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活人立牌位,还供奉先祖配偶, 这座大祠堂的族人为何有独特之举
作者 裴小雪

众所周知,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供奉逝去的先人或先贤的地方,但是在广东东莞茶山镇却有这么一个特别的村庄,不但遍布祠堂,有的祠堂甚至还放置了活人的牌位!

这个村的人为何要这样做呢?为寻求答案,我们来到了这个村——南社村。

该村离东莞市区约有18公里。因兴于明清时期,又被称之为“南社明清古村”。

走进古村,小桥流水,红墙绿瓦,一派岭南水乡风情。走在遍布岁月凹痕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让人穿越到明清时期。在走访中,我们好奇地发现,这个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村落里,竟然修建了祠堂33座。数量如此庞大的祠堂群,莫说在东莞,放眼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南社古村

其中,位于村子黄金地段的谢氏大宗祠,可以说是所有南社宗祠建筑中名副其实的“老大”。

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在具有建造年代记载的祠堂中,是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

谢氏大宗祠

谢氏大宗祠面塘而建,砖木结构建筑,用工精巧,门厅左右两边各为三根红砂岩石立柱,大有顶天立地之势,将祠堂衬托得肃穆威严。

该宗祠最引人注目之处,当属头进院子里陶瓷博古屋脊。房屋前厅屋顶琉璃瓦正脊上,左右两端为夔龙纹饰,倒立脊上的五彩琉璃鳌鱼,寓独占鳌头之意;居中部分排列着宫殿亭阁,塑有各种人物像四十多位,有端坐、侍立、交谈、迎宾、下棋、操琴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流光溢彩。

谢氏大宗祠前让人震撼的旗杆石、碑石和夹石,是其又一大特色。这些石头立于祠堂两侧,共有十多块。均为明时期的原件,是修建大宗祠时从各处宗祠移动至此而成。碑石就是南社谢氏一族的“功名簿”,上面简练铭刻着明清两朝南社谢氏子弟的文治武功。

在谢氏大宗祠的天井两旁,是敞廊连接的正厅和祀厅。祀厅是南社宗祠最重要的一个厅。厅后内墙的神龛上供奉着从始祖谢尚仁及其后历代先祖的神主牌。

与其他地方的宗祠不一样的是,在谢氏大宗祠的神龛里,除了供奉已经作古的历代先祖的神主牌外,还摆放着健在的血缘辈分较高和有较高声望的老人的牌位。但是不同的是,活着的人的牌位是用红绸子包裹着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

问了村里的长者,我们才知道,南社村人崇尚孝道美德,他们的“孝”不仅限于常人的做法,停留在对已故之人深切缅怀之中,更重视当下的实际行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孝”。一块小小的牌位,代表着南社村人祖祖辈辈对于“孝”字真诚而独到的理解。警醒、告诫着世人,在父母健在时就应及时尽孝,不要等到父母年华老去才行孝。

立“活孝”的对象,必须是过了六十岁的人。当他们逝世后,后人就会将包裹牌位的红绸布解开,开始就按供奉作古之人的礼仪行事。

长者还告诉我们,与谢氏大宗祠一样,村里其他的祠堂都供奉着共同的老祖先——谢尚仁。

原来,谢氏是明清古村最大的家族,起源于南宋。

南宋末年,北方的元兵大举入侵南方。有位叫谢尚仁的人,在老家待不下去了,只得孤身一人加入了南逃的难民潮中。听说东莞地区地广人稀,相对安全,谢尚仁便逃到了这个地方避难。后又听说有个叫南社的地方,田多地沃,便又再次迁到了南社,在村口搭了个草棚住下了。

谢尚仁在此安家立业,直到他的第三代子孙,谢家才算在南社古村有了一席之地,逐渐成了南社村第一大家族,这完全得益于谢氏家族在八百年时间里,先后培养出了九位进士。

究其原因,有人说是风水,但我们更倾向于古村那相当封闭、安宁的环境造化人,成龙成凤也就不足为奇了。

百岁坊

漫步古村,发现这里还有一座独特的建筑——女祠,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女祠又叫“百岁坊”,与以供奉谢氏历代嫡庶祖先为主的宗祠、房祠(支祠)、家祠(家庙)不一样,百岁坊供奉的主要是谢氏先祖的配偶。

在我们看来,百岁坊的意义一点都不亚于谢氏大宗祠。从百岁坊可以看到,南社村谢氏族人并不囿于传统的男女尊卑理念,对谢氏先祖的配偶同样给予了十足的敬重。在古代男权社会,南社族人设立女祠的做法殊为难得,充分彰显出南社谢氏族人树高千丈不忘根本的忠孝感恩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麒麟合创】岭南建筑经典之作——谢氏大宗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五)
中国的祠堂文化
【知识】祠 堂 概 述
【生活笔记】湖北 熊向阳‖ 熊氏祠堂
寻根
许杰:清明祭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