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生代诗派 | 宋渠 宋炜、王寅、郁郁、陆忆敏

宋渠 宋炜

有月亮和水和女儿的诗(组诗选章)


涉过大溪地依然是水
涉过大溪地,骑鸟的伊人
想起了体外的父亲
        
一些女儿的软语流进木勺
或者走上一片莲叶,清水依依
草屋门窗已朽
依栅南迁的光影渐逝
几把苍黑的脑袋睡入沙土
一弦一扣
琴瑟无声而和
        
植火的人呀
倒叠爻辞,肢体隐进游鱼
水波在风景中沥沥坠落
滋生一环隐秘的灯盏
抬头穿越星宫
父亲熟悉的身影慢慢缩小
打水的童子走过石桥
茅草幽暗的衣裳恍若隔世
寂静缓缓散开
削竹为船,归于无语的细露
袖口忽明忽暗,有如花朵
在阴影中划地而居
手指互按,飘满了女儿的香味
水或原始之果的裂口
落雪纷纷
青荷高照
一支旧日的竹笛
女儿的名字
反复植入陌生的
红烛
彼此
都已熟悉。
香烟绵绵
淘净栖地
留在薄明的脸上
清洁的果皮
包着
去春的积水
隔着一面镜子
漂泊的嘴唇
沾满了青苔
兰蕙的纹理模糊地浮起
水淞陷进陆地,暮林悠悠
一只温婉的手持陶以歌
一节疏松的翎管披风沐月
鹤鸣之后
女儿的眼神如花摇曳
        
剖开一只褪色的木箱
冷血如潮,裸如萧萧残月
一尺土布
一把玉米
一卷散乱的烛光
坠地为羽。
洞箫排空声中
女儿的心事
临渊而止
濯于泱泱羊只
女儿骑鸟叩响了掘火的
悬钟果核绽裂,其纹延为岸壁
女儿回首桑事
水音早已
袅袅而东……
镜中的桑林和农事
躬耕之日,少年扶桑东向
一匹安静的白马环山叩弦
如逝者相依的回音。落叶空寂
摇乱一地疏影
        
桑林以上,天空的回忆缓缓散开
覆盖了疲乏的田亩
少年倚锄而立,目光深幽
浸入泥土深处的缄默
少年沿渠撒下谷粒
在另一个季节,隐隐听见了
月亮坠羽的声音
        
鹤鸣依然高远,回音袅袅
循入望归的栅栏
枯藤低垂,人家悠远
一支孤独的植物在等待中秘密安葬
婚丧和耕种持烛而眠
少年以手加额,四顾茫然
落日低悬,埋下盛种的陶罐
村庄和姐妹含羞指指南山
少年回望桑林,瓦瓮倾斜
濯于泱泱大水

宋氏兄弟的这首诗选自组诗《有月亮和水和女儿的诗》。读这样的诗不要去寻找诗歌背后的什么东西,这里的语言本身就是诗的全部生命,它无须再向读者表示它代表什么。宋氏兄弟是倾心于东方审美性格的,所以,诗中的意象往往像古典诗词的变体。这种意象的继承,更多的是属于审美直觉上与古人的沟通,而非体现一种认知意义。

这首诗是美的,美在它的古东方情调:宁静、高远、不动声色、泰然旷达。我们发现,这首诗缺乏“完整”的意义,它的情调是由一个个分散的意象通过偶然性组合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在东方审美性格的总意向下,纷至沓来的意象群的相遇。我们读这首诗,常常感到逆料不到的惊喜,这是因为,我们不再在诗中寻找“意义”,而只是迷恋于词语自身的结构。词语在这里不再是盛装内容的容器,而本身就是内容——美。而且,词语群与词语群在这里的关系已经消融掉了,失去了目的性(指一种暗示性、象征性),而变成多向的投射,在虚空的氛围里展示各自的魅力。你不可能对它的“意义”心领神会,它的意义就是变幻无常百态千姿的神奇的语言动作。仅此而已。这是一种“客观的诗歌”,也就是说,诗人一任直觉的自然呈现,前一个意象并不影响到下一个意象。这是一种梦幻的语言,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反语言对人的强制,而力图使语言脱离人,呈现它独立自足的意义。在这里,不再是诗人选择语言,而是语言自身出来呈现自己,它的全部复杂性就在于它像魔棒,信手一指,万象生辉。宋氏兄弟对古汉语的变格转化有极高天赋,很少有同代人能与之比肩。

王寅

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

鹅卵石街道湿漉漉的
布拉格湿漉漉的
公园拐角上姑娘吻了你
你的眼睛一眨不眨
后来面对枪口也是这样
党卫军雨衣反穿
像光亮的皮大衣
三轮摩托驶过
你和朋友们倒下的时候
雨还在下
我看见一滴雨水和另一滴雨水
在电线上追逐
最后掉到鹅卵石路上
我想起你
嘴唇动了动
没有人看见

对自己的诗,王寅这样说过: “我不是一个可以把诗篇朗诵得使每一个人掉泪的人,但我能够用我的话,感动我周围的蓝色墙壁” (见《朗诵》)。这是一个确信自己艺术生命丰沛,从而无所吁求的诗人发出的告白。且让我们看看王寅的手段。

在这首诗中,王寅似乎不大关注寓意的价值,这和流行的歌颂英雄的“事件加议论”式的诗作,性质完全不同。诗人更倾心的是他内心的东西。所谓“想不起片名”,不过是它并不重要的换一种说法而已。这部电影给诗人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内心深处的隐秘细流。人物和情境在这里只剩下一个影子,它们恍惚不定的闪现,召唤着读者的更深投入。这种寓意上的“牺牲”,换来的是诗人语言形式的力量,正像穆卡罗夫所言:“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它不是用来为交流服务的,而是为了把表达的行为,即言语自身的行为置于最突出的地方”(着重号系引者所加)。此诗的语言,具有一种平淡的表面性。诗人关心的不是某一句的“张力”,而是整首诗结构的“张力”,这种有意忽略诗句而注重诗章的行为,表现了诗人很强的形式感。语言的一次性体验,使我们放心不下,我们开始追索它语义的偏离效果。这样,“鹅卵石街道湿漉漉的”和两滴电线上的雨水“最后掉到鹅卵石路上”;“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和我无声的“嘴唇动了动”,它们之间就发生了再生性意象群。它们不是意象派生和交叠,而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再生”。诗的生命空间变得博大了,雨水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雨水,而是人民的眼泪;那“不眨”和沉默地“动了动”恰好反映了诗人和英雄在生命深层的至切呼应。诗的结构 就这样坚卓而富于弹性,这就是所谓 “让诗写你” 的根据。

作为 《他们》 的同仁,王寅的诗歌和其他诗人的一样,是他“生命的有意味的形式”。所不同的是,王寅写诗似乎更耽于冥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和其他人的比较中得出。

郁郁

工作者是美丽的

打听一个死去的人 

不可能毫无目的

自我从事考古工作以来

我希望我探寻的对象

死得越早越好

这具化石对我没有感情 

一时无法研究出她距离我们的时间

尤其是性格

我怎么会失望呢?

至少我用手指敲她脑门的时候

她马上会做出反应

她的回答很奇特

有点像雨水打在窗上

发出的声音没人能听懂

 (同事中有人逃离了现场)

我很爱听这幽幽的恐怖声

仿佛在向一位知己诉说着什么

我十分惊愕

她对我无端的信赖

回春转绿的魔术我不会

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我去这具化石坟地踏青

而我不能停止工作

打听更多死去的人

如今时尚火化

我也将被别人打听

不要失望! 现在就说——  

敲几下我的骨灰盒

告诉你这是为什么

当我们在谈到 “死亡”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们谈的不是它的生物学含义,而是生存论存在论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人的“死亡”是能使我们获得对生存的深刻经验的。郁郁的这首诗题名为《工作着是美丽的》,就是指一个现代人能清醒地理解生命的性质并将它揭示出来,这种深刻的理性精神“是美丽的”。必须指出,这里的“死亡”,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萎缩、死亡,可以理解为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绝望感。“打听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毫无目的”,这目的就是要考察生存毁掉了怎样的人,是怎样毁掉的。诗人像一个严酷而负责的医生,不回避已经存在的危险,为了尽早把握生存的实质,他甚至希望那些必“死”的人“死得越早越好”。“我很爱听这幽幽的恐怖声/仿佛在向一位知己诉说着什么”,诗人为什么能听出无声之声,并且能像知己一样领会“死者”的倾诉呢?因为生存实在对每一个人都是同一面目呈现,我们都是这面砧板上的生命!深刻的人是不会回避自身生命的焦虑的,他们甚至会主动寻求困境,充分体验生命的实质。在“同事中有人逃离了现场”的时候,我们不是看到那些勇敢而伟大的人与“死亡”对峙了吗?但丁、尼采、凡高、萨特……都是对“死亡”做出了勇敢反应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精神正是超越了死亡的,它永不寂灭。诗人知道自己不会“回春转绿”,也知道自己终有一天“将被别人打听”,但他充满乐观,因为他生活得清醒,他不是稀里糊涂就被“毁”了的!

这首诗表面上冷酷,而实际上是充满了热情的。这种热情就是一个人对真实的热情。惟有真实地认识生命的位置,才可能不断地改变它,使它变得一天天好起来。那么,绝望并不可怕,它作为前提而非结果,下一步就是怎样去战胜它,企图使它的结果彻底背叛它的前提!现代诗往往有着现代哲学的意味,读这类诗,我们要有一种哲学意识,否则,会越读越“气闷”。

陆忆敏

美国妇女杂志

从此窗望出去
你知道,应有尽有
无花的树下,你看看
那群生动的人
        
把发辫绕上右鬓的
把头发披覆脸颊的
目光板直的、或讥诮的女士
你认认那群人,一个一个
        
谁曾经是我
谁是我的一天,一个秋天的日子
谁是我的一个春天和几个春天
谁?谁曾经是我
        
我们不时地倒向尘埃或奔来奔去
夹着词典,翻到死亡这一页
我们剪贴这个词,刺绣这个字眼
拆开它的九个笔划又装上
        
人们看着这场忙碌
看了几个世纪了
他们夸我们干得好,勇敢,镇定
他们就这样描述
        
你认认那群人
谁曾经是我
我站在你跟前
已洗手不干

陆忆敏有一首诗向我们呈示了她的生命体验: “走过山冈的/鱼/怎么度过一生呢/长出手,长出脚和思想/不死的灵魂/仍无处问津”(《沙堡》)。这里,“鱼”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生命的困境。你放弃了家园,因为那儿窒息了你的生长,但你找不到新的家园,你注定要永远地流浪在苦难中,那理想不过是一座“沙堡”,经不起海浪的浸湿,更何论它的冲刷?!《美国妇女杂志》,标志着陆忆敏已经不再将体验局限于局部时空,而是更广阔地融人了全球一体化的焦虑中。

“从此窗望出去/你知道,应有尽有/无花的树下,你看看/那群生动的人”。美国妇女杂志,是诗人借以瞭望世界的窗子。诗人“从此窗望出去”,是为了感受另外的生命和生存形态。她望到了什么? “无花的树” 象征那些人生命没有灿烂可言;而 “生动的人” 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生动”。——“把发辫绕上右鬓的/把头发披覆脸颊的/目光板直的、或讥诮的女士”,一种冰冷的、隐蔽的、呆板的、反讽的感觉,错综在这些面孔上。诗人毋须再多说,表情作为人精神的 “呈形”,这一切都已经说尽了。诗人久蕴的悲剧体验又一次在异邦的同性身上得到了印证,“我” 就是她们: “你认认那群人,一个一个”,都是 “我” 的一天,“我” 的秋天的日子,“我” 生命过程的无数个春秋! 在思想的黄叶覆盖的 “沙堡” 下,整个世界无一漏网。这种深沉的感悟,也许是诗人受惠于西方现代哲学 “我是谁” 的母题,但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陆忆敏用自身的生命感性体验到的生存事实。

“我们不时地倒向尘埃或奔来奔去/夹着词典,翻到死亡这一页/我们剪贴这个词,刺透这个字眼/拆开它的九个笔划又装上”。在这里,肉体 “倒向尘埃” 的死,与精神寂灭被诗人视为一体了。精神的寂灭是比肉体的消亡更可怕的 “死”,活着而无所依归又与死去何异? 死去的人永远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则要不断挣扎着拯救自己的灵魂。他们 “夹着辞典” (喻人类对自身的有限认识),翻到死亡这一页,反复探究,从不同的方位来审视它,最后仍是不了了之,“拆开它的九个笔划又装上”,将它夹回到 “词典” 之中。生命的迷茫! 灵魂的煎迫!人们啊,究竟何时才能牢牢抓住事物的根?!

“人们看着这场忙碌/看了几个世纪了/他们夸我们干得好,勇敢,镇定/他们就这样描述”。这里含有一种深深的悲悯和怀疑。“悲悯” 既是对自己的思而无获,也是对那些混混沌沌了此一生的肤浅之徒而发。有思想的人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他们辛劳而 “忙碌”,一次次对自己的精神放血,但终无探触到终极经验。而那些混世者,却在一旁发出盲目的赞颂:“干得好,勇敢,镇定”,他们不知道,那些深刻的人灵魂在哭泣,心灵在分裂着,一切都不断地从头开始!诗人怀疑人类的悲剧根源是否能由人本身有限的智慧找到;或者说它是否不可能为人类现有的智慧所解决,所以,她决定“洗手不干”。这里有着一种深刻的悲哀,“洗手不干”与“夹着词典”之间有一种悖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洗手不干”就不再是退回到简单的生命存在形式,而是另寻新的途径去“干”了。

陆忆敏说:“即使在涉及死亡问题的时候,我也并不处于消沉之中”(《中国当代实验诗选》)。这是诗人对她的诗歌的看法。这首诗正是这样,它不是消沉而是认真地直面生存,并努力揭示它本质的东西。真正的消沉是回避,而不是对生存不断的追问。

编辑:袁野

审核:杨嘉仪

*诗评源于陈超

《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推荐诗人】菩提树(何荣)|2020年现代诗十首
经典语录: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一首王维的《夷门歌》,塑造了一位智慧勇敢的谋士形象
《当代诗词典藏》征文‖山东诗人程准诗词一组
赏诗会‖勇敢,面对
《2016自便诗年选》初选稿:余幼幼(3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