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近代大儒范振绪,诗书画独领陇右

#原国正《兰州画坛轶事》#之19

范振绪出生于北京官宦世家,自幼接触书画,耳濡目染,九岁丧父,随母归迁故乡甘肃靖远。自幼勤学苦读,加之慈母督教有方,于清光绪29年中进士,入仕后曾在清廷工部任职。后赴日留学,接受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员参与反清活动。民国初期,范振绪曾在北京、河南、内蒙、青岛、合肥等多地国民政府任职为官。1934年后,受聘甘肃省国民政府顾问,自此定居陇右,主要在甘肃从事政治文化艺术活动,他是甘肃近代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进士出身的范振绪,在传统书画方面的造诣极其深厚。‍在京为官或客居北京,广泛结交京师书画名流,饱览历代名家名作,潜心鉴赏书画与研习书画技艺。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与文人情怀,使他对清代“四王”情有独钟,深谙“四王”精髓,四王之外他还遍临黄公望、倪瓒、范宽、董源、巨然、荆浩、关仝等名家名作,汲取各家所长。他的画偏重于连勾带皴,不混杂的披麻、折带,表现程式的概念和抽象化,追求温润圆浑的笔墨情趣,是继承“南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

范振绪早年在多地为官,也曾任过几任可捞大把雪花银的知县,但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有限的饷银除维持生计外,全部用于收藏喜爱的字画。他初到兰州时,没有什么积蓄,一家老小租住在南城外颜家沟陈家湾子一处普通院子里,周围混居的也都是普通市井百姓。他担任的省府顾问、省参议员等职务也都属荣誉职务,薪饷有限。

范家本来人口就不少,初到兰州,远在故乡靖远的几户近亲,听说范振绪从京城衣锦还乡,也拖家带口前来投靠,范振绪来者不拒,一概接纳供养。里里外外一大家子几十口人,日常开销全靠他手中一支笔。他在民国时期的文化界学识名望很高,在甘肃书画界的地位更是无人能出其右。当时画坛有“范振绪的山水、裴建凖的马”的说法。

甘肃地方自古就有重书尚画的传统,每年正月初三到初十,都会在金天观(今兰州文化宫内)里举办雷坛河大庙会。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书画交易,盛况空前。对范振绪的山水画趋之若鹜,一画难求。晚清进士出身的他,书法功力极深,楷书结构严谨、笔力精到。兰州地处西域商贸交通要塞,商贸发达店铺林立。街面上很多商铺的牌匾出自他手,据范家人回忆,当年请他题写一块匾额,商家会奉上一漆盘银元,对范“字”的珍视与尊崇可窥一斑。

范振绪与西北地方军阀马家军的渊源由来已久,他在外地为官的后期,为曾任清廷绥远都统、民国青岛市长、安徽省主席的马家军元老马福祥担任秘书,随其辗转绥远、青岛、合肥多地。1936年驻军武威的西北骑兵第五军军长,马步青礼聘范振绪为老师,范举家移居武威,被安置在武威会馆巷一处大院内,马步青为其提供了丰厚的酬劳与礼遇。

在武威的十年,是范振绪一生度过的最平静安逸的时光,使他在战乱频发的动乱年代,得以偏安一隅,饱读诗书、潜心研习书画,闲暇游历西域风光,尝试用平远山水画法表现粗犷的西北风情。这个时期也是他诗书画创作的高峰。

张大千一行乘汽车去敦煌,途经武威时同样受到马步青的隆重接待。张大千在武威文庙偶遇一位在门廊摆案画画的长者,长衫长髯,气度不凡,大千见他画得很有功夫,上前攀谈得知是甘肃名士范振绪。两人慕名已久但从未谋面,一深谈,才知双方渊源已久缘分不浅,原来范振绪与张大千的老师曾熙是清末同科进士。

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张大千小范振绪27岁,尊称范老禹丈,范称对方贤侄。范振绪邀请大千一行到会馆巷家中居住。此后张大千先后四次往返经过武威,都住在范家大院,两人朝夕相处,一个是激情豪放名满天下的绘画大师,一个是内敛持重的地方大儒。他们同游武威风景古迹,谈古论今,赋诗唱和,切磋画艺,无所不谈,碰撞出很多火花,也留下很多互相唱和的诗词,绘画及书法墨宝,见证了两人缔结的深厚友谊。

张大千了解到范老幼年与兄弟在母亲督导下昼夜苦读的事迹,并根据石涛诗句“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课子书”,专门画了一幅彩墨人物山水手卷,画中夜色山林中慈母在青灯下教儿读书,描画的正是范振绪儿时在家乡读书的情景。整幅画构图巧妙,主题突出,笔墨生动逼真,落款为:“谨写楼太夫人青灯课子图”。

范振绪将此画视为珍宝,珍藏身侧。这幅画也是张大千在甘肃文化活动的珍贵史料,后来由范振绪的夫人杜郁文捐给了甘肃省博物馆,经手人是徐祖番,我在博物馆见过此画。两人的这段忘年交往,对已近古稀之年的范振绪影响很大,张大千对绘画艺术的热情与创作激情,深深地激励了范振绪,也使他的创作数量与质量达到了新的高度。

据夫人杜郁文回忆,在武威的那段时光,是范老一生的黄金岁月,生活安逸,心情舒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夫人生前还谈及一件事,张大千随身携带一件先前收藏的《宋徽宗珍禽图》,大千觉得自己常年云游四海,居无定所,这件国宝带在身边太过牵挂,也不安全。一直想为此寻一处妥善安置之处,通过与范振绪的密切交往,张大千提出由范振绪收藏这件国宝。范振绪欣然从命,并奉上大洋600元添作大千游历盘缠,并陪同大千共赴敦煌研究壁画。当时去敦煌路途遥远,也不太平,土匪多,马步青为此专门派了部队护送。

1943年,范振绪陪同张大千回到兰州,仍住在陈家湾的院子里。他陪同张大千与兰州文化名流广泛接触,经常造访西郊鲁大昌公馆,或是到城南水梓的煦园参加千龄诗社的活动。

兰州城东郊还有一处著名的花园,邓宝珊将军的邓家花园,邓将军对传统文化很尊重,经常邀请一些文人在邓园聚会,范老与邓将军关系密切,是那里的常客。抗战时期日军飞机经常轰炸兰州,范振绪有一段时间躲避轰炸暂住兰州近郊的榆中县,邓宝珊将军去看望范振绪,他画了幅《清谿水阁图》赠送邓将军,画上题跋为:“赵吴兴清谿水阁玄宰曾有临本,兹重临之辛己避敌袭击出郊外绘此画聊抒郁闷耳,宝珊仁世讲属”。此画收录于2015年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范振绪书画集》。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兰州画坛,以范振绪为代表,聚集裴建准、水梓、杨思、牟月秋、冯国瑞、魏振皆等陇上文化名流,形成了一个活跃的文化圈子。这批人以坚实的国学底蕴,扎实的书画功底,鲜明的个人风格,营造了甘肃近现代书画史中的一段黄金岁月。

兰州解放前夕,马步青亲自登门游说老师范振绪随其乘飞机赴台,范以自己已风烛残年,不愿漂泊海外,况祖茔皆在陇右,更不能背离故土为由婉拒。

解放后范振绪作为文化界民主人士出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被选为人大代表。1955年,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到兰州视察,他与范振绪同庚、同榜进士、同留日、同学法律,同为同盟会员,人皆誉之“五同”。省长邓宝珊在邓家花园设宴招待两位老者,席间邓省长风趣地称,两人都是矮身银髯应为“六同”。

沈钧儒专程登门拜访老友,到了颜家沟陈家湾子范家院子,门前的小巷狭窄肮脏,汽车根本开不进去,只能踩着满地马粪步行,院子房屋也陈旧不堪,与不远处精巧的“煦园”简直有天壤之别。沈钧儒看到范振绪的居住条件如此恶劣,当时就向陪同的地方干部提出,尽快改善范老的居住条件。

事后,甘肃有关部门很快落实了这件事,在广武门外的光辉大队划了一块农地,修建一处长方形的院子供范家居住。这个院子也不大,朝东南两边各盖有几间新房,新房设施条件大大改善。最让范老满意的是周边都是农民的果园,自然环境优雅安静,适合读书作画。著名的邓家花园就掩映在不远处绿树丛中,每当花开时节,邓宝珊与范振绪常在邓园相会,共同品茗赏花、吟诗作画,好不自在逍遥。范振绪之女范恂记得有一次邓园昙花绽放,邓宝珊派专车接她们全家赶去观赏短暂的昙花一现。

为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范振绪将珍藏多年,从张大千手中转来的《宋徽宗珍禽图》捐献国家。关于这件国宝,后来传说语焉不详,现在文献记载为《宋徽宗山水卷》,但似乎从未有人见过实物,我曾向翟广炜打听,他说博物馆没有收藏此画。据范老夫人杜郁文回忆,是一幅《珍禽图》,范视若命根子,轻易不示人,知道的人不多。解放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范老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这件国宝级文物不适合民间收藏,忍痛割爱捐了出来。但当时对待珍贵文物并不像今天这样重视,具体捐赠记录也不清楚,后来政治运动此起彼伏,此画竟不知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范振绪的众多弟子中,郝进贤与马文江两位比较特别。郝进贤入门拜师较晚,但绘画天赋最高,敢于创新突破,师于范又不同于范,后期画风完全脱离文人山水,擅长彩墨大写意花鸟。马文江则很早就入门,为嫡传大弟子,是循规蹈矩的旧文人,文化底子深厚,民国时期曾作过县长。绘画风格与范振绪一脉相承,专攻山水画,最受范器重,两人情同父子。

1958年夏季,马文江来卫生厅找我,请我利用业余时间,给成人学员教授国画人物画法。我答应后,他专门制作了聘书,上面盖着甘肃美术大学校长范振绪的大印。那是所业余学校,校址在甘家巷的正宁路小学,我去讲了几堂课反响还不错,后来搞运动宣传任务重,实在无暇顾及就辞掉了。1960年范振绪去世,马文江把范老日常专用的毛笔、镇纸用画毡捲了,连同笔筒、笔洗、砚台等画具全部继承,留作对恩师的纪念。

世事机缘巧合,前些年,儿子带回一本旧体格律词书《待庵词》,我偶尔翻阅,其中有一首词《行香子·壬午元宵大雪,偕原俊伉俪濬源寺进香》:“一夕轻飏,四野苍茫。笼烟寺、袅破银装。熙熙攘攘,底事奔忙?看民争利,官争禄,佛争香。果因藩混,清浊沧浪。能多少、适彼慈航?绕阶唯颂,禹甸同康!把三分愿,二分忘,一分藏。”词意直达,意境深远,感觉作者古词功力深厚,应该是位阅尽沧桑,暮气深沉的老者。但从题目看,作者又与儿子关系密切。一问才知作者竟是范振绪的外孙,范恂之子萧雨涵。

他是儿子原俊的中学同学,继承了外祖父的诗词基因,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后来拜袁第锐为师,成为甘肃著名青年诗人。也能画文人山水画。据他查考,外祖父范振绪一生著作很多,涉及诗文、历史、地理,书画作品更是近万件,历经数次战乱与政治运动损毁很多,市面上也流传不少伪作。他对外祖父的诗词著作,绘画书法有深入的研究,对范字画的笔法墨色,钤印题跋烂熟于心,瞟一眼便知真伪。但也有疑惑的时候。萧雨涵曾在城隍庙外一画廊见范一本,是临的黄公望富春山色一角,初看形神兼备,细细端详又感觉有异,此画很长时间在其心中纠结。

2012年,范振绪诞辰140年之际,靖远县政府为纪念这位家乡历史文化名人,决定编印出版大型画册《范振绪书画集》,靖远县志办主任杜树泽,为此四处奔走联系,在从全社会广泛征集的作品中,精心甄选300余幅书画,逐一鉴定确认,上门拍摄原作、题款、钤印署名。历时三年,2015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集中展示了书画作品和艺术生涯。书出版后,县里专门寄给萧雨涵一套。他爱不释手,摆放案头时常翻阅。其中有一横披,其上题跋为:“背临大痴富春山色一角,甲申暮春雨后观梨花盛开兴致挥毫,工拙未计也。元贞先生教正。”竟与当年隍庙外画廊所见题跋一字不差,不同的是那幅画是一立轴,由此便知当年所见必是伪作,于是释然。

画中提到的元贞先生,是甘肃的另一位文化精英赵元贞。甘肃正宁县人,出身贫寒,好学有成,公费留美获冶金学博士,与范振绪年龄相仿。1921年回国,历任甘肃矿务督办,教育厅长、建设厅长。最早发现家乡长庆油田,兴办矿业。后来弃政从教。

1939年,赵元贞联合兰州商界,在文庙旧址创办志果中学,现兰州二中前身,出任首任校长并开门办学,提倡新学,开设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注重实验。他将自家广武门五十多间房屋捐出筹措办学经费,捐出雁滩100亩沙地作农学试验地,为甘肃地方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科学人才。兰州百姓皆知赵元贞生活简朴,看淡名利,不恋官禄。(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大千《执扇仕女图》传递的历史文化秘码
【靖远历史人物】书画大家范振绪
加油甘肃、加油兰州、加油武威
李玉清 | 晚清济源知县范振绪
2010.04.22 甘肃 兰州 邓园
刚出的,武威 兰州 张掖 金昌,整个甘肃都在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