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桑克:《伊春》不是变体,而是创造

森林之城的遐想

文/桑克

引子:好像森林边缘的城

这本书早就看过。冲赵松,冲伊春,二刷理所当然。

冲赵松主要是因为他的《抚顺故事集》。那本书是七年前写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喜欢赵松这个人。我承认这是地地道道的偏见。

这次赵松又写伊春。捅我肺管子上了。他不知道我超喜欢伊春。在我心中,它是这个世界上非常罕见的干净城市。

仔细看书才发现,赵松对伊春的书写只有三言两语,尽管他在《后记》里说:“之所以最后会选择《伊春》为书名,其实是有个暗示在里面——人的内心世界,其实就像掩藏在大兴安岭森林边缘的城市伊春一样,是个听着似乎有点熟悉而实际上却是非常遥远的地方。”伊春约等于人的内心世界,约等于人的内心之城。权且相信赵松。

一旦相信赵松,再看《伊春》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了。顺便纠正赵松,伊春在小兴安岭,离大兴安岭远着呢。这个并不重要。除了象征内心之城,伊春还是小说人物的名字,然而这个名字并不是伊春的伊,伊春的春。听起来有点儿怪,然而对于不断改变姓名甚至有些神秘的伊春本人来说倒挺正常。

《伊春》是部小说集,包括十个短篇。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占75个页码的《南海》和占53个页码的《伊春》。小说集以《伊春》这个短篇命名,所以同名短篇就变成重中之重。如果小说集以《南海》命名呢?情形肯定不同。

《伊春》:把复杂的心画出来

开始看《伊春》,总是不由自主联想去过N次的伊春,直到伊春这个人物出现才断了这个一往深情一厢情愿的念头。此伊春绝对不是彼伊春,尽管二者掺杂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象征性。赵松的《伊春》与《抚顺故事集》不同,并不讲故事。我高兴就高兴在这儿。这绝对不是智力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伊春》的叙述视角大多在主客观之间转换,人称显示大多就是我与他,外加一个自由的你。文体形式,既包括顺时叙事、倒叙,也包括QQ式或者Email式的书信体。

赵松深谙海明威的冰山写法,只着力显示海面部分。海底部分只能靠你自己拼贴。我的乐趣也就在拼拼贴贴之中。看一段就会重看前面一段,核对比较理解。弄清谁是谁其实并不容易,谁知道S是谁?Y是谁?Z是谁?他是谁?伊春会不会是Y或者Z?赵松不想给你答案,正如某人在小说第31节结尾说的——“我可以是任何人”。

什么都不明确,但是不明确这一点倒是非常明确的。这话初听有点儿绕,仔细想想还就是这么回事儿。

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现实并非都是围绕同一逻辑运转的。有时它们自成逻辑,沿着一条带裂缝的马路,从从容容走下去。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为了在这一过程之中呈现出各种复杂的状态。这就让读者不由自主有了呼应。

赵松说《伊春》带有侦探小说意味。确实有。不过可以不必在意。如果在意也可以这么理解——表层就是简单破案,深层则是对人物内心案情的侦缉。读者完全可以说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案件的复杂性。

如果人物内心是一座神秘而浩瀚的城市,那么探查内心之城就需要更为复杂的方法。这种以侦探形式出现的内心描摹方式非常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作家一旦把人物心理状态精确描摹出来,就如同侦探把嫌疑人肖像精确绘制出来。

这方面,赵松明显下了功夫。有些段落看着过瘾。那些暧昧的,那些临界的,那些游动的,那些具有指向性然后又峰回路转的东西,都是那些以故事见长的小说没有的。

小说人物看起来冷漠,但是又实话实说,具有一种难以揣测的魅惑力——而赵松总能控制住尺寸。把叙事多种可能性建立起来,通过看起来东一下西一下的文字归置。既往的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事物与我们的现在确实明显不同。

《南海》:两女也许是同一个

相比写于2017年9月23日的《伊春》,写于2019年8月10日的《南海》就有非常强的故事性,赵松对短篇小说写作时间的注意,在小说家中比较罕见。这完全可以证明赵松对时间本身的高度关注是生铁铸就的事实。《南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对物理学家来说,生命的计量单位就是时间。

《南海》写的是一个男人和两个相互映射的女人。这样的故事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写法,是表现的幽微。《伊春》中,读者处处可以领略这种幽微,《南海》中,幽微则像白色草蘑一样横亘草原腹地。幽微的细节比曲折的情节重要,对诗对小说都是如此。

两个女人,第一个在南海酒店留下一封信走了。这是真的走了。第二个在南海酒店留下一本书走了。这并不是真的走而是离开。她留下的书就是《时间简史》。

小说写到:“在洗手间里,他看到了那本霍金的书。他拿起它,翻开了,那句话还在,'这个时间,是我们的,历史里的,被压缩过的……’只是被人用笔划上了几道横线,被否定了。在下面,有一行用酒店里的那种圆珠笔写的小字: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其实是人为的,所以是不可能存在过的。”如果我们把物理置换成情感就会豁然开朗。

对小说来说,修辞也是一种历史事实。但是有人不愿意相信你也没有办法,即使你逼着他相信他还是不会真正地相信。小说的信任感一方面是由于经验的相似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由于逻辑训练的程度。这两个方面,赵松都值得信任。

有意思的是小说里提供客观视角的酒店前台女服务员认定的事实,与“他”并不一致。在女服务员看来这两个女人就是同一个女人。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解成女服务员自身的认知障碍或者不靠谱的记忆能力。

但是这一事实的出现,向我们提出严肃的生活问题(不说这是哲学问题):什么才是真实的?真实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情感冲突的恍惚与幻觉究竟是结果还是手段?即便我们不能回复,至少需要知道小说的叙事魅力和人物的神秘魅力都与它们关联。

结语:赵松就像一根钉子

《伊春》里的其他短篇小说应该享有与《南海》、《伊春》同等的受关注地位。比如说《邻居》的神秘与惊悚,完全不是聊斋式的,其中也折射出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彼此对粘贴的渴望。再比如说《爸》里的“她”也和《伊春》里的伊春一样是一个会换名字的人,但是这种不确定并没有带来不安感,而是带来一种比较靠得住的安慰。我并不想说这篇小说是在谈人与人沟通或者暴力家庭问题,只想说说这种谈话方式。

不管真的假的(这种真假在小说中并不重要),它有效地把赵松需要表达的东西辐射了出去。这种方式也有点儿像《南海》第五节里提到的《一千零一夜》,“……那些书里不过是《一千零一夜》那些故事的各种变体而已。”

《伊春》不是变体,而是创造。这种创造就在于它试图把我们变幻不定的心实实在在地摁在纸上。赵松就像一根钉子,并不锋利,但是他有足够的耐心研磨这根钉子。不管研磨程度如何,它至少让我们重回生命中的某一瞬间,重新感受它的触动和拥抱。

(本文原载于黑龙江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说课——人性的幽微之处
赵焰:我常常感觉自己像一个魔法师一样穿行于时间的缝隙中
伊春:在赵松的文字里进行一场城市漂流
这才是伊春,我永远的家!
可爱的伊春7
伊春第三届蓝莓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