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律师只懂法,企业才不要

作者 / 古城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原标题 / 律师真正要做的不是法律,而是“业务的法律支持”

来源 / 智合


前段时间参与了一起企业员工安置的业务。

业务本身没什么问题,最终也顺利解决了。但在业务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们的法律服务与客户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些偏差。

并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或者说思考——律师之于企业,到底应该是个什么角色?

01

企业的法律监督者?

以员工安置业务为例,这一业务可以拆分为四个核心的环节,即员工安置方案设计—法律风险评估—员工安置谈判—离职补偿/交接:

四个核心环节中,律师真正参与的,只有法律风险评估和员工安置谈判两个环节。

法律风险评估环节是针对企业方已经制定的员工安置方案做法律上的把关,员工安置谈判是配合企业方的业务主管和员工洽谈补偿方案、落实安置协议。

说起来,这种流程和安排没有什么过错,但问题在于「律师参与的深度直接影响了项目处理的效率」

简单地说,员工安置项目中,最核心的环节是员工安置方案设计,后面的环节实际上都是对员工安置方案的执行。而方案设计和方案执行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这种偏差必然会导致方案的修改。如果企业内部决策比较麻烦,修改上就会很耗费时间。

所以,合理的处理方式是律师的全程参与,从员工安置方案设计环节就进驻企业,并做好后面的跟进服务,保障员工安置项目的高效完成。

但问题在于,不是每个律师都认可上面的处理方式——

  • 更多的律师是作为「企业外部法律顾问」而存在的

  •  做的是项目中法律问题的把关

  •  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企业的法律监督者」


这就不难解释律师为什么会对客户说这不行、那不行,而客户老抱怨律师“只懂法律不懂业务”。

02

业务的法律支持者

诚然,律师是做法律的,这点没有任何问题。

但同时,律师是做「法律服务」的。法律只是服务的一种承载方式,服务的目标在于「解决客户所面临的问题」。

只关注法律,而忽视服务,无疑是舍本而逐末。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很多专业人士自以为很有成就,实际上他们不过在帮忙打杂或者磨亮石头罢了”。

对于律师来说,真正要做的不是法律,而是「业务的法律支持」。

03

三个原则

What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How。既然挖了坑,我们就得想办法填坑,解决一下如何做的问题。

对此,我们梳理了三个方面,可以考虑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关注客户需求,跳出专业深井   

之前有朋友问过一个问题,说是某外企在国内雇佣了一个高管,面试的时候对这个高管非常满意,实际工作后却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就给我打电话,问我“这个高管目前还处在试用期,能不能直接开掉?”

这是一个法律问题。试用期的法律规定也很明确:“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企业可以单方解除。”问题在于这家企业并没有对录用条件做约定,不符合录用条件也就无无从谈起。

当然,这个时候,律师还可以建议按照“找瑕疵,按照严重违章解除” “做岗位调整,逼迫员工自动离职”“冷冻处理,让员工自行离职”。

就这个问题来说,我们有时候想多了,这是个法律问题,但可以用「非法律」的方式解决。

企业的需求只有一个——开掉这个员工。

那么不妨给员工做个“离职面谈”,向职工陈述利弊,说清楚问题所在,也做好给职工的补偿方案,双方协商下就能解决问题。没有必要上升到法律层面。

这个例子比较简单,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律师「唯法律的思维习惯」。凡事,总喜欢先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尝试在法律的框架下寻找解决方案。

这实际上是一种错位,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关注客户,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

比如上面这个案例中,客户询问我们“试用期解除员工的问题”,但对客户的询问,我们不能全盘接受,而应由表及里,探寻客户背后真正的需求。上面案例中,客户的需求就是解除,至于是否采用试用期解除倒真不是很重要。

其次,需要跳出专业深井。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寻求的是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可以是法律的,也可以是非法律的,重点在于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2.关注流程优化,从咨询到落地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这么做才能提高合同审查效率》,其中提到合同审查效率的提升,重点在于优化业务部门的合同流程:

最早代表公司与客户接触的部门是销售部和采购部,在初始洽谈交易条件的时候,就要将合同审查的标准告诉相对方。

当然,需要告诉知相对方的不仅仅是合同审查的标准,还有如公司财务部门,行政部门的要求。

这样,双方充分考虑了各自要求和标准后,再形成合同文本,再进入各自的审批流程,合同审查自然就有了效率。


和业务部门沟通,关注业务部门的流程优化,是实现「业务的法律支持」的关键。

以往律师的做法更多是提供法律建议,至于法律建议能否在企业落地、能否真正解决企业的问题并没有太多跟进关注。

正如《球状闪电》这部小说中的一句话:“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提出假设,如果这个假设得不到实验验证,科学家的责任无非就是再提出一个。”

有时候律师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咨询到落地」,不仅仅需要向客户提出法律建议,更要注意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帮助企业优化流程,以保障法律意见的落地。

这样,才能让客户真正体验到「法律支持业务的价值」

3.关注目标达成,实现客户成功   

做业务的法律支持,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客户达成目标、实现客户成功。

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客户拿过来一份非全日制用工协议让律师做审查,协议中有一条约定“乙方(员工)的工资每月结算一次,于次月10日发放”。从法律上来说,这条规定明显违反《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但从企业财务处理的角度,每月结算是当前财务上的惯常操作方式。为照顾非全日制员工,以不超过十五日结算,财务的变更成本会很大,也不利于企业工资的统一结算。

就这个例子来说,律师给出的是法律风险的建议,确定了这种操作的「合法范围」,但对企业来说,在合法范围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可容忍风险」的范围。

企业希望在可容忍范围内做「收益最优、成本最低」的操作,这点才是律师真正需要达成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做法律服务,要时刻以客户的目标为目标,以帮助客户实现目标、达成成功为导向。

当然,想要实现从做法律到做业务的法律支持的转变,仅仅依靠上面的三条原则是不够的。

原则只能给我们做方向性指导,如何将法律更好地融入到客户业务中,帮助客户达成目标、实现客户成功,需要不断和客户去做磨合,找出“法律+业务”的最佳路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疫情后的律师:悄无声息的停滞、挣扎、降薪与裁员
年创收3亿美元,法律公司Axiom美国上市,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从尽职调查到风险评估,企业“事前刑事合规”全流程实务操作指南
要签下常年法律顾问,这几种姿势是不行的
《民营企业常年法律顾问业务操作指引》
律师业的变革掌握在企业法务总监手里?| 书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