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秋日,读泉声《灯笼》一诗 /森子
泉声的诗多以个人“我”的经历为出发点,加入思考、感悟、精神漫游,这是在大地上行走的诗歌。他说,“看走过的路,像一道伤疤,也像某种艺术”(《站在暮色中的阳台》)。这既是生存之道,也是萌发诗歌写作的灵感之路,在这条路上,许多诗人前行或留下背影,因此这也是一条习诗之路,创作的艰辛与快乐自在其中。 

他对行走的认知,也是对以文字为行走方式的认知。他说,“随意截取一段山路,或/一片河滩,已经大于一首诗的容量”(《鲁山西部行》)。这自然不是夸张,而是师法自然的结果,但诗本身不必大于也不必小于什么,诗不等于什么,灵魂的重量以轻来刻度,所以鸿毛上依然可以漫游。没有轻——身轻,气爽,我们也走不远。他对此也有所省察,他希望获得“直抵核心的闲笔”。闲笔也是轻的一种,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诗句的来临,只一两句,诗的神采就出来了,并引领他去往他从未经历、体验过的地方,带来神游八荒,灵魂出窍的感觉。这绝不是对生存之重的轻视,反而是依据比例而加减两者的砝码,使重者更重,轻者更轻。在薇依所说的意义上则是“负重”、“下降”才能使人的精神飞升。 

这几年,泉声的诗歌写作量很大,可以说有点感觉他就先写出来,这不失为保持写作状态的一个好方法。俗话说,没有一定的量,那么质就难求。但具有了多年的诗歌写作经验,并积累了一定的量,就要对自己已有的写作有个阶段性的认识和反省。我的经验是在具有一定创作量的同时,要适当慢下来,让感觉深化为经验,经验转化认知,认知呈现为诗歌的智慧。所以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写好一两首诗,在一首诗中能够解决的写作问题,决不拖到第二首、第三首。至少要这样努力去做,这不仅是对泉声说,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 

下面,我就浅析泉声近年的一首代表性诗作。我们先读读这首诗:

灯笼 

当我无所事事的在阳台上溜达
楼下一个门洞
挂的一对旧灯笼,让我眼前一亮 
而此时,人民路传来 
一声又一声喜炮,炮声渐远 
我在地球仪前,听 
撒哈拉沙漠的驼铃
阳光下,它泛黄
也泛白。我知道那是一对新人去年留下的 
里面的灯泡早已摘走
完成了喜庆、引导、指认的功能 
在微风中轻摇 
好像驼铃。好像提前步入了某种漫长的平静 
失去光源的灯笼 
“宝石脱落的戒指”① 
我反复默念着以上两句
企图让他们黏合的更紧密些,成为一体
但很快我发现 
我陷入了一个,充了气的
城堡。几个孩子在里面玩耍 
注:①引自但丁《神曲》 

开句以第一人称“我”无所事事在阳台上溜达入诗。阳台的空间是有限的,诗思是否会受到限制呢?这是一个疑问。更多时候陪伴诗人的是寂寞,寂寞占有主人。相反,寂寞也是一种馈赠,看你有无察觉和醒悟。

楼下的一对旧灯笼让诗人的眼睛豁然一亮。这一亮恰如进入桃花源的一条秘密通道打开了,别有洞天。此句由观察入手,看似不期而遇,实为诗人阅读、思考后的妙得,也是对司空见惯之物的重新发现,甚至可以说是再度发明。

下句,从实物到声音,即将开始转换意象。人民路传来喜炮声,炮声渐远。喜事,也可以勾起相似的喜悦经历。接下去转换稍猛一些,“我在地球仪前,听”。为什么是地球仪呢?它也是圆的,与灯笼契合,更重要的是诗绪要转动起来,它也是个大脑。大脑有可能要转到一个你预先没想到的地方——撒哈拉沙漠,不,是“撒哈拉沙漠的驼铃”,这一下思绪支开得很远,不再局限于阳台狭小的空间。 

这里,驼铃是灯笼的近喻,它虽小却可以发出悠扬声,拉开与当下的距离。它在阳光下泛黄、泛白,既是沙漠的主色调也是灯笼的褪色,它是属于过去时的。

通过意象的褪色,诗人告诉我们,那对灯笼是一对新人去年留下的。这是经验的返还,驼铃还要返还给灯笼一部分意义,它不抹去现实的意义,至少要留下变化的轨迹。还原往事——灯笼里的灯泡早已被摘走。这个动作是必须的认知行为,不在于被谁摘走,而在于实用功能的消失。如果实用功能不消失,那就无法继续转动地球似的喻体。

驼铃再次参与提醒,而返还也不是全部交还,诗人必须步入某种平静中的不平静。在灯笼和驼铃的类比与互换中,诗人更看重声音的转化作用,由喜炮先发声,而不仅仅是以物比物。 

“失去光源的灯笼/宝石脱落的戒指”,这两句是互文关系,前句是诗人个人的认知,后句为但丁的诗句。诗人反复默念,试图将两者黏合为一体。这两句在全诗中十分重要,它们的黏合度如何关系到整首诗的走向。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失去——脱落——意味着需要诗人想象力的补光,再次充盈。通过互文性,意象的转换加快了,直抵诗的智慧,这正是诗人想要体验到的。空落的寓意中,其实还有爱逗留在空气的想象中,至少守候在那个虚位以待的位置上。

经由互文性带来的智慧,诗人很快发现,最后的转折时刻已经来临,那就是进入幻象,而虚正是送给实的礼物。“我陷入了一个,充了气的/城堡。几个孩子在里面玩耍”。最后,全诗经由灯笼、喜炮、地球仪、驼铃、戒指,转喻为一个充气的城堡,没有这一系列转喻的过程,便没有这首诗。而跨越各领域的意象转义正是诗人的工作。灯笼的意象虽几经转变,但它的原义并没有完全丢失,或者说是放大了上千万倍,城堡和孩子们说明了这一点,寓意着人类生命繁衍的生生不息。 

泉声的诗风格质朴,情感真挚,他的诗多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感、所悟,特别是对鲁山方言的运用,使他的诗作产生了独特的音色效果。他也写过其他类型的诗,如《拽犁》一诗基本不用意象,同样感人且耐读。还有《即将结束的下午》,是阅读与写作场景的即时插入,互文性更强。不管是那种类型的诗歌写作,他都勇于尝试,这点尤为可贵。既然在写诗的路上,那就走得更开阔一些,观察更仔细一些,体悟更深一些。期待着泉声写出更多更好的新诗篇。 
2015/9/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层解构禅学、美学、诗学之关联
【诗歌人物】天才诗人张枣
好的口语诗,是诗不是“话”
现代诗歌写作“八忌”
小升初语文:拿下古诗文鉴赏题,必知这些套路
诗歌是速度的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