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揭开罗伯特·瓦尔泽诗歌背后的故事
闲暇时候,懒得翻看大部头或者比较艰深的书,我会读读诗歌,或者翻翻绘本。相比那些严肃正经的书,绘本和诗集读起来轻松有趣,还能激发你的灵感。偶尔邂逅到让人惊艳的句子,一整天的心情都会变好。
最近就读了一本不错的诗集——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的《月亮是夜晚的伤口》。初次看到诗集的名字就被惊艳到。写月亮的诗那么多,可这句却如此别致,美丽又忧伤。通过诗集《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我认识了作家罗伯特·瓦尔泽。
说起罗伯特·瓦尔泽,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1878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小城比尔,少年时代就有文学梦,青春年少时,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的作品,但在文坛上反响平平。瓦尔泽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反而更加矢志不渝地写,他涉猎的文学形式非常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散文代表作有《小散文集》、《诗人的一生》,小说有《唐纳兄妹》、《助手》等。
他在世的时候,读者比较少,算是比较小众的一个作家,在他去世多年以后,他的作品才重新被认识,《洛杉矶时报》曾经说他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
在欧洲,他和卡夫卡、乔伊斯、穆齐尔等齐名,除此外,他还有很多作家粉丝。和他同时代的有赫尔曼·黑塞、斯蒂芬·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瓦尔特·本雅明,罗伯特·穆齐尔等,后世作家如赛巴尔德、彼得·汉德克、苏珊·桑塔格等,都对他的作品极为推崇。由此可见他在文学上的地位,难怪人们称他为20世纪德语文学大师。
罗伯特·瓦尔泽个人的经历比较坎坷,他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早早踏入社会谋生,尝遍世间的人情冷暖,在写作事业和个人情感上,也都磨难重重,让人唏嘘感慨。从《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这本诗集中,可以管窥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这本诗集是他活过的印记。
文章憎命达,艰苦的生活,为他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罗伯特·瓦尔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文章憎命达”。他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亲起先是图书装订工人,后来开了家文具店,勉强维持全家人的温饱。瓦尔泽家里有八个孩子,他排行第七。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瓦尔泽14岁就被迫中断学业,到银行当学徒。
彼时的他年轻气盛,又心怀文学梦,瞧不上单调无聊的银行工作,于是辞掉工作,到斯图加特闯天下。虽然有些作品见诸报端,但他的文学路并不平坦,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为了糊口,他后来做过很多临时工,比如:发明家的助手,富翁的管家,作家的抄写员,等等,体验了很多底层人们的生活,这些辛酸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他的很多诗作反映的就是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小职员生活的单调无聊。这样的作品有:《在办公室》、《酒吧即景》、《档案管理员》等。《在办公室》写的是上班族的生活,诗的开头就俘获了我,
“月亮与我们一样。/他看来像个可怜的店员,/在我老板严厉的目光下/憔悴。”
而这本诗集的名字也是出自这首诗,在诗的最后,他接着说,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虽然与幸运之花无缘,/我却因它而谦卑。/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有人说,单是“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这一句,就担得起大师的称号,我深以为然。当初读到这句的惊艳,至今难以忘怀。
说到月亮,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温情脉脉,月亮代表着思念,我国诗词中就不乏经这样的经典诗句,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有些诗句虽然也透着淡淡的忧伤,那也只是月光营造的气氛。比如,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
但瓦尔泽这句诗直言月亮就是伤口,取譬新奇,让人心中不禁凛然。景语就是情语,外界的事物不过是诗人感情的外化。从这句诗,足可以瞥见诗人心里对世事的愤懑,以及难以言说的伤痛。
《酒吧即景》描述的是在酒吧看到的情景,展现的是底层人们的生活,非常有画面感。这首诗让我想到老舍的《茶馆》,在中国,小小的茶馆里面有人情冷暖,有世间百态,西方的酒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某种程度来说,酒吧就是个微型社会,瓦尔泽在酒吧里面看到了什么呢?
“有人调戏女侍者。/有人撑着疲惫的脑袋。/有人聚精会神的弹钢琴。/有人张嘴大笑。/某人的梦被黑暗渗透。/某人的硬琴键奏响。”
底层人民的生活,在诗中一览无余,世间百态尽在诗中,充满烟火气息。
1921年,时年43岁的瓦尔泽,在伯尔尼的公共档案馆担任助理档案管理员。他年轻气盛时候,拒绝当银行职员,觉得工作单调无聊,人到中年,为了谋生活,辗转当了档案管理员,这同样也是一份很无聊的工作,回想起来还颇有点讽刺,却又很无奈。他在《档案管理员》这首诗中,详述了内心的这种苦闷和挣扎,他说,
“从前有个档案管理员/明白的告诉自己,累了,/才意识到巨大的事实,/他已经失去活下去的意志,/……”他描述那个阶段他的感受,“他被一个死亡的昏厥卡住,/他的双腿颤抖,他身体的重量/似乎不堪重负。“在诗的最后,瓦尔泽写道,“他的力量似乎完全消失,/灵魂无法给予些微的帮助,/他苦笑而死。”
读完,真是让人唏嘘感慨。这多么像芸芸众生,为了养家糊口,勉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内心纠结又痛苦。
描写穷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谋生的种种艰难,是瓦尔泽创作的一个方面。颠沛流离的生活,坎坷的命运,确实让人难以消受,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他体验过人生,知道生活的辛酸,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奇葩说》里面有一期的辩题是,生活的暴击值得感谢吗?演员春夏是节目嘉宾,讲到自己奶奶过世的情景,虽然内心很悲痛,可是却告诉自己要记住这种感觉。她说,作为演员,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碎变成艺术,但她没办法感激这个“心碎”——因为她的工作无法真正的心碎,而她的每一次心碎都是她的工作。
何炅老师在旁边,替她说到了演员职业的不易,
“演员有的时候会有一种职业病,当生活暴击他的时候,失恋的时候,失去亲人的时候,他在最难过的时候,他甚至还会有一个自我,在旁边提醒自己说,记住这种感觉,下次演的时候,就是这个感觉。”
其实,对于作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家在生活困顿的时候,在悲观绝望的时候,还要不停书写,他们把自己的经历融进作品中,用自己的痛苦、绝望和心血,孕育出文学上的珍珠,让后人鉴赏。我们读到“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觉得“啊,好美!”,可是这诗句的背后,诗人究竟经历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抑郁症+精神病,细腻敏感的内心,赋予他难得的写作天赋
瓦尔泽生前的生活可以说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上,还是在个人情感上,亦或是写作事业上,他都遭遇过不少打击。蔡康永说,“生活就是暴击的循环”,对瓦尔泽来说,这句话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在家庭生活上,他家境贫寒,家里子女众多。更要命的是,他母亲长期患有抑郁症,有两个哥哥命运坎坷,一个自杀,一个在精神病院去世,亲人遭此不幸,瓦尔泽的心情可想而知,很长一段时间内,死亡的阴影笼罩都在他心头。
在个人感情上,瓦尔泽也遭遇了连连暴击。他曾经向女教师玛格丽特·夏凡纳求婚,遭到对方拒绝。后来,他还向姐姐的两个女邻居分别求过婚,被嘲讽为疯子。
姐姐带瓦尔泽去医院检查,结果很不幸,他真的有病,而且是家族遗传性的抑郁症。之前,因为事业上的不顺,他心情抑郁,体内潜藏的精神病遗传基因发作,这两重疾病加身,让他备受煎熬。
后来,他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但他仍然坚持写作,他一直在疾病和写作间挣扎,他曾经说过,“我不想在这儿写了,我想在这儿发疯。”他的经历让我想到梵高,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梵高也患有疯病,并且经常发作,在神志清醒的间隙,梵高还是坚持作画。
这些文学家、艺术家,感情炽烈热诚,他们就像火山一样,内心翻涌着滚烫的岩浆,如果不释放这种热情,他们就会憋屈、抑郁而死。每每想到他们被疾病折磨,还不忘初心,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创作中,就让人动容。不疯魔、不成活,大概说的就是他们这类人吧。
抑郁症让瓦尔泽饱受煎熬,与此同时,又赋予他超越常人的感知力,而强大的感知力,是作家创作的有利因素。瓦尔泽拥有高度敏感的心,写过不少反应情绪变化的诗,还有述说情感经历的诗。单是以情绪命名的诗就有几首:《抱怨的缓解》、《恐惧》、《怕》、《怯懦》等。
在《前进》这首诗中,“我负重前进”这句话反复出现,让整首诗荡气回肠,有循环往复之美,他说,
“我想停下来,/我负重前进,/走过黑森林,/但在黑树下/我已想停下,/我负重前进。”
读完整首诗,有一种悲怆又不屈的感觉在心里蔓延。每个人都背负着十字架,在这个世间跋涉,“负重前进”是我们的生活常态,瓦泽尔如此,平凡大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尽管这首诗写的是瓦尔泽自己的状态,但也会引发我们的共鸣。
在《罪》里面,他看着夜霜和朝露,生机勃勃的草地以及耀眼的阳光,却感觉自己格格不入。他说,“我坐困愁城/就是一种罪。““我坐困于愤怒/和恐惧中,是罪过。“周围的世界充满生气,都那么有活力,可我却在发愁,在愤怒,在恐惧,这就是罪过啊。我感觉这首诗是“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这样不好。”的文艺版本。
在《怕》里面,他写道,“无论是鸣响,还是躲在暗处:/苦难,如今悦动在我坟前的小路。“读来让人无限伤感,对他产生无限同情。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不怕现在过得不好,她怕的是,生活就这样了,以后一直也没能好起来。“苦难,如今悦动在我坟前的小路”,这样的结局真让人心酸和害怕。
在《高敏感一种天赋》中,丹麦作家伊尔斯·桑德说到,高度敏感者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因而他们能感知到更多信息,更容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高度敏感者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也愿意去探索精神世界。
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具有典型的高度敏感特征,很显然,瓦尔泽就是高度敏感的人,这种特质赋予他更多的可能性,去创造打动人心的作品。
散步和思考,是他的生活方式,借此他写下大量风景抒情诗
年轻的时候,瓦尔泽曾到大城市追求梦想,在多家报纸上发表过诗歌、短剧、散文等作品,还出版了处女作,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没有引起文坛的重视。为谋求更大的发展,他1905年投奔了在柏林做插画师的哥哥。
当年他27岁,历尽波折,他发现可以撰稿谋生,于是拼命写作,在当地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不少作品,颇受当地知识分子的欢迎,还频频出入文学界的沙龙、酒会活动。这段时间内,他出版过不少作品,包括三篇长篇小说和一部诗集,在文坛上小有名气。
然而,因为自身性格问题,他难以融入到大城市。在1913年的时候,他离开了柏林,回到自己的家乡——瑞士小城比尔。乡下的生活比较安静,生活节奏慢,他靠写作谋生,过着悠闲而清贫的工作。
他喜欢散步,出版过散文集《散步》,散步已经成为他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散步的过程中,他可以欣赏家乡的美景,也可以静静地思考。他创作过大量诗歌、散文,其中不乏描写瑞士乡村风景的作品。他的风景抒情诗写得别致动人,不落俗套。
我很喜欢这首《春天》,他说,
“春天是田野里的元帅/征服了世界,/从不招人记恨。/胜利的花海/漫过地面。这些地域/普遍染白色,好像公主/即将抵达。哦,/一切是那么微妙/深度的微妙延续。”
很多人会说春天是花仙子,是爱美的小姑娘,但是在瓦尔泽笔下,春天是元帅,它征服了世界却从不遭人记恨。他笔下的春天,又美又霸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显得生机勃勃。
他笔下的《夏天》是这样的:
“在夏天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日子发出声响。”
短短几句,就活画出夏天的风情。让我们想到自己度过的许多个夏日:赤日炎炎,漫长倦怠,但因为有清凉解暑的绿豆汤、有散发着诱人香气的水蜜桃,以及冰凉沁心的西瓜,夏日变得愉快起来。
他说《秋天》是“天然短暂的季节,迷人的金色眼睛,像情人的天堂或一个女孩的幻想。”“在秋天,我们想到艺术家和诗人,全情投入于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好,这首诗真是美好又诗意,让人无限向往。可见,他在乡下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宁静而惬意,这种岁月静好实属难得。
在《四季》里,他变换了四季的角色,他说“春天像个孩子般美好,她微笑着起床“,”夏天是一个年轻的千面女郎“,”秋天是一个天才男孩,陪衬着初级净化的葡萄,和古镇的街巷以及装饰彩带的帆船,陶醉在凉爽的气氛中。”他说,“冬季的神圣孤独,对我而言像是处女般无暇。”
写四季的变化,不仅是为了写四季,在诗歌末尾,瓦尔泽升华了主题,他说,
“四季几乎在我的内在和外在/来了一个循环。/在春天鸟儿吱吱叫,/时而响亮,时而低沉。/以往玩铁环的孩子,/现在已逐步达到/志向的灿烂顶点,活着/直到被授予老人权杖。“
真是妙语频出,感叹时序变化,人事变迁,他说得平缓舒展,没有哀怨和不甘。
这样的风景抒情诗,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一道风景》、《草坪绿》、《万物皆绿》、《小山的笑姿》等等,这些风景诗写得活泼灵动,读之,让人心情愉快。相比前面那些略显沉重的反应现实的诗,他的风景诗让人有喘了一口气的感觉。
晚年的罗伯特·瓦尔泽,在精神病院疗养期间,还不忘秘密在纸上写写画画,1956年,他独自出门散步,倒在了野外的雪地里,就再也没有起来。这位伟大的作家,就这样寂寞地和世界告别了。随后,他的这些铅笔字手稿才公开,据统计有526张,纸上的字迹很小,有些甚至才才1-2毫米,非常难以辨认,业界称之为“微缩作品”。其中有一个诗歌片段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无声夜晚/一个不在乎星星的夜晚。”
这多么像他一生的写照,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生活颠沛流离,还饱受疾病折磨。他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充分燃烧,却又倏忽而去,静悄悄的,什么都没有带走,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世人低估了很多年的诗人
他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吗?|罗伯特·瓦尔泽诗集
罗伯特·瓦尔泽诗二首
罗伯特·瓦尔泽: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我们一定如此擅自揣测过'生活'
划过静夜的暗星(译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