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让身边的人失望,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却总是强求自己满足别人的所有需求。
其实只顾别人开心而一味地委屈自己是一种消极的内耗行为,适当地让身边的人失望,也是一种智慧。
群体心理学中有一个观念——内耗效应,指的是资源不协调导致了负面效应。我们从小就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会导致成年后的个体不尊重自己的需求,从而导致内耗。
具体而言,有人从小就为了获得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而变得病态。
他们通常有一对严厉的父母,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我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才能被爱”这样的心态,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价值来自于内心的强大,总是在意他人的眼光会导致我们活的越来越不像自己。

学会尊重自己

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看,父母在我们幼时的价值塑造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许多父母都对此十分漠视,他们认为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吃苦。
比如,父母的过分指责会导致我们难以承受失败的事实,我们只想变得越来越好。
强求自己变得更好本身就是一种谬论。真正的成长,首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你想做,而不是因为有人期待你这样做
我们一味地迎合他人反而容易让别人不尊重我们,甚至对我们发起暴力行为,在校园暴力的事件中受害者总是最隐忍的人。
很多人害怕发脾气会导致关系破裂,事实上,破裂一段关系的后果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更何况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不可能因为一次情绪问题就走向破裂的。

不做隐秘的自恋者

不让他人失望看起来是一种谦卑的心态,但是这样的人可能是最自大的人。
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Craig Malkin认为:隐秘自恋者不会真正地考虑他人。他们对他人的在乎,仅仅是因为社会印象需要一个关爱他人的自己,因为自恋者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形象。
即使他们看起来落落大方,但在他们冷静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渴望被他人关注的心,所以他们才会那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逃避回到童年那种熟悉的人际模式中。

边界意识不清晰

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边界意识”一直被淡化。这就导致了在我们默认的人际规则中,默许了别人侵入我们边界的权力。
生活在集体中的我们经常会成为“乌合之众”,群体最排斥那些特立独行、忽视“人际权力”的少数人,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施压即可控制别人”的人际规则。
很多人会习惯依靠打压来控制别人帮助自己获益。他们越来越熟练地使用道德绑架,共情等一系列技巧来控制别人。
打压别人也许会带来快感,但是施压、被控制的对象如果是你自己呢?你该如何面对?

首先我们永远不要给别人控制你的权力。
如果你执意认为互相控制才能更加亲密,那可能是你自身“边界意识”不清晰的结果。
为什么你习惯被控制?因为别人的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影响。
这些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道德,一种是利益。
譬如一个大街上的乞讨者向你要钱,你的家人要求你早点结婚等,这些要求会带给人道德层面的压力。 除了反社会人格,否则我们每个人本能的拒绝自己是一个“坏人”。

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想多交点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即使要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他们也不想被排除在群体之外。
如果被别人指出来道德的问题,个体将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一个人不管成就如何,他也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所以我们在人群中常常会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害怕自己做错事而不被他人接纳。
如果你在你出现压力情绪的时候能冷静的分析一下你的压力来源,你会惊喜地发现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在乎这个人,这件事。
允许自己成为人,而不是完美的神。
让人失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自己失望,让身边人失望,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心理学》(3)
心理学中的智慧【中】
武志红老师这本新书,应该能够帮助你摆脱内耗
过度要求别人是一种边界不清、自恋的状态。
#人际交往小技巧#懂点 #读心术 让你瞬间洞察人心 #女性智慧,#心理学#读心术#识人术#观人术#智...
讨好型人格 一味讨好是不自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