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5.3km徒步路线


Distant:5.3km
Area:虹口区、提篮桥


Route:
杨树浦路地铁站 -- 大连路 -- 平凉路 -- 临潼路 -- 榆林路 -- 大连路 -- 惠民路 -- 杨树浦路 -- 霍山路 -- 临潼路 -- 长阳路 -- 舟山路 -- 东长治路 -- 海门路 -- 昆明路 -- 舟山路 -- 周家嘴路 -- 安国路 -- 霍山路 -- 保定路 -- 昆明路 -- 大连路 -- 大连路地铁站


Spots:
摩西会堂
霍山公园
舟山路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简称JDC)
中欧犹太协会
(各种散落在街道旁的楼房)

Background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约2.5万名犹太人从欧洲各国经历磨难来到上海,定居在提篮桥地区,这一带成了承载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一个给他们安全的国际难民庇护所。全世界那么多犹太人纪念地里,唯有上海的提篮桥一带如今依旧保留着活的“诺亚方舟”。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囊括了东大名路、杨树浦路、海门路、霍山路附近的地区,它以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为风貌特色,其最大的特点是犹太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犹太人的处境十分危急。一方面,希特勒的屠刀已经高高举起;另一方面,英美等国却借口种种将他们拒之门外。最具讽刺意 味的是在1938年召开的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埃维昂会议上,所有参与国都对犹太人的处境表示同情,却没有一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接受犹太难民。在这一种“上 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面临死亡危险的欧洲犹太人不得不将绝望的目光转向遥远的东方。恰逢当时上海是世界唯一一个不需要签证就可以入境的城市,对犹 太难民也敞开了大门,于是中欧犹太难民蜂拥而入,在提篮桥地区形成了中欧犹太社区。
  1943年2月,日本驻沪当局强迫上海所有的犹太人迁入提篮桥地区,这一带成了一个十分拥挤的“大隔都”,这也是犹太民族两千年流亡历史中最后一个隔 离区。生活拮据的犹太难民在上海拥挤的弄堂里与中国人毗邻而居,生活虽然窘迫,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切和自由。这段交往的历史,生动地显示了上海这座城 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时过境迁,许多生动鲜活的细节不可避免地散落在记忆的尘埃中,但残留的建筑和街区依旧可以让我们走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些犹太老人 重返故地,依旧能找到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永不飘散的风情—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惜珍著)
  我们也赶紧上路,去体验一下那一段记忆吧。

 

Spots Views
  位于虹口区的提篮桥片区,在旧上海时代属于公共租界的日本势力范围内,建筑以石库门为主,离远东金融中心的外滩不远,只隔着一条苏州河,三十年代的时候,不少在洋行上班的人们,选择在这里居住。
  犹太人生活的遗迹中除了大量石库门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安妮女王式”风格。这种建筑在虹口区非常多,大多为1880年代到 1920年代间建造的。清水红砖,或清水青砖红砖装饰细部,正立面底层是连续的半圆拱券外廊,券窗采用圆形、半圆形、弧形、三角形、双联券多种形式,带有 装饰的圆柱和大而丰富的砖砌装饰为主要特征。而且这种建筑多为长方形,体量不小,占据了沿街多个门牌号。
  有人偏爱这种建筑,它与大量因“面子工程”被粉刷过的石库门、洋房不同,未被粉刷过的清水红砖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这种外廊式的建筑是早期英国殖民者 在东南亚殖民地时的建筑样式,由英国建筑师引入当时的上海,在外滩中山东一路33号英国领事馆也能看到这种殖民地建筑的影子。外廊式非常适合东南亚炎热的 气候条件,但上海的气候迥异,冬天尤其湿冷,所以这种建筑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一、摩西会堂(长阳路62号)
  长阳路62号,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长阳路,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造。为纪念历史上的犹太民族英雄摩西,故名。该堂为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 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犹太难民曾在这里为自己的悲惨遭遇而痛哭祈祷。以俄罗斯犹太人为主建立的上海犹太宗教公会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长期设在 堂内(民国30年迁至拉都路会堂)。犹太复国青年组织总部亦曾设在此处。三楼设有图片展览厅,陈列着反映当年犹太难民在虹口生活的历史照片。大门外左侧墙 上镶嵌着一块铜牌,上书:“摩西会堂旧址俄罗斯犹太人建于1927年(犹历5688年)”。门票50元。

 

二、斯塔德利公园(霍山公园,霍山路118号)
  
  霍山公园,原名斯塔德利公园,当年犹太难民聚集提篮桥后,由于此处在隔离区的中央,便成了犹太难民的游玩休息之地。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父母就埋在该公园内。


    

三、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霍山路119-121号)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简称JDC)位于霍山路119-121号,为一幢双门面三层楼房。当大批欧洲难民进入上海时,该委员会即成为支援难民最重要国际 组织。上海最大的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的救援资金多从该委员会获得。珍珠港事变后,外援一度断绝,至民国33年才通过中立国瑞士恢复救济。

四、中欧犹太协会(唐山路416弄22号)
  
  中欧犹太协会位于,唐山路416弄22号,是上海会员最多的犹太难民组织。成立之初,主要任务是负责难民的安置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协会成为日 本官方与难民发生联系的唯一代表机构,完全接管与收容所有关的一切事宜。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欧犹太协会主要负责难民遣送工作。唐山路416弄日新里,有新 旧2种石库门。

 

五、百老汇大戏院(霍山路57号)
  霍山路57号,当年犹太难民乐团常在这里办音乐会,昔日繁华今不在,这里现在是一个破破的百老汇大酒店,只有雕刻细致的窗户依旧彰显着典雅的欧洲气息。
  人均63元,推荐菜烤鸭~

 

六、源福里(唐山路818弄)
  唐山路818弄,是隔离区内较大的隔都。1927年,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买下这块地皮建了99幢二层楼石库门房子,加上过街楼是100幢。八一三爆发, 虹口区沦于敌手,源福里居民迁入租界避难,此弄几乎成了空荡荡地弄堂。在旨在帮助犹太难民的“犹太国际委员会”帮助下犹太难民以较低的房租租下了房子。

 

 

七、兰村(长阳路50弄)
  长阳路50弄,规模较大,南北朝向各有15幢2层楼,此弄多居住俄国犹太人。一部分是安妮女王式大楼,一部分类似新式里弄住宅。

 

八、原白俄商团营房(长阳路138弄)
    长阳路138弄,1939年改建,集团营房住宅风格,成为隔离区最大难民收容所。与现在的老工房没有太大差别,从青砖以及废弃后养起金鱼的井能看出原来的痕迹。房屋结构改变了不少,阳台是后搭的,部分新刷的水泥墙与青砖墙极不协调。

 

九、周边值得看的老建筑

1、惠民路21弄石库门档次高,门楣、山花好看。
2、惠民路74弄晋阳里,小区较大,石库门大门简陋,过街楼半圆拱门挺好看。
3、惠民路117弄、118弄,花园里弄。
4、惠民路149弄,安妮女王式联体建筑,查老上海百业指南原“江海关职员宿舍”。
5、惠民路120弄,安妮女王式联体建筑。
6、惠民路127-129号,安妮女王式联体建筑。
7、惠民路139-141号,安妮女王式联体建筑,查141号原“德隆洋行”。
8、惠民路379弄(惠民路大连路,杨浦区一侧)4座花园洋房,据传是精武门会址,后经考证否定,电视上曾经报道过此事。大片空地就剩这4栋洋房,屋外堆放着拆下的门、木材等建筑垃圾,简直成了民工、拾荒者的天堂。
9、舟山路:南起霍山路,北到岳州路,至今仍保留着各式各样的老旧民居、石库门、安妮女王式建筑,甚至还有几栋洋房,这条路的唐山路到东余杭路一段曾经是 摊贩占道设摊,别说车辆连行人都穿行困难,最近虹口区才对这一区域进行了重点整治。在这里依然可以见到老上海的生活场景,要是拍老上海的电影,舟山路倒是 极好的外景地。
10、舟山路350弄一石库门门头很精美,门匾上书“芝兰秀挺”。
11、舟山路394号洋房,进去后看布局以为是旅馆,有一女子在一楼的客厅织毛衣,她说就是她家,我说来拍拍照,她倒也未拒绝,客厅门打开后我来到洋房正 面,1楼外廊有2根科林斯柱,2楼正面为拱窗,很有气势。另有一侧门。鹅卵石贴面。整栋楼朝马路的山墙上有阳台,1924年建。

12、舟山路455号“舟山路幼儿园”,属于“上海市第一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中公布的虹口区30处文物建筑之一,屋顶有一佛阁。

13、昆明路73号,下海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抗战期间被炸毁,现为在原址基础上按原样重建。下海 庙位于虹口区商业闹市提篮桥地区,当时夏海义王庙地处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篮而过桥,故名提篮 桥。
14、昆明路249弄8号石库门很好看,门楣上“燕郡世家”。
15、霍山路144弄10号、12号石库门房子不错,门楣好看。
16、保定路412-426号,建筑风格是外廊式,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至于这房子有何来历,查《百业指南》,只写着410、424、426,住宅。
17、临潼路25-89号,外廊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
18、临潼路99弄4-12号5栋洋房,据久居于此的阿姨说,4、12号都是1栋一家,姐妹5个,12号住的老大,父亲是医生,10号原也是他家的,文革中被收回,塞进了多户。这阿姨家原来住在12号门口的汽车间,后来在汽车间旁又搭了私房。
19、平凉路25号,严裕棠的老宅。绝对精彩,阿姨说经常有人来拍照。客堂的落地木门、屋檐都有精美雕花,阿姨说里面也都是雕花,青砖上刻着“严裕棠”和 “庚申造”。阿姨说客堂有60平米,分隔成3家,左右厢房,我在1楼数到18个电表,2楼有5个。这么好的老宅怕是在上海不多见的,居然还不是保护建筑。
20、杨树浦路197-213号,外廊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
21、唐山路685弄石库门小区规模很大,各条支弄在舟山路上都有门。
22、唐山路808弄1号,这座石库门大宅在指南上标注为: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二兵站支部,据说也曾是日军司令部,据居民说这栋房子是一日军大佐的住宅。进 石库门正门的路被封死了,我从796号绕进去上2楼平台,正对着可看到大门,大门很气派,2根科林斯柱,铁艺窗户,清水红砖,山墙顶部有花饰图案。
23、高阳路165-167号,215号,243-247号,几栋大楼风格有些近似,半圆拱券大门,半圆拱窗,似乎有安妮女王时代建筑风格。查指南上附近有卜内门公司。215号木楼梯雕花尤其精美,令人大开眼界。
24、榆林路43、47、59、63号,优秀历史建筑。
25、榆林路449弄4号,三合院式百年老宅,原属陈姓。
26、通北路298号锦德里,孟伯题字,三合院式百年老宅,原属杨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篮桥:犹太人的温暖记忆
档案 ▎上海记忆:犹太人的“上海方舟”
提篮桥的故事(一)
提篮桥,你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分裂的霍山路
上海北外滩(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