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春:或明或暗的关系

 内容提要:本文将从诗人刘春的诗歌文本特色分析,抓住他诗歌表现方式的暧昧性,思想向度的暧昧性和立场的暧昧性,贯穿一线,试着用历史的眼光把他的诗歌追求看成是一种“暧昧”的诗学理念,并试论诗歌“暧昧性”的多种可能。

    关键词:暧昧性  乡村  城市  知识分子  民间立场

  诗性中一种或明或暗的关系意味着“暧昧”诗意的存在。诗歌的“暧昧性”又不能等同于“模糊性”,更不能把它纳入胡和平先生首创的“模糊诗学”当中。“模糊诗学”研究的是文学的模糊现象及其本质与规律,它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研究诗学,属于诗学的一种。而刘春诗歌的“暧昧性”应该是回避各种权威诗学理论的“非理论”或“非诗学”诗歌理念。
  
    我们所熟悉的广西诗人刘春,他早期诗歌风格以婉约、细致、华美的叙述与抒情著称,但在经历了九十年代朦胧诗的式微,随之而来的后现代主义诗潮,先锋性诗潮,诗歌口语化等诗潮的不断崛起,中国诗坛呈现出后现代虚假繁荣的镜像。刘春的诗歌也在不断的以一种线性的交叉式形态走在自我意识的道路上。无论是在先锋或传统的写作,或者是乡土特色与城市忧患,还是在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的立场上,他的诗艺表现都绝不是简单的两极分化,走偏左偏右的路线,更不是二元对立的辨证,他的多种可能性是一种最具魅力的“暧昧性”指向。

一  “乌托邦”的美和现实的融合

    早期,刘春就曾在他的诗歌随笔中表达了他对自己诗歌观念的执着追求:“因为评论家的文章里表达了对'优美’的痛恨,在我看来,优美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看这个诗人能否在字里行间渗透进独特的生命体验。”“因此,我宁愿别人批评我的某些'浪漫幻觉’式作品写得太浅,所表达的意思是'老生常谈’,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文字追求本身的批评。写作方式和技巧是作品的'部件’,用什么方式都能够写出好作品,而是否有新意和深意才是文学的灵魂,是写作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1〕他在这段话的态度暧昧中多少带了点可爱的“痞”味。
  
    在当今这个不流行抒情时代的躁动社会中,各种先锋流派、群体层出不穷,人人张扬个性,穿着各种艳丽的外衣亦或耍枪弄棒,故意把诗歌弄得不像诗歌,以求哗众取宠,吸引他人的眼球。但是,他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极力追求着一种婉约、宁静的“乌托邦”之美如“一道光从体内滑过,像荷叶上的露珠/细微、安宁、转瞬即逝/我开始颤抖:除了这些另人心动的细节/还有什么值得一个男人去哭泣”(刘春:《低音区》)体内滑过细微的灵感的光焰,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的敏感和易逝,这个男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却是置身于坚硬的现实生活之中。一个搬进新家的场景,他在“新近落成的房屋里设计生活”,“一张双人床,这里是茶几、沙发/除了电视机、会客室、梳妆台/还得腾出一小块灵魂休憩的地方”。但是周遭的环境又岂是诗人所能控制的?“指头敲响新鲜的玻璃”,“防盗网割裂的天空”。这些冷与暖,硬与软,轻与重,内心美妙与现实粗糙所形成的反差,加以诗人敏感的想象有一种声音“在楼顶盘旋,回环、跳跃”,整首诗中诗人成为始终弹揍生活的音乐的那个人。读他的这首诗就像从它的内在听着钢琴的《低音区》在低吟,让人心灵为之震动。诗人在描述音乐,描述生活中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而我们也从这首诗感受到了节奏的美与和谐,在此以这首诗作为切入点更能抵达诗人刘春的内心。
  
    纯粹而轻灵,华美里潜藏着忧郁,用诗人敏感的触角深入到当代人现实生活的视域之中,用诗人的忧郁观照到生命意识体验和精神反思中,如同《北方在下雪》、《琴声中的玫瑰》《玻璃》,这样的诗都涉域于现实生活的物境之中,有现代人生活的气息,比较容易让读者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生活逼仄之感,他把理想的“乌托邦”之美完美地融入了现实生活中。
  
    但如《天空上的羽毛》、《虹》、《雨中的灯笼》、《那人在你体内安放桃花》等很多早期优秀的诗中他延用了一贯忧伤、婉约的唯美风格,在这美和纯中又与以上的另有区别。《天空上的羽毛》里“它仍在扇动小小的蒲公英的翅膀/如果在漫天的黑之中抬头/那白会在一瞬间洗亮你的眼睛”羽毛空灵纯洁;《虹》中的“虹被自己的美梦轻轻拖起/升上天空,无依无靠/虹,孤单得像一滴泪水”同样也是梦一样华美而虚幻;《雨中的灯笼》里“一盏灯笼的心事/挂在旷野中央,多么耀眼/这幸福的孤儿,液态的纸片/苍白的面孔能不能把黑暗点燃?”飘渺摇曳得让人忧伤;《那人在你体内安放桃花》“那个匆匆离去的人安放的一朵桃花/不是去年三月的那朵,是另一朵/开在你体内,鲜艳而饱满。你分红色的/回忆绵绵不绝。又一波三折”,“桃花”也是代表一种短暂而眩目的美,因为它的易逝更显凄凉,“游离不定的爱与哀愁”情感烙在体内更是让人疼痛莫名。一系列的意象总体感官色彩都给人飘渺、虚幻、精致的感受,在虚幻上建构出另一种精神指向,指向诗意国度中人类最原始最神秘的情感寄托。这就是刘春诗歌吸引人,感动人的地方,它们代表了诗歌的纯粹度,这也是当下纷乱诗坛读者还在不懈追求这种传统诗意美的理由之一。
  
    在两种不同的写作境象中他营造着'浪漫幻觉’式的'优美’抒情,这样的美学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想象的幻觉与现实生活的转换之间,可以看出笔者在技巧上已经掌握了一个度。纯美意象的书写,羽毛、虹、灯笼、桃花,这些事物展开的朦胧婉约之美不在话下,而在现代钢筋水泥的生活空间中作者也是擅于发觉美制造美的,犹如忧伤的“琴音”流淌在城市间。所以,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艺美,能传达出心灵中有价值的精神的诗歌都是好诗歌,虚幻与现实的统两重性或多重性更能使诗歌变得丰富而饱满。

二  乡村和城市的“接壤之地”

    在很多刘春诗歌的意象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他有时候即迷恋着城市的“灯红柳绿”,有时候又散布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应该和他自小在农村长大有很大关系吧。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我们需要追求诗意的渊源。广西荔浦歧路村,一个普通而特殊的小山村应该在他出生时就对他的心灵深处灌注了青草的芳香,明净的颜色还有远处农家袅袅的炊烟。在这些大自然的景物中触发了作者对底层微小生命的真切关注。他写了很多乡村的诗歌,却在众多的“乡土诗”中写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乡村到底占据什么位置?是个怎样的符号呢?《坡上的草垛》、《下禾村》、《在四川》、《歧路》、《干草》、《歧路村》、《运草车穿过城市》,从这一系列的名目上就可看出家乡、村庄这个意象就是始终环绕在作者心灵的家园。当代人在面临着物欲横流,工业商品化高度发达的躁动时代,人人心中都保留了一块还未开垦的,未受污染的精神自留地,一种情感寄托,那就是以淳朴、厚实、粗放、著称的代名词——“村庄”。它在当今人,尤其是一个诗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单纯是实物上的村庄,更多的是指向一种精神家园的回归与灵魂休憩的退守之地。他虽不像陶渊明,狄金森之类的高人可真正的归隐田园山林,但大隐于山,小隐于市,刘春就像一个蛰伏于都市丛林中的侠客,他的身份是一报纸编辑,也是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业余管理着扬自鳄网站,熟稔于和文人墨客打交道,只是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候,刘春的思绪一定徘徊在“村庄”的小道上。“梦开始的地方是歧路村”(《在四川》)“歧路”上有他心酸和不堪的成长经历,他的情系在一根“干草”上,可爱的女子站在“草垛”边,“运草车轻快地驶过城市/我唯一的姐姐坐在众草之中/干净而朴素……一车干草、一车干草/载着春天的消息荣归故里/我一生的眼泪不会比今天更多”(《运草车穿过城市》)。干草是一种脱离了大地这一母体,失去了生命和希望,在世界上最卑微的物质,诗人怀着悲悯之心关注它,其实更是寄寓了诗人本身在外漂泊的游子之情。他从少年时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如今迁居都市中,自然会产生“寻根”这人类最原始的隐痛之感。所以他把“运草车”开进“城市”。
  
    在这些诗中很少有对乡村美景具体直接的描写,乡村的气息在诗中若隐若现,主题始终表现着一个“落寞”的走向和忧生忧世的文人情怀。刘春曾在答《南宁日报》记者问时说:“我和很多'乡土诗人’的直接抒情不同,在我的诗歌中,乡村不是具体的、具像的,它仅仅是一种精神背景,象征着纯粹、朴素、粗放等等品质。我很少直接描写乡村的美景,而把笔尖探伸到乡村与城市、贫与富、朴素与污浊之间的冲突之中,表达一些普遍而且日益突出的忧虑。”〔2〕
  
    无论是《坡上的草垛》中“清贫的二姐刘青禾”最终转换成了现实里诗人“看到一个酷似二姐的女人/坐着别人的运草车从中山路一闪而过”。她不在坡上的草垛边,而是出现在城市的“中山路”上,我们不敢往坏处猜想,但事实告诉我们“《城里的月光》”下的小芳不再是当年那个“清亮的朗诵'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纯洁女孩,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间,小芳成了“芳草地夜总会”门口前的低胸小姐。她们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中山路”又是个什么地方呢?在一首《中山路》的诗里作者这样描写到“车水马龙……'先生,跳舞吗?全方位服务。’……'美人鱼夜总会’。一个女人/把低胸冲着行人”。总之,那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有别于歧路村,有别于诗人梦中的“春天”。“今夜,偶然的一瞥让我激动/思想自动走回从前/风中飘来青草的气息,眼前闪动的/亮光,是二十年前的那只萤火虫吗?”(《城里的月光》),诗人在为这些背井离乡的“小芳”表露了恻隐之心,同样是栖息于别人的城市,为生活或是其他的原因,但他们走在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在这样的对照中不禁流露出生活的辛酸,从乡村走到城市间的疼痛。这些诗主要就是表达作者一个由农村走向城市的人对乡村单纯人际关系的缅怀。他摆脱了一贯淳朴、敦实的乡村诗歌风格,采用流行的先锋写作技巧来表现这样的反差变化的世态,如果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把这些诗当作是乡村和城镇的“接壤之地”,他在深入农村底层的同时,目光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涉入自身生活的都市领域,担当起作为一个诗人“思想战线上的守夜人”(萨特)的职责。
  
    基于他报社记者的身份,还有诗坛评论家的锐利目光,所以在近几年的作品中,刘春带着乡村的道德理想尺度来衡量身边的这个“世俗”的世界,他能从城市的表象洞穿到都市的隐患,以及都市人心灵的疼痛处。所以《新闻晚报》《基本功》《梦见一个死与车祸的朋友》《关于男孩流浪》《旧报纸》《吸烟的女人》《外遇》等作品构成了他近几年以来的诗歌主题:直面另一个“我”的世俗生活。他描写人们日常关注的事实,更确切的说是揭露那些满目疮痍的人类伤疤, 《新闻晚报》似一些报刊新闻报道的罗列:
  
  没有必要愤怒,那事儿                    
  发生在另一条街。没有必要               
  欢笑是别人中大奖,别人捡到              
  钱包。没有必要惋惜,副省长受贿          
  劫持人质者落网……
  没有必要死亡,正如没有必要生存
  
  第二版:受灾百姓含泪接受
  市领导的慰问(每户领取大米五十斤),
  纳税大户撰写经验总结
  建国以来第一个见义勇为者
  胸别红花手拄拐杖,眼睛
  在丰乳霜广告下闪闪发光
  ……(此处为部分的省略)
  歌唱祖国的拒绝向盲童捐款
  一个女孩离校三年后重新带上红领巾
  她的两个姐姐在城市建筑物的阴影下
  捡破烂
  
  这样的作品涉及面及广,表面看似一些事物的简单堆砌,但其要表达的就是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的事情,“命运”、“车祸”、“外遇”、“下岗”……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现实世界面前,我们又能怎么样呢?我们需要的只能是坦诚。在他的同类作品中这样的特色一再得到发挥,有较强叙事性,现实性,少了艺术的加工和修饰,走到了先锋写作和口语写作的行列之中。同时刘春也遭到了某些不了解他的读者的指责,指责他过于直白和粗糙的诗歌方式。而先锋和口语绝不是刘春的风格,在乡土到都市,纯朴到残酷,婉约到暴戾,这样的地域时空转换,目的不过是在时间上打通过去和未来,虚幻和现实,是给心灵的诗歌一个更大的释放空间。也许在面对世俗世界里那些狡诈的阴谋,冰冷的故事使人心淡薄,诗人出离了愤怒,只有直白才能如尖刀一样剖开生活的阴暗面。“先锋”成为最能表达诗人意图和精神指向的最好方式。
  
    他在诗歌观点上阐述的这样一段话坦白直率,令人钦佩:“我的诗歌创作中,属于'先锋性’,'探索性’的东西很少,我很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清楚自己能力的限度和诗学追求。”“让那些由于种种不足而无法全部领会诗歌内涵的读者能够从华美的语言和形式中得到愉悦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3〕刘春自己也承认他诗歌创作中,属于'先锋性’,'探索性’的东西很少,但在当下先锋盛行的年代他还是不能避免地将笔尖触到了这个坚硬的部分。“先锋”又意味着什么呢?自九十年代,沈浩波,伊沙等一代人发起的一种对桎梏的反抗,他们对文化、传统等庞然大物的蔑视与愤怒,以反叛的、野蛮的、冲动的、狂飙突进的形式,挑衅伪诗和旧时代经典的规范,“先锋”他不仅成为了诗人表现精神理想上的一把长枪,还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写作与阅读的双重快感。传统诗以清新、忧伤、淳朴、怀旧等特色作为一种歌价值取向,它极易获得大众阅读水平的好感。而诗歌处在后现代社会中,出于对群体生活压迫的敏感与觉察,作为一种艺术,它应该吸收各种“非诗”的元素,不能使诗歌太像“诗”。又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刘春从“乡土”到“都市”的跳跃,婉约到先锋的转换,他的“暧昧性”同样是为了表达“真实”、“快感”这样的美学追求,我们绝不从诗歌形式的数量上去定夺他的风格,而是从内涵和精神上体味出他的气质。一个诗人他尝试着用不同语境和方式来表达他要表达的东西,就如同一个人要远行,重要的是他所要到达的是什么地方,而不是指责他走的是笔直的大道还是曲折的小路,是要坐船还是要坐飞机。不同的道路就会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感受。

三 “你属于哪一边?”

    我们可以发现,刘春有一部分诗作是专门歌颂和描写一些他喜欢和敬仰的诗人的作品,如:《卡夫卡》、《T.S.艾略特》、《艾兹拉.庞德》、《镜子里的幽灵——博尔赫斯》、《灯心草——献给顾准(1915-1974)》、《坚持——致柏华》、《一个人的一生——献给穆旦(1918-1977)》、《落花:一首挽歌——献给昌耀(1936-2000)》、《黄昏的星——献给戈麦(1967-1991)》、《一朵玫瑰要说话——献给海子(1964-1989)》,这应该算得上是一个系统而有序的统计。一部分是写西方优秀诗人的,一部分是献给值得敬仰的中国诗坛前辈的,读着那些熟悉的名字,我们可以推断出刘春在诗艺成长的道路上受他们影响也是最深的。不仅如此,在刘春的随笔杂文中也多处谈及他们:
  
    “《卡夫卡》表达的是对荒谬时代个体命运的审视,《T.S.艾略特》除了审视,还有一种自审和反讽……我认为这些写作是有意义的,有的人乐于当前的生活,只去思考当下的油盐柴米,但另一些人更注重内心。我倾向于后者。”〔4〕同样在《荒原上歌唱》和《什么是好的》这两篇文章中以艾略特的两部传世诗篇《荒原》和《四个四重奏》,找到“爱”这一主题的脉络,寻找到宗教的神圣光辉,以爱与悲悯形成的力量,就是博爱。这与刘春诗歌最初的本质达成了的契合,向生活表达“爱意”。《博尔赫斯的夜晚》(刘春散文集),更是以一种精辟而独到的见解阐述了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这些大师在近20年来对中国青年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刘春对西方文化诗学的研究和探索还有更多,在此且不赘述。顾准、柏华、穆旦、昌耀、戈麦、海子,每一个名字都如此响亮,他们不仅代表了中国新诗潮一代知识分子的诗歌水平,也是最具有超越时代性格的诗人之一,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孕育出了新一代的诗人。当然我们不应该以此标准来定夺在他们影响成长之下的诗人是否就是知识分子,但他多少给人某些暗示。
   
    “西化”与“智性化”元素使刘春诗歌境界得到拓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他知识分子写作的意味。什么是“知识分子”写作?而与所谓的“知识分子”立场相对的“民间写作”又是什么?著名评论家陈仲义总结出:一,“所谓知识分子写作,概括说,其本意主要是指凭借知识的特殊优势,持守批判、自由的精神立场,将诗歌作为精神提升物。因而它在本质上,应该说与坚持独立、边缘的民间姿态基本没有什么矛盾。”“从文本角度考察,此类写作多出入智性思维层面:诗人的主观意念、思绪、知觉、“诗想”,与客观物象多呈曲折盘缠关系。” 二,民间写作“以于坚、韩东、伊沙为代表的民间写作,不依附庞然大物,坚持另类立场,鼓倡原生、本真,企图将诗歌还原为生活。从文本角度出发,我宁可视之为口语写作。”““语感”把生命的本然活动与几近自动的言说同构起来,成为新诗一种重要言说方式,即诗人经由“语感”这一“入径”,直捷呈示当下生命体验,从而有效地清除语言的文化积垢。口语诗的真切、鲜活、清明,无疑对受众亲和诗歌普及诗歌,大有裨益。”〔5〕
  
    刘春的诗歌中很显然既发挥了传统婉约风格和“乡土”写作的特色,也融合了很多先锋与口语化的写作元素。从刘春作为一个报刊编辑,每天出入在明亮的写字楼间的生活这个立场上,很多人就把他定位为了“知识分子”的写作。但除此之外刘春在工作之余还管理着“扬子鳄”这样一个在广西来说数一数二的民间诗歌网站,给诗人增添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并与诗友创办了《发生》和《扬子鳄》两份民刊,他对民间诗人和诗歌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在他所写的随笔或评论文章《或明或暗的关系》一书中也从不偏袒向知识分子或民间立场的哪一边,他秉持着自己对诗歌理想的追求,认可则褒奖,有缺憾则指出。在他的《你属于哪一边》的文章中就明确表达了他的立场:“在我的理解中,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绝不是那种被诟病为西化的、饶舌的写作风格,而是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和作家的姿态上。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首先是一种立场,一种良知,他不会融入'主流社会’,他以审视、怀疑的眼光看待社会,而不仅仅是琢磨写作风格和文学趣味。”“所以,没有什么'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如果真的有,在两者的夹缝中,我希望能够为自己找到一个'中间地带’。”〔6〕“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的对立在刘春眼中无疑已经是一个“伪命题”。只有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又会有什么所谓的知识分子和民间之分呢?作为一个有前瞻性和博大胸怀的诗人,相信在时间这个读者面前留下的始终是那些“好诗”作者的名字。
  
  在刘春的诗歌里,从不因为某些外在强势或流行风向而改变自己诗艺宗旨的追求,不管是套在什么样的形式之中,婉约柔美里有他不懈的坚持,先锋也罢乡土也罢,相信这在他的眼中不过是些虚名,更有何立场可言呢?“如果我们能用历史(这里的“历史”指的当代诗歌的“存在与时间”)的眼光来看待诗歌(而不仅仅是九十年代以来的短暂时期内的诗歌)的话,我认为刘春可贵之处在于,在大家都忙于革命忙于创新的时刻,他却躲进语词的密林,在话语的喧嚣声中黯然返乡,他以一种“保留”的姿态坚持着他认为的“美”。”〔7〕诗歌的内蕴需要百花争鸣来丰富,“暧昧性”不过是诗人在当今多元化语境中探索的“第三条道路”,他的诗歌是存在着的多种可能。在此借用刘春的文集《或明或暗的关系》这一名字来给本文命名,相信最能契合如今刘春的写作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春.《或明或暗的关系》.湖南美术出版社.批评的误区.P104-105
  〔2〕一刀文学网——刘春:诗歌能让你的灵魂干净.发表时间:2005-5-2 21:42:36
   (3〕刘春.《或明或暗的关系》.竖琴上的舞蹈.P214-215
  〔4〕刘春.《或明或暗的关系》.信札.P68
  〔5〕陈仲义.《先锋诗界:反省精神和诗学建设》.《中国文化报》.2001年8月23日,第3版。
  〔6〕刘春.《让时间说话》.你属于哪一边.P86
  〔7〕荣光启.《幸福像花儿开放》.历史焦虑中坚持的美.P165

2007.4.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文学史写作 重铸生命质感
不知所终的旅行──九十年代诗歌综论
诗歌笔记,作品
当代诗界掺杂太多功利计算·新诗的政治理想恰是被知识分子出卖的…
2018年口语诗论争 论争了什么
最可怕的诗,是那些像诗的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