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279条浅析

复习一下:太阴病本身有下利,伴有腹满而痛。这种下利为病态下利,生了病,有寒邪,所以越下利腹胀满越厉害,此病不会好。这一条所说的下利,为驱邪外出的反映,是好现象,是脾气实,腹会胀去,是一个作解胀气,这不是有寒,而是脾家实。其人体内素有湿热,或肠中有秽浊之物不可排出,借着脾家实的排便,一次排不出去,排泄十多次将肠中秽浊之物排泄出去了,不用吃药,腹泻可自止。比如吃了脏东西后,腹痛阵阵,急上厕所五六次后,不用服药腹痛就好了。这种情况说明脾胃之气充足,脾气实则肠中腐秽之物不可存留,正气驱邪外出。不像阳经之病可靠发汗之法,这是脾肠胃之病,从大便排泄而出。“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也有湿热凝结于肠胃,七八日后出现暴烦下利,脾气实,腐秽当去,这是好现象。因为手足温是热象而不是寒象,反映了太阴之气尚足,不虚衰。太阴病喜有阳气,脾气足则有驱邪外出之能。若虚寒则下利,因为寒湿与湿热虽都是病邪,若属于热性,脾气实,就会有驱邪外出的作用,这说明《伤寒论》太阴病喜阳气充实。另外,这两种下利情况是不同的,一种是正气恢复,邪气退却的下利;另一种是正气虚寒,邪气不解的下利。

今天接着看: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这一条主要说明太阴脾本身的阴阳气血不和的证治。本太阳病。字面意思就是:本来是太阳病。太阳病先前讲了那么多,不明白的再复习一下。那太阳病本应该用汗法,这个时候作为医生的,没有判断清楚,结果用了下法。这就属于误诊误治了。这个时候除了太阳病的症状外,又出现了新的症状:腹胀,时有腹痛。太阴之为病。腹满。时腹自痛。为什么会这样呢?邪气本来在表,这样一下,结果邪气内陷于太阴了。这样一来,太阴本身气血就不调和了,气不和则腹胀,血不和则时有疼痛。病机:脾之气血不和。病因:误下。处方:桂枝加芍药汤。但在临床上见到这种情况时,不要只局限于“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这种情况,只要出现这个病,就可用桂枝加芍药汤。不一定要误下后,不误下也可出现腹满时痛的证候。那问题来了:既然邪气陷入太阴,属于太阴病了,那为什么不用四逆辈呢?而用桂枝加芍药汤呢?再复习一下: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从症状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此条无吐,无自利益甚,无下利,既不吐又不下利。显而易见,此腹满时痛不属于脾虚而有寒湿。另外,它不属于太阴病有湿热。因为它未涉及小便不利、手足自温,所以它不是湿热。既不是寒湿,也不是湿热,究竟其腹满时痛是怎样造成的?现在就出问题了,关键是看这个“太阳病”。第一、如果认为这是太阳病陷下之邪的话,也就是我们开始这样认同的一样。用桂枝汤升腾太阳陷下之邪,有发散之意;加芍药以和脾治腹痛。第二、也有一种说法是非“太阳表邪之说。”因为临床实践证明,对于无表证的病人也适用的。这种病的关键在有腹满时痛,腹胀满则属于太阴病。太阴病有腹满时痛,说明它不是实证,不是阳明病的胀满疼痛、腹满不减、腹痛不减。这和阳明病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此病既不是虚寒证也不是阳明实热证,虚寒证与燥满实热证都可排除在外。此腹满时痛属脾胃受到一定影响之后,脾胃本身气血阴阳不和。脾为阴脏,以血为主。脾本身气血不和之时,会出现腹满腹痛。因不吐、不下利,用理中汤、四逆类则无针对性。又因它无大便燥结,也不可用泻下法解其腹满胀痛。这只是腹胀满,有时疼痛,非寒非热,而是脾家本身气血不和之证。第三、桂枝汤中加上芍药,桂枝汤中本有芍药,现在芍药由3两加成6两。芍药是血分药,和桂枝的用量比是6:3,因芍药有酸敛之效,芍药用到6两,此方就无发散之效了。因此,此证还有表邪之说是不成立的。问题又来了: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那么这里有无肝脾不和的问题呢?肝病主要影响到脾。同时,脾若有病,也会使肝为此不和。从肝治脾,还是从脾治肝,都是考虑肝脾有内在联系。二者一有不和,就会出现互逆、互相不协调。在临床治腹满时痛,怎样知道它属于气血不和?又为什么不属于脾气虚的腹满?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一条里面也有腹胀满,和此证有什么不同?① 这里都有腹胀,而厚姜半甘参汤证则以胀为主,通过排矢气,肠鸣几下,此腹胀就可得到缓解。桂枝加芍药汤证之腹胀,还时有疼痛,这不同于厚姜半甘参汤证,所以它不不但有气分不和,还有血脉不和。②弦脉是临床上用桂枝加芍药汤的客观指标:一是腹胀满,有时痛;二是脉弦细。弦是肝有问题,细是血有问题,所以摸此脉如摸刀刃,很窄很细,但尚有力。③从舌象上看,舌质偏红,苔薄白。这就从症状,脉象及舌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定位、定性及定量。小结一下:脉弦细,腹胀满时痛,舌偏红,是脾血不和,肝脾之间血脉也不利,此方加芍药,既和脾阴,又发肝木,为土中泻木之法。加上桂枝、生姜、大枣,有一定通气理气作用,因桂枝、生姜有温通之效。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小建中汤去饴糖,小建中汤治虚劳腹痛,也是治腹痛的方子。桂枝加芍药汤中无饴糖,说明这不是像小建中汤那样的疼痛,它还是本身气血不和的阶段。脾本身气血不和与肝是有关系的,所以此方重用6两芍药。芍药治疗腹满腹痛,可平肝,可使血脉拘急得到缓解,这说明此病是血分病。芍药可补血、和脉、平肝、止痛、和脾,小建中汤中芍药可甘酸化阴。此方中用芍药就是调和肝脾血脉的,既能治腹疼,也能治腹满。此方中还有桂枝、生姜、大枣、甘草这些辛甘之药,是走气分的;生姜、桂枝健胃,调和气分,对治腹满是有利的。此方组成的意义是调和脾胃气血阴阳,它不像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肌表,因为它加重了芍药,芍药即意味着属里、属太阴。现在明白了,如果临床上见到腹胀满,有时腹疼,脉弦而细,舌质偏红,舌苔薄白的患者,脉弦细是血脉不和的反映,不能用厚朴生姜等气分之药了,应该选用仲景的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去饴糖的效果很好。这种病在临床上男女都会有,既不是脾虚寒,也不是胃燥热,而是自身气血不和。当然,也和脾气虚相关,因为桂枝加芍药汤也有建中之意。因为此方可调和肝脾血脉,使血脉不拘急,所以可治腹痛。方中桂枝、生姜、大枣可通阳理气,可治腹胀满。腹满时痛有两种发展的情况,条文上只说了一种,即“加大黄”,还有一种就是加饴糖。如果气虚了,腹痛,心慌,心跳,脉无力,面色苍白,腹痛时往里窜,治疗就应该加饴糖,为小建中汤。这在《金匮要略》中论述得较为详细,《伤寒论》中也提及:“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脾气虚,桂枝加芍药汤就应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痛。如果“大实痛者”,此人有大便秘结,腹痛且痛得厉害,脾胃气血、阴阳不和,又有阳明腑气不利。大满、大痛,又腑气不利,此方应加大黄。因为这是太阴之病外搏于阳明,阳明为太阴之表,脾脏受邪,使阳明腑气不利,所以此病不为脾实,是阳明气不利,故“大实痛”。这就应加上大黄利大便,利大便后问题就可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伤寒论详解274~280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每日学伤寒}小柴胡汤小建中汤
《四圣心源》译读
【精讲伤寒】刘渡舟先生:加味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伤寒医案讨论会(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