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人讲坛」“《伤寒论》序言及太阳病上篇”讲稿(二)

我们讲第三个问题,至于宋本当中所说的“论曰集”,或者是“论集”,这又是一本什么书呢?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到《伤寒论》,但是它里面有说一个“论曰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没看到,我们就不好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但是我们从字义来看,很有可能是宋代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所搜集到的各式各样的民间的版本资料。国家来收集这本书、编这本书的时候,它也是会发动国家的力量,(然后)收集一堆的材料。这本书没有看到,我们就放过去了。

我们大家再看一下第三段,“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我们看看这段“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合十六卷”。看到这句,你们看出这句话有问题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伤寒论》的时候,为什么要有一定的文献学(和)古文的一些功底?就在这个时候就用上了。你们有没有看出这句话有问题?

在我们古文的文法当中有两种文法,一叫浑说二叫详举。在中国写古文的话,一般是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明白没有?即没有有详举又有浑说者。大家来看,何谓浑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叫浑说,明白没有?“如我唐僧师徒四人,行途十万里,历过九九八十一难……”,这叫浑说。然后详举,以下就是详举——“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个是详举。你说博采众方,勤求古训,你具体是采的什么方,求的什么训?马上下面就有一个详细的举例,有没有?

在文法当中浑说合并详举会常见吗?这种用法就非常好笑。我通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开始讲了,第一难打白骨精,第二难打什么什么,有可能不可能?不可能。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觉得很奇怪。如果我们把这个文章截成这样来看看,我们把“撰用……平脉辨证”这句话去掉,然后我们看看能不能读通——“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文法是不是通的?这文法是通的。

然后当我们打开唐本或者日本的康平本,我们发现在序言当中,这个“撰用……并平脉辨证”这一段话是一个附注,也就是原文没有这段话,然后有人在旁边用小笔在那边写上这几句话,明白了吧?我们把这个里面给挖开了。这里面从证据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写这句话的人是谁?

假设这个序言是《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所写,我们现在是假设。他写完以后,他怎么知道他博采众方?也就是说,这个老师或者他本人绝对不会写,肯定是他后来的徒弟,肯定是了解《伤寒论》作者的人,不然怎么会知道他看的什么样的书,然后把它们写进来。所以写旁注的人应该像曹雪芹《红楼梦》当中的脂砚斋,关系已经很密切,一定知道创作过程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这是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待会我们会解决。

他为什么会知道(《伤寒论》原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里面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大家想想,“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伤寒论》当中存不存在?也是很矛盾的,为什么?因为《伤寒论》当中只用了113张方,90多种药,博采吗?博不博?所以你说博采众方,你到底是弄的是一万个还是两千个没有?它(《伤寒论》)比我们现在的任何一本方剂书都还薄(编者注:《备急千金要方》一类的才算是“博采众方”)。所以说你的博采众方,有没有看到?矛盾了。你又说,勤求古训,你这个古训是哪本书,你就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伤寒论》打开,里面《内经》的东西多不多?没有吧?也没有。这个在现实当中是打脸的,非常的不可思议。

我们看看我们的材料,咱们大家看最底下的元代的吴澄,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这个问题的是元人吴澄。看一下他所写的序言。

我们现在有时候看到一些对于序言的怀疑,实际上并不只是我们现在的这些近代学者,其实早在宋亡以后的年代,就已经有学者著书在说这个问题了,已经在喷口水了。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些人如果再说这个事情,实际上也是拿人吐在地板上的口水来炒作,没什么意思。

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看第二段(编者注:《伤寒论》序第三段,此处口误第二段),它就在这里——“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好,从建安纪年以来,他的宗族感染伤寒,十年内死了多少个?70%都灭掉了是吧?我问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张仲景的医术是高明还是不高明?你们觉得像张仲景,也就是说他的医术练成了没有?神功练成了没有?(有人答:没有)且不要做这样武断的认同,万事要讲证据,你们的证据是认为说,如果他神功大成,怎么会中途死那么多还治伤寒,对不对?有没有错?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请大家翻开第二页——《仲景疗王仲宣案》。

张仲景疗王仲宣有三个版本,三个是有明文记载的版本。第一个在《太平御览》里面,第二个版本就在《针灸甲乙经》里面,还有第三个版本,我还考据出来有第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有三种说法,但大同小异。它说见了王仲宣,因为它的区别点就是见了以后是十年还是二十年。就是说我看了以后,你二十年后眉落,再过半年以后,也就是眉毛掉下去以后过了半年会死。服五石散得免,吃了五石汤,不是五石散,还是开药,我们现在吃的汤药。

王仲宣觉得语言稍微有点忤逆,说得这么不客气,起码我(王仲宣)也是个高富帅,也得说几句好话,所以不以为然。果然过了20年,有人说他是30年,就是30年后(或者)20年后而已。好,这个情节那我们就说最短的20年,眉落而死。

那这个事情既然说得有来有去。王仲宣是谁?王仲宣是竹林七贤(编者注:此处口误,应为“建安七子”)当中的王粲,王仲宣果然眉毛掉了,然后过了半年他就死了。王仲宣是什么时候死的?我就问一下,仲景见王仲宣的时候,他的水平好不好?好。神医吧?神。因为我们也不说这个序言是假的,我们也认为它是真的,那都是拿真的来说话。现在我们没有采访到当事人,所以只能拿这个记载来说,对不对?

这王仲宣据历史记载,也就是《汉书》记载,王仲宣死于建安二十二年。那王仲宣(既然)死于建安二十二年,(那么当时张仲景)他说你这小子二十年后必死,他是哪一年见的王仲宣?建安二年到建安一年的上半年(旁证:见王仲宣时,王二十多岁),对不对?他说二十年(眉落后),他(王仲宣)(再过)半年死,是不是?

然后这个时候,也就是说,他在建安纪年开始,他见到王仲宣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已经医术怎么样?很高了。但是他家里的人,你看一个一个都死了,这个是不是一个讽刺?对不对?其实张仲景这个时候应该是什么?应该是铁拐李开骨伤科,对吧?八仙当中的铁拐李开骨伤科。对,自己搞不定。有个问题,他既然医术大成,他为什么搞不定呢?也就是说他原来学的那一套。他医术确实很高明,但是他原来学的那一流派,或者是他既有的原始的医学,我们就说他学西医也好,或者是说他原始的医学,在伤寒面前无能为力。所以这样子的话就更刺激他,(毕竟)还是(位)名医,然后在伤寒面前搞不定,所以要迫使他怎么样?才发出这样的感叹,然后沉下心来,转而再学另外一个流派。这个能成立吗?对,因为他后来确实在伤寒这方面做出了成果。也就是说他的《伤寒论》的成书,肯定在建安十年以后,不可能在建安纪年到“犹未十稔”这十年期间(编者注:《伤寒论》序中“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伤寒十居其七”),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个时间他就能把书写出来,他还会说这句话吗?

所以这些年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几个问题大家要考虑,(第一个,)到底发生什么事情?第二个,他之前学的是什么招数?我们就开始看他的招数是什么。(他学的)最早的原始版本的医学是什么?有什么流派的医学?医学里面有个特征,就是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眼睛就像什么?透视,就像X光一样,对不对?站在机场那边都不要安检(设备),过去就行了。

你看一下。第一句话,以“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秦越人,他心目中当中的偶像是谁?扁鹊。所以扁鹊这边学的这门医学是什么呢?擅长的东西是什么?饮以 “上池之水”,能观五脏六腑。还有扁鹊医学当中,扁鹊医学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对诊断术非常的精通,脉诊,有没有?第三个还擅长什么?导引,针灸、针贬。所以他当时学习的可能是扁鹊医学流派,望闻问切的诊断术,还有他的针砭。但是这一套,很不客气地说,这种“魔法”、针灸,在伤寒面前怎么样?失败了,是不是?我们也能看得出来,《伤寒论》的流派是不是针灸的流派?它是汤方的一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圣张仲景其人及其书《伤寒卒病论》
我的《伤寒论》笔记
大胆!这位中医说,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伤寒论》中的智慧(1) 张仲景与《伤寒论》
中华医圣——张仲景
认识“寒”的重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