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取悦症》: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讨好型人格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会面临以下情景:

  • 对他人提出的请求从来不会拒绝,哪怕是自己不擅长的,不好搞定的事情也会硬着头皮答应;

  • 发朋友圈前会纠结,因为怕打扰别人不敢发太多,绝不请别人替自己点赞,但是却暗中观察有多少人给自己点赞;

  • 借给朋友一笔钱,因为不忍心而一定要等到自己也没钱花了才极度婉转地提醒朋友该还钱了

……

像以例子中一样在生活中习惯性委屈自己的大有人在,我们会把这些行为定义成“随和”“他是个好人”或是“善良”。

但果真如此吗?也许并不是,《取悦症》这本书就对类似行为进行了详细解读。

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讨好型人格。

本书作者哈丽雅特·布莱克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从来都不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并且这种强迫症式的思维和行动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这些人就可以算得上是取悦症“患者”了。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取悦症是一种日积月累形成的行为习惯,不能真的称其为疾病。

哈丽雅特·布莱克拥有25年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和管理顾问的经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治疗过数百位患有取悦症的来访者。1999年,哈丽雅特·布莱克以嘉宾的身份去参加奥普拉脱口秀。奥普拉对她说自己也是取悦症患者,长期受到取悦症的困扰,极力建议哈丽雅特·布莱克写一本帮助取悦症患者的书,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对取悦症进行了分类,还给出了战胜取悦症的行动指南,对于那些长期受取悦症困扰的人来说可谓是一大福音。通俗易懂,简单易上手的方法,让人们彻底远离取悦症。

一味讨好的你,或许已经为“取悦症”所困,多种因素造成了取悦的结果

按照书中的观点,取悦症的三个心理要素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行为、思维和情感是三条边,而且它们彼此互为原因和结果。

取悦症三角形

举个例子,强迫行为会受畏惧和逃避情绪驱动,并由扭曲的、有缺陷的思维所支持;同样,焦虑情绪可以引发逃避行为,而逃避行为反过来又跟有缺陷的或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系。

通过对这个三角形的理解,我们就能够得出结论,如果想要改善取悦症,在思维、行为或者情感上做出小改变,就能加速取悦症康复的过程。因为这三条边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条边上的小改变,都将引起整个三角形的改变。

基于这个取悦症三角形,作者将取悦症分成了三种类型。

01丨认知型取悦症:错误思维影响下的结果

在一些错误思维的指引下,人们会做出了系列取悦别人的行为。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思维,就是“应该式思维”。

比如“我应该满足别人对我的要求和期望”“别人应该感激我,毕竟我为她们做了那么多”“别人应该永远不生我的气,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地让他们高兴”。

这类人通常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和别人都会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旦这个要求达不到,他们就会觉得特别沮丧甚至自责。所以他们会去不停地取悦别人,好让一切如自己所愿。

在“应该式思维”里最害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我应该做个好人

这个想法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些人会过于执着于要做个好人这件事,他们把做好人理解成不能对别人说不,不能对别人表达愤怒,甚至连对别人不满和指责的想法都不能有。一方面强迫自己能够满足别人的所有需求,另一方面也期待着,因为自己是个好人,所以别人就会喜欢自己、夸奖自己,更不会拒绝自己。

一旦有人对他表现出不满,这种强迫性好人就会觉得一定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才会导致对方对自己不满意,这样他就更会变本加厉地对别人好,就这样,他就成了一个取悦者。

另一种常见的错误思维是“照顾自己等于自私”

很多取悦者的心底会同时存在两种选择:做一个完全无私的人,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或是选择做个完全自私的人,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位。

他们看来,似乎世界上只有这两种选择并且无法兼容的,要么无私,要么自私。而自私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品质,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被大家喜欢的,所以他就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无私的人。而取悦者没有注意到,在自私和无私之间,有大量的中间地带。本书作者把这个中间地带叫做开明的利己主义,所谓开明的利己主义指的就是你要照顾好自己,有时甚至要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位。

与此同时,你也要考虑别人的需求和福利。这种例子其实很多,比如我们在坐飞机时,客舱安全提示会告诉我们,紧急情况下氧气面罩会自动脱落,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要先把自己的氧气面罩戴上。这就是开明的利己主义,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不仅不是自私,还是一件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以上是认知型取悦者的两种错误思维,作者认为这些错误思维不会凭空植入到一个人的大脑中,而是通常与他的成长环境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关。

比如一个孩子小时候比较胖或者有其他缺陷,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他以为自己只要做个好人,不断去迎合别人就好了,而这种错误的信念,被他一直带到了成年后,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前阵子综艺节目中,出演过《欢乐颂》的杨烁,就因为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而被网友吐槽甚至指责,陷入争议当中。杨烁和儿子的相处方式是具有极强“阶级感”的命令式,儿子的所作所为必须是以满足自己为基础,如若不满足,就对孩子冷嘲热讽。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很容易将孩子推到取悦者行列中去,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他人,都是为了做个好人,长此以往在他的内心中,满足别人就会变成永远的第一位,孩子会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非常敏感,会对整个世界温柔以待,但唯独不爱自己。

节目中的杨烁

所以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和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去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一旦不满足就责骂,要能够允许孩子在成长中犯错,并陪伴孩子慢慢成长。

对孩子严格本身没错,但如果父母长期用高压式教育来培养孩子,就特别容易将孩子培养成取悦者,他们获得尊重的基础是要满足别人,他们没有权利去爱自己,这不是能够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条件。

02丨习惯型取悦者:生活不能无取悦,否则将痛苦难当。

不同于认知型取悦者在某种思维指导下的有意识取悦行为,习惯型取悦者通常对于自己的取悦行为是无意识的,就像上瘾了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从需要层次论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本无问题。

但是对于习惯型取悦者来说,他人的认可对他们来说就如空气和水一样,离开了就无法活下去,丧失了别人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承受之痛。

关于习惯型取悦者的形成,作者认为人们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学习而变成取悦者的,这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角色模仿和奖赏的正强化。

  • 角色模仿,就是取悦者模仿身边人的行事方式,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

内化

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通常是父母,如果孩子从小看着父母从来不跟别人说不,总是尽力满足他人的需求,而认识的叔叔阿姨还会经常跟这个孩子说“你爸爸妈妈都是好人”,这个孩子会很自然地觉得父母这样做是好的,是对的。这样他就会跟着模仿学习,然后也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并且深信不疑。

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会带有整个家庭的风格,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完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取悦症的倾向,那么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就需要格外注意,你的所有行为、习惯,都会传递给你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习惯性取悦他人的动作,那么你也要自我觉察一下了。

  • 奖赏的正强化,又称“有条件的爱”,就是当你做的事情符合父母的期时,就会获得夸奖。如果你没有做好,就会获得相应的惩罚。

父母给孩子的爱都是附加条件的,如果你听话,就会获得奖励和夸奖,如果你考试成绩好,就会获得夸奖。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结果就是,为了获得爸爸妈妈的爱,孩子会努力满足爸爸妈妈开出的条件,这样的奖赏正强化,也很容易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取悦者。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萨曼莎就是典型的,被有条件的爱养大的孩子。小时候如果她考了高分,或者在家庭聚会上表现乖巧,爸爸就会跟他说,我们很爱你。

但如果她没有打扫房间,或者客人来家里的时候没有马上笑脸相迎,爸爸就会不理他,为了让爸爸高兴,萨曼莎就会想尽办法做让父亲高兴的事情,并且把这样的习惯带到了自己后来的婚姻生活里。

萨曼莎不停地讨好她的丈夫,吃什么穿什么都根据丈夫的喜好来,就像一个听话的提线木偶一样,结果她的丈夫确定了萨曼莎会一直听话、顺从,脾气越来越暴躁,萨曼莎只得加倍讨好丈夫,成为一个重度取悦症患者。

这个例子就是很典型的,将取悦行为带到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中,造成了两个人的心理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萨曼莎也会因为无法一直取悦丈夫而痛苦。

03丨情感逃避型取悦者:我只想与这世界和平相处,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情感逃避型取悦者一直取悦别人的原因是害怕冲突,他们会预设一旦自己不顺从,不取悦对方,对方就会愤怒,冲突就将不可避免,所以为了把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取悦者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去顺从别人的想法。

严重的情感逃避型取悦者甚至在面临配偶的虐待时,也会选择不离婚,因为他们会担心离婚或者辞职的决定会让对方难堪,从而引发更激烈的冲突,所以选择一直忍下去。

2018年的时候,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分享过自己的“取悦症”。

她年少成名,从小就是其他孩子和家长羡慕的对象,收获无数荣誉和赞赏。

但就是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节目中吐露,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会表达真实情绪,在自己伴侣面前也是一直避免发生冲突,就是不想让对方不高兴。这么多年,他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不会去产生任何的冲突,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情感逃避型取悦者”。

蒋方舟上节目分享自己的“取悦症”

情感逃避型取悦症就像怕水的人从来不敢下水游泳,怕飞机的人从来不坐飞机一样,为了避免所有可能的危险,他们尽早熄灭了所有可能引发愤怒的火苗,也不希望让他人愤怒。

以上这三种取悦症,无论是哪种类型,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以及和他人的关系,所以我们光认识到还不够,而是需要不断努力,去摆脱取悦症带给我们的困扰。

所以在书的第二部分,作者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个21天摆脱取悦症的计划。归纳总结下来,在这个计划中主要有四个具体的方法。

摆脱取悦症,不再做个老好人

01丨学会说不

取悦症患者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不会说不,只要别人一有要求,哪怕内心很想说不,说出口的常常也是:行,好的,没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取悦者学习说不的第一步就可以是拖延时间,不论对方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先不给出答复,这样就能够为自己赢得对事情的掌控权。比如说有一位同事要和自己换班,当他提出要求时,一定不要马上回复,可以说:我需要看一下我的时间安排,不确定是否能和你换;或者是直接拿起自己座位上的水杯,去接一杯水,为自己争取时间,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想到应对策略了。

拖延时间之后,对方也许会持续施压,希望能尽快给出答复,这时可以用到“破唱片技巧”,就是当对方持续给自己施压时,要保持温柔的坚定,告诉对方,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也想帮到你,但是我确实需要看一下自己的安排之后再回复你。这样坚持自己的立场,就像一台破旧的唱片机一样。

之后,就到拒绝这一步了,如果经过了拖延时间和破唱片技巧之后,你真的无法答应对方,那就要拒绝了 ,当然表达的时候要既坚定,又友善。比如:“很抱歉,我看了下我自己的安排,这次确实无法和你换班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吧。”

02丨修正“应该式思维”

前文道,有一类取悦者,他们取悦别人是因为思维中有很多的“应该”,这种思维是一种被动式的,建立在他人需求的基础上。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思维转换成:如果我愿意思维。

比如:如果我愿意,我会选择那些他人对我真正有帮助的要求或者期待,这样一来,取悦者对自己的要求就不会过于追求完美和苛刻了。加上“如果我愿意”这样的字眼也会让自己更有掌控感。

03丨自我照顾

取悦者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前面,很少照顾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所以要改变取悦别人的习惯,就要开始学着照顾自己。

尝试在日记本上写一个我的娱乐活动清单,至少包括20项你觉得开心的娱乐活动。可以是简单的娱乐活动,比如出去和朋友聚个餐,一起打一次羽毛球,也可以有比较奢侈的活动,比如去土耳其坐一次热气球,去澳洲看一场网球比赛,总之这个清单都由自己说了算,并且一定要执行到位。

平时每天做一两件小事,每隔半年或一年完成一个大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慢慢开始做让自己高兴而不是让别人高兴的事情,你取悦别人的习惯也会慢慢有所改善。

04丨重新定义自己

取悦症太在乎自己身上好人这个标签了,所以事事做得谨小慎微。

为了做个好人他们都快放弃自己的个性了,但其实每个人都是丰富多彩的,不会只有好人这一个标签,所以摆脱取悦症,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就是撕掉好人这个标签,认识多样化的自己。在不断的自我觉察中找到自己那些闪光点,也就不用一直执着地只想做个好人了。

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 叔本华

所以我们要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不是一直活在他人的影响下,对于取悦症“患者”,只要努力加以练习,就一定能早日摆脱取悦他人的困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4岁孩子的情感发育里程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自私
孩子自私家长要怎样去教育?
心理学家:你之所以感到不快乐,其实是因为你不够“自私”
《性格论》(十一)
【育儿】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