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舍症从脉”与“ 舍脉从症”

中医一直有一个争执之处,就在于“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在临床中,很多时候,会存在割裂的看待脉症,单一强调脉,或者症的状况;以及有些时候,会武断的把脉症不应的问题归结为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来处理。这样,可能就会导致一些质疑者认为脉诊缺乏有效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齐老师认为的传统脉诊存在的“对脉象特征表述缺乏科学规范;脉象表征对象混乱,缺乏与症状或病机之间的特定对应”的问题。

对于脉症不应的问题,我觉得近代一位中医医家的意见很中肯,这里引用一下:脉象反映着一定的病候,病候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脉形——即使有时这种脉形是隐伏的,但是技术熟练的临床家,还是可以摸索的出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脉和症相符。在“变格”的情况下看起来脉和症不相符,但是,这里却仍然是不够深入的看法,真正的把捉到它的实际的话,毕竟还是彼此“并无刺谬”譬如热深厥深的假寒真热症,脉象细伏,用白虎承气之类治愈。说是舍脉从症吗?其实这里的伏脉究竟和微脉、散脉是否完全相同?如果是完全相同的话,舍脉从症是可以大张其词的。不是绝对强调脉学在诊断部门中的单干做法,也不非难“舍脉从症”对脉学所占诊断地位的一种看法。脉和症的联系,应该是一种统一体的关系。在脉症合参的同时,应该注意脉学的突出的重要意义。

脉诊作为内征的判断方法,在四诊中有独特的地位;继而在分析脉诊获得的信息同时,结合其他获得的信息的综合分析,四诊合参。脉诊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一种经验科学,需要看到,在积累了足够经验和知识,让自己达到足够的水平后,脉诊的确是一种辨识病证的规尺。许多病症,一经切脉,往往不必通过病人的自诉便能心中有个判断,而病人所有的苦楚,医者是不待烦言而解的;然而这必是“学者精勤,熟能生巧”,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域。

有时我们看齐老师切脉断病,认为技乎神矣,但这都建立在长期的研究积淀,和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境域;而初学者,不可盲目的超越自己的能力范畴盲目效仿,多学习,多实践,通过四诊合参来反复印证,提升自己对脉诊的理解,以期在未来达到这种境界。

周雪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妇儿脉象,奇经八脉,真脏绝脉,熟记四诊诀,脉诊不再发怵
「中医临证经验交流」问题5:三十年老中医谈脉诊体会
《脉诊.四诊诀》辩脉提纲,细细体会,由简入繁,触类旁通
[转载]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
浅淡脉象(一)
李昌海老师说临证脉要经验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