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建构主义到自组织转变理论
从建构主义到自组织转变理论:科学教育理论的重要变革 第29 卷第6 期  2008 年12 月  首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 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  (NaturalScienceEdition)  No.6  Dee.,2008  从建构主义到自组织转变理论:  科学教育理论的重要变革  陈清梅邢红军雷凤兰 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教学部,北京100102;2.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北京100048;  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物理教研室,北京102442)  摘要  通过深入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依据协同学理论,提出了科学教育的自组织转变理论.基于理论研究  和学科教学实践,论证了科学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从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转变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为科学教育  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 关键词:建构主义,协同学,自组织,被组织.  中图分类号:G632.0  1 建构主义理论的质疑  晚近以来,我国教育已经出现了过分倚重国外  教育理论的倾向,”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乃至”后现代  主义教育理论”等等大举进人中国,尤其是”建构主  义”理论,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褒扬与推崇,更是到  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程度,出现了言必称”建构主义”  的局面.甚至认为”建构主义——过去的十年见证了  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的变化,人类  已经进入创建学习科学的新纪元,一场彻底改变人  类学习的历年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n 评价之  高,无以复加. 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一些建构主义观点十分流  行.”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  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能简单地  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  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其  它人来代替”.?6?8学生的知识习得,归根结底依附于  学生自身的感官经验与生活方式.知识仅仅靠?6?8教师  讲授?6?8是难以习得的.”b  然而,在国际上,”建构主义一直没有逃脱过批  评”.美国1995 年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已完  全抛弃”了建构主义观点.5 同时,与激进建构主义  收稿日期:2007.09—10  28  思想相一致的教育改革,也并没有得到教育实践的  肯定.我国台湾实行建构主义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 2002 年,台湾教改失败,教育主管部门宣布停止推  广使用建构主义教材.消息传来,大体可以归为一句  话:”都是建构主义惹的祸!”一个小的例子是,建构  主义教材主张用学生自己的加法经验理解整数的乘  法,于是4X6 不能直接背诵答案24,必须说6+6=  12,12+6=18,18+6=24,所以4x6=24.学生的理  解也许更深刻了,结果却是许多学生不会背九九  表.  建构主义教学论产生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  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  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  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  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  况下变得可用”.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  学,信息加工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皮  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  论基础之上的.通过深入研究,建构主义探讨了认知  主体新旧经验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的机制.  目前,国内外对建构主义的介绍,阐述和评论大  多来自当代美国一些学者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西  方学者对苏联维列鲁”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观点的  后现代主义发挥,其中存在大量对皮亚杰理论和维  果斯基观点的错误理解,最为严重的是把教学与发  第 6 期陈清梅等:从建构主义到自组织转变理论:科学教育理论的重要变革  展相混淆,把人类认识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混淆,  带有明显的心理主义,经验主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  义倾向,由此既否定了客观知识的存在,也否定了书  本知识的可传授性.  事实上,皮亚杰所谓的”建构”,即结构(图式)建  造之意.而这种建造的本质即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  相互作用.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认识建构的机制包括  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它们是:抽象,协调与平衡.  显然,皮亚杰所谓的”建构”,实际上指的是主体  智力或智慧的建构,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识,经验  和技能的建构.由此可见,皮亚杰的理论是一种关于  智力,智慧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关于掌握知  识,形成技能的学习理论,更不是一种教学理论.  源于苏联维列鲁”文化历史学派”并被美国学者  发展了的”社会建构主义”,其实既不同于维果斯基  等的”活动内化”学说,也不同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新  近发展”,它实际上属于心理发展的理论学说.然而,  激进建构主义却把”建构的社会性”理解成了师生之  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把”历史文化情境”理解成  了班级情境,把社会文化交往理解成学生个体之间  的交往等.由此导致了一种悖论:”文化历史学派”和 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以符号,文字为中介的书本知  识教学,而激进建构主义却要贬抑甚至否定知识教  学.[  伴随着激进建构主义思潮在我国的膨胀,其批  判,怀疑,解构的态度以一种偏激的,弥漫的形式渗  透到教育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始对教育实践产生  了复杂的不良影响.[Io3 比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  准》”提倡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不提倡教师传授现  成的知识;提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不提倡教  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便是建构主义思想的体  现.对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陈佳圭研究员认  为,”不提倡的,恰恰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的  大部分时间和内容应是信息的提供者和知识的传送  者,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l12005 年3 月16 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义务教育新课标让数学课失  去了什么?”的文章.姜伯驹院士认为”新课标全面否  定了过去的数学体系,全面否定了我国中等教育的  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并指出: 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方向是错误的”._1 陈佳圭等  学者的观点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  革的困惑和质疑.  2 科学教育的自组织转变理论 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不够  “完善”,原因之一就是对过去几十年来科学领域所  发生的,对教育教学工作影响深远的成果吸收甚少.  在这方面,包括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等给我们的启  示是深刻的.尤其协同学,更是为打开科学教育理论  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 1977 年,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  授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在研究由大量要素  (子系统)构成的,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  作用的开放系统时,提出了协同学理论.  协同学研究系统无序——有序,有序——有序  转变的规律和特征,既适用于非平衡系统中发生的  有序结构或功能的形成,又包括平衡态中发生的相  变过程.协同学对系统采用动力学与统计学相结合  的考察方法,因此系统的运动和转变就由动力学导  出的必然性与统计学得到的随机性所共同决定.当  系统不在转变临界区时,涨落对系统的影响很小,可  以忽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动状态由子系统的  独立运动和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所决定.  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  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不能形成一种整  体的规律运动特征,系统便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  之间的关联能量大于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  统的独立运动便受到束缚,它要服从由关联形成的  协同运动,运动便显示出有序的特征.  当控制参量趋近阈值,系统进入临界区时,关联  尺度增加迅速,系统中局部子系统间的各种可能耦  合(即涨落)非常活跃,每个涨落都具有特定的内容,  代表着一种新的结构或组织的”胚芽”状态,涨落的  出现是偶然的,但只有适应系统动力学性质的某些  涨落得以放大,从而将系统推进到一种新的结构状  态.尽管不同系统的子系统(如原子,细胞,植物,动  物等)千差万别,但若子系统之间关联的形式相同,  便会演化成相同的模式.由此可见,”协同”二字在相  变中的含义是:子系统关联引起的协同作用使得整  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出现了序参量,序参量  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最终导致了只有少数序参量支配  系统——这是在更高程度上的协同.  协同学创建以来,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被很多心理学家应用于语  言,视觉,运动和脑等方面研究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  29  首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8 年  析.[1 在脑和行为方面的研究中,协同学和其它非  线性科学一样,研究的是大脑的相(系统不同的内部  组合状态)和相变(相之间的转变).由于非线性系统  的相变往往表现为一种跳跃过程,因此,近年来运用  超导量子干涉仪对大脑的研究正在实践和理论上检  验和分析这种相变过程.[1 副结果表明,尽管大脑  是复杂和多样性的结构,但它仍然表现出相变,新模  式的形成等特征,并可以用协同学的概念和方法加  以很好的描述.”  按照哈肯的观点,协同学是一门研究远离平衡  态的系统如何通过自己组织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  结构的横断科学.所谓横断,是指所研究的结构并不  限于传统的某一门学科,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各  种结构原则上都是其研究对象.  正是基于协同学的广泛适用性,特别是心理学  家在脑,行为和认知方面研究的成功范例,我们认  为,在科学教育理论的建构中引入协同学是一个较  新的理论思路.  一  般认为,科学教育过程的要素包括学生,教  师,教材和环境.其中教材是教学的客体,学生是教  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该过程的主要子系统  ——  学习系统(学生)的演化规律决定了科学教育发  展的走向.  学习系统的核心是人的大脑.由于人脑约有  1000 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的连接  多达1000 条.此外,每个神经元本身也是一个错  综复杂的系统,这些神经元以高度复杂的方式联系  在一起,能主动接受输入的信息,不断改善自身的结  构和功能,实现与环境的协调,所以,学习系统属于  自组织系统的范畴.因此,基于协同学理论,我们提  出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论——自组织转变理论:  科学教育过程是一个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相互协  同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对教学内容掌  握的同时其认知系统从被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过  程.  科学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既可以是被组织系  统,又可以是自组织系统.所谓被组织,是指”该组织  只有在外界干预下才能进行演化.它的组织化,不是  自身的自发,自主的过程,而是在外部驱动下的组织  过程或结果.” 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基本上是被组织过程.因  此,”我国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  课程内容的每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  30  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戒.”强调”?6?7课堂上解决问  题?6?8,把所教内容都?6?8讲深讲透?6?8,不给学生课后留下  疑难.”_2 显然,这是一种被组织过程.  怎样正确认识教学的被组织过程?建构主义认  为,”在建构主义课堂中,重点从教师转到了学生.课  堂不再是教师向被动的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学生  不再是空的容器等着被注满.在建构主义模式中,要 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的  作用更多是促进者,他们指导,调停,鼓动和帮助学  生发展与评估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  就是提好问题”.  对于上述观点,数学教育家张奠宙认为:”不管 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如何?6?8革命?6?8,上述两个对课堂  教学的论断恐怕无法令人赞同,因为它们违背了教  育的基本规律.试想,教学不能进行演讲,解释,不要  试图?6?8传送知识?6?8,只要提出好的问题,这行得通吗?  难道教师的责任就是?6?8为学生创设环境和条件?6?8,让  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吗?教学还需要效率吗?事实  上,?6?8传送?6?8知识是人类繁衍的本能行为.至于如何传  送,必须符合?6?8受传送者?6?8的知识结构,即要启发式,  不要填鸭式,让学生独立思考.”  针对建构主义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教学  活动主要方式的取向,姜伯驹院士同样认为”不符合  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 殆.历史的经验证明,不强调以吸收,继承间接经验  为基础而片面强调创新,容易孽生虚妄”.因此”有必  要重申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重申讲课,课堂讨  论,课外作业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清楚地反映了  姜伯驹院士重视教学被组织过程的教育思想._2 纠  教学过程的自组织转变理论,是一种辨证理论,  它既关注教学过程的结果,又关注教学过程的转变,  并且认为,教学过程的被组织阶段不仅是重要的,而  且是必须的,是自组织的必经阶段.只有当教学系统  的被组织状态达到临界值时,才有可能转变为自组  织结构.  按照哈肯的定义,所谓自组织是指”如果一个体  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  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_2】  教学过程的自组织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  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参量之间进行相互协同和竞  争,当学生的大脑进入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值时,导  致只有少数序参量支配学生的认知系统,最终实现  学生的认知从无序变为有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  第 6 期陈清梅等:从建构主义到自组织转变理论:科学教育理论的重要变革  目的”.  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从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转变?  根据协同学理论,需要找出教学系统演化过程中的  序参量.  事实上,协同学中的序参量可以被赋予不同的  意义,用来描述各种非平衡态系统.如果它表示速度  和密度,就可以描述流体力学中的各种有序现象;如  果它表示不同种类的分子浓度,就可以描述化学中  的各种震荡反应;如果它表示生物学中的物种数目,  便可以描述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与生存竞争.  怎样合理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序参量?这需要理  论思维.一般来说,系统内的子系统自我排列,自我  组织,似乎有一个”无形手”在操纵着这些成千上万  的子系统;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些大量子系统的协  同作用才导致了这个”无形手”的产生,这个”无形  手”就是序参量.根据协同学理论和林崇德”教育与  发展”的教学实验,我们提出:教学过程的序参量  就是方法  我们认为,把方法作为序参量,充分反映了科学  教学过程的特征,反映出了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  系.事实上,每一学科的方法就是该学科的逻辑语言  或符号规则,是使本学科多种事实和原则互相联系  起来,使该学科动作起来的手段和桥梁.各种方法综  合起来就形成了探讨该门学科有效途径的方法论.  经验证明,掌握了某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就能使学习  者在这一领域内的能力按一定程序不断增长.对于  教学来说,方法就是教学过程演化的灵魂.可以说, 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使学生  学到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 在科学教育中,把知识作为教育目标还是把知  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标,这是两  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而我们目前的教育,仍然没  有把科学方法置于重要的地位,这使得我们的学生  虽然掌握了某一学科的知识,却不懂得该门学科的  科学方法及其价值,这种现象甚至在大学里也同样  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到科学方法的  序参量性质.协同学理论发现,一个系统的变量数目  往往是很大的,但令人惊奇的是,在有序结构出现的  临界点附近,起关键作用的只有少数几个序参量,这  一  发现对于科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 一  般来说,由于序参量的数目比系统变量的数  目少得多,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获得的自由度大  量减少,换句话说,出现了巨大的信息压缩.哈肯等  人的研究表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序参量的景貌,产  生新的序参量,而且最终减少序参量的数目.  科学教育的自组织转变理论,体现了一种新的  教学观.在这种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被组织阶段的  “讲深讲透”逐步向自组织阶段”画龙点睛”的引导转  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由被组织阶段的教师  “讲”才能明白逐步转变为自组织阶段的自己”悟”明  白,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转向亲身体  验,主动参与,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式  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于知识的获  得经历了一个由教师讲授到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 结果就使得学生”不但掌握住知识,定理和公理的意  义,精神及其重要性”,_2 而且知道”其中有的东西  是重要的,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人  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  3 科学教育理论的深入反思  站在我国科学教育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背  景之下,我们选择自组织转变理论作为研究课题,因  为这一课题既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同时又符合我  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严峻挑战的状况.于是,我  们把研究的视野聚焦于这样一个领域.当然,这一研  究并不只是局限于自组织转变理论本身,在更深一  层意义上,自组织转变理论体现了一种新的科学教  育思想和科学教育方法,自组织转变理论与建构主  义理论的区别也并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基础的不同,  它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科学教育观念的”分野”科  学教育是以”传授一接受”教学为主要方式还是以  “问题一探究”教学作为主要方式?是学生自己建构  知识体系还是学生在教师的传授下建构知识体系? 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  我们把这一研究看作是我国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革命  性问题,并希望这一研究能有助于形成新的科学教  育方式——把教学过程的被组织与教学过程的自组  织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起  来,这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怎样在科学教育中体现出创新?这一直是我们  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科学教育的创新主要体  现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 上.我们体会,创新应当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创新  与继承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割裂和对立的.由此,我  们提出:科学教育应当”以教学过程的被组织为基  础,以教学过程的自组织为升华”.而建构主义理论,  31  首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8 年  对于后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于前者,则基本上  忽视了.  众所周知,科学难于学习的原因主要源于其累  积性,经验性和逻辑性.科学知识是近代科学家智慧  的结晶,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科学知识的  产生过程都重复一遍.科学知识的经验性是对科学  教育的又一挑战.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  学”.同样是由于课时的限制,科学教育没有足够的  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因此,作为一种简约化的  科学活动,科学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讲解,  于是,讲授法——一种教学形式便应运而生.科学知  识的逻辑性也给科学教育带来了困难.科学知识体  系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联系之上的,而逻辑是不能  用通常的感觉器官去体验的东西,它是一种特殊的  心理体验,通过它可以将新旧经验和新旧知识连接  起来,而这种连接往往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使学生  逐步体会.  目前,在我们的某些建构主义课堂上,运用”让  学生自己探究”的方法,甚至比西方的课堂上还要多  得多.因此,已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具体表现在?6?8四个满堂?6?8,?6?8四个虚假?6?8上.?6?8四个满堂?6?8  即?6?8满堂问?6?8,?6?8满堂动?6?8,?6?8满堂放?6?8,?6?8满堂夸?6?8.?6?8四个  虚假?6?8即?6?8虚假地自主?6?8,?6?8虚假地合作?6?8,?6?8虚假地探  究?6?8,?6?8虚假地渗透?6?8.”这种教法的根据,表面上看  是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建构,但实际上不少人是盲目  行事,把科学学习的困难全部丢给学生.尤其在学生  “自主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教师还是任其”自  主”发展,势必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科学探究原  来就是这样任意和浪漫.J 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提高全体学  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并把”知识和技能,过程与 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认为课程  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  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  究列入内容目标,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  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  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  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  索精神.-[113 显然,科学探究教学的建构主要基于杜  威的教育理论.这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  “做”中验证所获经验的有效性.对此,应保持必要的  警觉和怀疑.  自20 世纪50 年代,杜威的教学理论已被美国  32  教育界视作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根源.这是因  为,杜威的理论并未处理好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的  关系问题.他将知识的获得从属于探究的过程.但系  统知识的存在形式是逻辑的,其根本特性是具有很  强的概括力和包容性,并非所有的系统知识都可以  通过探究而获得.因此,怎样才能获得系统知识,在  杜威的理论中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使是  杜威自己也承认,按照他的要求来解决教材和课程  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 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  教育史上业已证明是失败的课程改革指导理论,今  天被冠以建构主义的标签重新登场,这不能不引起  我们的深入思考.  我们认为,根据自组织转变理论,科学教育首先  应当从教学过程的被组织开始.这不仅符合科学教  育的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研究指  出,在美国的学校中,只有13.2%的中学生,15%的  高中生和22%的大学生达到了形式运算水平.显  然,包括我国在内的大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少部  分进入到形式运算水平.因此,应用”传授一接受教  学”方式作为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才  是科学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科学教育内容只有通  过教师的讲授才有生命力,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  彩,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  生学习过的内容才能真正明白,这样才能提高学习  效率.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传授一接  受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  掌握科学方法,训练技能,而且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  的能力.  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被组织阶段是整个教学的  必要基础,缺少了这个重要环节,科学教育就会成为 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构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正  在于此.然而,被组织阶段并非是科学教育的终极目  标,从被组织阶段向自组织阶段转变并最终达到自  组织状态才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 科学教育的自组织转变理论,为真正从教学本  质的角度对科学教育过程作出描述,解释和预测,提  供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对科学教育的  研究提供了较系统的分析手段,为科学教育的进一  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超过两亿,运用正确的科学  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们,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启示我  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慎之又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构主义思潮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从结构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
超越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
老师,请守住你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专题|科学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从“实证主义”走向“反映主义”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