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扬子江》头条诗人朱朱的《除夕》,还真不错,可惜了

时间进入2022年,各大诗歌刊物的“头条诗人”又纷纷出炉了。《扬子江》2022年一月的头条诗人是朱朱,发表的组诗为《在德兴馆》。排在第一首的是《除夕》,说实话,这首诗写得还真不错,读起来有了那么一点感觉。

阴沉的寒冷,不开空调的习惯,天不黑不亮灯,蒙着罩布的沙发,失去弹性的弹簧……这一幕幕确实很熟悉,天下父母的节俭,总是以相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伸手可及的食物,穿越时空的食物,是母爱不约而同的标配

读了这首诗,远离的游子应该都会有所触动。有些事,我们是怎么也忘不掉的,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一道菜的味道,一句乡音,甚至是看不见的空气,似乎都散发着不一样的回忆,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对于现代诗,我们不能有太高的要求。能读懂,读了之后还能有所回味,就已经很难得了。所以,朱朱这首《除夕》,还真是不错的诗。至少比以前见过的,很多的所谓好诗要强不少。

朱朱这首诗,除了乡愁的回忆以外,好像有些消极的味道。“阴沉”、“撒谎”、“创伤”、“刺耳的尖叫声”、“垂亡的习俗”、“挣扎”、“嘲弄”、“病床”等等词汇,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过节

当然,诗并不一定就要写高大上,或者喜大普奔,也可以写成另一个样子。这或许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关,也可能与作者写诗时的心情有关。但是,如果“消沉”过了头,就有点不大合适了

比如,把电视节目比喻为“爱撒谎的亲戚”,难道电视里播放的都是谎言吗?这显然是不对的,至少是夸大、绝对了。再比如,把“除夕”说成是“垂亡的习俗”,这不仅不合适,也不符合实际。

我不是诗人,可能这又是写诗的一种手法?比如上一篇文章里,我说李少君的《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里的第一句,“听见春雷运动的人”有些不妥,运动怎么能听见呢?结果有人就说,我果然是外行,这是写诗的一种手法,叫“通感”

再或许,诗人是想用这样一些词汇来引起读者的重视?以便突出“诗眼”?但无论如何,可以惊世骇俗,可以夸张,却不能不遵从事实

现在的文坛,包括诗坛,好像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写得“越黑越好”。什么都要跟人们的感受反着来,人们高兴的事,非要写得不高兴,非要带点“伤痕”才行。好像这样,才能显示出作者“独特的视觉”,和“非同一般的观察力”

这其实是一种不好的倾向,比如,朱朱的这首诗里,把那几个词改一改,也没有什么大碍,有了那几个词,也没有显示出多么的“独特”。

我的感觉是,朱朱这首诗确实不错。但那几个词好像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真的可惜了。当然,这首诗不仅能在《扬子江》发表,还能成为头条诗人,想来编辑也没有觉得不妥。估计这又成了证明我是诗歌门外汉的一条佐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心中有一粒种子
描写柳絮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在头条号里写诗有前途吗?从古到今靠写诗吃饭的诗人有几个?
在我“爱”你中,永远隔着一个“爱”的距离
⊙诗谈⊙黄竹草 ||11.赛诗写诗(附:同图赛诗一组)
学写作第四十四讲:写诗与写诗的重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