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赫拉巴尔

    编者按:赫拉巴尔,他是“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他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他是被米兰·昆德拉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他从未踏上中国的国土,却始终让中国读者为其倾倒,他用充满诗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他的文字满怀着悲悯与爱怜,纵使跨越着国别,你也能走进他的作品,这就是赫拉巴尔的魅力。

   近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新书《时光静止的小城》、《甜甜的忧伤》、《一缕秀发》并在北京出版集团举办赫拉巴尔诞辰百年文学分享会。赫拉巴尔的私人秘书马扎尔、赫拉巴尔作品改编戏剧的导演克罗勃特、清华大学教授格非、《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龙冬等人出席并对话,追忆赫拉巴尔的生平,交流赫拉巴尔的作品。以下是分享会的文字实录:

赫拉巴尔:《时光静止的小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我的作品就像是自杀前的自卫”  经历奠定了写作风格

    主持人: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午后,我们汇聚到这里,是为了共同缅怀一位来自捷克的作家。他是“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但他的幽默感却能够让人含笑带泪,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一生创作丰厚,他的77种书,迄今以27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的33个国家发行;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曾分别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柏林金熊奖。他,就是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被米兰·昆德拉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

    我们今天的活动主要分为介绍展示和嘉宾对谈两个环节,分别由捷克和中国的作家学者来完成。来自捷克的SERPENS团队是赫拉巴尔的亲友团,他们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研究和传播赫拉巴尔的作品和生平,20年来已在巴黎、慕尼黑、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等欧洲都会和重要文化城市举办了几十场活动,今年应捷克驻华使馆邀请,首次来到中国。

    首先出场的是托马什·马扎尔先生,他是赫拉巴尔私人秘书,也是赫拉巴尔生前最信任的好友之一。他将为大家介绍他眼中的赫拉巴尔,同时展示一些独家的图片和资料。
   
    马扎尔:尊敬的朋友们下午好,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赫拉巴尔。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摩拉维亚城市布尔诺,当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布尔诺正这一是地缘政治集团中的一部分。

    这片昔日的帝国在今天被称为中欧。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传奇的一生在这里上演。他的命运也正如20世纪中欧一样跌宕起伏。

    在摩拉维亚的大都市布尔诺的一条街道上,生活着一位20岁的单身女孩儿玛利亚·基里安诺娃(她和自己的父母住在郊区附近的一幢小房子里),1914年3月28日,玛利亚在那里生下了儿子博胡米尔。博胡米尔从自己的母亲那里继承了姓氏——基里安。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生父是母亲玛利亚·基里安诺娃的同学—博胡米尔·布莱哈。1916年,玛利亚同弗朗基谢克·赫拉巴尔结婚,同年博胡米尔继承了他的姓氏——赫拉巴尔。

    这个家庭从摩拉维亚中心城市布尔诺搬到了一个小城市波尔那,弗朗基谢客在那儿的一家啤酒厂当会计,人们常叫他弗朗金。

    1918年10月,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帝国包含了许多各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随着它的解体,一些新的独立国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便是其中之一。

    赫拉巴尔一家从波尔那再次迁居到一个小城镇宁布尔克的啤酒厂,弗朗基谢克·赫拉巴尔,也就是弗朗金,在那儿做了会计,随后他成为了这家啤酒厂的经理。

    小赫拉巴尔爱上了他宁布尔克那家啤酒厂周围的环境,那里是他成长的地方。他喜欢观察啤酒厂工人的工作,倾听他们谈话和他们生活中的故事,还成天独自在周围的大自然里闲逛。学校里,小赫拉巴尔大多数科目都不及格,他粗心马虎,每年都被扣操行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一直生活在“不开窍”的状态里。当小赫拉巴尔开始识字的时候,他读的第一本书是从他母亲那里得到的,书名叫《小混混成长记》。那是一本大开本的彩色插画图书,讲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的故事,他喜欢破坏他遇到的所有东西。这个小男孩和粗人混在一起,还在马戏团里表演了一段时间。但是最后他还是成为了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回到了家,再也不让家人伤心。书中这位邋里邋遢的小坏蛋成了小赫拉巴尔的榜样,甚至可以说是一辈子的榜样,因为他一直把这本已经翻得很旧的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中欧从很久以前起就是一片极富多样性的地区,不但语言、人民和思想超越了国界,更有着相互影响的民族文化和宗教。这片区域不仅是地理上的定义更是精神上的定义。

    文学是最能记录中欧环境的。有代表性的中欧作家有拉迪斯拉夫·克里玛(Ladislav Klíma),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卡尔·克劳斯(K.Kraus),布鲁诺·舒尔茨(B.Schulz), 奥登·冯·霍瓦斯(O.Horvath),科什特拉尼·戴热(D.Kostolányi), 厄尔凯尼·伊斯特万(I. Orkeny) 等。其他的就不再这里一一列举。

    在这种充满担忧、不安和焦虑的环境下,1910年左右不仅产生了表现主义,还产生了两位中欧天才——弗兰兹·卡夫卡和雅洛斯拉夫·哈谢克。虽然他们的文学作品都展示着中欧的文化,但却风格迥异,一个是严肃的道德主义,一个诙谐幽默。

    赫拉巴尔一生都非常拥护这些作家的作品中的精神遗产——独特的讽刺和忧郁的怪诞。和他们一样,赫拉巴尔内心也有不安,他曾不止一次这样表达“我的作品就像是自杀前的自卫,用写作来逃避自我。”

    在欧盟产生后,赫拉巴尔只是讽刺地说:“要想生活在中欧,就不能清醒地生活。”

    到了二十岁,赫拉巴尔还不知道什么是文学,他只读过低级的小说和颓废文学。

    直到赫拉巴尔于1935年进入位于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查理大学法学院学习,他才突然开始一天天加深对造型艺术,哲学与文学的兴趣。

    在高校学习时期,赫拉巴尔阅读了法国一些诗人的作品,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也可以说影响了他们一代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布勒东和萨瓦多尔·达利。

    三四十年代之交时,赫拉巴尔成为了啤酒厂的“少东家”。他总是根据最新潮流衣着优雅,他很有教养,有学识,但他也是当地的诗人,放荡不羁,总是与友人们欢乐地畅饮,有着些超现实主义的奇怪行为。赫拉巴尔常有柏拉图式的精神热恋,但对姑娘们来说,只是当地的诗人是不够的。

    在空闲时间里,在周日,赫拉巴尔在父亲位于宁布尔克的啤酒厂办公室里学会了在打字机上又快又完美的打字,这时他创作了第一首情诗。诗歌 《下雨》,于1937年10月16日刊登于宁布尔克公民报,这是赫拉巴尔第一次发表诗歌。

    赫拉巴尔将三十年代晚期的诗歌整理入合集《迷失的小巷》,本应于1948年于宁布尔克自费出版。但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已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印刷厂被国有化,书本被拆版,于是他的第一本诗集也直到1991年才出版(已是写完书的40年后,此时作者已77岁)。但这本书一出版,就被译成了多种外语。

    1939年3月,在二战初期,德国纳粹在前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的领土上建立了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这年秋天,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反纳粹游行后,纳粹关闭了保护国的高等院校。赫拉巴尔回到小城宁布尔克(Nymburk)工作,先是当铁路工人,后来完成了交通知识课程的学习,二战末还在克斯多莫拉特村(Kostomlat)当列车调度员。这些在铁路工作的亲身经历为他日后一些小说,包括1965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战后,由于男性数量的锐减,出现了号召妇女去当铁路工人的宣传海报。而在这些海报上出现过的一群微笑着的女性形象为赫拉巴尔创造《严密监视的列车》中的女乘务员玛莎(Maša)提供了灵感。

    1945年二战结束后,原来欧洲的民主体制迅速崩溃。二战的最大霸权赢家美国和苏联在欧洲展开了新的一轮力量角逐,并把欧洲分为了东欧和西欧。东欧的小国落入了苏联的手中,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都成了苏联的卫星国。

    1945年,赫拉巴尔结束了学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但他没如预想的那样成为一名律师,反而从事着商品推销员,保险公司职员等工作。

    1948年始,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文学艺术也开始转向了一条新的道路。

    1949年,赫拉巴尔自愿成为克拉德诺钢铁厂的工人。此时的他时常被生存焦虑和生活苦恼所困扰。他用诗话的语言谱写的“完全现实主义”散文为当时的意识形态所不容,未能出版。要是谁敢公开出版他的或者他朋友的类似题材小说,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不是被送入监狱就是被送去劳教所。

    在那个时代,赫拉巴尔还钻研了道教经典——老子的《道德经》。此书的1920年第一版捷语译本深深吸引了赫拉巴尔,成为他一生挚爱的书。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赫拉巴尔用奇特新颖的辩证法展示了老子和耶稣两个人物,尝试将他们的思想的整合起来。去逝前在医院的那段日子里,他甚至还在背诵老子的一些名言。这本被翻得残破不堪的书,被他时刻带在身边,可以说是他遗物中唯一的收藏品。

    赫拉巴尔独自生活在布拉格郊外的利贝涅,他在坝上街的小院是从前的铁匠铺。1954年在冶铁厂遭受了严重的工伤以后,赫拉巴尔成为了一名废纸收购站的操作工人。

    不久之后的1959年到1961年间,赫拉巴尔作为幕后工作人员,在剧院上班。
   
    从1962年开始,赫拉巴尔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60年代中期,文化领域迎来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一些之前在文学领域沉寂或者被禁止的创作主题开始重新活跃起来;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作者如:约瑟夫·史克沃莱茨基,阿尔诺什特·卢斯蒂格,米兰·昆德拉等等。
 
    此外,还出现了“电影新浪潮”,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们打破旧的习惯,转而去描绘世界的其他景象;并且大获成功,在国内外获奖无数。

    1963年赫拉巴尔的处女作《底层的珍珠》问世,那一年他49岁。

    60年代中后期,赫拉巴尔四十代末、五十年代初创作的小说风靡全国,发行量无数。赫拉巴尔把这些很久之前写的小说从自己写字台的书架上拿下来,连写新书的时间都没有了。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军队占领之后,共产主义政权进一步加强,审查制度再次恢复。

    很多作家被禁止出版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移居国外。之后很多年,对于许多作家来说,地下出版成为唯一的出书方式。

    1970年,赫拉巴尔的两本新书被直接从出版社清理到了废纸回收站。赫拉巴尔被作家协会开除,这使得他无法在任何地方出版任何作品。从这之后,他的作品只能通过国内陆下出版社或者位于加拿大、德国和瑞士的流亡出版商发行,从而得以在读者之间传阅。

    70年代赫拉巴尔确实离开布拉格到了克尔斯克(距离布拉格50千米的消闲度假区);在那里他不被一切外界的风波所影响,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他再次伏案写作,创作出了自己最成功、日后名扬世界的作品(《我曾侍奉过英国国王》和《过于喧嚣的孤寂》,但是这些作品当时都没有发表。

    他早就知道,国有出版社是不会出版他的作品的。

    直到1976年以后,赫拉巴尔才能有限地选择出版一些他写的故事集。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坛剧变后(“天鹅绒革命”之后),赫拉巴尔的所有作品都得以出版,包括他的新写的“文学新闻”,这些新作后来被收至文集《给杜本卡的信》中。

    赫拉巴尔用“生命的口述”来形容自己这一时期的创作。他说他写作时,就像美国著名画家杰克森·波洛克作画一样。他写作总是一气呵成,就像波洛克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一般。

    赫拉巴尔还和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创作很有共鸣。他喜欢穿印有沃霍尔的绢印作品的T恤衫,把自己拍的照片、报纸上剪下来的豆腐块儿以及文件做成拼贴画,贴到各种关于沃霍尔的著作上去。

    赫拉巴尔在1995年3月写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小段话:我跟着天意走,现在就只写着玩儿,写完后就不会再看了。我已经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感兴趣了。赫拉巴尔这样评价自己那时的创作。他在克尔斯克的小屋里飞快地写着,通常只有寥寥数页,写完马上就要去赶开往布拉格的公交车,下车后直奔“金色老虎”酒馆。

    时至今日,大量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作品在世界各国被翻译出版。赫拉巴尔跻身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的杰出作家之列,他的作品成为了文学经典。

    赫拉巴尔的一生见证了中欧在二十世纪的起起落落。在专制统治的不同时期,他的作品时而出版,时而遭禁,见证着,同时也经历着,历史的跌宕起伏。

    由于大环境的原因,赫拉巴尔一直没能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与读者进行即时的沟通。他的作品从来没能在写完后马上出版,也从来没能按照他的原著原封不动地出版。

    在逝世前几年,赫拉巴尔这样总结道:“我刚开始写作时,是想要学会写作。但现在,我刚刚全身全心地领会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如今我到达了虚无的顶峰——这也是生命的真谛。”

    1997年2月3日,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从布拉格的医院窗户跳楼自杀身亡,享年83岁。

(责编:wangju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最爱阅读的国家,从不需要谈论自由
影评|幸福往往来自所遭的不幸
林中小屋
上海作家赫拉巴尔: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
在赫拉巴尔的文学国度邂逅巴比代尔
审查文化与昆德拉[书香闻过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