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吃了吗?”到“您好!”

清明节老伴回老家带回来一袋“榆钱”,洗净后拌上玉米面上锅一蒸,然后再佐以香油、醋、蒜末、食盐和麻酱调的汁,别提有多好吃了。不过,这东西虽然好吃但名字却不怎么光鲜,河北人叫“苦累”,别的地方叫什么和怎么吃就不清楚了。要知道,这种美食过去和槐花、野菜一样是穷人家度荒吃的。在旧社会和建国后的二三十年里,人们的粮食不够吃,上面提到的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三年困难时期,农村连榆树皮、榆树叶、谷糠和红薯叶、红薯秧都吃。特别是春天到小麦收割前这一段是最困难的时候,几乎家家都发愁吃的。有的一天只吃两顿饭,肚子饿的晚上睡不着,就吃点咸菜喝两碗白水,想办法把肚子撑起来。那些年,即使过节也不能放开肚子猛吃。过生日母亲给做一碗挂面,就高兴的不得了。还有的现在说起来都是笑话,我们村有一个叫李五妮的(过去家里生的女孩多,好不容易生一个男孩,怕不成人,就取了一个女孩儿的名),家里六七个孩子,且大多是男孩。三十晚上,按惯例是吃饺子。但如果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第二天过春节肯定就露怯了,为了保证大年初一早晨孩子们能高高兴兴的吃一顿。老李吃饭之前隆重宣布:今天晚上的饺子随便吃,但吃饺子之前每人必须先喝三碗饺子汤。那时候吃饭的碗可不像如今的碗,想想吃兰州拉面的碗就知道了。自然,老李的前半句一说完立刻迎来孩子们的一片欢呼,但听完下句就只能用“怎一个失望了得!”来形容了。

上面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主要还是想说说问候语的变化。但这个问候语与吃有相当大的关系。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所以互相最关心的就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 于是否,一见面大都问“吃了吗?”,相当于老外见面时的“Hello!”或“Haw are you !”。要知道这个传统在中国可是传承了几千年。它的根深蒂固甚至到了随时随地、一不留神就秃噜出来的程度,以至于某人刚从厕所出来,冷不丁被人问上这么一句,那叫一个不知所措,弄得两人只能报以“呵呵”了事。后来,人们吃的问题解决以后,问候语也在不断变化,从开始的“上班去呀!”,“遛弯去呀?”或者看见人家提一兜菜回来,明知故问的问上一句“买菜去啦?”等等。这些年,人们腰包里有了几个钱,走出国门的也多了,连问候语也逐渐变成了“您好!”

各位可别小看了从 “吃了吧”到“您好”这个渐变过程,他们之间虽然只是少了一个字,但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更反映了中国百姓文明程度的提高(当然,道德水平滑坡除外,哈哈!)。另外,过去人们见面打招呼只限于熟人,陌生人之间很少问候,而如今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在逐步改变。

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问候是沟通的桥梁。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多一声问候,就多一份温暖。希望大家走出家门,遇到邻居、同事、朋友亦或是陌生人,尽量打个招呼,说一声“您好!”。

                        二〇一九年四月七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组每日问候语 文/刘天灿
只言片语,让人一见如故
言谈礼仪
如何正确的寒暄与问候-社交礼仪-本地资讯-德州信息港
如何打招呼
怎样打招呼更能吸引他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