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茨维塔耶娃:“二十世纪的第一诗人”|诗作|诗歌|玛丽娜|长诗


茨维塔耶娃是俄国白银时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被布罗茨基称为“二十世纪的第一诗人”。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生于莫斯科。她的父亲伊万·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艺术学教授,是莫斯科美术博物馆(今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人;她的母亲玛丽娅·梅因具有波兰、德国和捷克血统,曾随著名钢琴家鲁宾施坦学习钢琴演奏。茨维塔耶娃后来在自传中写道:“我对诗的激情源自母亲,对工作的激情源自父亲,对自然的激情则源自父母双方……”由于身患肺结核病的母亲需出国治疗,童年的玛丽娜和妹妹曾随母亲到过德、法、意等国,并在那里的寄宿学校就读,这使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自幼便熟练掌握了德语和法语。一九〇六年母亲去世后,姐妹俩回莫斯科上学。

一九一〇年,刚满十八岁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黄昏纪念册》,诗集得到勃留索夫、古米廖夫、沃罗申等当时著名诗人的肯定,茨维塔耶娃从此走上诗坛。


《黄昏纪念册》

一九一一年,茨维塔耶娃应沃罗申之邀前往后者位于克里米亚科克捷别里的“诗人之家”别墅,在那里与谢尔盖·埃夫隆相识并相恋,一九一二年一月,两人在莫斯科结婚。同年,茨维塔耶娃出版第二部诗集《神灯集》,这部诗集由于较多的“自我重复”而遭冷遇。主要由头两部诗集中的诗作构成的第三部诗集《两书集》(1913)出版后,其影响也远逊于《黄昏纪念册》。此后数年,茨维塔耶娃紧张写诗,佳作频出,但没有诗集面世,编成的诗集《青春诗抄(1913—1915)》并未正式出版。抒情女主人公的不羁个性及其真诚诉说、躁动感受及其复杂呈现,构成了茨维塔耶娃早期诗作的主题和基调


《神灯集》

一九一六年是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此年编成但直到一九二一年方才出版的诗集《里程碑》,就是标志她的诗歌成熟的一座“里程碑”。从诗歌主题上看,一方面,诗人的极端情绪化有所冷静,转向固执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一时期的抒情诗成了她“灵魂的日记”;另一方面,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开始发生剧烈动荡,一战、革命、内战等社会事件相继爆发,与近乎坐以待毙的家庭生活一样,都在日复一日地强化诗人紧张的内心感受,茨维塔耶娃因此写出《天鹅营》等现实题材诗作,尽管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人。


《里程碑》

一九二二年夏,获悉丈夫流亡国外,正在布拉格上大学,茨维塔耶娃带着大女儿阿丽娅经柏林前往布拉格。逗留柏林期间,茨维塔耶娃出版两部诗集,即《致勃洛克》和《离别集》。在柏林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茨维塔耶娃写了二十多首诗,这些诗作后多收入诗集《手艺集》,它们体现了茨维塔耶娃诗风的又一次微调,即转向隐秘的内心感受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更为隐晦的诗歌形象和诗歌语言,茨维塔耶娃自己所说的“我懂这门手艺”这句话,自身也似乎具有某种隐喻成分。一九二二年八月,茨维塔耶娃来到捷克,在布拉格及其郊外生活了三年多。茨维塔耶娃捷克时期的生活是颠沛流离、捉襟见肘的,但她在不断搬家和操持家务的同时,在恋爱和生子之余,却一刻也不曾停止写诗,三年三个月时间里共写下一百三十九首长短诗作,平均每周一首,显示出旺盛的文学创造力。在布拉格,茨维塔耶娃与她丈夫在查理大学的同学罗德泽维奇热烈相恋,留下许多诗歌杰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诗《山之诗》(1924)和《终结之诗》(1924)。一九二三年,她还出版了两部抒情诗集,即《普叙赫》和前面提到的《手艺集》。流亡捷克时期,外在生活的沉重压力和内心生活的极度紧张构成呼应,被迫的孤独处境和主动的深刻内省相互促进,使得茨维塔耶娃诗歌中关于“生活和存在”的主题不断扩展和深化。流亡捷克的三年多,是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的巅峰期之一,“在捷克,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成长为这样一位诗人,我们如今可以公正地把她列入伟大诗人的行列”。


《手艺集》

一九二五年十月,仍旧是出于物质生活方面的考虑,茨维塔耶娃全家迁居巴黎,但是在法国他们仍旧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茨维塔耶娃的桀骜个性,由于她丈夫与苏联情报机构的合作,也由于她对马雅可夫斯基等苏维埃诗人的公开推崇,她与俄国侨民界的关系相当紧张,几乎丧失发表作品的机会。在这一时期,茨维塔耶娃也将大部精力投入散文创作,写下许多回忆录和评论性质的文字,在流亡法国的近十四年时间里,她只写了不到一百首诗作。她曾在给捷克友人捷斯科娃的信中感慨:“流亡生活将我变成了一位散文作家。”一九二八年面世的《俄罗斯之后》,是茨维塔耶娃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是她流亡时期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其中也收有她“法国时期”的最初诗作。除抒情诗外,茨维塔耶娃在流亡期间还写作了大量长诗,除前面提到的《山之诗》和《终结之诗》外,还有《美少年》(1922)、《捕鼠者》(1925)、《自大海》(1926)、《房间的尝试》(1926)、《阶梯之诗》(1926)、《新年书信》(1927)、《空气之诗》(1927)等。在茨维塔耶娃流亡法国时期的诗歌中,怀旧的主题越来越突出,悲剧的情绪越来越浓烈,但怀旧中也不时闪现出片刻的欢乐,悲剧中往往也体现着宁静和超然,比如她在《接骨木》中用顽强绽放、死而复生的接骨木作为自我之投射,在《故乡的思念》等诗中将花楸树当作故土的象征,在《书桌》中将书桌当作毕生最忠诚的告白对象(其实她在很多租住地甚至连一张书桌都没有)。一九三八年九月,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茨维塔耶娃写下激越昂扬的组诗《致捷克》,这组诗构成了她诗歌创作的“天鹅之歌”。

一九三七年,茨维塔耶娃的丈夫埃夫隆因卷入一场由苏联情报机构组织的暗杀行动而秘密逃回苏联,他们的女儿在稍前已返回莫斯科。两年之后,生活拮据、又置身非议和敌意的茨维塔耶娃被迫带着儿子格奥尔基(小名穆尔)返回祖国,可迎接茨维塔耶娃的却是更加严酷的厄运:女儿和丈夫相继被苏联内务部逮捕,女儿坐牢十五年,丈夫最终被枪毙。一九四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因为战争被从莫斯科疏散至鞑靼斯坦小城叶拉布加的茨维塔耶娃,在申请担任作家协会食堂洗碗工的申请也被拒绝之后,在与儿子发生一场争吵之后,在租住的木屋中自缢。一九四四年,她的儿子也牺牲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

回到苏联之后,茨维塔耶娃更无发表作品的可能,只能搞一点文学翻译,但她还是有一些零星诗作存世,我们所知的她的最后一首诗《我一直在重复第一行诗句》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六日,此时距她离世尚有五个多月,而在这五个多月时间里,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茨维塔耶娃却很有可能始终不曾动笔写诗。

《茨维塔耶娃诗选》收入三百余首诗,约占女诗人诗歌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一,时间跨度涵盖了她一生创作的不同阶段,大体上能给出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的全景图。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诗艺|兰格~才凤讲茨维塔耶娃(上)
读经典:茨维塔耶娃 《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读书》新刊 | 杨全强:布罗茨基:在母语与英语之间
序黄茜诗集《女巨人》 | 周瓒
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 诗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