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育邦 || 薄伽梵说

育邦,1976年生。著有小说集《再见,甲壳虫》《少年游》,文学随笔集《潜行者》《附庸风雅》《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诗集《体内的战争》《忆故人》《伐桐》等。为中国当代70后代表诗人之一。

平湖秋月 音乐: 付娜 - 古筝鉴赏

本期约稿:卢艳艳

育  邦


《薄伽梵说》

组诗

以下诗歌均出自《薄伽梵歌·遗逸部分》,原为梵语。依据印度Bhandarkar东方研究所 1947年版译出。

之一

黑暗降临,人们入睡

我潜入他们

我身躯单一,阴影多重

在晦暗处交互

有时融合,有时争斗

天明,人类醒来

我消退在时间的水杯中

呈现为一片树叶

或一朵鲜花

弃绝所有的供奉

之二

想念我

我就进入你的存在

你在厨房里修行

就会抵达星星

然后返回

你的判断是多余的

对于河流或石头也是如此

玫瑰的灰烬、萝卜的忧伤

还在那里

开放吧,不问为什么

之三

请布施吧

我乐于接受

腐败的食物和变质的心灵

你折磨我

我就更健康

不要祭祀我

修剪好自己的指甲吧

如果还有空

就给窗口的仙人掌浇点水

微弱的悖论

引导你走向自己

之四

当白雪覆盖我的全身

那个世俗世界里吃饭、上班、写作的我

在傍晚时分

就会毫无愧色地离开

我神圣地生活在家庭次宇宙中

努力处理好古老的欲望和物质的种种关系

总有一个凌晨会到来

当我回来时

就遗忘了自己的童年玩具

和不同年级里相处的好朋友

生命中的印记被一场大水冲走

接下来,我就开始等待

等待下一个傍晚

之五

层林尽染

世界的层次在最后的季节中越发丰富

而我依然守卫着

永远属于自己的废墟

这里人来人往

经过者缄默不语

我把头埋进废墟

只发出沉闷的“嗯嗯”声

你来了

坐在我的面前

带着一道强光

使我陷入蔽目的黑暗之中

我的选择

就像十年前,或十个世纪前一样

匆忙,鲁莽

进入更深的黑暗之中

之六

乱发与尘垢聚集起一个世界

——自给、纯洁

我一直生活在其中

并生长了植物性的根茎

那个无分别者有时会进来

像到我的家中做客一样

他希望周游三界

他轻易地实现了愿望

我与他在遥远的时空中

相互成为镜像

有一些呼喊的、哀怨的

总把我视为精神导师

我告诉他们不是的

他们不信

我告诉他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导师

他们不信

我告诉他们请闭上眼睛,生活在自己的存在中

他们就信了

污秽的事物在身边流动

他们不敢看

纯粹的事物环绕着他们

他们不知晓

我无航渡之舟

我不怕任何水流

我原是一个呼喊者

我原是一个哀怨者

当我丧失恐惧

才发现自己

就是驻扎在一切世界里的无分别者

之七

为了不影响祭祀

我如期走向世界的隐秘之处

周期性地蜕下自己的皮

清洗不洁的身体

不停爆发着分蘖和离析的响声

那么悦耳,那么羞耻

随后——

修复,繁殖,融合

在我体内,风和水

相互致意

隐秘之花亦如尘世之花

开放,或凋谢

祭祀的时刻来临

我蜕去了忧伤

获取自在

之八

关于世界,以及之前的形态

压在我自制的便签下

水顺流而下

时光迈向远方

照亮我的是——

尚未制作的那张白纸

如果腊月初二定然到来

必然会有一场大雪

我和你

面对洁白的纸

陷入午后的沉睡

之九

出于对日常意见的尊重

出于对生命盲动的抑制

我的遭遇超越了所思所想

变故次第降临

我们时时面对的广阔湖面

一对鸬鹚拍打着翅膀

在宁静的时刻演绎爱的舞蹈

这时刻,就是我的时刻

把自己置于最低限度的幻想之中

在市井中

独自保存着白色的头颅

滑稽地自我模仿

直到产生一个回旋的低音

之十

我在散步时

经常碰到上帝,有时他是佛陀

然而这并不能减少我的烦恼

我不是约伯,我不擅于质问

自我虚构像病毒一样

——复制,增殖

是时候了——冬天来了

我开始播下草种

在大地的血脉中

有泪水在流淌

之十一

一生下来

我就看清了自己的遗容

自立时

我就从容地为自己收殓

穿上时尚的寿衣

奇迹,只有奇迹

才会叫我在不经意间死去

有一座坟墓对应着我在尘土中的坐标

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奴役中

请你帮帮我,帮我过一下你的生活

也请你过一下我的生活

这个假设如此美妙

将使坟墓在暗处绽放

并最终长成一颗树

之十二

我拥有无尽的沉睡

尽管天使不断骚扰

依然无法切除其中的任一块

这有利于保存我忧伤的尊严

还有偏见的毒素

一个多么脆弱的孩子

他把解决之道寄托在缥缈的睡眠中

一个多么勇敢的孩子

他在无知中

完成了自己

之十三

你看到

我在上面,身着尘埃

不曾管辖过河流或大海

也未涉及轻浮与崇高

其实,我在下面

假借白云来装扮自己

深深羁绁在自己的阴影中

在镜子前,制造连绵的虚无

在坟墓前,磨斫最后一块墓志铭

使它趋于空气

赋予狗尾巴草以最高意义的存在

傲慢的心在此低头

并渐至溶入尘土

之十四

你走过来

我走过去

我们以各种方式交汇

却不重复

在一个时空中

维系着持续的混乱

构建两个重要的关联

一个在你我之间

一个在世界与我们之间

这意味着存在的本质——

极端的痛苦

并非虚无

之十五

所有的灯均已熄灭

黑暗中

我们过于自恋

就像总是拿着别在胸前的手帕

不停地擦拭鼻涕

丢弃的是

季节馈赠给我们的气味

之十六

站在湖边

我迷恋于落日的衰颓

火焰悄无声息地隐退到地平线下

苍鹭飞过

城墙在湖上的倒影迅速坍塌

我们接受一项新任务

——在沉寂中行刑

黄昏时分

我陷落于自我的凋敝

冬天走来时,没有张扬的步履

隐约间,歌谣从远方飘来

我们挥霍的不过是弱小的感官

贪恋的,仍然是

挥之不去的尘垢

之十七

并非故障,仅仅因为孤独

我降落到沙漠上

这时才回忆起自己是水生动物的后裔

翻阅厚厚的进化史,多么沮丧

我的根源仍旧是水

单调的繁衍,复杂的精神史

对此,我已厌倦至极

——无论作为何种方式存在

我点燃火把

摧毁水的秩序

自我的膀胱破裂

接着,所有的器官紊乱起来

终止标准带来的程序

以及,由来已久的生殖

之十八

在巨大的粮仓中

取其中一粒

剖开它

就能发现生命的核心

有一天,它会成为一株植物

并收获时间的粮食

在汪洋大海中

任取一滴海水

它就蕴藏着生命的全部秘密

光射向任何侧面

都能看到世界及其阴影

当然也包括浩瀚的人世

之十九

期待已久的大雪降临

当纯洁包围他的时候

他却陷入沉睡

什么力量也不能把他拖出来

他来到根茎的存在地

词语先于意识——彻底解体

在最深的黑暗中,在母亲温暖的子宫里

静坐,游行,或漫步

之二十

物质豢养我们

比天空更空的轻浮充盈着时代

昨天,没有昨天

后天降临之前

我匆匆寻找属于自己的武器

你离开

带着一块滚烫的石头

我开始吞食黑淤泥

你飞行

背影像一朵灰暗的花朵

我在人群中挖掘洞穴

你来

我走

唯诗能永享自由

——读育邦组诗《薄伽梵说》

师力斌

我必须老实交待,《薄伽梵说》这个标题的意思我起先并不明白。为避免贻笑大方,到网上百度,临时抱了一下佛脚才知一二,权且拿来现丑。先搜了读音,bó qié fàn,后搜了解义,薄伽梵是佛世尊的梵文音译,为佛陀的十种名号之一,由梵语bhagavan翻译得名。按我粗浅的理解,薄伽梵就是佛陀,薄伽梵说,就是佛陀说。如此一来,就能明白诗人题记所引“以下诗歌均出自《薄伽梵歌·遗逸部分》,”就是要强调诗的佛理性质。显然,所谓“出自遗逸部分”,以及“印度东方研究所”云云,应当是育邦式的杜撰,乃为服务标题、营造相应的文本氛围之用,并非实指,也即假托佛经文献,讲解自家观念。你大可不必纠缠于史料考证之类的事务。我觉得,这种假借,使这组诗有了两副面孔,一面是庄重端严的佛理妙道,一面是诗人自况的游戏之言,一庄一谐,一隐一显,别具形式意味。

在新冠疫情的隔离语境中读这组诗,强烈地感受到,唯有诗能永享自由,这一奇迹古老而恒久。诗人的肉身可能受限,被口罩、规则、世俗所限,而他的诗则完全可以自由出入,上天入地,往来古今,无拘无束。精神的漫游正是本组诗的最大特色,且带给我惬意的享受,仿佛诗是心灵中不受管制的国际航线。

这组诗触及人生的一些终极问题,如人与世界,肉体与精神,生与死,痛苦与欢乐,烦恼与解脱,智慧与单纯,个人修行与偶像崇拜等,将人的存在加以哲学化的关照,勾兑适当的佛教要义,产生了强烈的自由感。自如地打开精神的广阔天地,将诗人一贯的高蹈玄学推向极致。那不食人间烟火的诗句,总是指向灵魂,指向精神层面。摒弃了油盐酱醋的CPI,直指人心的幸福指数。诗人只关心人类。诗人省略了日常生活的叙事,直接进入人的精神领域。“想念我,我就进入你的存在”,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精神对话轻松达成,仿佛国家、地域、民族、等级、身份等繁多的世俗设置不存在,背景有如天空和平原,可以放眼,可以宽怀。这是育邦诗歌常见的景语特色,广阔,辽远,一望无际,高高在上。诗中的主体,与大千世界相往还,不食人间烟火,让我想起传统山水画中的山中道人,或江上舟者。

“我”“你”两个超现实的对话者,构成自我的两极,一极是肉体凡胎的人,像那个厨房里的你,萝卜的你,具有“腐败的食物,变质的心灵”,一极是出神入化的佛陀般的主体,像那个祭祀的对象,“你”的精神导师,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争辩,若即若离又彼此转换。“那个无分别者有时会进来/像到我的家中做客一样/他希望周游三界/他轻易地实现了愿望/我与他在遥远的时空中/相互成为镜像”,“有一些呼喊的、哀怨的/总把我视为精神导师”,“我原是一个呼喊者/我原是一个哀怨者”。可见,“你”“我”二者的隔膜相当深。与其说“我”是“你”心目中的导师,不如说“我”即是“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育邦乐见的世俗与尘外的关系。“当我丧失恐惧/才发现自己/就是驻扎在一切世界里的无分别者”。尺度更大的爆料是,“你”心目中的导师“我”其实有其龌龊苦恼的一面,“如期走向世界的隐秘之处/周期性地蜕下自己的皮/清洗不洁的身体/不停爆发着分蘖和离析的响声/那么悦耳,那么羞耻”。到此,神性被彻底消解。诗人在这里又一次呈现了他诗歌中常见的动人的悲观。之后的描述触及其他生命命题,比如《之十一》是对生与死的关照,《之十二》对智的思考,对那个脆弱而无知的孩子的羡慕,让我想起《心经》中那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话。无论我们是否认同或理解这些形而上的探讨,似乎都很享受这种神妙的佛理带来的启悟。

或许,我的这些理解不着边际。理解这组诗确有难度。由于育邦在写法上坚持了某种不妥协的先锋性,在思想上又触及诸多命题,造成了诗的缥缈多义。比如“之二十”一诗中,“你”“我”的确切指称, “你”可能是任何一个人,也可能是诗人理想的对话者,还可能是真正的我,而“我”是佛陀还是众生?最后一首诗中的“武器”指什么?“你来,我走”又是何义?这些问题就交给聪明的读者吧。

2020年4月18日于通州

【作者简介】

师力斌,诗人,评论家,文学博士,《北京文学》副主编。作品入选《诗歌北大》《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作品展》《新世纪中国诗选》等几十种选本。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著有《杜甫与新诗》《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评论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艺评论》《艺术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刊。编有《全球华语小说大系·海外华人卷》《北漂诗篇》(与安琪合编)等。



不需要有人在前面,我们不要被引领;

不需要有人走在后面,我们不要被追随。

我们甚至不需要并肩同行,

真实而不羁的灵魂可以拥抱,也可以遥望。

——加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石诗坛]王子轩的诗《蟑螂》(组诗)
【梦璇诗刊•实力诗人】‖吕敏航 : 自画像(组诗)
中国诗歌 | 诗书画 | 甫跃辉:从浓稠的黑暗里掏出月亮和星光
《海诗刊》第213期(2版)【诗歌联展】山东诗人明杰、江西诗人童心、四川诗人万晓英的诗
黄昭龙|我聊的是天(组诗)
王克金诗歌意象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