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
关于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我市历史文化品牌,推动我市文化建设。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王建中副主席的带领下,于10月下旬,重点对皋兰县太平鼓、永登县高高跷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进行了实地视察,听取了市文化出版局领导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的全面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开展了座谈讨论。委员们比较真实地了解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情况,并针对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成效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于2005年,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部署下,在各相关部门、民间组织和广大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按照中央及省上的有关指示精神和《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坚持“全面普查、重点保护、合理开发”的工作思路,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采取阶段性重点突破的办法,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显著,委员们认为对于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主要成效有:
      一是健全组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指导原则,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的精神,建立健全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兰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和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各县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机构。
      二是经费保障。从2007年开始,兰州市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00万,用于市非遗中心建设和市级非遗项目的普查调研、珍贵实物资料的征集、队伍培训和重点项目建设、非遗项目的交流展示,以及对各县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扶持等。
      三是制定方案。结合兰州实际,制订出台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办法、规定,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四是全面普查。经过几年的努力,确立了以市级40个非遗项目为核心,全面摸底,重点普查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比较集中的优势,采取整合社会人才资源的办法,由市非遗中心牵头,抓重点项目的普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其余项目由各县区负责实施,开展普查调研及资料的搜集工作。基本上搞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22个,市级项目40个,县区级项目175个。四级保护名目体系基本建成。
      五是合理利用。采取依托节庆展演、阵地宣传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宣传工作。五泉春节文化庙会和黄河风情文化周是我市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影响力高的节庆文化品牌,为一批富有特色的如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兰州鼓子、永登高高跷等非遗项目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一些项目以成立协会和艺术团的形式在村委会或村民家里进行传习、排练,如榆中青城的西厢小调艺术团就在村委会坚持活动,七月官神在榆中的金崖镇文化站活动,永登硬狮子在传承人家中活动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能够正常开展传习活动的项目占兰州市市级非遗项目的80%以上。随着政府保护力度的加大和调演活动的日益增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传承人和群众传承民间文化的积极性。
      近几年,我市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节会活动连获殊荣,如太平鼓和高高跷分别在两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展演活动中获得最高奖——太阳神鸟金奖;兰州太平鼓在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中获优秀表演奖。在历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和甘肃省文博会上,兰州市的非遗项目也获得好评,展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六是成果汇编。经过几年的普查,全市登记在册的非遗项目线索有700多条。这次成果汇总,兰州市三县五区装订成册的非遗普查成果汇编共22本,近200万字。兰州市非遗中心编纂出版《成果汇编》5本,150万字。所有的项目资料都录入了数据库。这些成果汇编基本反映了近3年来我市非遗普查保护的主要成果,为今后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国家级项目基地建设的作用开始发挥,兰州市非遗陈列馆建设全面展开。兰州太平鼓、永登高高跷、黄河水车国家级项目基地建设,已经完成并陆续向社会开放。兰州鼓子保护基地选址在金城关,作为非遗陈列馆的组成部分正在建设当中,计划明年五月份建设完成。四个国家级项目以基地建设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传习活动。兰州太平鼓常年坚持演出活动的鼓队有几十支,约500余人,加上散布在兰州城乡在春节庙会时演出的鼓队有几千人;苦水高高跷作为集体传承项目,在永登苦水街村有上百人会踩高高跷;兰州鼓子在全市七八个分布点上开展正常的演唱传习活动,有近三百人;黄河水车传承人也积极收徒传艺,目前有三、四家私营的水车制作厂家。特别是我市的非遗陈列馆建设,是在考察全国先进博物馆后,立足于高标准和高起点进行建设的。非遗陈列馆作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大手笔和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窗口,它的建成及使用,将会极大地促进和带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二、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省上的几次督导检查中受到了好评,在全省位居领先地位,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从这次的普查成果来看,个别县区的普查工作仍然存在着普查不得法、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从面上来说,还没有达到“不漏村镇、不漏线索”的要求。从点上来说,项目普查所获得的基础资料还不完整、不全面、不彻底,对项目相关的大量民俗信息掌握不多、不准,缺乏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
      二是我市相当一部分优势项目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如兰州刻葫芦,在全国来讲可以说是工艺美术类的一朵奇葩,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其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评价,我们认为要把它列入与它的价值相对等、相适应的保护名录项目中,提高它的保护规格,其他保护措施才能跟进。还有羊皮筏子,作为黄河上游早期独一无二的运输工具,历史悠久,民俗信息十分丰富,需要进一步加大挖掘保护的力度。再如马衔山秧歌、“二月二龙抬头”、  “七月官神”等项目,内容都极其丰富,有待进一步挖掘保护。并将上述项目进行申报,使我市的非遗优势项目得到应有的保护。
      三是非遗保护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非遗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工作内容涉及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无疑是对非遗工作者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非遗项目的主体是传承人,非遗普查的主体是普查者,普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非遗普查的效果和质量。我市各县区目前没有专职普查人员,从事普查工作的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就没有时间深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的非遗保护队伍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关键,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是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尤其是最基础的普查工作,需要基本的资金投入。主要是个别县区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非遗普查保护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是人员编制不落实。2007年市委常委会议决定,给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0名编制,但到现在也没有落实,这对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委员们建议:
      一是要加强活动展示。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大力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览、演出、论坛、表彰等宣传展示活动。并要积极探索、寻找与旅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旅游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推动非遗工作深入发展。
      二是要注重媒体宣传。依靠舆论引导,依靠有效的宣传与教育,努力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三是要重视非遗普查工作。要根据兰州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现状的价值和特色,确定重点项目,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普查记录,力争每年抓好几个重点项目,充实一批市级项目,补充一批县级名录,继续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加快《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鉴(2005—2009)》编纂出版工作,为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是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传承人的保护为核心,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创造条件、大力倡导和支持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省内外大型的节日庆典和交流调演活动。以传承人的保护为核心,建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一整套科学有序的工作运行保障机制。加快非遗陈列馆的建设进度,完善后续管理,力争与民间蓬勃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形成互动格局,从根本上调动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五是要合理利用、深度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转化利用中,坚持以开发促保护的工作思路,一要对那些具有文化交流、传承价值,但并不一定或者也不能主要体现市场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尽可能完整地传承其文化内涵和技术价值,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环境不被污染,在发展中顺应艺术规律,尊重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二要创新保护工作思路,培育市场创新主体。吸引大批具有开拓性和创新型的人才加入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中来,对于那些具有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的非遗项目,充分利用舞台剧、动漫、音乐歌舞等不同的创意形式进行深度开发,充分把握艺术规律和市场机制,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只有这样,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变成生生不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六是要尽快落实人员编制。按照市委常委会议的决定,力争能够尽快地落实人员编制,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七是要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各县区应将非遗普查保护经费列入专项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县区都要逐年递增,以确保非遗普查保护工作正常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
焦作市文新局:打牢坚实基础 鼓励全民参与 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绝了!锦州“非遗”都在这里,
申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流程是什么?怎么申请?
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