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词语里的精神漫游者:孙磊诗歌论

2012-09-29 21:15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刘波 阅读81473次

 孙磊作为70后诗人群体中最早开始诗歌创作的先驱,他带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前辈诗人们诸多传统进入了冥想与幻化的境界里,那些永恒甚至虚无的词语意象在一种纯美的表达里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宗教意义。悲悯的终极关怀与长歌当哭的忧伤使孙磊的诗歌具有一种罕见的思想力度与情感气质。

    由于受国外优秀诗人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影响,孙磊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运用书面语色彩极为浓厚的“公共意象”,在宏大与辉煌的隐喻结构中排斥了传统诗歌的非常规因素——口语与表达日常生活经验。他更多关注的是诗歌的厚重与深沉,孙磊并没有改变,他一如继往地走了下去,并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与喜爱。这是孙磊诗歌的神话精神与生命意志同当代诗歌竭力拒绝走向肤浅的实践具有了某种程度的遥相呼应,当理想与灵魂在这一代人心中已逐渐消逝的时候,孙磊的诗歌还保持着一个年轻人内在的使命感已属难能可贵。他曾经为自己创作诗歌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许多肮脏的东西,他写诗的目的就是在洗涮这些肮脏的东西,这或许不止是身体的沐浴,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沐浴。所以孙磊始终在关注着人的精神境遇,这是他的诗歌与某种信仰有着内在联系的原因。但是这种信仰并不是他在作自我的精神囚禁,也不是在面对困难时所选择的精神逃避,而是可以用孙磊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的那句话作为解释——“生命和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重要的。”(1)他所认为的诗歌最理想的状态不是意象与象征的精致,而是一种精确与到位的表达,包括每一个棱角分明或模糊的词语都不例外。
 
    我们在理解孙磊诗歌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表达的有限性与理解的无限性形成了诗歌创作与解读的诸多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无法拆解的整体性与无法解构的严肃性在孙磊绝大部分的诗歌中都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们作为捆绑在一起的永恒规则和谐地呈现在其诗歌表达中。因为孙磊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诗歌于自己生命的重要性,而这时他恰恰获得的就是那种最为原始的对童年记忆的温情意识与对理想状态的激情言说。就像他早年受朦胧诗人与海子的影响创作了大量的乡土诗一样,他在诗歌与生活间游移不定的状态让他频繁地以诗歌作为自己排遣忧愁最好的方式。毕竟,在他的心中,人生是一场悲观的戏剧。
 
    后来,孙磊创作出了奠定他在诗坛地位的长诗《朗诵》,这首具有强烈的朗诵基调的诗歌在开篇就引用了法国基督教徒S·薇依的那句话,“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光明,那么对光明的渴望就会产生光明。”以此作为意义呈现的幻本。

在冬天,要先尝一粒黑莓
尝到提前到达的春天
要怀着巨大的惊骇,对我来说
春天是否是又一次敏锐的毁坏?是否
一个人可以把火种擎持到冻土里
当洒水车还在雪地上打滑,要去捡些干草
要让车子持续地空虚,在春天到来之前
要有足够的寒冷。在寒冷里活着是高贵的
……
在说话之前,要先点一盏油灯
要裁剪火苗,它刚刚哭过。要往它内心灌注
酥油和马奶。要高龄
在火苗下雕刻大理石,要用最谦逊的刻刀雕出夜莺
它正试着显形,要给它声音。到处都是黑卵石
到处都带着磁性的沉默。要感到震惊
单色的暮年,要仍然向往彩饰的项链和手镯
要化晚妆,在挚友间悄悄崩溃
要象一条蜥蜴沉溺于冬眠,要能想起
一颗流星,它已不再是一枚明亮的钉子
要重新开始,要说一个朴素的词
要说:光明,一切就挪出了阴影

——《朗诵》节选

    《朗诵》这首诗歌自始至终在以一种神圣与虔诚的态度谈论一些生命中最本质的问题,每一句开始都以一个“要”字诉说诗人的想象,那是一种质朴的表达,也是一种灵魂的释放。当我们大声地朗诵这首诗歌时,它已经不只是朗诵的意义了,而是延伸出了更多的关于生命、永恒、情感、生死等诸多形而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词语的旋转与重构中呈现了出来。最终,我们感受到诗歌中生命关怀与许多分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眷恋是诗人长期自由思索的表露,这不是拼贴,更不是感时伤世的一种发泄与愤怒的表述,在这种朗诵的畅快中,诗人做到了激情下理性的节制。平和的语调中透露出诗人内心里与自然和词语交流沟通的真诚性与神圣性,在一种明快与清新的词语演奏中,在诸如“在寒冷里活着是高贵的”这样简短与宁静的句子中,我们领悟了诗人对于世界本能的理解,在词语的渗透与更替中,诗人完成了对于众生的普度与颂扬。

    《朗诵》不是虚妄的,在那些此起彼伏的游荡者的歌唱中,“瓷罐”、“瀑布”、“苔藓”、“河流”、“宫女”、“黑莓”、“海岬”、“礁石”、“岛屿”、“尘埃”、“流星”等实质性的意象与那些“欲望”、“阴影”、“高贵”、“贪婪”、“崩溃”等形而上的意象共同组成了《朗诵》最为绚烂的面孔。在有些人看来,这或许是一场关于虚幻语汇的狂欢与盛宴,它们只是诗人胡乱堆砌的一座词语坟茔,事实并非如此。当诗人精心地选择每一个词语时,他都在思考着每一个细节给整首诗所带来的厚重的精神震憾。其实我们读完了整首诗之后就有一个大致的印象,那就是简洁的现实与丰富的想象之间保持着完整的融合,从内部来回应我们关于人的精神困境的思索,诗人在对意象的精细打磨中逐渐渗透了其哲学与诗意化想象的内在质感。由此,孙磊在他此后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更多地关注他自身关于“真实”与“幻想”之间无法抹除的界限。
 
    像孙磊更早的《演奏》同样也是对于精神意象虚幻组合的启发性作品,这首被孙磊自称为是“第一篇直捣心灵的作品”,正是孙磊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开拓性的转折,那就是他所说的从乡土诗到自身写作的一个转型,包含着一种自觉的诗歌意识,包括《传达》、《那光必使你抬头》、《那人是一团漆黑》等几首短诗都是他早期寻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之后的杰作。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大都是从人的隐秘的内心出发,必定是孙磊当时信仰所无法逾越的鸿沟。对《圣经》与基督教的研究和关注导致了孙磊诗歌创作强烈的宗教色彩,是或许是兴趣使然,并不是皈依的信仰促使他不得不游走在宗教的边缘,这是一个诗人对于宗教里关于拯救与博爱诗意化的表达与呈现。就像孙磊所喜爱的基督徒思想家S·薇依所说的那样:“宗教要作到无所不在——它应当如此——不仅不应当是专权的,而且应当将自身严格限定在同它相称的超自然之爱的范围内。如果宗教做到这一点,它将渗入一切领域之中。”(2)那个时候孙磊内心的宗教意识已经支配他在诗歌创作中发出对于人类现实处境与心灵处境真诚关怀的声音,在贯穿着那些精神自传色彩的句子里,诗人获得了无尽的纯洁之思。

 而被许多人所看好的《演奏》、《谈话》、《远景》、《碑文》、《相遇》等诗都是诗人关于梦想的一种表达,因为在孙磊眼里,诗歌离不开梦想。其实,梦想对于诗人本身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创造。后来,孙磊在稍许淡化了关于诗歌中强烈的宗教意识与情绪后,其中期诗歌在专注于形式探索的同时,也极力地遵循着《演奏》、《朗诵》以来所恪守的关于自我的写作规则,那就是对于人的心灵与精神的一如继往的抒写。有一点至关重要的是,他始终排斥同龄诗人的那种即兴与粗糙的语言风格,他不仅需要追求语言与形式上的精致,而且他还非常注重诗歌精神的纯化,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表现那种寻求现场感的浅层次意义。

风吹我,像吹一件破衣服。
风呵,用滴水的轻吹我,
用沙漏的慢、
绛紫的青春、青春的远。
吹动我,一根爱着的草,
疯长的绿。风吹我,
用一个夜晚吹向昨天,
用思想、煤、萝卜吹向
庸倦的时光。我绊倒在那里,
风的门槛,悲伤的树,
或者足够用来沉默的电机。
那些火热的过去,让我倒向它的沉默!
风吹我,吹碎银子的风,
今天吹碎我的孤单。

——《风吹我》

    《风吹我》是孙磊一段时间转型后的作品,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抒情性,在超然物外的情境中,诗人似乎在形式探索上没有了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首诗相对于以前的作品失去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或许正是这种过于刻意的悲剧性抒情破坏了诗歌所具有的深度价值。他的个性化的诗歌叙事与他内心的那种抒情性恰好形成了一种悖谬,这让他的诗歌一直在朝着边缘行走,相对来说,《航行》、《试一试风速》或许就少了这种对于抒情的过度迷恋而有了现实的希望。

    孙磊曾说他的诗歌创作转型目前主要集中在叙事、口语化与小说化等方面,我们在他的《今天,赶早班车》《自由市场》等诗歌中都已经充分地领略了这一种转变。这种日常性的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此前有些晦暗的表达,而开始寻求一种内在形式的简洁,其对于永恒与终极价值的追求依然贯穿于他的每一首诗歌创作。我们也渐渐地意识到,在那种逐渐敞开的对生命经验的抒写上,孙磊有着他深入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的当属于他后来创作的《准备》。
 
    在《准备》中,孙磊拒绝了很多旧的东西,也接纳了许多新的东西,诗中至少是丢弃了一些神秘主义气息浓厚的词语与乌托邦意象,开始追求一种清新与自然的方向性回归,那种熟悉的变慢了的节奏又重新开始在孙磊的诗歌中担当起抒写“在场”与“澄明”的责任,这符合诗人于坚所说的那样,“诗就是明白的过程”。(3)在显现性的力量中,孙磊持守着他既有的语言秩序规则,在精神上依然坚持了厚重与深沉的风格。所以他的诗在形式探索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庄严、强大的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悲悯气息。而在此前孙磊的一些诗歌中有着诸多不和谐状态,即具体现实与抽象词语所构成的矛盾无法通过明朗的表达来解决,我们只能感知到诗歌局部的意义呈现,一些部分已被遮蔽与掩盖在了隐喻和抽象的符号系统中,造成了现实与朴素的原初想法无法被还原的结局。如今,这些东西都被孙磊部分地拒绝了,他接纳了敏感的精神(甚至可以说是词语)体验,让语言的审美与意义的彰显达到了一种平衡。这对于孙磊来说是成功的一次转型,而对于与他风格不一样的诗人来说这样的写作可能就是得不偿失的。孙磊后来的诗歌基本上都沿续了这样的语感与美感,并在超脱性上追求更加真实的状态,这于他的诗歌创作是有利的。
 
    孙磊后期的《在怀疑中努力》、《声音》等诗都有着异常先验的气质。专业搞美术的孙磊在他的诗歌中少有画面感强烈的诗句呈现,倒是他的诗歌节奏极富音乐性,这或许正是艺术的相通之处让孙磊对于诗歌渗透的一种极富流动性的乐感因素。对于生命本质的把握,这是孙磊诗歌所依凭的最为核心的隐喻美学,他无法放弃这些灿烂的意象而进入到最为简洁的表达里,所在在很多同龄人看来,他是一个诗歌上的精神漫游者。
 
    孙磊的诗歌不是由生活存在进入到了精神存在,而是由词语存在进入到精神存在,或者一直就在精神存在的小圈子里徘徊与探询人的内心的生存真相,这样就容易流于虚妄。他后来的诗歌也在试图避免这一点,但是始终做得不够彻底。他一贯的悲剧性抒情气质成为他诗歌的一种品牌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让他诗歌创作的再度开放受到了局限。这些孙磊或许已经意识到了,我们期待着他的下一步成功的转型。

注释

  (1)引自“诗生活”网站
  (2)《在期待之中》第95页,S·薇依著,杜小真  顾嘉琛译,三联书店,1994年6月第1版。
  (3)《棕皮手记》第249页,于坚著,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6月第1版。

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惠特曼与狄金森,美国诗坛双星
惊闻爱尔兰诗人希尼去世,重贴此文纪念我尊敬的诗人。
秋歌——给暖暖
节奏与精神秘密
天津市河北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
宁夏80、90后作家:海子是个'危险'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