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赫塔·穆勒与莫言(全文)

摘 要:主体间性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维,在这一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世界的研究对于深层次创作心理和作家艺术思维的研究大有裨益。论文针对赫塔・穆勒与莫言的文学世界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主体间性;赫塔・穆勒;莫言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275-01

主体间性理论是主体性认知的发展性学说,在拉康的哲学世界里,主体间有了交互的可能性,物质世界不在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可以与主体相互作用和沟通的交互性主体。这一理论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在本体意义上突破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在文学活动的世界里,主体间性理论对于作家、作品和创作思维的认知是觉有全新的视角的。针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穆勒与莫言两位作家而言,主体间性的认知是多维度认识两位作家文学活动的全新视角。

一、生活环境的交互性影响

赫塔・穆勒的生活经历对于她的文学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早年她生活在罗马尼亚,作为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受到歧视。由于作家的意识形态与当地政治不和,赫塔・穆勒被忽视,甚至被排挤和压榨,这就对她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在现实中无法排解,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的鲜明风格。赫塔・穆勒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是犀利的,这种语言是现实情绪和情感的无意识的堆积;赫塔・穆勒的小说故事沉重,这也是生活状态的写照。

莫言的生活经历相对简单,高密东北乡是他的故乡,莫言的生命之源和创作之魂都是东北高密乡。这个既爱又恨的地方。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的栖息地在童年的记忆中并不美好,在莫言的二十一年生活记忆中有童年辍学之恨,有饱受饥饿、孤独之痛,有无书可读之苦。

二、赫塔・穆勒与莫言的创作视角差异

赫塔・穆勒的文学创作多以第三人称零视角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的,这样的作品从题材来看是体验过的生活的积淀。在政治的角度上看,“专制”主题是赫塔・穆勒作品中的主线。这与当时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集中的体现了作家对时政的关心。虽然在主题上难以逃脱政治因素的束缚,但是在严肃主题背景下的苦难的述说,也是作家作品的一大特色。

莫言的文学是直入式的,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作品的素材,在创作思维上全情地投入,在作品人物的描绘,环境的描写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思维模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山东是儒教文化的发祥地,莫言的文学作品在精神信仰的领域中,都是儒家文化的传承。

三、主体世界的建构

赫塔・穆勒作品中的主体世界是受冷遇的,格格不入的世界,在主体情感上是受排挤的,赫塔・穆勒主体世界出现的较多的主题,与战后罗马尼亚的政治环境、德裔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都密不可分。尽管穆勒20多年前就离开了罗马尼亚,然而她之前的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巨大的写作财富。她的诗作也好,小说也罢,都较多着墨于集权统治和社会底层的现状。《约会》,一个在集权统治下服装厂工作的女工,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男人的西装里,写着“娶我吧”。她的另一本作品,英译为《护照》,讲的是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落里,一个乡下人移民西德的故事。穆勒的新作今年8月出版,这次她的视角移至一个去乌克兰工地的17岁男孩身上。

莫言创作是动态的过程,他的生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是社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文学批评是动态的过程,读者接受心理也是动态的过程。在动态中进行文学批评本事需要批评原则,这也是动态的。在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莫言中国梦的讲述是难上加难的。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莫言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影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动态的作家、动态的文本、动态的读者进行全景式、整体性的关照,有理有据的进行动态式整体性的分析,从中得出客观的、真实可信的结论。

在新世纪文学转向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兴起,受众对莫言小说的接受也产生也期待视野的变化,在经济主导的当下语境中,莫言文学民俗化的艺术追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是古代民间故事的全新纬度的述说,在浮躁,虚无娱乐至上的现实世界里,莫言保持一份民俗的本真,这谈何容易啊,但莫言做到了。他是个讲故事的人,在他的近几年的小说的形式外壳中,都装着洋溢着一种现代精神的小说新酒。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借鉴上,莫言借鉴的是小说创作的技法,小说理论和审美形式,把这些形而上的理论具体转化为小说创作,达到了理论本土化的移植,达到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莫言是中国文学对话世界文学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更是文学理论界、批评界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郇存瑞,刘洋.“莫言作品的乡土情结”学术研讨会在高密举行[M].新华网,2013.

[2]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M].文艺出版社,1995.

[3]莫言.红高粱[N].花城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诺贝尔文学奖视域下的赫塔・穆勒与莫言的比较研究》(13C03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赫塔·穆勒:写作是证明自我的惟一途径
德国作家赫塔-穆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陆建德 引蛇出洞:受害者与沉默的被告———读赫塔•穆勒诺贝尔演讲有感
诺贝尔文学奖书单推荐:文学滋养的灵魂自由而富足| 媒视界
创意写作视域下的作家系统化培养
负重心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