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风指南:治疗中风最全攻略

病因

一是情志失调情欲改变,多以怒、喜为主,怒则气激,气逆而血亦逆,上升于脑。

二是饮食失常多以膏粱美食为主,膏者肥脂,肥能充填腠理,促使腠理致密,阳气不得宣泄于外而为热,血得热则沸于上,或食咸多,血得咸则凝,饮多以酒为主,酒是五谷之精英,有大毒、质寒性热,先渗于胃,然后入胆浸入肝、肝为血道,为凝血之本,调血藏血之所,故酒人肝胆、毒聚伤血、血为逆乱,气亦必逆而上之。

三是久患消渴之疾,风头旋,中风之病,气血受伤而生逆变,亦有药误使然。

病机

在上述病因作用下,引起机体气血变乱于下,逆乱于上,上为脑,脑为神脏,一身之统,上下相召为生理之常,下则气血失和而生逆变,脑为之受扰,发生气血逆乱,因逆致变,因变受损,因损致病,所以脑生病,其病机有二:

一是脑之气街为患,气机受阻,气化欲行不速,引起气不顺为风,风动生热,热为火之渐,久而不解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

二是“脑中血海”之血脉,络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

轻则血失气煦,血为之凝,凝则为癖,血癖痰生,热结、毒生,脑络脉弃塞,损伤脑之神机,神经失治而生缺血性中风。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内风统领热邪火毒、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原,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膜破,络裂、血脉不能束血,其脑气不能固血,其血必滥于外,血液稽留,为积,聚而为瘀肿,血瘀水肿津必外渗,化水、生痰,毒自内生,毒害脑髓,元神受伤,神机受损,神经肌肉发生病变,堵塞神明,轻则机窍失灵,神机不流贯,神经不能传导,重则血溢“琼室”之内,脑健情质体受损,元神、神机、神经三者脑神之轴受损,窍络、清窍阻塞不通,在病机上形成上下失应,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脱散,发生昏愦,危则昏迷,不省人事,内闭外脱之险候、危证。

证治

本病多为急作,初则症见口舌歪斜,渐见半身不遂,言语涩滞,偏身肢体麻木,唇缓流涎或见呵欠不止,多喜睡为主。

但此病由发病始,九天之内,不论病之深浅,症之轻重,其病情是加重过程,此为正不束邪,邪气渐进所使,若邪胜毒烈,脑气大损,营卫失守,伤及元神,神机欲息未绝,症必见头痛,神志昏愦,险则昏迷,危则内闭,外脱之候,概而言之病情轻、重、险、危之象预后善恶未定,必须药力救治之。

待到病发两候之时(十天),正气来复之时,药效已达,助正,二除邪,正胜邪衰,病情轻者,渐趋康复,而险、危之候转安,用药得当,亦有康复之望。

1分期论治

病在急性期治则是以为主,缘此病是标急本缓,邪实于上,新暴之病,必宜“猛峻之药急去之”,邪去则通,阴阳,气血得平,故治法必以破血化孩,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指导临床急救用药准绳。

盖此病不论轻、重之患,3~7天之内,瘀血痰毒,风热在脑,必然引起神气郁而不伸,阳气不能宣发于外,郁积于内,而生瘀血热,瘀得热则散,瘀散痰消,毒自解,不药热自解,但也有部分病人,因正气不支,邪气失约,复感外邪,内外合邪而发热,法宜清热解毒,活络化瘀,药而治之。

病发72小时以内者,必先投三化汤生蒲黄、桃仁、煨皂角水煎服之,得利停服。同时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选而用之,静脉滴注,一天两次,疗程28天。

同时口服抵当汤6小时1次,神昏病人鼻饲或肛门高位灌肠。除汤剂而外,亦可用醒脑健神胶丸,每次4~6粒,6小时1次,疗程为14天。

病至15天汤剂改用补阳还五汤减黄芪加生蒲黄、苏木、土鳖虫、豨莶草水煎服,8小时1次,亦可选用中风脑得平每次7~8粒,8小时1次,疗程14天。

2随证加减

本症在急救过程中,症见神志不清,重则昏迷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8小时1次。

症见烦躁不安着,加服黄连解毒汤送服局方牛黄至宝丹1丸,6小时1次。

症见风头旋者(血压高)于汤剂加羚羊角、玳瑁、莱菔子;再用吴茱萸、附子、怀牛膝、茺蔚子(益母草子)为面,蜂蜜调和,敷足心涌泉穴24小时。

症见脱证,血压低者,加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症见头痛如破者,药用透顶止痛散[口畜]鼻即止,药用川芎、辛夷、冰片、白芷、硼砂、真麝香,共为细面即是。

症见呕血便血者,加服大黄黄连泻心汤白及、马灯草水煎服,6小时1次。

症见真心痛即急性心肌梗塞者,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注,一天2次,汤剂加服四妙勇安汤治之。药用金银花、当归、玄参、生甘草水煎服,6小时1次。

症见喉间痰鸣,如拽锯者,药用鲜沥水一汤匙,兑入猴枣散一并灌之。

症见呃逆者,以防合并心衰,真心痛之患,此为“心主噫”,噫者心气伤之象。加服平逆止呃汤,药用炒刀豆、青皮、枳壳、旋覆花、半夏、鲜姜、枇杷叶、莱菔子,水煎服,8小时1次,气虚者加生晒人参。

症见肺热病即肺部感染,发热者加服清肺汤,药用羚羊、玳瑁、金荞麦、虎杖、黄芩、杏仁、生石膏、金莲花、七叶一枝花,水煎服。6小时1次,同时兑服瓜霜退热灵七粒服之。

症见心衰者,加服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6小时1次。

症见神昏,不省人事者,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一天两次,汤剂用宣窍醒神汤(笔者方),药用水牛角、羚羊角、玳瑁、石菖蒲、郁金、细芽茶、白薇、栀子仁、清夏,水煎服,同时送服醒脑散,药用真牛黄、真麝香、龙涎香、安息香、冰片、西红花、猴枣、石菖蒲、莲子心、胆星、煨皂角共为细面,每次2~3g,6小时1次。再用此散纱布包好放人两耳孔中12小时取出。

症见吞咽困难,饮水即呛者,药用会厌逐瘀汤,方见《医林改错》一书,再配合针刺疗法,取天突穴、金津、玉液二穴(此二穴点刺)、翳风穴治之。

病至5~7天症见患肢肿胀者,药用透骨草、三棱、莪术、片姜黄、防己、急性子,水煎熏洗。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分析

导读: 探讨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方剂的用药规律。 对351首治疗中风的方剂进行药物名称标准化,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分析。张教授治疗中风病中用药频次由高到低的前5味药物依次为丹参、郁金、天麻、桑枝和夏枯草;所选药物以寒、平、温,苦、甘、辛的四气五味为主;归经尤其以肝经为突出,同时注重调整心经、脾经、胃经和肾经;治疗方法擅长活血化瘀、祛风湿热,发散风热、清热泻火,同时兼顾补虚(补阴、补阳、补血及补气)、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清热燥湿。张教授治疗中风时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主要从痰、瘀、虚论治,重视痰、瘀、虚的对症治疗。

欢迎引用本文:

高贤波, 张砚, 王益民.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分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2): 142-147.

GAO Xianbo, ZHANG Yan, WANG Yimin. Analysis on medication rules in treatment of stroke by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2): 142-147.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分析

高贤波1 , 张砚2 , 王益民3

(1、天津中医药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天津 301617;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 301617)

中风又名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3大疾病之一,近些年来中国中风疾病受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影响,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张伯礼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文章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对张教授近6年治疗中风病的处方进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以张伯礼教授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门诊系统中诊断名称为“中风”的病案处方为来源。具体包括就诊日期、顺序号、病案号、患者姓名、药物名称、药物序号、剂量、药物付数、诊断名称、金额和医生姓名。

1.2 纳入标准

检索诊断名称仅为“中风”的处方,共得到中风处方367首。

1.3 排除标准

排除药物序号不连续者或者药物序号不是从1开始以及药物重复的处方。共排除14首处方,最终得到353首处方。

1.4 药名规范化处理

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的中药命名规则对方剂中的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比如将柴葛根统一为葛根,元胡统一为延胡索,旱莲草统一为墨旱莲等。将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用同一名规范,如生黄芪统一为黄芪,熟军统一为大黄,但由于某些药物不同炮制方法严重影响药物的性味归经,所以还保留原名,如“生地黄”等。

1.5 数据分析和处理

采用Excel 2016按照序号、就诊日期、病案号,患者姓名、药物名称、剂量等建立基本方剂数据库,然后对所使用的药物建立频次统计分析表,性味归经分析表和药物类别分析表;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进行Apriori关联分析,设置提升度大于1,最大前项数为5;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选取组间联接聚类方法,度量标准为平方Euclidean距离,以期发现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方剂中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配伍规律。

2 结果

在筛选出353首中风方剂中有2首只包含1味中药的单方,分别为天麻,乌梢蛇。为了分析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现取包含2味药或2味以上药物的方剂351首为分析对象。351首方剂,包含185种药物,所有药物累计出现6 507频次,其中用药频率大于20%的有32味药物,累计出现4 341次,占全部应用次数的66.71%,每首方剂最少包含2味药,最多包含26味药,平均每方包含18.54味药。

2.1 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在351首方剂中频次最高的5味药是丹参(272次,77.49%),郁金(252次,71.79%),天麻(205次,58.40%),桑枝(205次,58.40%),夏枯草(196次,55.84%)。表 1统计了351首方剂中某种药物出现频率大于20%的32味药物及其出现的频率。

2.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学》对中风351首方剂中频率大于20%的药物按每味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逐一分类,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所使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如果一味药有多种药性药味,均统计在内。四气频次较高的前三位为寒(1 236次)、平(1 042次)和温(964次);五味频次较高的前三位为苦(2 260次)、甘(1 547次)和辛(1 539次);归经频次较高的前三位为肝经(3 206次)、心经(1 584次)和脾经(1 327次)。具体详见图 1。

通过频数分析得出张教授治疗中风病,擅长使用的药物具有如下四气五味归经特性:四气以寒、平和温居多;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尤其以肝经为突出,同时注重调整心、脾、胃、肾、胆、肺。

2.3 药物功效分析

对频率大于20%的药物进行功效分析,得出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涉及8类中药,用药频次由高到低前5类药依次为活血化瘀药6味,1 051次,占24.21%;清热药4味,582次,占13.41%;补虚药4味,529次,占12.19%;祛风湿药4味,515次,占11.86%;平肝息风药3味,481次,占11.08%。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中擅用活血调经药(丹参、鸡血藤、牛膝)和活血止痛药(郁金、川芎);补虚药中麦冬补阴,杜仲补阳,当归补血,黄芪补气。具体见表 2。

2.4 关联规则分析

方剂351首,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设置提升度大于1,最大前项数为5,进行Apriori关联分析,支持度35%以上,置信度80%以上,得到2味药关联规则14个,见表 3。3味药关联规则14个,见表 4。支持度30%以上4味药的关联规则3个,见表 5。其中提升度越大表示药物关联越密切。

2.5 高频药物网络分析

对频率大于20%的高频药物,借助SPSS Modeler 14.1软件在高频药物共现频次大于70次的前提下,使用药物关联网络图来清晰展现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链接的强弱通过药物关系之间连线的粗细表示出来,连线越粗表示关联越强。由图 2可以看出郁金、丹参、桑枝、夏枯草和天麻之间关系最为密切。

2.6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对频率大于20%的32味高频药物,使用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选择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共聚出3类,见表 6。

3 讨论3.1 核心药物分析

通过对张教授治疗中风的351首方剂用药频次分析,发现张教授治疗中风用药频率在前10位的分别是丹参、郁金、天麻、桑枝、夏枯草、杜仲、当归、鸡血藤、牛膝和葛根。其中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等功效。郁金,性味辛、苦、寒;归肝、心、肺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张伯礼教授主要选用以寒、平、温,苦、甘、辛,肝经、心经、胃经、脾经等性味归经为主的药物。

研究结果显示张教授治疗中风时用药范围广泛,频率大于20%的药物共涉及12类中药,其中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祛风湿药和平肝息风药共占比72.25%,可以看出张教授治疗的中风多为气虚血瘀、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肝风内动和痰瘀阻络等证候。治疗时以活血化瘀、祛风湿热、发散风热、清热泻火中药类别为主,同时辅以补虚药(补阴、补阳、补血及补气),平肝息风药和清热燥湿药。擅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其使用频次最高,占24.21%。对于气虚络滞轻症,张教授常用黄芪甘平益气之品,配以当归补血和血、辛温通络,肾阴亏虚者佐杜仲,活血通络时不忘益气填精,通补兼施,标本兼治。同时这也说明治疗中风病用药范围非常广,但也比较集中,这正体现了张教授治疗中风主从痰、瘀、虚论治,注重痰瘀互结;重视清化痰湿热;活血通络、益气养阴;配合健脾温肾,镇静安神,开窍益智的思想。这也正印证了中风的病因病机。

中风是在气血两虚的基础上,因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属本虚标实。因瘀血阻滞而致病症急且较重,故用丹参、鸡血藤、牛膝、土鳖虫等通达经络之品;郁金、川芎等活血止痛。使用桑枝、络石藤、老鹤草等祛风湿热药能祛风邪,舒筋络,通利关节。肝阳上亢者选用珍珠母、牡蛎平肝潜阳。因肝风内动而引起的肢体痉挛抽搐,选用天麻等息风止痉药物。若伴有情志异常可选用首乌藤调心安神。

3.2 关联规则分析

规则预测的准确度可以通过设置高的置信度反映出来,提升度越大关联性越强。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在支持度 > 35%,置信度为 > 80%,提升度 > 1的前提下,得出14个2味药物关联规则,其中半夏→黄连的提升度最高为2.17,说明这2味药是关联最为密切的药对。2味药之间的关联主要以丹参和郁金为核心,与桑枝、天麻、夏枯草、杜仲、鸡血藤、牛膝、葛根、半夏和黄连的配伍。体现了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祛风湿热、清热泻火、化痰止咳、与活血化瘀之间的配伍。其中3味药关联规则较强的是夏枯草,郁金→丹参(清热泻火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桑枝,郁金→丹参(祛风湿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杜仲,郁金→丹参(补阳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葛根,郁金→丹参(发散风热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天麻,郁金→丹参(息风止痉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牛膝,郁金→丹参(活血调经,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半夏,郁金→丹参(温化寒痰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等,体现出张教授治疗中风主从痰、瘀、虚论治的思想。

3.3 聚类分析

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6类,C1类中苍术燥湿健脾,茵陈清热利湿,若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用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同时加入牡蛎平肝息风。中风患者常为痰瘀互结证型,痰湿为患,首当清利。C2类中鸡血藤配伍祛风湿药(老鹤草)可以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配伍益气补血药当归、黄芪,治疗血虚不养筋之肢体麻木;对中风患者半身不遂配伍乌梢蛇虫药增强通络止痛之功,严重者加用土鳖虫以破血逐瘀。说明张教授治疗中风时注重活血通络、益气养阴。C3类中对于肝风内动者加珍珠母平肝潜阳、清泻肝火,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C4类中半夏、黄连,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清热解毒、化痰开结。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连和半夏都具有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白芷味辛性温,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川芎为血中气药。白芷与川芎配伍使用,用于治疗头痛、中风、痹证等中医疾病。槐米味苦性寒,清热肝火。血虚甚者加首乌藤补血。张伯礼教授治湿之时善调畅气机,脾虚甚者重用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麦冬滋阴益气,知母清热养阴,配大黄通腑泄热,以护周全,说明张教授注重祛风止痛,治湿的同时注重调畅气机,柔肝安神。C5类丹参郁金活血行血,夏枯草清肝息风潜阳,桑枝祛风湿善达四肢经络。C6类中天麻息风止痉,葛根为解肌要药,可以透散扩张血管,牛膝引血下行,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从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张教授治疗中风时注重清化痰湿、活血通络、祛风止痛、平肝息风、舒筋解肌,同时兼顾滋补肝肾,益气养阴。

4 总结

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以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的方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张教授治疗中风时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主要从痰、瘀、虚论治,重视痰、瘀、虚的对症治疗,其符合张教授治疗中风的思想。由于原处方中只有诊断名称,并没有记录具体的证候类型,因此文章根据处方用药情况反推出中风的有关证候。虽然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采用合理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辅助名老中医的用药经验传承下去,同时可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中风病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也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中风病的临床预防研究备受中医界关注,近年来,在辨证论治、专方专药治疗、中药静脉制剂、治法选择、新药研发、制剂改革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促进了中医药预防中风的发展。

中风包括西医所说的脑梗塞、脑出血、短暂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其轻行神志尚清,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多愁易怒。重者则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 口歪流涎,舌强失语,并有生命危险。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华,体现了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精神。一般分为5型论治。

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泻火,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

风痰阻络型:治以祛风除痰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星蒌二陈汤加减。

阳明腑实证型:治以通腑泻下,清肠泄浊。方用大承气汤或星蒌承气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

肝肾阴虚型:治以滋养肝肾,养血活络。方用镇肝熄风汤或地黄饮子加减。

2中风先兆期

有报道在中风前期采用平肝潜阳方,穴取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太冲、三阴交,泄法浅刺,一般3~5次即可获效。气虚可灸百会、风池、绝骨、肩井、风池、风市、足三里。

6月26日四川举办全国微创穴位埋线(疼痛、减肥专题)技术研修班--点击查看

3中风病卒中期

(1)体针取定。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操作:初期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后期宜用补法,双侧取穴。

(2)头针取穴: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足运感区。操作:沿皮刺入0.5~1寸,频频捻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或隔El l次。

(3)耳针取穴皮质下、脑点、心、肝、降压沟。操作:针刺选用0.5毫针或图钉型揿针,直刺留针30~60分钟;也可选用王不留行,用胶布贴穴位,一般3~5天更换1次,10天为l疗程。

4中风病后遗症期

(1)偏瘫

体针百会透曲鬓。操作;沿头皮分3段接力刺入,快速捻转200次左右/分,连续5分钟,休息5分钟,重复3次,约30分钟出针。平肝熄风穴取合谷、太冲、行间、风府;补益气血穴取百会、关元、足三里;育阴健肾穴取腰阳关、肾俞、太溪;活血通络穴取环跳、阳陵泉、风池、三阴交、外关。操作:先取健侧用泻法,后取患侧用补法。针刺时要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头针取穴:运动区、感觉区、语言二区、舞蹈震颤控制区。

操作:用28号1.5寸针刺入穴区,手法捻转得气后可配以电脉冲,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25分钟,每日1次。

眼针取穴:眶周眼区双侧上焦区、下焦区。

操作:用30号5分毫针,在每取之穴距离眼眶边外缘2分处,按取穴顺序横刺进针,留针5~10分钟,起针后用棉球压迫针孔。

综合疗法头针:取双侧上下肢运动区;面瘫加双侧面运动区。

体针:取穴肩髑、曲池、环跳、阳陵泉;酌选手三里、太溪、太冲、关元等,每次7~8穴。头针、体针均可用电针。

穴位注射:用复方当归注射液2ml分别注射曲池与阳陵泉或外关与足三里,两组交替使用,隔日l次。头针、水针、体针均可间Et l次,病程l个月以内予泻法;l~2个月用平补平泻法,3个月以后用补法。

(2)言语不利

体针取穴:廉泉、通里、合谷、内关。

操作:廉泉用平补平泻法,进针后捻转提插;余穴用捻转补泻。并可通电治疗20分钟,每日1次。每次选2穴,交替使用。

头针取穴:语言一区、二区。操作:进针得气后,可用电针治疗。

(3)口舌喁斜

体针取穴:阳白、四白、颊车、地仓、人中。

操作:平补平泻,每次2~3个穴位,每日1次。

电针取穴:翳风、颊车、库正、下关。

操作:先用毫针刺入穴位,手法得气后通电,每次2~3穴,每日l次。

(4)肢体肿胀取穴

液门,直刺5~8分,用补法至局部发热,留针30分钟。

(5)肢体疼痛

用徐长卿注射液注射肩髑、肩贞、天应、阳陵泉等,每次共注射4ml,每日l次。

7月10日河北举办全国微创穴位埋线(疼痛、减肥专题)技术研修班--点击查看

5外治法

(1)卒然倒仆,痰涎壅盛,难辨虚实用炭火一盆,将米醋洒上,使醋气冲入口鼻。

(2)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为末,吹入鼻中。

(3)中风急性期,神昏,便秘者可用大黄(后下)、芒硝(冲入)、菖蒲、郁金、枳实、陈皮、甘草,水煎,待药物冷却后灌肠。

(4)中风闭证可用安宫牛黄丸混悬液灌肠,或用栓剂塞肛。

(5)口舌歪斜 鳝鱼血入麝香少许外涂患侧,单纯鳝血亦可,巴豆7枚(去皮)捣研如泥。左歪涂右手心,右歪涂左手心,以暖水一盏,置于药上,须臾即洗去。

(6)半身不遂 熏脐条熏脐:银珠l0g,枯矾12 g,降香3 g,艾绒60 g,共研细末,用皮纸制成艾条,早晚熏灸脐部,盖被微汗。趋风膏外敷:红海蛤取如棋子大,生川乌去皮60 g,炙山甲60 g,伸筋草30 g,将上药共为细末,每料用l5 g,捣葱汁调成厚饼状,约半寸,贴敷患肢脚心或手心,缚定,避风。若上肢活动差,加桑枝30 g;下肢较甚加独活30 g;隔3日1次,5次为l疗程。

(7)手足挛缩 伸筋草30 g、川芎10g、红花15g、川椒6 g、生川乌10 g、麻黄10 g、松节12 g、透骨草30 g,将上药装入布袋中,置盆内煮沸后,将患肢放于盆上薰蒸l5分钟;使药液温度下降后浸泡患肢,药液凉后需加热;肘、膝、肩关节可用药袋热敷。每日2次,2周为l疗程,每剂药可熏洗2~3次。槐枝15g、柳枝12 g、楮枝20 g、茄枝20 g、白艾10 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l5~20分钟,每日l0次,并应避风寒。

(8)血压高用吴茱萸8g、制附子10g、肉桂12g煎汤洗脚,每日l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文速递】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丁元庆教授诊疗不寐的用药规律研究
胡志强教授治疗中风后遗症用药经验总结
这个6味药的肝囊肿方,我用了好多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方:小伸
常用中药材_郁金_自渡子
甘麦大枣汤剂[甘麦大枣汤剂]
化瘀血,才能去痰湿,那为何,你这六味药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