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特辑|简洁的墓志铭,是哲学家们一生的故事

来源:个人图书馆、知乎等

内容整理:ITC

编者按: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和“祭祖节”。你是否安排了追怀与游春的旅行?在这一天,大家追怀祖先的方式便是扫墓,以表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在漫步墓园的过程中,你也会有意无意打量那些墓碑吗?你会去留意他们凝结一生故事的墓志铭吗?墓志铭是离去的生命在现实土地上一个长久的投影,常被看成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谢幕演出。有些博人一笑;有些谆谆教诲;有的为后人立下规矩行事的榜样;有的选择在最后一刻展露真实自我。似乎一句话,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一生。

在这样一个充满哀思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们的墓志铭;借此机会表达敬意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从这些伟大灵魂留给人们最后的寄语当中获得一些前进的力量。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借用德尔菲神庙的这句箴言,苏格拉底在生前就曾多次告诫雅典人,他们需要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来研究自然。因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我们要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而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正是德性。通过“认识你自己”以及“美德即知识”的相互呼应,苏格拉底正向世人昭告了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名哲言行录》的作者第欧根尼拉尔修为芝诺撰写的这个“墓志铭"。季提昂的芝诺是斯多亚派的创始人,他生于塞浦路斯岛,早年曾到雅典求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开办了自己的学校。他在一个画廊讲学,他的学派因此而得名(希腊文“斯多亚”Stoa的意思是“画廊”)。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他使画廊成为与学园和花园齐名的雅典著名学校。

他死后,雅典人为他建墓立碑,碑文赞扬他“在这个城市从事哲学多年,在各方面都是一个善人,鼓励年轻人恢复德性和节制,走上正道。他本人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榜样,与他教导的学说完全吻合”。为此,雅典人决定按照法律给他戴上金冠。

斯多亚学派提倡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遵从“逻各斯”正确的生活。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人不能够改变或控制命运;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以“不动心”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这当然是一种严格的决定论,在我们看来难免有些消极;但在芝诺本人看来,这种“不动心”正是人所能达到的幸福。

据说,这是伊壁鸠鲁临终的遗言。伊壁鸠鲁(Epicurus),在整个历史中都曾饱受非议与误解。公元前341年,他出生在了小亚细亚西岸附近的萨摩斯岛(Samos);出于自身对于哲学天然的兴趣,他在14岁就接触到了学园派以及原子论者的演说。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伊壁鸠鲁开始觉得这并非是自己追求的那些知识,于是开始了对自己思想的整理。据传伊壁鸠鲁一生共写了300部书,其题材涵盖甚广;但随时间的流逝,最终遗留下来的却仅有《格言集》以及《学说要点》的一些残篇以及三封书信。

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们艰苦自律的生活态度不同,伊壁鸠鲁并不遮掩自己对于享乐的向往,他提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与目标”,并且一再强调对感官快乐的追求。他曾在自己的手稿中提到“如果我把口福之乐、悦耳之欢、对窈窕淑女的心神荡漾一概摒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这种对待享乐的态度,正是他饱受非议的由来。

但事实上当我们去了解这位先哲对快乐的实际需求时,我们一定会大感意外。伊壁鸠鲁并不追求华服美舍,饮食也十分简单。他不喜欢喝酒,一顿饭当中有面包蔬菜再多加一把橄榄就觉得十分满足了;而他对盛宴的定义也只是“一罐奶酪”。这种简单而朴素的要求以当时生活较为充裕的雅典人的目光来看,与“一箪食,一瓢饮”也相差不多。

按照伊壁鸠鲁的理解,幸福与快乐是同义的,但快乐却并非等同于享乐。他区分了不同等级的快乐,认为最高的幸福应当是寻求痛苦的消除,也就是真正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平静。这一点与当时其他哲学家的观点实际上也没有太大的分歧。但这种观念却不足以成为夫人们纵情享乐的借口,因而在伊壁鸠鲁的“门徒”中被抛弃、忘却了。

或许伊壁鸠鲁在临终时所特意嘱咐的,正是让人们记住自己真正想传达的内容,而不要陷入纵情享乐的旋涡中吧。

弗朗西斯·培根的墓志铭可以说是非常出名了——培根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1593年,年仅32岁的培根就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617年,詹姆斯一世赴苏格兰期间,他又出任了掌玺大臣(Lord Keeper,或谓临时摄政Temporary Regent),1618年,他担任詹姆斯一世手下的大法官(Lord Chancellor),并被授予维鲁拉姆男爵的称号,1621年晋爵为圣阿尔本子爵。如此殊荣种种,风光一时无两。而其“法律之舌”的美誉也正来自于培根大法官的任职经历。

但好景不长,培根晚年因一起受贿案而被判有罪,国会指控培根身为大法官,却接受当事人的礼物——当时英国政府不负责法院的费用,因此法官普遍收礼来支付法院的开支,已成为一种潜规则。

而当时国会正在攻击国王在专利权发放的问题上图利私人,培根因身为大法官而出审此案,但由于他与国王的同一阵线,也遭到国会的指控与攻击;培根为了保护国王,只好全部认罪。最终他被裁罚四万英镑的巨款,罢免一切官位,从此一生不得担任公职,并禁锢于伦敦塔,等候发落。尽管随后不久培根被国王赦免,但也只有闭门著书,晚景不免有些凄凉。

而此时的培根重拾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开始了各种实验;据说他的逝世也正与一场实验有关。在一个寒冷的风雪中,培根试图进行“白雪保存食物”(当时购买了一只鸡)的实验,实验很成功,但他却因此而感染风寒,最终导致肺炎一病不起,最终丧命。科学之光还是未能照耀到最后。

笛卡尔可以被称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一度中断的古希腊高扬理性的传统,正是在他这里才重新焕发光芒。而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当然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全部哲学的出发点。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确定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但它没有告诉我们思想的具体内容。笛卡尔提出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并且我们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一来,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因此,“我思故我在”。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中,我们就能看到“我思”这一概念对一个理性主体的推崇,我是思想的我,思想是我的思想——人与理性之间的联结被放置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紧密的状态之中。这正是笛卡尔为人类所奠定的理性。

停下你的脚步阿,路人!躺在这里的就是约翰·洛克。如果你想问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会说他是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着满足生活的人。身为一个学者,他以追求真相为他学习的唯一目标,你可以在他的著作里发现这点,任何有关他的事物都写在他的著作里了,也都比本墓志铭对他的赞美还要真实。确实,他的美德,并不足以让他自己提出来炫耀、也不足以拿来给你作为典范。让他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被掩埋吧。如果你要求做人的典范,去从圣经里挑战吧;如果你要寻找邪恶的典范,希望你不会找到它;如果你要寻找死人(如果这能够帮助你的话),你在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个,也可以在任何其它地方找到阿。

曾有人说,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虽然洛克一生中经历了王政复辟、伦敦大火、伦敦大瘟疫等许多历史事件,他仍没来得及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理念被实践。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的发表在洛克的时间都还处于早期阶段。他的一生以追求真理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为目标,而物质上,则“以自己的小财产过着满足生活”,值得我们学习。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契约论”,主张有契约的自由,反对暴政和专制,对当时欧洲封建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这种在规则内的自由观点,如今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

不仅如此,卢梭还在当时发表了教育学论著《爱弥儿》,提出了“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的教育主张。这种观点在当时封建教育制度中遭到了许多顽固派的谴责,被视为异端邪说,使得卢梭一度惨遭迫害。直到卢梭去世后,这种教育观点被逐渐证明,并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逝世十几年后,他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法国先贤祠。他留下的墓志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和真理的人。”则是他对于自己人生意义的智慧总结。事实上,“自然”和“真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追求!

伊曼努尔·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三大批判”理论,是西方哲学划时代的巨著。生动地回答了“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能抱有什么希望?”等关于认识论的哲学问题。他认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的观点,强调“人”的作用。而发挥“人”的作用,则需要构建“内心的秩序”,也就是对于心灵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康德将这种对秩序的追求贯彻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他几乎一辈子都过着单调重复的生活而丝毫不觉得无趣寂寞。比如他一天中的起床、喝咖啡、写作、散步、吃饭、睡觉的时间几乎固定不变,就好像一个机器一样按照固定的程序运行。

这种充满秩序感的生活似乎让康德更能理性地构建自己的哲学王国。他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了这样一段墓志铭:“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表明他一生追求无非是探索宇宙规律和构建内心秩序两件事。而这两件事,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追求的,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探索宇宙,那么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构建强大的内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和科学共产主义等学说,对世界哲学发展,对无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资产阶级国家统治时期,马克思高瞻远瞩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自然而然地遭到了资本主义的打击。

他的一生,多次被各国政府驱逐,到处流亡,饱受各种压迫和苦难,他的四个儿女也在贫穷和苦难中先后去世,对马克思精神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却丝毫没有放弃哲学、思想、政治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他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为此,马克思创办了《新莱茵报》,希望以手中笔坚定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却屡次遭到资本主义政府的打击。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通过手中笔完成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1864年,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努力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奋斗。

1881年马克思去世,与妻子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他的墓碑整洁肃穆,上面一尊马克思青铜头像,充满智慧的目光望着前方。而大理石的墓碑正面以英文刻着马克思留下的墓志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马克思无声的奋斗口号。而墓碑下方镶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则发人深省,让人深切地触摸到这位伟人的思想高度。

关于哲学家的墓志铭,除了文章和视频中提到的这些,你还了解到哪些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缅怀经典,向他们致敬!

采编:永方

排版:莫一

审核:永方

美工/VI:小周

● 公民有拒战的权利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穷尽一生追求真理的师徒三人!一脉相承的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
《世界哲学经典:读懂哲学,过好这一生》
最著名的十五位西方哲学家
为什么“无神论是可憎的”?
马克思不是哲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