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阴阳说变化,以变化论阴阳。一切皆阴阳,变化看五行

变与不变

变与不变,是认知、分析、处理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立足点。

  • 程序员变(变量)与不变(常量)编程序;
  • 数学家用变(变量)和不变(常数)解题;
  • 科学家用变(现象)与不变(常数)描述定理;
  • 军事家用变(流水的兵)与不变(铁打的营盘)统兵打仗。

大到天地宇宙,小到电子、夸克,都在变。无论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还是虚无缥缈的意识,都在变。

  1. 不变是人设的、短暂的,局部的;
  2. 变是自然的、永恒的,全面的。
  3. 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

《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是阴阳变化

中国的古人认为,要认清世界,首先要认清变化。为了认清变化,中国的古人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和积累。这些探索和积累后来就形成了两部经典《易经》,《道德经》。

虽然,这两部经典讲的都是变化,但讲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易经》从阴阳的角度讲变化,《道德经》从变化的角度讲阴阳。

《易经》以“卦爻”立阴阳,以卦辞、爻辞讲变化,以变化讲天地万物、人情世故。《道德经》以“有无”立变化,以天地万物、人情世故讲变化,以变化阴阳。这两部经典的核心概念有三个:道,阴阳、变化。

  •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非常道:不是不变的道,变化之道)

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关系是:道是阴阳变化


何为阴阳

阴阳是统一、对立和变化,是描述变化而发明的概念。它的重点是统一、特点是对立,本性是变化。最早的从这三方面描述阴阳的是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以阴阳为基础,构建了量变、质变模型。

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文明有了系统的变化观,标志着中华文明走进了成熟期。说先天八卦标志着中华文明成熟,是因为以下三点:

  • 什么是道,可以参考先天八卦。
  • 什么是阴阳,可以参考先天八卦。
  • 什么是变化,可以参考先天八卦。

参考先天八卦可以得出:道、阴阳、变化是一体的,就是同一个东西。强调了整体性阴阳强调了对立性变化强调了自主性

儒家以《易经》为尊,道家以《道德经》为尊。儒家讲道,尊阳贬阴。道家讲道,尊阴贬阳。2000多年来,儒道相争,各领风骚,恰如阴阳互动。


儒道相争

儒家、道家都是诞生于先秦时期。这两个学派都以收拾东周的乱局为己任,都非常地自命不凡,都宣称“缺了我就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不料,秦国突然崛起,统一了中国。偏偏秦国崛起凭借的是法家的狠儒家的仁道家的善对秦的崛起没有提供多少帮助。按理说,儒道两家这回也算是闪了舌头,应该自惭形秽、消停一会儿吧。

事实是:秦以前,儒道相争只是动动嘴。秦以后,儒道相争开始动刀子了。

秦以前,儒道相争表现为口诛笔伐。今天庄子写文章讽刺一下孔子;明天孟子写文章挖苦一下杨朱。

秦以后,儒道双方进入了殊死较量模式。动不动给对方扣异端的帽子,大搞文字狱。人要从肉体上、名声上消灭、书也要列为禁品。

有趣的是,两家的奠基人却彼此惺惺相惜。孔子曾经虚心向老子请教“礼”,老子也是悉心传授。

孔子问礼

看来古今一理,反应最大的总是把“迷信”写在脑门上的铁粉。此类现象,雅称:“皇帝不急太监急”。

太监是很神气的

太监急是很神气的。四平八稳、大义凛然、天经地义,但浮夸(中看不中用)。

除《易经》、《道德经》之外,我国还有一部影响力很大的、详细论述阴阳变化的著作,《黄帝内经》。为了避免狐假虎威的嫌疑,下面对道、阴阳、变化的描述将以《黄帝内经》为直接论据。


平和、朴实的观点

与《易经》、《道德经》热衷于国家治理不同,《黄帝内经》热衷于为人民服务。而且方向也很具体,救死扶伤。

《黄帝内经》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遭受无情打压的情况比较少。这样《黄帝内经》的传承相对比较稳定,观点也比较平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天地:宇宙纲纪:基本规则父母:来源、本因生杀:生,生长。杀,消亡。本始:本钱、倚仗。神明:神,意想不到的。明,很清楚。府:居所、住处。

《黄帝内经》的这段话,用现代人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

  • 阴阳是宇宙一体两面的体现;
  • 万事万物都以阴阳为基本规则;
  • 事物变化源于阴阳变化;
  • 阴阳变化表现为事物的生长和消亡;
  • 想不到的、想得到的,一切都在阴阳范围之内。

这段话可以概括为:一切皆阴阳

这段话的抽象度很高,概括性强,对阴阳的本质描述的非常到位,但不够具体。单单依靠这句话是很难把阴阳用于实践的。所以,《阴阳应象大论》后面的内容详细讲了阴阳对应的具象,以及具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讲这些具象之前,《阴阳应象大论》首先解答了为什么阴阳会形成具象。


阴阳为什么会成象

人生活在地球的地表。在地表观察,有两种体验:

  • 一:天不动。(如果人能感觉的地球动,估计会晕地球
  • 二:上有风气,下有土石

基于这两种体验,《黄帝内经》中这样描述阴阳: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化气,阴成形。

从这两种体验,人们得出了关于阴阳的基本属性和基础具象,在《黄帝内经》是如此描述的。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这段话从阴阳的三种特性出发,描述了阴阳的三大类具象。如下图:

阴阳的三种基本具象

有了对阴阳的基本认识,再结合四季变化、空间方位、人体结构。古人就推导出了更多的具象。


更多的具象

《黄帝内经》中推导出更多的具象的基本思路是: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这个推导思路主要参考的是空间结构:具体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远为阳、近为阴;表面为阳,内在为阴;

乍一看,阴阳的区分参考了三种参考,实际上只有一种。以地球为例:

上就是远、就是表。下就是近、就是里。如下图:

一致的参考标准

了解了这段话里面的判断标准,还不足以完全读懂这句话。要想完全读懂这段话,还需要把握好一个关键字:

这个“出”字用得非常好、也非常巧。一个“出”字,把人体内的阴阳来自于天地自然这个观念表达得酣畅淋漓。这里,“出”的意思是“来自于”的意思。

人体从天地自然汲取阴阳主要依赖两个器官,鼻子和嘴巴。所以,经文中的“上窍”知道就是鼻子,“下窍”指的就是嘴巴。

剧烈运动需要大口喘气,饿了需要吃东西。这就是:“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所以《黄帝内经》认为:“阳为气,阴为味”。气味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完成了人体和外界的阴阳交换。具体的交换过程在《黄帝内经》中有形象的描述。如下。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这段话里面的关键字是“精”。

“精”在现代普遍称之为“能量”。理解了“精”,交换阴阳过程的这段经文就好理解了。

这段经文的核心意思是:

通过口鼻,获得气味后,要补充人体的两个方面,形和精。形就是“皮肉筋骨血”这些看得见的东西。“精”就是看不见的能量。形属阴,精属阳,阴阳交互为“化”。

这就是说,通过呼吸饮食,人体从外界环境中获取到的东西,本质上是“变化”。变化体现在“形”和“精“的交互上,本质上是阴阳变化。

在这个交互过程认识的基础上,就形成了《黄帝内经》基本的病理观。变化不能正常进行时,就是人体在生病

好端端的人体,为什么会生病呢?这一切还需要从水火谈起。


从水火谈起。

水火的基本特征有:

  • 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窜。
  • 水性寒凉,火性炎热。

通过对水火的观察,结合上下(表里,远近)这个分阴阳的参考标准,就有了水为阴,火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冬天冷,夏天热,北边冷,南边热。冬夏反映时间,南北反映方位。通过时间和方位的寒热表现,方位、时间就和阴阳联系到了一起。

天有五气,寒暑燥湿风。地有五方,东西南北中。人有五藏六腑,心肝脾肺肾,胆胃肠膀焦。天有五气为阳,地有五方为阴。人有六腑为阳,五藏为阴。

通过水火、寒热、表里,上下、这些阴阳对应关系。五气、五方、五脏六腑就联系在了一起。有了这些联系,人体的外环境(天地)和内环境(脏腑)就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是庞大的、复杂的、精密的。这个循环也是容易出问题的,一旦循环中的某个环节出问题,人就生病了。


结束语

关于人体的大循环,在《黄帝内经》中还概括出了许多种类参与要素,如下:

这些参与元素,每一个的来源都有十分讲究的来龙去脉,限于篇幅,就不在本文中讨论了。以后再单独写文章讲述。

这里强调一点,五行不是物质、不是能量、是关系、是变化关系。如下图:

五行关系

从这幅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五行是四组因果关系的组合。显然,五行关系可以用来处理比因果关系更复杂的逻辑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阴三阳所指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人生的富贵坎坷均在阴阳五行的偏正之间
《五运六气图谱》解读
《黄帝内经》告诉你—“阴是什么?”,“阴阳的关系”又是什么?
阴阳学说中的奥秘,《黄帝内经》来解读!
能够把中医的阴阳五行解释最清楚的人就是黄元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