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处而不孤独

即使在独处时依然身心安顿、充实自在,这说明一个人的内在是富足的,无需通过被爱和被需求才感受到一种自我肯定 ......

文/(法)奕夫Yves

很多年没有这样独自一人了。我既没有遁隐山林,栖居岩洞,也没有把自己放逐在一个荒岛上,或者在一个木屋里独居,果真如此,我恐怕也无法用电脑写出这篇文章,并用互联网分享与你们了。

独处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内在深处的。即便身在闹市喧嚣之中不堪其扰,大多数人依然不喜孤单。比起费心思与人交流,形单影只地面对自己也许更加困难。

不过,我的这次“与世隔绝”却是疫情期间严加管控的措施之一,因为我刚刚结束了近两年半有家难回的生活,辗转回到中国——我的家,现在正呆在厦门的一间隔离宾馆中渡过我的第一个十四天。同机于5月29日回国的乘客也同样被送往了集中隔离点,只是我无法看见他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感受如何。

正如千千万万在中国各地被封控的居民一样,我现在也算是稍微品尝到了这种滋味了——被禁足在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斗室,忍受着没有空调和通风系统的夏天(为了防止病毒传播)。上海解封了,但很多人一想到和人接触,依然心有余悸、焦虑不安,一切再也难以回归从前。有人称之为“封锁后遗症加社会焦虑症”。

打工族深陷各种不确定的生活压力和疫情变化中,许多公司的领导人开始在员工中导入“正念冥想”等心理疏导术。他们说:“这些就像维生素。” 越来越多的焦虑已经成为蔓延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现象,但这种冥想术却并非万灵药,对于具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言,尤其困难。

无论我在世界的哪个地方,从来不开电视机,原因是我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如同“能量抽空机”。现代瑜伽师把它比作“独眼上师”——这个大师在你的头脑里无孔不入,可以钻进你思维的每一根纤维里,植入亿万个画面和声音,占据你的全部,以至于你再也没有了自我思考的空间。

人们成为这位“独眼上师”的虔诚信徒,忠诚地守着遥控器,在无数频道间来回穿梭跳跃,追逐任何一种能够抓住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同样,手机也是如此。那是一种严重到常常无药可救的成瘾症。

而当你被封闭在一个宾馆的房间时,这种轻易按下开关,让接下来的十四天转瞬而过的诱惑是多么巨大啊。不仅如此,无论是为了恢复精力还是消磨时间,隔离也给了你很多额外的睡眠时间。清醒意味着各种心理活动,然而你又不能出门呼吸新鲜空气或者走动奔跑,于是睡觉便似乎成了允许你慵懒度日的摇篮。

然而,孤独也可以成为智者的标志。有的人喜欢独处,这里有充分的理由。如果你就是这样一位,那么在下面的描述中也许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01

更高效。人们在工作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互通有无,强弱互补、齐心协力。但是对于一个习惯于独立工作的人而言,可能就会遇上各种烦恼。他们比别人都快几拍,他们眼里看到的常常是更宏观的全景而非局部。

因此,他们更喜欢单独工作,这样效率更高,更易全神贯注,也更具目标指向性。但是,单枪匹马需要更大的自我驱动力,否则便很容易落入自满和拖沓。如果你是自己的老板,那么肯定深有体会。

02

喜欢独处的人常常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自省,这赋予了他们更深刻的洞见,使得他们对生活、对他人、对局势都有独特的见解。

在独处的环境中,人更容易有所觉知和悟道,比如瑜伽师,可以连续数日甚至数月沉入到深度冥想中。他们视域旷阔,敏锐醒觉,无需仰赖于和世界的互动。

03

孤独者容易觉得自己有别于他人。也许人们会觉得他们很自我中心,性情古怪,但是他们只是喜欢独处而已,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们感到非常舒服自然。这也许源自从前不愉快的人际关系或者个性使然。

在疫情封控期间,许多人长时间处于独处状态,于是开始改变视角,重新审度自己的生命价值,我想这肯定是很多人亲身体会到的。人生中更为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家庭、工作、爱好,还是灵修?在一个有限的独处空间里,人们也会有更多的自我发现,个性中的许多潜在部分会以各种各样良好的方式显露出来。

解封之后,我们看到很多原本浮躁不安、痴迷社交的人开始喜欢独处内省,而不是总想着出入于热闹的场合,做个匆匆过客。人类是“习惯”的产物,这种生物就像变色龙一样,具有适应于环境变化的潜能。

04

爱独处的人懂得欣赏和感恩别人。独居者不等于隐士。独处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你可能遇到的最慷慨大度和最乐于助人的利他者。那是因为他们在独处中能有更多的时间共情于他人。当与他人建立连接后,那种关系通常会非常深入。这证明,大多数过度热衷于交际的人都不太注重内在,他们更关心的是身份、地位和外表。

05

即使在孤独时依然身心安顿、充实自在,这说明一个人的内在是富足的,无需通过被爱和被需求才感受到一种自我肯定。精神的独立和自足是健康的标志,说明一个人不需要通过别人的额外关注才能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06

独处的人热爱阅读。读书是对心灵和智慧最好的滋养。你常会发现,当你去拜访一位独居的朋友时,他往往拥有满墙的书架。他们喜好自我教育,打磨自己的语言,身处陋室却心怀天下。他们的财富和金钱无关;他们的财富基于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了解和关注。具有灵性深度的哲学、文学和经典名著是他们永恒的陪伴。

07

热爱独处的人不会总是为了错过某些东西而深感遗憾,也不会为自己无法在场与别人共乐而懊悔不迭。总是害怕错失什么新鲜事物,说明一个人内心不满足,缺乏安全感。活在当下,可以让人无需在生活中附加外在的刺激而依旧保持平和满足。

Krishna在《博伽梵歌》(6.10)中教导:“超然主义者应始终将躯体、心意和自我置于与至尊的联系之中;应独自隐居,随时小心谨慎地控制心意。他应远离欲望,摈弃拥有之念。”

08

独处能给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一个自律的人会减少睡眠时间,增加工作、阅读和灵修。他不必拘泥于在固定或规定时间完成特定的事情,相反,他能把精力和思考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众所周知,传统瑜伽师都把睡眠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量,当人们都在昏睡时,他们却是清醒而活跃的。《博伽梵歌》(2.69)中说:

“众生在黑夜中沉睡之时,自我控制者正迥然觉醒;众生醒来的时候,便是内省圣人的黑夜。”

09

独处时,人可以综合衡量所有的因素后才做出冷静的判断,这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提出某个想法时,另一个人会说:“Let me sleep over it. ”言下之意:我需要一些单独的时间好好思考一下。这需要汇集信息,衡量客观,深思熟虑。很多最优秀的决定都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做出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当代最伟大的韦达文化学者、灵性宗师A.C.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在经过了六年孑然一身的生活,在深入的沉思、写作和酝酿后,做出了改变一生和世界的决定。在近七十岁的高龄,他乘坐货轮从印度前往美国西海岸,从此将古老的生命智慧传遍世界。

现在,我就在厦门的隔离宾馆中足不出户,这给了我很多时间思考、酝酿、反思。通过每天的冥想、阅读和写作,内心深处在不断地接受滋养,我真的不觉得必须去那里或见到谁才能满足。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就是一种“临在当下”的训练,当我们即将离开人世时正是需要这样的准备。

这就好比训练飞行员。所有关于飞行器的航空知识、试验测试和飞行中的信息采集都是在地面完成的。然而,当你驾驶着飞机飞翔在高空时,你就是你自己的飞行员,掌控着你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没有谁能做你的代驾,你所拥有的只有对往昔所学的记忆。

这完完全全就是瑜伽哲学的修习目标:无论身处何境,是孤身一人还是置身茫茫人海,你总能通向灵性的自由境界。因此,有这么一句话:人应当象天鹅一样渡过生命。永远别被物质能量的杂草所困,更不要饮下物质贪恋的浑水,别让诱惑沾染上纯净洁白的羽毛,哪怕只有一滴。

开卷有益,感谢分享

作者小介:

奕夫;生于巴黎,修学印度,今以中国为家;素食文化、瑜伽哲学导师;行走天下,分享“生活中的哲学、哲学中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秘瑜伽拜日式蕴含的小玄机,很多人不知道!
瑜伽人最喜爱的12首瑜伽音乐,赶紧收藏起来吧
冥想1
《与天堂对话》(10)
艾扬格大师谈瑜伽:冥想让你活得纯粹
[转载]脊髓呼吸调息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