的前身是七峰茶厂,公司总经理窦祥龙是福山大慈教寺“寺前茶”炒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他在这一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研究、探索的“七峰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艺,于2014年入选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峰碧螺春绿茶在色、香、味、形、养诸方面俱佳,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

我们转身沿右道翻过山梁,来到西北坡上,这里有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也称“烟墩”,白天燃烟、黑夜举火,用于传递军情。三国时东吴孙权从建业(南京)到南沙设烽火台,暮点火,三鼓可达南沙,可见传递速度之快。南宋韩世忠抗金,在福山地方筑烽火台10座,至今福山村还有东烟墩、西烟墩的遗迹,而铜官山的这座烽火台是南宋时抗金的遗迹,经过修缮,今犹保存。



我们沿山北的步道回到接官亭,然后下山,到上山巷“高老庄”饭店品尝农家菜肴。饭店掌勺为七峰名厨,所用食材大多是自养自种的绿色食品。我们临窗而坐,窗外,“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我们边品尝农家菜的美味边赏景聊天。朋友们虽然步行了半天,但很开心,说铜官山太漂亮了,今日一游,收获甚多,下次还要带家人来重游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扶弱 | 福山由来说开去
【古镇骑游】第24篇:苏州常熟.福山古镇
铜官山
以山为名福山镇
一座“常熟山”,一片浪漫花海,这个秋天,你还会觉得单调吗?
常熟古镇——福山(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