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条)

从头学中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外感发病,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其中伤寒、中风是感受风寒之邪,为太阳病,而温病是感受风热之邪,并非太阳病,只是初起之时,易与中风、伤寒混淆,所以此条特为列出,以做鉴别。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除此之外,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是伤寒;发热汗出,汗出脉缓的是中风。形似太阳病,但是不恶寒而发热,兼有口渴的是温病。温为阳邪,故不恶寒而反发热;温热之邪灼伤津液,故见口渴。
温热之病,不能用汗法治疗,所以发汗后热仍不退,或稍退旋起。这是风温病的特点。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风温病并不是发汗以后才出现“身灼热”的症状,而是初病即有身热,虽然药之得汗,但热仍不退,表现为“身灼热”。
风温为病,是两阳相合,浮脉为阳,所以按之“脉阴阳俱浮”。风性开泄,热迫津液,所病风温者,必见自汗而出。这是风温邪气留于卫表的病汗,不可与药汗混淆。风温灼伤津液,壮火能伤阳气,津气俱伤,所以身重。
热邪扰动心神,则见“多眠睡”。这个“多眠睡”主要不是指嗜睡症状,而是风温病体倦欲眠,神思疲倦的表现。
邪热上壅,肺气不利,故见“鼻息必鼾”。舌为心之苗,温热之邪通于心气,故见“语言难出”。
以上“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加上“发热而渴,不恶寒”,“发汗已,身灼热”等症状合在一起,就是风温病的表现。风温病并非伤寒,不能用伤寒之法治疗。
若误以为伤寒而用汗法,则汗虽出而热不退,反而更伤津气。
若以其发热,误诊为里热阳明证而用下法,则伤津液。在里之津液不足,故见小便不利;津不养神,则两目直视而失神;误下伤胃气,兼以失神,故见大便失禁。这里的“失溲”当指大便失禁而言,“溲”的原意,即指二便,不能理解为后世习惯所指小便。
若用火疗之法强发其汗,则阴阳俱伤,火邪内盛。“黄赤为风”,黄色为阳色,现在内外皆热,故而微发黄色。若火疗伤阴而剧者,津液大伤,不能养心则惊,失于养筋则作痫,时瘛疭。火热犹在,阴津大虚,所以其色黄而晦暗,有如烟熏。
风温当治以辛凉,现在反以汗、下、火疗等法误治,伤人正气。一次误治,尚且只是迁延病情,有可复之机。若是一误再误,那就可能会危及性命了。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相关条文:
伤寒论直解 (一)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第2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3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4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5条)

更新:
前几日有朋友留言,说在抄写伤寒论,正好小编也在抄书,就想能不能边背书边练字呢?于是就弄出来了这个伤寒字帖,当然还有描红版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解读《伤寒论》密钥之第6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温病,风温
温热经纬(卷一卷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6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 风...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0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