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穴位与推拿治疗各类痛证

腰酸背痛腿抽筋,是一句老话,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通常如果遇到一位懂推拿按摩的朋友,不管您有什么疼痛,有他在您基本上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推拿治病,尤其是对内、妇科疾病的推拿治疗,经络学说更具有指导意义。推拿时主要是根据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附近或按经脉循行部位上取穴,通过手法刺激,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太阳头痛取风池;阳明头痛取合谷;胃脘痛取足三里;心痛取内关等。由此可见,经络腧穴对指导推拿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推拿时主要是根据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的病变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较为粗大的,分布较深且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亦称“经脉”。而较为细小的,经的分支,深浅部均存在,网络于经脉间的称为“络”,亦称“络脉”。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十二经脉(统称正经)和奇经八脉(统称奇经)是经络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即为十四经脉)。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在推拿按摩中的技巧

1.抚摸触痛点

触疼痛点和压痛部位。患者主诉某一部位疼痛,很难反映出其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必须依靠触诊,并要反复触摸,才能了解清楚。在触诊时应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会相互转化,应反复触摸,及时把握关键所在,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的治疗。

压痛的范围、部位、程度如何,可用来鉴别是伤筋还是伤骨。压痛明显而尖锐者,多为骨折;压痛较轻,范围广泛者,多为伤筋。

2.寻找摸肿胀

肿胀较硬,肤色青紫者,为新鲜损伤;损伤日久,瘀血凝滞不化,亦可肿胀而硬。肿胀较软,青紫带黄者,为陈旧损伤;新鲜损伤溢于脉外之血,瘀于皮下或由里及表,亦可肿胀而软。需根据病史结合损伤的深浅、演化,进行诊断。

3.抚摸畸形

触摸患部出现的高凸、凹陷等畸形,可以判断骨折和脱位的性质、位置、移位情况,以及骨折复位是否平整。

4.摸找异常活动肿胀

四肢长管状骨损伤,不能活动的部位而有异常活动,表示有骨折存在。已经确定的骨折患者,断端仍有异常活动,表示骨折尚未连接。各关节出现的异常活动,多表示相应韧带的完全断裂。

有了以上四点,相信您对推拿按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

今天整理给大家一套平时最常用的推拿手法,一点都不难,效果却大大的好,大人宝宝都适用哦!一起学起来吧!

1、直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在皮肤上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此法多用于线性穴位的操作,如开天门、清天河水等,有通络散结的作用。

节奏:轻快。

2、旋推法

用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摩运动,此法多用于手指螺纹面,如补脾经、补肾经,能通和脏腑。

节奏:轻快。

3、分推法

双手拇指指腹放在特定穴位,然后向两旁推开,分推的力度和位置要对称,同时速度均一。多用于坎宫、胸、腹、背,在各操作部位向左右方向推动,称为分推额阴阳、手阴阳、胸阴阳、腹阴阳、背阴阳,有平衡阴阳、通利气血的作用。

节奏:轻快。

4、摩法

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轻贴皮肤,柔和缓慢地做圆形轨迹运动,力度较轻,不带动深层组织,所谓皮动肉不动。摩法很轻柔,感觉舒适,常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有宽胸理气、通调胃肠的功能,还能助眠哦。

节奏:缓慢。

5、运法

用拇指指腹放在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圆形或弧形运动,就像划圆圈一样。动作要流畅,不要突然转折或中断运动轨迹。此法多用于掌心的内八卦,有宽胸利膈、理气化痰的功效。

节奏:轻快。

6、擦法

用手掌紧贴皮肤做直线往返摩擦,使接触面产生一定热量而变得暖和,如擦脊柱、擦肺俞,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节奏:较快,以温热为度。

7、按法

指按法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掌按法用掌根,轻轻着力按住皮肤,停放数秒,放松,再按。着力要先轻后重,由浅入深。按法可单独使用,或与揉法结合使用,成为复合手法;按法或按揉法适用于全身穴位,如按揉足三里、按天突等。此法刺激较强,频率如同指针,如果按摩部位是在上半身,可随着呼吸来把握节奏,呼气时向下轻按,吸气时把手放松。

节奏:缓慢。

8、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或者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特定穴位,然后以环形轨迹运动。注意操作时不要在体表移动,要带动深层皮肤组织回旋运动。揉法可使用在穴位上,甚至面部和全身各部位,如中脘、背俞穴、肚脐等,能宽胸理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节奏:轻快。

9、扫法

手掌轻轻地放在皮肤上,然后以同一方向缓慢地匀速移动。扫法十分舒适,可以让施术对象放松并收敛心神。

节奏:轻柔缓慢。

10、捣法

屈曲食指或中指,以第一指间关节的背面敲击穴位,快起快落,节奏感强。捣法多用于点状穴位,如小天心,可以清热、宁心、安神。

节奏:轻快。

11、拍法

五指并拢,手掌微微弯曲成杯状,轻拍皮肤。注意要放轻力度,同时以掌杯而非整个手掌行拍法,发出的声音是闷响声而非清脆的拍打声。这个手法多用在背部,在咳嗽有痰时使用。

节奏:较快(40~60次/分钟)。

12、振法

蓄力于掌,令掌、指及前臂产生较快的振动波,使受术部位有震动感。可舒筋活络、镇痛止痒。用在肚脐或皮肤瘙痒处,可以激发经气,镇静止痒。

节奏:轻快。

13、拿法

捏而提起为之拿,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捏住并同时提揉特定部位。动作要缓和,有连贯性。拿法刺激较强,多用于身体肌肉较丰厚的组织,如肩部、大腿或上臂,如拿肩井、拿风池、拿承山,不但可疏通经络、发汗解表,也是有效的放松手法。

节奏:缓慢。

14、捏脊

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腰尾骨最低点开始,以拇指与食中二指捏拿脊旁皮肤,从下向上往前推进,直到肩部为止,然后回到起点再重新开始。前推与捏拿的时间和力度要配合得宜,捏拿太紧,对方会感觉疼痛,手指也不容易向前捻动;捏拿太轻则不易提起皮肤。重复5~9遍。最后一遍操作时,每三次捏拿上提一次,以增强对相关穴位的刺激,此法能通调脏腑,强健身体。注意皮肤发红是气之所至的正常反应,无需担心,但切勿用力重压脊柱。

节奏:以不徐不疾的速度进行操作,动作要流畅。

针灸止痛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现介绍8个穴位,对缓解各类疼痛有显著效果。

针刺风池穴治疗偏头痛

取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在颈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取正坐位,直刺风池,针尖向对侧目内眦,深度0.5~1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30秒钟,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连续针刺1~2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根据患者疼痛部位、性质不同加刺头维、百会、太阳、印堂。

针刺丝竹空穴治疗偏头痛

取穴:丝竹空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眉梢处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向后以15°角,平刺进针后,沿头皮透刺率骨穴,以每分钟150~200次频率捻转行针1~3分钟,使酸胀感向头颞周围放散,留针30~60分钟,其间每间隔10分钟行针1次。上法左右交替,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间隔1天后,继续第2疗程治疗。

针刺悬钟穴治疗偏头痛

取穴: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

操作方法:嘱患者侧卧于床上,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按压悬钟穴下方,右手进针,用提插泻法,使气行向头颞痛处,循经感传越强越好。针感强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针感弱者,可在患侧头部针刺1~2个阿是穴(即触痛明显处),用捻转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天针1次,10次为1疗程。

针刺膈俞穴治疗反复发作之头痛

取穴:膈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向下方(或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轻轻捻转提插,使之得气,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胀感为宜。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一般需要针刺1~2个疗程。

针刺鱼腰穴治疗三叉神经痛

取穴:鱼腰,为经外奇穴。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向下方斜刺0.3~0.5寸,轻轻捻转提插,使之得气,局部有胀痛感或触电样针感时,然后将针体提起针尖向眉毛的前方、后方透刺,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胀感为宜。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一般需要针刺3~4个疗程。

针刺牙风痛穴治疗牙痛

取穴:牙风痛穴,奇穴名,位于腕横纹上2.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方法:取1.5寸毫针垂直刺入牙风痛穴,深1.0寸左右,如无明显针感,行捻转、提插手法,直到有强烈的酸胀得气感为止。下牙痛加刺颊车,上牙痛加刺下关。留针4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另有一奇穴名牙痛穴,位于手掌部,第三、四掌骨间,距指掌横纹1寸处,刺之治疗牙痛效果亦佳。

少商穴点刺放血治疗咽喉肿痛

取穴:少商,此为属手太阴肺经,太阴肺经井穴。位于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0.1寸处。

操作方法:医者先用大拇指、食指在少商穴周围推捏几下,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再用三棱针点刺双侧少商穴,挤出血液3~5滴,用脱脂棉球揩去。隔日1次,3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即可。

关冲穴点刺放血治疗咽喉肿痛

取穴:关冲穴,此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井穴。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关冲穴上点刺,出血少许。次日取另一侧关冲穴点刺。每天1次,左右穴位轮换点刺。一般点刺1~2次,即可见效。

孺儿与成人不同,古人称其体质为“稚阴稚阳”,形体未充,脏腑娇嫩,其发病也多较单纯,不似成人病之胶滞,也不似妇人病之隐曲。临床观察发现,小儿病证,不是外伤,便是内虚,其外伤多是六淫、饮食、虫兽金石所伤,内虚则为先天之禀赋有亏。由于小儿发病单纯,其处方用穴,亦有规律可循。现就儿科病证的用穴规律谈谈个人的体会。

1.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宜取督脉与五输穴。

对于外感病,治当发散外邪。小儿发热,治当发散阳邪,则取督脉的大椎、风门等;若邪犯肺卫,可宣散其手太阴或手阳明,可用其经的五输穴。发热用曲池、合谷,咳逆用鱼际、太渊等,均属此法。

2.内伤饮食所致吐利诸症,应取脾胃的俞募穴。

小儿“脏腑娇嫩”,易于受病。食少则胃弱,过食则积滞,若兼受外寒,亦可致胃肠寒凝气滞,出现腹痛之证。对这一类病证,一般治取其俞募。迫脏刺背,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对脏腑胃肠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3.先天禀赋不足,宜取脐周穴。

对于先天不足,发育迟缓,或重病元气亏耗的病儿,一般取关元、气海以补益肾元,命门火衰并见吐利、腹胀者,可用神阙隔盐灸。

4.疮疡、虫蛇所伤,应直取病所。

一般的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变,可用局部艾灸的办法,或艾炷灸,或艾条悬灸。对于虫蛇咬伤,或尽出其血,亦可于局部艾炷灸,若肿胀严重者,可三棱针局部散刺出其恶血,则病可愈。但对于神经毒性咬伤,则应早期尽出其血,当然结合西医的全身急救是必需的。

当然,儿科病证还有很多特殊用穴的方法,存在不少经验用穴的内容,这是以后应该不断发现和补充的东西,可作为上述用穴原则的补充。

总之,儿科病因小儿脏气清灵,发病单纯及其发病,所涉亦不广,故其治疗亦较单纯。《针灸大成》曾说:“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清代光绪年间,岭南程康圃《儿科秘要》认为,治儿科病证无非“平肝、补脾、泻心”三法,称为儿科治疗的“六字法则”,其基本核心就是强调小儿病的病因变化的简捷,劝诫其不可广为克伐,伤及无辜,影响小儿的日后生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穴位之认识经络
经络锻炼法321 常用穴位功效
梅花针疗法
名老中医之路之( 25)杨永璇
张氏九龙针
针灸技术的进阶技巧,对穴的配穴这些新姿势你了解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