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塞林格》| 苗炜解读
 本书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和采访,试图探究塞林格这位传奇作家和隐士的生活:他为什么不再出版作品、他为什么对世界这么失望、他在人生后四十多年都写了些什么。本书从战争、宗教和恋情三个方面探索了塞林格的人生:二战造成了他的创伤,也造就了他的作品;东方宗教抚慰着他的精神,但对他的写作没什么好处;在恋情的部分虽然有一点八卦的成分,但他的情感经历和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战争对塞林格的影响 1944年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日,塞林格随着他所在的第12团登上了犹他海滩。那时候的塞林格25岁,是一个在纽约公园大道的优渥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但他讨厌自己的出身,讨厌身边那些浅薄、势力、庸俗而又空虚的来自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他把自己想象成杰克·伦敦小说中的主角,把战争当成是一场光荣和浪漫的冒险,他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认为战争会给他必要的磨练,让他和他的作品变得更深刻、更有力量,然而,真上了战场才发现,战争的残酷性完全超出了一个年轻人的想象。 作为第12步兵团的一个参谋中士,塞林格参与了1944至1945年间欧洲战场上五场血腥的战役。他的工作是一个反情报人员,有许多探查的工作,需要了解文化、了解人、了解战争对当地人造成什么影响,他要理解事物复杂的程度,不仅是战事,更重要的是战争改变了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怎样从战场上扩散开进而辐射到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塞林格所属的12团伤亡惨重, 没有人说得清他是怎么活下来的。他所在第四师的死亡率高达200%,也就是说,替换上来的士兵也常常很快就阵亡。这时候,幸存者要承担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而绝不只是对死亡的恐惧。这太痛苦了,塞林格的解决办法是自我隔离,对一切置若罔闻,假装自己并不在场。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他能记住诺曼底登陆之后发生的事,但无法回忆起当时那种恐慌感。 帮助塞林格活下来的,是写作。无论在哪儿,只要稍微能喘口气休息,他就要找个什么地方藏起来写小说。不远处是纳粹德军的隆隆战火,而他就躲在散兵坑或者某张破桌子下面噼里啪啦敲个不停,爆炸都没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在残酷的许特根森林之战中,昔日生活的记忆在慢慢消失,而塞林格只有靠写作来维持心智正常。 在二战中,塞林格和海明威见过面。与海明威不同,塞林格不谈论自己在战场上的行为,他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写更加隐秘的伤害。他像是一个25岁的幽灵在寻找重生,战后的写作也是对自己的疗愈。有一种分析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么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它捕捉到了青春期的反叛情绪,同时也因为它对于伤害的剖析。这第二点是一个较为隐秘的原因,这本书之所以引起了如此多人的共鸣,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伤痕,我们所有人都在一个人生的残酷战场上。 二、宗教对塞林格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塞林格的人生目标变成了寻求宗教治愈。这是一个绝望的人,急需找到救命稻草。塞林格在文学作品和创作中接触了吠檀多教,之后便越来越沉浸于吠檀多的超脱、禁欲、因果、轮回重生的思想。作者认为,塞林格从初次接触吠檀多到2010年去世,他的人生遵循着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四个行期,这本书也是按照这个结构编成的。 第一阶段,梵行期,也就是学徒期。学徒应独身、禁欲,不得杀生,尊敬师长和父母,潜心研读经文。塞林格在他人生中的这一阶段上学、给小杂志写东西,之后上了战场。 第二阶段家住期,就是居家期。在此期间应当结婚、建立并供养家庭,为社区做贡献。在经历了战争的噩梦之后,塞林格试图重新回到社会,他买房、结婚、生养了两个小孩,将生活中的一切建立在吠檀多教信条之上。战争给他造成的创伤太深刻,以至于他不得不用宗教来指导自己结婚、生子、工作等重大决定。 前面这两个时期是塞林格的创作时期,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外,他还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并出版了小说集《九故事》。但是后来,宗教在他的作品中一步步发展为唯一的核心,他最终进入了一个越来越抽象的境界。1965年的《哈普沃思16,1924》是他的最后一个作品,作为作家的塞林格,好像已经堕入了深渊。 第三阶段叫林栖期,意思是当一位居士的儿女已经离家,而他也日渐衰老,不能再为社区做出实际贡献时,便应当退出社会,遁入森林,他之后的职责是潜心修行。这个阶段的塞林格确实还在继续写作,不过写作内容基本上专注于吠檀多思想。 第四个阶段叫遁世期。在这个时期,修行者应弃绝世界,成为一个游方僧,并做一个受社会尊敬的精神领导。在这个阶段,写作已经不再可能,出版和发表作品更无从谈起。通过吠檀多,世界消失了,塞林格的艺术也消失了。这本书的结语里有一句评论说,“塞林格的人生就是一场慢镜头的自杀任务,目标就是消失”,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感慨的说法。 三、塞林格的情感世界 塞林格生命中的女性年轻时都长得很相似,他的母亲、姐姐、历任妻子、恋人和情人,18岁时看起来好像是同一个形象。这本书的评论家是这么说的,无论塞林格的意图如何,她们在他的想象中都是同一个女人,同一个女孩,同一个治愈的母亲,同一个会照顾人的天使般的姐姐,同时也是他的第二个自我和理想中的童年玩伴。无论是作品中还是生活中,塞林格总是对清纯年少的女孩情有独钟,他迷恋的似乎正是她们的天真,一旦她们走向成熟,他就不再喜欢她们了,仿佛她们已经被玷污了。 这种男女关系中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塞林格在缅怀战争之前、创伤之前的世界。战争把人的身体变成了成堆的尸体,他对人的身体是没有兴趣的,他的小说中也没有性描写,他的主人公的性意识往往处在觉醒和未觉醒的边缘,他善于写早熟的青少年,因为他理解他们,同时也因为他厌恶虚伪、暴力、杀戮的成人世界,他的一生都定格在孩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相交的那个点,他迷恋纯真,这是他最深沉,至少是最执着的主题。 四、总结 《塞林格》一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传奇的一生:出生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却在精神上反叛着自己的出身和阶层;为了写出好作品,塞林格走上了战场,结果心灵受到巨大的伤害,而后便用宗教进行自我治愈;他迷恋纯真,厌恶虚伪暴力的成人世界。这是一种极端的人生,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许没有机会去尝试,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传记去了解,一种推向极端的生活方式会是什么样子,从而了解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们独特的、复杂的精神世界。 金句 1. 塞林格不谈论自己在战场上的行为,他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他写的是更加隐秘的伤害。他像是一个25岁的幽灵在寻找重生,战后的写作也是对自己的疗愈。 2. 他不断探寻自己的伤口,越走越深,最终消失在了吠檀多哲学的宁静中,进入了一个越来越抽象的境界,此时,作为作家的塞林格好像已经堕入了深渊。 3. 他善于写早熟的青少年,因为他理解他们,同时也因为他厌恶虚伪、暴力、杀戮的成人世界,他的一生都定格在孩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相交的那个点,他迷恋纯真,这是他最深沉,至少是最执着的主题。 4. 只为一个艺术目标活着的人生是什么样呢?我们不会去尝试,那些作家、艺术家替我们去尝试。我们看作家的传记,就是想知道一种推向极端的生活方式会是什么样子。塞林格用他的前半辈子追求艺术,后半辈子献身于宗教,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一种比较极端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80】《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的传奇人生
这本书曾被视作禁书,如今却成为世界名著
把你自己想读的东西写出来
塞林格: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苗炜:与战争和宗教纠缠一生的塞林格
100位世界名人(91)——海明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